以血型、基因的科學證據
揭開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
DNA不會說謊,它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
1.近85%的「颱灣人」帶有原住民的血緣。
2.「唐山公」其實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族。
3.平埔族沒有消失,隻是溶入「颱灣人」之中。
4.高山原住民非同源,阿美族為夏威夷人的母係祖先。
林媽利教授,前馬偕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的血型專傢、分子人類學傢,生涯發錶的英文期刊論文超過160篇,學術研討會摘要超過200篇。早期因研究颱灣人的特殊血型,及建立颱灣捐、輸血製度等重要成就,被尊稱為「颱灣血液之母」。
近20年來,她轉而投入颱灣族群的研究,但因研究成果大大地顛覆瞭諸多「公認事實」,意外遭到中國官方及部分學者的圍剿。即使麵臨噤聲的壓力,她仍選擇在退休之際齣版本書,避開繁復的圖錶與數據,以簡潔精要的文字,親自嚮國人說明血型、DNA研究如何揭開颱灣各族群的身世之謎,又得齣哪些震撼性的結論:
◎近85%的「颱灣人」(閩南人及客傢人)帶有颱灣原住民的血緣:這一結論確認瞭先前其他學者從史料文獻、地名、諺語、風俗習慣等的推論,即大部分「颱灣人」都是「漢化番」的後代。
◎「唐山公」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原住民─越族:也就是說,四百年來陸續渡海來颱的「颱灣人」祖先,根本就不是族譜所誤載的正統中原漢人,而是一群群被漢化的越族後代。這點,從SARS的擴散路徑也得到瞭間接確認。
◎平埔族沒有消失,隻是溶入「颱灣人」之中:平埔族雖大多已漢化,但從血緣看,平埔族並未消失。而且,平埔族不僅與高山族共有相近的血緣,他們還帶有獨特的亞洲大陸血緣,時間可推至數韆年前,比原先認知的來自400年前的「唐山公」更為久遠。
◎異質多元的高山原住民:颱灣高山族的語言雖同屬南島語言,但他們卻具有不同的體質,應該是在不同時間,從東南亞島嶼及東南亞等不同遷移途徑落腳颱灣,然後互相隔離韆年。林教授也在國際上首次證實,阿美族與波裏尼西亞人之間有母係血緣的直接關聯,因此讓《經濟學人》報導說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當然,國傢認同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但也絕非建立在虛構的政治神話上,林媽利教授擔當起科學傢的社會責任,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在本書中勇敢地戳破廣為接受的主流謬論,並清楚詳述畢生研究之總得,期能做為國人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的根本素材。
作者簡介
林媽利醫師
1938年生,高雄縣人,湖內鄉文賢國小、颱南長榮女中、颱北中山女中、高雄醫學院及颱大病理研究所。長期從事輸血醫學的研究,是颱灣輸血醫學能躍上國際舞颱的重要推手。先前協助衛生署的國傢血液政策,主導建立颱灣的捐血係統及建全醫院的輸血作業,因而贏得「颱灣血液之母」的尊稱。近年來緻力於基因的研究,對颱灣的族群做全麵性的研究及分析,貢獻於颱灣族群的尋根。
林醫師為病理學傢、國際血型專傢、分子人類學傢及業餘畫傢。現為馬偕紀念醫院顧問醫師。名列「世界名人錄」、「科學及工程世界名人錄」、「醫學及生物世界名人錄」。曾獲得聯閤國教科文組織推薦,成為颱灣第一位入圍「Helena Rubinstein奬」的傑齣女性科學傢。被天下雜誌評選為「颱灣最具影響力的兩百人」。2001年,與颱灣文學界大老鍾肇政,同時獲頒「榮譽颱灣文化博士」。
你可能沒有聽過她的名字,但許多急待輸血的人能挽迴一命,可能都是依賴她幾十年來的努力成果。未來,更多人能真正認清自己的祖先來源,絕對要感謝她的勇敢與執著。
李筱峰序
【自序】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一、 導論
1. 由基因看人類的遷移:颱灣人的構成
2. 我們留著不同的血液:基因遺傳的多樣性
3. 平埔族的研究發現颱灣不同族群間比預期共同擁有更多的血緣
二、 「閩客」是中原漢人的後裔?
4. 從組織抗原推論閩南人及客傢人,所謂「颱灣人」的起源
5. SARS:越族之病?
6. 非原住民颱灣人的基因結構
7. 再談85%颱灣人帶原住民的基因
三、高山原住民的身世之謎
8. 從DNA的研究看颱灣原住民的來源
9. 原住民基因解碼
10. 追溯颱灣原住民的遠古身世
11. 颱灣原住民基因的多樣性,及與東南亞島嶼族群的血緣關連
四、平埔族已經消失?
12. 永恆的平埔族:西拉雅族、巴宰族及凱達格蘭族遺傳基因的研究
五、「血」跡斑斑
13. 我走過的血液研究之路
附錄:林媽利教授(Lin M)學術著作一覽錶
推薦序
有一次彭明敏教授請吃飯,席中他透露他有平埔族血統。我問是如何知道的,彭教授說,馬偕醫院的林媽利教授幫他採集唾液進行DNA化驗得知的。這個訊息令我非常興奮,讓我興起也想追究自己血緣的念頭。隔天我冒昧打電話給未曾謀麵卻是久仰其名的林媽利醫師,沒想到電話那一頭傳來林醫師親切熱誠的語氣歡迎我前往做化驗。就這樣,我與林媽利教授終於有瞭數麵之緣,也解開瞭我的血緣之謎。
林媽利教授採我的血液化驗,經數月比對,也經三度修訂,最後給我的結論是:「李筱峰先生的母係血緣應來自印度東北方的少數民族。父係血緣為非華人東南亞的血緣。組織抗原屬於閩越族人的血緣。」如果在我年少的時代,獲知自己具有如此復雜而多元的血源,一定會對自己是「雜種」感到驚訝、難過。因為中國國民黨灌輸給我的「教育」是一套「中華兒女」、「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大漢世胄」的迷思,怎能接受自己是「番邦夷狄」的「雜種」?但自從擺脫這套政治迷思而覺醒之後,我不但對自己的「雜種」不以為恥,反而更因此而忻然喜悅。從優生學的角度看,我應該慶幸我的頭腦不會太差;再者,國共兩黨以後還要罵我這個颱獨份子是「漢奸」的話,我可以更理直氣壯迴答:我不是漢人,我哪有資格當漢奸!
我在大學時代原本學教育,後來因為在雜誌上為文批判國民黨的教育,從政大教育係遭勒令退學,後來改讀曆史,開始走入颱灣史的研究。以前期許自己要從事教育改革,其實哪知道自己還陷在一套「大漢沙文主義」的製式教育中欠改革。等到進入颱灣史的領域之後,纔開始有瞭新的視野。其中對於颱灣人與颱灣史的南島民族的成分,纔有新的認識。
從史料文獻顯示,颱灣人與颱灣史具有相當比重的南島民族成分。例如,打開「康熙颱灣輿圖」(又稱「黃叔璥颱灣番社圖」),颱灣西部從北到南遍佈各社的平埔族的聚落,經統計,平埔族聚落有120個社(至於山地和花東地區還未計算進來),而漢人聚落隻有65個,可見17、18世紀之交,颱灣社會的主體居民還是以南島民族為主。
清帝國統領颱灣初期對移民颱灣定有三大禁令:其一、嚴禁無照渡颱。想渡航颱灣的人,必先在原籍地申請渡航許可證,纔可渡颱;其二、渡颱者一律不準攜傢帶眷,既入颱者不得招緻傢眷;其三、不準廣東人來颱,因為清廷認為「粵地屢為海盜淵藪」。
清帝國厲行這種海禁政策時間相當長,其間僅有短暫的數次弛禁。大緻說來,清國統治颱灣的211年當中,從1684年到1790年之間(統治颱灣的前106年間)是採取一種較嚴格的禁止與限製;1790年以後纔較放鬆,到瞭1875年以後纔真正開放移民。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渡海來颱的移民大多數為男性。
清政府的移民三禁中有「既入颱者不得招緻傢眷」的規定,因此許多單身漢也以入贅於平埔族傢庭的方法,甚至假冒成土著,來規避這項禁令。恰好當時颱灣平埔族的許多部落偏嚮母係社會,由女人繼承産業,而且招男子入贅於傢。特彆像西拉雅族,他們的俗話說生女子是「有賺」──繼承産業;生男子叫「無賺」──入贅到彆人傢去。17、18世紀間,從中國大陸來到颱灣的這許多單身漢,就這樣入贅於平埔族傢庭,這真是「天作之閤」。記得我小學時代學校要每個小孩迴傢查問自己祖先來自何處,祖母告訴我說,我們颱灣人「有唐山公,無唐山媽」。那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句俗諺,當然當時聽得霧煞煞,等到後來研讀颱灣曆史,纔明白颱灣人這段「天作之閤」的血緣交融史。當然,這句「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有語病,林媽利醫師的研究告訴我們「平埔公、平埔嬤、唐山公、唐山嬤、高山公、高山嬤,建構瞭颱灣人的基因結構」。
除瞭因為與漢語族的接觸、通婚之外,清帝國政府的三項措施更造成平埔族的「漢化」。
第一項措施是「設社學」,也就是在平埔族部落設立學堂,從原住民兒童開始改變。1686(康熙25) 年,諸羅縣知縣樊維屏在荷蘭時代西拉雅族的四大社──新港社、目加溜灣社、蕭壟社、麻豆社設立「社學」,教化「番」童。1695年,颱灣知府靳治揚在府治所在地(今颱南)進一步推廣「社學」,聘社師教「熟番」孩童讀《三字經》、《四書》等,要知句讀,要能背誦。之後,地方官吏不斷興設社學。到瞭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葉),各廳縣為土著所設的社學已達51所。不過以後由於土著迅速漢化,兒童多改入漢人義學或私塾讀書,社學製度纔漸式微。
第二項促成平埔族漢化的措施是「改服裝、易風俗」。要求平埔族在服裝上「薙發冠履,衣布帛如漢人」。1758(乾隆23)年,分巡颱灣道楊景素下令要求平埔族人要「薙發留辮」,透過政令來改變平埔族的服裝。
第三項措施是「賜姓氏」,以「漢姓」來賜給平埔族。過去屬於南島語族的颱灣原住民,沒有姓氏,多採「父子連名」,到瞭此時,許多人開始接受官方的賜姓瞭。這些姓當中,除瞭最早賜姓「潘」之外,還包括有:陳、林、李、吳、王、劉、張、戴、黃、楊、硃、趙、孫、葉、錢、江、蕭、廖、羅、莊、鍾、賴、錢、莫、金……等較常見的姓,但也有一些少見的姓,如蠻、斛、穆、鄂、來、印、力、利、爐、東、餘、巫、文、米、衛、黎、兵、蟹……。
許多改瞭漢姓的平埔族,在傳瞭幾代之後,加以自己的母語也消失瞭,便自以為是大漢子民,許多人甚至還從漢姓譜係找齣中原堂號來比附,例如立墓碑時,姓陳的就冠個「穎川」,姓林的就冠上「西河」,姓李的就冠上「隴西」,姓潘的就冠上「滎陽」(而且還寫錯字,寫成「榮陽」)。真以為自己是華夏世胄,其實是「數典忘祖」瞭。
1864到1870年之間在颱任職的英國籍海關官員必麒麟(W. A. Pickering)就指稱:「多數平埔族人已剃發,穿漢式服飾,並講漢語。」
1871(同治10)年陳培桂主修的《淡水廳誌》也指稱:「風俗之移也,十年一小變,二十年一大變。淡水番黎較四邑為多,今自大甲至雞籠諸番,半從漢俗,即諳通番語者,十不過二三耳。」
到瞭1881(光緒7)年,福建巡撫岑毓英通令颱灣各府州縣,於其普通轄區內,正式劃平埔族入漢籍,更促進土著漢化。
時至今日,我們昔日的平埔族祖先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雖然大部分已經改變,不過有一項遺産至今仍清晰可認,那就是颱灣的地名。不僅「颱灣」一名係源自平埔族西拉雅語,颱灣各地地名源自平埔族或是與平埔族相關者,多不勝舉。根據瀋建□教授的調查研究,今天颱灣島上許多市鎮由平埔族社名漢化者至少110個。再者,齣現「番」「社」等字樣的地名,亦是過去平埔族聚落,全颱灣至少有124組。
從上述的曆史背景與史料文獻看,可以想見颱灣人具有相當比重的南島民族成分。這樣的曆史背景,對照林媽利教授在分子遺傳實驗室從事颱灣血緣分析研究的結論──「85%的颱灣人都帶有颱灣原住民(或東南亞族群)的基因」,正可以相輝映,彼此參照。
感謝林媽利教授這些年來在分子人類學方麵的研究貢獻,不僅以科學的態度為我們突破不少政治神話,對颱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更有所助益。當然我們知道國傢的建立與認同,不是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上,但是戳破舊有的政治神話,我們纔能邁齣新步伐。職是,我要以感激的心情,對於林教授所率領的團隊的研究成果,敬舉一觴!
林教授把她近幾年來的研究成果選集成冊,囑我寫序。麵對著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我這個十足的門外漢,不勝受命惶恐。但是做為一個曆史工作者,看到林教授的研究成果提供我們甚多參考的作用,又不勝受恩感激。通常替人寫序的人,都是比著者更有名望的人,但是我接受林教授邀請寫序剛好相反。與其說這是序文,不如說這是一篇讀後感與緻謝文。多謝林媽利教授!
李筱峰
作者序
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很高興這本書的齣版,雖然心情是相當的復雜,我原本的工作是「輸血醫學」,因著血型的分析讓我無意間踏入人類學的領域。這20年來我一方麵在分子遺傳實驗室從事颱灣特有血型及血緣的分析,另一方麵偕同我的同事努力參加人類學、考古學及語言學的研討會,試著去瞭解什麼是「族群」,什麼是「南島語族」。在這20年的過程中,我們族群的資料數量、研究的方法及分析的能力增加,使得我們在分子人類學的領域從粗淺的看法一路修正到更完整的地步,修正的程度有時相當大,但我想這是做研究必須經過的過程,科學的進步本來就是勇敢的假設及不斷的修正,以期達到接近真實的結果。
據說颱灣過去沒人敢做族群來源的研究,1987年颱灣解嚴後我們的研究室自然的踏入颱灣族群的研究,我們發現瞭颱灣族群的多樣性,但是國內政治理念的南轅北轍,使族群的研究發生睏難,甚至掉入陷阱。但是我想當社會大眾質疑自己的來源時,提供血源分析的資料,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在我研究的生涯中,已在國際科學雜誌上刊登瞭許多篇英文的研究論著,且在國內外的學術會議上也提齣很多英文的研究摘要,我們的研究不管是分子人類學或是輸血醫學,在國際上開創瞭一片天,也得到國際的肯定。這些年我同時也為國內的刊物撰寫瞭幾篇有關族群的中文文章,這些文章就變成這本書的主要骨乾,將我用英文撰寫的學術論文的重要發現與成果,以較為簡單明瞭的語言呈現在國人麵前,畢竟這些研究成果對颱灣人的自我認同與尋根溯源應當有所助益。
中國一嚮要讓颱灣人相信颱灣人是純種北方漢人的後代,說是因著北方的五鬍亂華、魏晉南北朝及元朝遊牧民族的大屠殺,使颱灣人的祖先南遷到福建、廣東。但是我們發現颱灣人(閩南人及客傢人)在基因上屬於南方的亞洲人,也就是屬於中國東南沿海原住民越族的後代,和北方中國人有相當大的距離(Tissue Antigens 2001; 57: 192-199)。同樣的2009年12月,中國的分子人類學傢發錶中國境內自南到北25個地區,加上在美國的漢人,共1,700人全長基因的分析,發現中國境內的漢人在基因上可分北方漢人、中部漢人及南方漢人,這三個地區自南到北以地理漸進式的差距錶現齣基因漸進的差異,所以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因地理上的差距大,基因距離也大,也就是說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在基因上有不同(Am J Hum Genet 2009; 85: 762-774),這結果和1994年美國史坦福大學Cavalli-Sforza與北京中科院遺傳研究所共同分析漢人的基因,得到一樣的結果,即北方漢人和南方漢人不同,有差異。2009年另外一篇新加坡分析漢人的文章也得到相似的結果(Am J Hum Genet 2009; 85: 775-785)。我想這些有關漢人的報告應可堵住「颱灣人的漢人血統論」者的嘴巴瞭(颱灣社會學研究季刊 2009; 75: 342-346)。寫到這裏,我相當佩服我的同學病理學傢劉如峰醫師,在我不知如何簡單形容颱灣人的血緣時,他說「颱灣人是漢化的越族,到颱灣後與平埔族混血的後代」,真的是如此。這些年颱灣族群的研究,我們也發現颱灣人在主要的越族及平埔族的血緣外,尚有其他多元來源的基因,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不同來源的祖先群,這是因為颱灣的地理位置自古是在人類遷移的路綫上,颱灣海峽在冰河時期是陸地,嚮南陸連到現在的印尼群島,嚮北陸連到中國北方及日本。冰河時期結束後,颱灣變成島嶼,從東南亞島嶼及東南亞大陸人類的遷移陸續的經由海路到達颱灣,再加上近代颱灣被不同族群佔領過,所以造就瞭颱灣多元基因的來源。但不管基因的來源是來自何處,隻要認同颱灣就是颱灣人瞭。
另一方麵,本書也分析瞭平埔族及高山原住民的身世之謎。我們的研究顯示,大部分的平埔族與高山原住民共有相同或相近的血緣,這些共有的血緣大多同時與東南亞島嶼族群(印尼及菲律賓)共有。除此之外讓我們驚訝的是,部分平埔族擁有數韆年前來自東南亞及亞洲大陸的血緣,這一發現比原先認知的來自四百年前的血緣(唐山公)要來得更早更為久遠。我們的研究顯示,平埔族並未消失,而是被漢化,大部分的族人已溶入「颱灣人」的大熔爐中。至於颱灣的原住民,我們的發現與語言學的說法有所不同,我們認為原住民的來源應該是多元而非單一的,而且時間更久遠。我們也發現颱灣原住民與波裏尼西亞人之間存在著母係血緣的直接關連,這是國際上首次以母係血緣證實瞭這關聯,也讓《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報導說夏威夷人是「made in Taiwan」。
過去民族學的研究發現,在文化上,颱灣原住民與中國西南民族相類似,中國基因的研究發現,颱灣原住民與中國南方的傣族(越族)共有O1*父係血緣,認為颱灣原住民很可能是齣自傣族(BMC Evol Biol 2008; 8: 146)。然而我們父糸血緣YSNP的研究,發現颱灣原住民雖然與中國南方的越族共有O1*父係血緣,因YSNP的變異須很長(上萬年)的時間,以緻很難測齣颱灣原住民與越族間的血緣距離,所以再經另一變異時間短的係統YSTR的分析,發現颱灣原住民與越族雖有共同的祖先,但那是12,000到22,000年前的事瞭,所以在冰河時期這兩個族群就已經分開瞭,同樣的母係血緣也得到相似的結果。我們父母係血緣分析的結果認為:颱灣原住民與越族在上萬年前雖共有祖先,但颱灣原住民並不是齣自傣族(越族)。基因的研究,特彆是組織抗原及母係血緣的結果,顯示颱灣原住民與東南亞大陸的族群,包括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有相當大的基因距離,颱灣原住民卻與東南亞島嶼族群相近,而且與東南亞島嶼族群共有基因庫,顯示兩者的密切關係。
感謝前衛齣版社在我將要退休之際,幫我整理瞭族群的研究,如果沒有他們,我大概不會有勇氣去做的。我感謝許多颱灣人及原住民捐贈血液及口水,感謝許多山上長老教會的熱心參與,我也感謝多年與我打拚的同事(Jean Trejaut-尚特鳩、陸中衡)、研究助理(何俊霖、李建良、顔汝珍) 、協助我們收集檢體的陳曜明醫師及繕打中文稿的陳文發。
最後感謝傢人及親友的支持,感謝上帝,讓我做瞭這麼有意義的工作。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是關於“認同”的多元性。過去,我們可能習慣於將“颱灣人”的身份理解為一種單一的、固定的概念。但《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這本書,卻通過對不同族群曆史的梳理,展現瞭“颱灣人”身份背後那豐富的、流動的、多元的麵嚮。 作者在書中並沒有迴避曆史中的一些敏感話題,而是以一種開放和包容的態度,去呈現不同族群之間的互動和關係。那些關於族群遷徙、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族群間的衝突,都以一種客觀而深刻的方式被呈現齣來。我開始明白,正是這些不同族群的匯聚、碰撞與融閤,纔塑造瞭今天我們所見的獨一無二的颱灣。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颱灣,就必須理解構成這個島嶼的每一個族群,理解他們的曆史,理解他們的情感,理解他們與這片土地的深厚聯係。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獨特和引人入勝的方式,講述瞭颱灣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起源和發展。我一直以為我對颱灣的曆史已經有瞭一定的瞭解,但讀瞭這本書之後,纔發現自己之前的認知是多麼的淺薄。 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族群的身世進行瞭非常深入的挖掘,從他們的遷徙路綫、文化淵源,到他們在颱灣的落地生根,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族群之間互動和融閤的描寫,這些故事讓我感受到瞭颱灣多元文化的魅力。它讓我明白,颱灣的形成,是無數個不同族群共同努力的結果,每一個族群都為這片土地貢獻瞭自己的力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打破瞭我以往對族群的刻闆印象,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更加豐富和立體的麵貌。
评分每次翻開這本書,都像是踏上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它帶我迴到瞭那個遙遠的年代,去探尋那些關於颱灣不同族群的“身世之謎”。作者以一種細膩且富有洞察力的筆觸,描繪瞭不同族群的遷徙路徑、文化根源以及他們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獨特印記。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早期漢人移民的敘述,那些關於他們如何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開墾、定居、並最終形成獨特的社會結構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先民們的艱辛與智慧。同時,書中對颱灣原住民族群的深入探討,也讓我對他們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能夠站在不同族群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和曆史選擇。
评分《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這本書,可以說是打開瞭我對颱灣曆史和族群關係的全新認知。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文化探險。書裏對颱灣不同族群起源、遷徙、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的敘述,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溫度。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族群“身世之謎”的探索方式所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通過層層剝繭,引領讀者去思考、去探究。那些關於不同族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颱灣社會多元文化融閤的生動圖景。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理解的“颱灣人”身份,是無數個不同族群共同塑造的結果。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能夠更全麵、更深入地理解颱灣這片土地上的人文景觀。
评分我一直覺得,瞭解一個地方的曆史,最重要是瞭解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而且做得非常齣色。它沒有迴避曆史中的復雜性,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不同族群之間的碰撞與融閤,甚至是矛盾與衝突。那些關於移民開墾、族群械鬥、社會變遷的敘述,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 這本書讓我第一次如此深刻地認識到,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颱灣,是無數個不同背景、不同族群的人們共同努力、共同塑造的結果。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誰先來誰後到”的問題,而是充滿瞭交織、滲透與再創造的過程。書裏對每個族群的“身世之謎”的探尋,更像是一場尋根之旅,帶領讀者去追溯那些遙遠的祖先,去理解他們為何選擇這片土地,又如何在這片土地上紮根。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早期漢人移民如何剋服艱辛,在颱灣建立傢園的描寫印象深刻。那些關於開山撫番、與自然搏鬥的故事,展現瞭先民們堅韌不拔的精神。
评分讀完《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這本書,我真的被深深吸引瞭。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講曆史,不如說是在講故事,而且是那些被遺忘、被邊緣化的故事。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通過生動形象的敘述,把颱灣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的遷徙、融閤、衝突與認同,一點點地剝開,呈現在我們麵前。 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原住民族群的深入探討。那些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他們的文化、信仰、生活方式,都充滿瞭獨特的魅力。書裏沒有簡單地將他們塑造成“少數民族”的符號,而是細緻地描繪瞭他們的曆史軌跡,他們如何與漢人、日本人、甚至更早的移民互動,經曆瞭怎樣的掙紮與適應。尤其是一些關於他們神話傳說和部落曆史的片段,讀起來就像在聽古老的故事,既神秘又令人動容。書中對於不同原住民族群之間復雜的血緣和地緣關係,以及他們內部的多元性,都有著非常細緻的描寫,這打破瞭我之前對原住民族群單一刻闆的印象。我開始意識到,每一個族群內部都有著自己的精彩故事,都有著獨特的智慧和生存之道。
评分《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這本書,確實是一次非常深刻的閱讀體驗。它以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揭開瞭颱灣這片土地上不同族群復雜的身世背景。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好奇的旅人,跟著作者的腳步,深入到颱灣的過去,去探索那些關於族群起源、遷徙、認同的種種謎團。 我特彆欣賞書中那種不帶偏見的視角。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去評判哪個族群更“正統”或更“原始”,而是以一種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去梳理每個族群的曆史脈絡。那些關於不同族群之間如何接觸、交流、甚至競爭的描寫,都顯得非常客觀和細緻。它讓我明白,颱灣的曆史不是一條直綫,而是無數條河流交匯、融閤的復雜水道。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在講述一個獨立又相互關聯的故事,共同構成瞭颱灣這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评分讀完《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颱灣各族群身世之謎》,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所熟知的颱灣,背後隱藏著如此豐富而復雜的族群故事。這本書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到每個族群的“身世之謎”,去探究他們的起源、遷徙、融閤以及他們在這個島嶼上留下的深刻印記。 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颱灣早期移民的描述印象深刻。那些從大陸沿海地區跨越海峽,來到這片未知土地的先民們,他們的勇氣、毅力以及他們在這裏建立傢園的艱辛,都通過生動的筆觸展現齣來。同時,書中對颱灣原住民族群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我得以瞭解他們在這片土地上悠久的曆史,他們的獨特文化以及他們與後來移民之間的復雜關係。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族群的故事,而是將所有族群的故事串聯起來,展現瞭颱灣多元文化融閤的宏大圖景。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重新思考“身份”的書。一直以來,我們可能習慣於用單一的標簽來定義自己和他人,比如“本省人”、“外省人”、“原住民”等等。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這些標簽背後,是更加復雜和多元的血緣、文化和曆史。 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深入淺齣地剖析瞭不同族群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印記。那些關於早期移民的艱辛,關於族群間的互動,關於文化融閤的案例,都讓我對“颱灣人”這個身份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流淌著來自不同族群的血液,我們的文化也深受不同族群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理解颱灣多元社會的一扇門。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更是情感上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於“颱灣人”這個身份的認知。一直以來,我們可能更多地從一個國傢、一個政權的視角去理解颱灣,但這本書卻從一個更加微觀、更加人文的角度,讓我們看到瞭構成這個身份的無數個細小的、鮮活的個體。 作者在敘述時,非常有技巧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具體的個體故事相結閤。你不會覺得自己在讀一本冰冷的史書,而更像是在聽一群人講述他們的傢族史,他們的遷徙史,他們的苦難史,他們的奮鬥史。書裏那些關於不同族群之間如何相互影響、相互藉鑒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颱灣多元文化融閤的生動畫麵。那些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信仰在颱灣這片土地上交織碰撞,最終形成瞭今天我們所見的獨特颱灣文化。它不再是僵化的文字,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溫度的活生生的敘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