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

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基督教青年會
  • 上海
  • 近代中國
  • 社會文化史
  • 世俗化
  • 宗教社會學
  • 文化變遷
  • 城市研究
  • 中國基督教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過去的二十多年來,近現代基督教史及上海區域史的研究日趨熾熱,後者甚至有「上海學」之稱。在眾多的相關研究成果中,《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一書,堪稱是令讀者(或研究者)眼睛為之一亮的著作。

  長久以來,有關中國基督教青年會(YMCA)的研究,若不是置放在近代中國社會改良運動的曆史脈絡下審視,便是以跨文化的分析框架來解讀,緻使中國青年會運動那既多元又復雜的內在生態麵貌,備受忽視。本書作者則選擇瞭中國城市青年會運動的揭櫫者──上海青年會──作為研究個案,從「機構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角度入手,徵引多種中、外文獻檔案,追溯上海青年會的創立與發展過程,並進而揭示瞭它在實踐使命的過程中,如何徘徊在基督化與世俗化之間的睏境。本書最值得稱道者,有三:

  一、近十年來,已有少數關於在華基督教青年會的論著齣版,其中不乏以城市青年會為題的個案研究,例如北京、廣州、漢口、天津、長沙、太原等。唯獨規模最大、最具指標意義的上海青年會的研究,付諸闕如。本書適正好填補瞭此一重大空白,突破前人研究成果,極具開創性。

  二、本書主題的選擇得當,章節安排妥切,更重要的是其論析深入且閤理。由書中為數不少的附圖、附錶,可見作者所下之工夫,故其學術貢獻不在話下。

  三、本書徵引之史料極為豐富,其中不乏珍貴無比的刊物及檔案文件。刊物方麵,如上海市檔案館珍藏的上海青年會齣版之《上海青年》,可能是目前存世最完整的一套中國城市青年會會刊。另如《青年會報》、《青年》、Chian’s Young Men、《進步》、《青年進步》、《同工》等亦都極具參考價值。至於檔案方麵,作者參閱瞭上海市檔案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收存的檔案文件,也引用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圖書館、紐澤西州的United Methodist Church收藏的英文檔案。此外,作者也徵引瞭此一領域的所有重要的研究專書、論文。這對本議題有興趣的研究者而言,是極具指引功用的。

  經由本書,「上海青年會」不再是一個迷樣的、模糊的影像,作者排比與分析無數可信資料,勾勒齣最具指標的「真實」上海青年會:它的建立及發展曆程;尤其是著重在一個有理想性格的「青年會」,是如何為瞭遷就現實而日趨世俗化。

作者簡介

張誌偉

  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曆史)、香港科技大學哲學碩士(曆史及人類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二十一世紀》雙月刊副編輯。研究領域為近代中國基督教史,著有〈王煜初牧師傳略〉、〈晚清基督徒調適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的嘗試──「超儒論」研究〉、〈圖像藝術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上海青年》中的漫畫應用〉、“Kuang Fuzhuo: From Coolie to Educator and Humanitarian”等學術論文。

城市脈動與信仰重塑:近代上海的社會變遷與文化交融 (1900-1922) 本書聚焦於20世紀初期(1900年至1922年)的上海,一個正處於劇烈社會轉型與文化衝突之中的中國現代都市。這一時期,上海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更是中西方文明碰撞、傳統與現代觀念激烈交鋒的熔爐。本書旨在通過對這一特定時段上海社會生活、城市空間、階層變動以及文化實踐的深入考察,描繪齣一幅復雜的現代化圖景,力求揭示在劇變之下,社會結構如何被重塑,以及新的城市文化如何逐漸生成。 城市空間的重構與社會階層的流動 1900年至1922年間,上海的城市空間經曆瞭顯著的擴張和分化。法租界、公共租界與華界之間的界限日益清晰,同時也充滿瞭滲透與張力。本書將考察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如電報、有軌電車、現代商業建築的興起)如何塑造瞭新的居住模式和公共領域。 租界化進程與城市治理: 我們將分析租界當局(工部局、法租界巡捕房)在城市管理、公共衛生以及治安維護方麵采取的措施,以及這些措施如何反過來影響瞭中國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法律認知。關注點將放在租界製度如何構築瞭一個與傳統中國司法體係並行或衝突的“雙重權威”體係。 新舊精英的交替與融閤: 這一時期,一批依托於新式商業、金融和專業行業崛起的本土資産階級(買辦、民族資本傢)開始挑戰舊有的士紳階層。本書將研究這些新興的城市精英群體在財富積纍、教育投資以及社會交往中展現齣的新特徵。同時,探討傳統士紳階層如何試圖適應或抵禦這種結構性變化,他們在新的城市政治生態中扮演的角色如何演變。 勞動者的湧入與城市貧睏: 伴隨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大量來自江浙一帶的農民和手工業者湧入上海,形成瞭龐大的産業工人階級和城市貧民階層。本書將探討這些新遷入的勞動力在工廠、碼頭和手工業作坊中的生存狀態、傢庭結構變化,以及他們如何形成早期的工人社區和互助網絡,應對嚴酷的城市生存環境。 現代知識的傳播與文化範式的轉移 1900年代初至1920年代初是中國知識界進行“思想啓濛”的關鍵階段。西學的大量湧入徹底動搖瞭以儒傢經典為核心的傳統知識體係。 教育體製的變革: 本書將分析西式學堂、教會學校以及中國人自辦的新式學堂在上海的普及情況。重點考察這些教育機構在教授西方科學、政治理論和人文知識的同時,如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理念上與傳統私塾教育形成對比與競爭。探討教育對培養“新青年”群體——具有現代民族意識和個人主義觀念的知識分子——的作用。 大眾媒體的興起與公共輿論的形成: 報紙、雜誌、小冊子等大眾傳播媒介在上海爆炸式增長。我們將審視這些媒體如何成為思想爭論的場域,探討自由主義、民族主義、激進社會主義等多元思潮通過印刷品如何迅速擴散,並塑造瞭城市中産階級的政治取嚮和日常生活品味。重點分析文學期刊和政治評論在引導公眾討論中扮演的角色。 生活方式的“西化”與“本土化”的張力: 現代性的滲透首先體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本書將考察新的消費文化(如百貨商店、咖啡館、電影院的齣現)如何改變瞭上海人的休閑模式。同時,探討在“西化”的錶象下,上海市民如何巧妙地將外來元素與本土習俗進行摺衷和融閤,創造齣具有“海派”特色的混雜文化形態,例如在服飾、飲食和傢庭倫理方麵的體現。 民族主義的萌發與國傢認同的重塑 在列強勢力盤踞、主權受到挑戰的背景下,上海成為瞭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精神重要的醞釀之地。 政治結社的活躍與社會動員: 1900年至1922年間,經曆瞭辛亥革命(1911年)及其後的軍閥混戰時期。本書將考察上海的商會、學生團體、文學社團等非政治性或半政治性組織,如何在特定曆史節點上被動員起來,參與到反帝、護權等愛國運動中。重點分析商界精英在抵製洋貨運動和維護國傢經濟利益中的作用。 革命敘事與城市記憶: 1911年武昌起義後,上海作為革命的策源地之一,其城市敘事被革命者重塑。本書將分析辛亥革命在上海留下的物質遺跡(如紀念碑、革命者故居)以及公共儀式,如何被用以構建一種新的、現代化的國傢認同,並對後來的政治運動産生影響。 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形象: 作為一個麵嚮世界的門戶,上海的市民和知識分子對國際事務的關注度遠高於內陸地區。我們將研究他們如何通過接觸西方對中國問題的討論,反思中國的“落後”狀態,並努力在中國和世界之間尋找一個可行的、有尊嚴的現代國傢定位。這種對外部世界的觀察,是催生本土現代民族主義思想的重要參照係。 通過對上述多重麵嚮的細緻梳理,本書力求超越簡單的事實羅列,深入剖析1900年至1922年間上海社會復雜而動態的內在邏輯,為理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城市作為關鍵驅動力的角色,提供紮實的曆史證據與深刻的理論洞察。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導言
第一節 青年會與近代中國
第二節 研究題旨及方法
第三節 全書結構

第二章 蓽路藍縷 ── 上海青年會的草創與發展
第一節 自西徂東
第二節 草創經過
第三節 早期發展

第三章 宗旨的嬗變 ── 從人格模造到「人格救國」
第一節 「人格齣産所」
第二節 青年會的政治化
第三節 救國論的揭櫫
第四節 「人格救國」芻議

第四章 繁華背後 ── 青年會眾生相
第一節 留學生與文化適應
第二節 政商界名利場
第三節 進身之階
第四節 望子成龍
第五節 休閑娛樂
第六節 世俗化的危機

第五章 求纔 (財?) 若渴 ── 徵求「會員」運動
第一節 徵求會的緣起
第二節 徵求會的操作形式
第三節 徵求會的成效評議

第六章 理想與現實之間 ── 「人格齣産所」的打造之路
第一節 會所建造運動
第二節 艱巨的打造曆程
第三節 「大白象」工程

第七章 結論 ── 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
附錄一 中國青年會與「三育」話語 ── 「德育」、「智育」、「體育」
附錄二 全國協會曆任會長
附錄三 全國協會曆任總乾事
附錄四 中國基督教青年會(市會)成立年份
附錄五 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曆任西乾事
附錄六 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曆任總乾事
附錄七 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曆任董事部一覽錶(1903-1922)
引用書目
縮寫錶
索引

圖書序言

  我和基督教青年會的因緣可以追溯至約 1999 年,當時剛離開大學校園不久,由於參與一個曆史考察研究計畫,曾前往位於香港上環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參觀,得知會所內的室內運動場、泳池、懸空鑊形跑道等設施均為香港首創,著名的文學傢魯迅也曾在青年會舉行演講。迴想當日,我對於青年會在近代中國社會曾經産生的重要影響,仍是不甚瞭瞭。孰料幾年後,我竟然隻身遠赴美國的青年會檔案室爬梳檔案 ── 青年會甚至成為我第一部學術著作的研究課題。

  早在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唸本科時(1996-1999),我已對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抱有濃厚興趣,曾經寫過一篇有關晚清基督徒王煜初的畢業論文,並期望將來唸研究院時做一個有關民國時期的基督教研究。本書的寫作,即緣於我在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讀碩士課程期間(2003-2007)撰寫的碩士論文。在構思論文題目時,我曾嚮當時在香港建道神學院任講師的邢福增博士徵詢意見。他提及中共建國後成立的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其中不少的骨乾成員均來自青年會,此現象值得加以研究(抱歉要說,現在研究業已完成,至今我仍未能全麵解答這個問題 )。於是我便開始翻閱中外學界有關中國青年會的著述,初步的發現是,過去的中國青年會研究主要是一些通論性的著述,對於為數眾多的城市青年會仍未有作齣深入的個案研究,於是決定循此方嚮展開探索。

  即或是再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也得有堅實的史料基礎,否則隻會淪為空中樓閣。當時我瀏覽瞭剛齣版不久的《中國教會文獻目錄:上海市檔案館珍藏資料》(上海:上海古籍齣版社,2002),得知上海市檔案館藏有不少青年會的檔案資料,其中尤以上海青年會的材料最為豐富;此外,我也同時嚮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喀晤茨傢族青年會檔案室( Kautz Family YMCA Archive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查詢,也得到上海青年會的資料較其他市會更為全備的訊息,遂初步定下研究上海青年會的計畫;接著,在沒有任何人脈關係的幫助下,我去信嚮上海青年會(西藏南路現址 )方麵查詢,獲得該會提供特地為我整理的青年會資料目錄,其中一些更為上述兩所檔案館所無,並允許我前往查閱,以數位相機拍攝記錄。我和上海青年會之間的糾纏便自此展開。

  對我而言,上海青年會並不是一個容易駕馭的研究課題。與我過去所做的人物研究迥異的是,上海青年會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組織,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會員有近 5,000 人,其中牽涉的人和事不知凡幾,這也意味著有待蒐集的潛在史料多如牛毛。此外,上海青年會曾不同程度介入多種社會啓濛或改良運動(體育、衛生、教育等),任何一樁運動都足以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課題;加上有關上海史的中外專著汗牛充棟,對於我這個少不更事的門外漢來說,要倉促步入「上海學」的研究廟堂自然是舉步維艱,非大加惡補不可。 但更大的難題還在後頭,基本上我當時所知悉的有關上海∕中國青年會的原始資料(如《上海青年》)都無法在香港尋得,這意味著我得花上相當時間前往上海和美國蒐集資料,纔有望完成這個研究。一般的研究生固然可以利用長假期赴外地找資料,但對於當時白天在香港中央圖書館文獻特藏組工作的我來說,如何在工作、上課以外,利用極有限的時間,蒐集、細讀資料,撰寫論文,一直是令我睏擾不已的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研究為我帶來瞭很多寶貴的「第一次」。為瞭蒐集研究資料,我在 2004 年 4 月的復活節假期首次赴滬。在不足十天的旅程中,我在上海青年會翻閱發黴、塵封的 舊刊物,由白天到晚上,拿著數位相機將資料一頁頁的拍下。由於攝影經驗不足,我碰上瞭不少從來沒有設想到的問題,例如記憶卡和電池不敷應用、相機過熱,以及調控光暗、相機搖晃等技術問題,緻最後拍攝的數韆張「照片」有不少模糊不清,無法辨識內容。此外,我亦初次見識到上海圖書館、上海市檔案館等國內機關的辦事作風,學習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仍然要保持耐性,纔能期望有所收獲。當然,誠意不一定能感動人心,館員說資料不能復印,便是不容上訴的最後裁決。我曾為此氣沖沖地提早離館。

  2005 年 3 月,我再度赴滬兩星期。由於吸收瞭前次經驗,我的拍攝技巧大有進步,並多帶瞭一部數位相機,每日在上海青年會內一日韆「照」。是時,上海市檔案館已由仙霞路搬到外灘,氣象煥然一新,前次不允許復印的資料,如今竟然可以全本復印,頗有柳暗花明之感。同年 6 月,我耗盡所有的年假,再額外申請無薪假期,隻身展開為期十八天的美國之行,前往明尼蘇達大學查閱中國青年會的檔案。至今仍記得初抵檔案室時,由檔案員 Dagmar K. Getz 帶往低溫的檔案儲存庫( 儼如冷藏庫 ),以及由儲存庫調齣冷冰冰的文件的情景。這些都是井底之蛙的我不曾經曆過的。

  我的碩士論文在拖拖拉拉的情況下,最後足足用瞭四年時間纔完成。在這個年頭,要花上四年光陰纔能勉強拿得一個碩士學位,即或能見容於朋輩的奇異眼光(又在寫論文……),我也得為曠日持久的學習尋求自我開脫。曾有同學嚮我進言,勸我快點完事,無謂耽擱太久。我當然瞭解同學的好意,但仍是冥頑不靈,依然故我。任憑是再理智的人,也有意誌薄弱的時候,要在堆積如山的資料(我在美國復印迴來的資料至今仍有一半未翻閱過,希望將來有機會再續前緣 )麵前,長期維持高昂的作戰狀態,避免再而衰、三而竭的情況齣現,在執行上並不容易;尤其當來自四方八麵的各種要求、責任紛至遝來,而我卻無法在有限的時間裏同時妥貼應付,有時候的確有裏外不是人之感。坦率的說,我雖然看到自己走學術道路的可能性,但卻不得不承認個人存在的種種不足和限製,隻得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匍匐前行。本書雖然隻是一部囫圇吞棗的小作,但它卻盛載著我至今仍能自詡的堅持和熱情。

  曆史人物總是無法超越他們所身處的時代,曆史著述的作者又何嘗不是呢。我在 1999 年離開大學校園,正值亞洲金融危機、SARS 的後遺癥迭次浮現的年代,除瞭經濟下滑、房地産泡沫爆破以外,香港很多誌願團體或教育機構因為政府資助減少、捐款驟降而陷入睏境(員工首當其衝自不在話下 );令人更感慨的是,這些本來滿懷理想、使命的組織或機構,在經費導嚮的指導原則下,不得不樂此不疲地參與各種開拓財源的遊戲,甚至是走上「大躍進」式的産業化道路。本書當然不是針對此等現象而作,但要是上海青年會昔日的曆史經驗有助啓發我們思考(當然談不上解決 )基督教組織或機構,乃至於其他宗教型非營利組織( NPO )在踐履使命的過程中,如何在順應時代潮流的同時,避免走上與本來的宗旨有所乖違的道路,我想:這大概便是它在學術意義以外的研究價值吧。

  我的碩士論文可以修訂付梓齣版,委實教我感到萬分喜悅,它除瞭代錶幾年來的研究成果獲得肯定外,也實現瞭我一直以來期望擁有一部屬於自己的學術著作的夢想。我謹藉這個機會說些感謝的話:沒有國立颱灣大學齣版中心嚴謹、獨立的評審機製,我的齣版夢大抵至今仍無法實現。在此特彆感謝「史學叢書」主編陳弱水教授的賞識,兩位匿名評審對拙著提齣既細緻又寶貴的意見,以及編輯湯世鑄先生在編輯、齣版過程中所花的心力和時間。本書曾嚮香港中文大學齣版社投稿,兩位匿名評審也給予不少精闢的意見,在此緻以謝意。我的同事硃敏翎小姐在本書的齣版前夕義務為我校閱一遍,得衷心感謝。當然,得由衷指齣的是,礙於我的學養和能力所限,本書在個彆觀點或資料上難免存在粗疏謬誤之處,懇望學者前輩慷慨指正。

  這個研究先後得到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2004-2005)、中國跨國關係研究中心(2005),以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Clarke Chambers Travel Fellowship(2005)的經費資助開展滬、美之行,謹此一併緻謝。此外,要是沒有上海青年會總乾事吳建榮先生的大力支持,單是在上海市檔案館瀏覽(時間)或復印(金錢)數以十年計的《上海青年》(遑論是《青年進步》、《同工》……)已是不可能的任務。現居美國的前上海青年會乾事駱維廉 ( W. W. Lockwood )的外曾孫 Peter M. Yeo,將他那篇有關駱氏與上海青年會的畢業論文,以及他收藏的青年會檔案和駱氏太太的傢書一併慷慨餽贈,讓我在赴美以前對青年會檔案先有第一手的認識。我在美國青年會檔案室查閱資料期間,得到現已退休的檔案員 Dagmar K. Getz 極大的幫忙,尤其是允許我在閉館以後繼續瀏覽資料;她的繼任人 Ryan Bean 也在我申請授權使用圖片時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幫助。

  此外,美國多所大學的圖書館或檔案室的多位工作人員亦曾仗義相助,將館藏有關上海青年會的資料郵寄給我。這些資料雖然沒有一一引用,以及收錄在徵引書目裏,但仍得在此嚮這些專業的工作人員申謝。他們包括哈佛燕京圖書館( Harvard-Yenching Library )的 Ellen McGill、德堡大學檔案室( DePauw University Archives)的 Linda Y. Butler、洛剋斐勒檔案中心(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的 Monica Blank、美國聯閤衛理公會曆史檔案室(The General Commission on Archives and History for the United Methodist Church)的 Dawn atterson,以及春田學院檔案館(The Springfield College Archives)的 Paige W. Roberts。

  客旅在外,承濛接待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事情。在我兩次訪滬期間,均得到上海青年會乾事施健小姐協助查閱資料,並替我安排訪問原上海青年會總乾事黃祖貽先生。此外,透過舊同學周維思小姐的介紹,也得到她兩位在滬居住的錶妹範明珠小姐和範明珍小姐的熱情款待。我在造訪明尼蘇達大學期間,意外認識瞭康考迪亞大學聖保羅分校( Concordia University, St. Paul )曆史係教授 Paul Hillmar,他的博士論文研究美國剋裏夫蘭(Cleveland )青年會(該會與上海青年會關係密切……)。Paul Hillmar 除瞭惠贈他的著作外,他的一傢對我的起居照料可謂無微不至,令孤遊在外的我在枯燥乏味的故紙堆以外,獲得既溫暖又真實的美國生活體驗。

  不能不提的是,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多位師長的熱心指導,以及為我帶來的種種啓迪。在師隨何傑堯博士的四年間,由於我不常在校,故沒有太多機會親領教誨,這不啻是一樁憾事;惟幸我每次遞交的文章,均得到他的細心審閱和指導,並在我還未寫好論文結論以前,鼓勵我尋找途徑齣版,教我體會到吾道不孤。他關注近代中國城市存在的種種復雜和矛盾的現象,啓發我留意上海青年會內部復雜和多變的麵貌。洪長泰博士有關漫畫的研究,引發我注意刊登在《上海青年》上的漫畫,並探索圖像藝術與中國基督教史研究的可能性。陳建華博士對「革命」話語的研究,亦成為我探討青年會「三育」話語時的重要參照。

  作傢陳冠中嘗言:「我就是不慎看瞭幾本書,被罰走瞭三十年的幽徑。」並同時作齣忠告:「啊,同學們,你們要小心大學的第一年,特彆要小心那年看的書。」(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增訂版(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7),頁 147、149 。)吾生也晚,來不及記取陳冠中的善意叮嚀。打從大學本科伊始,我的閑暇讀物便是現任香港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傢麟博士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的史著,我雖然不曾成為他們的入室弟子,但他們卻是我後來踏上近代中國基督教史研究這條「幽徑」的啓濛老師。毋須諱言,我深受兩位纔、學、識、德兼備的學長前輩嚴謹的治史態度所影響,並矢誌以他們為學效的楷模。他們曾就本書初稿或個彆篇章給予寶貴意見,也得在此一併緻謝,以誌其事。

  最後,我在這裏也想感謝父母多年來的養育之恩,以及容許我在未經諮詢他們的情況下,選擇唸一門不賺錢的學科。他們是本書之能成就的遠因。這個研究的初始階段,基本上與我的新婚生活相重疊,所可能産生的結果當然可想而知。撇除新婚的英國蜜月旅行以外,婚後首次和妻子淑芬外遊的地點便是上海。在滬期間,她除瞭協助我在上海青年會進行拍攝工作( 她肯定是少數逐年逐頁翻閱過《上海青年》的其中一人 )以外,亦在檔案館替我逐字抄寫資料( 翌年我趁她不在的時候,即二話不說將該份資料全本復印 )。我曾想:要是她喜歡逛的是巴黎的香榭麗捨大道,而非上海的南京路,本書大概便無法寫成。多年來,她一直陪伴我追逐她並不完全明白的理想,與我一同經曆人生旅途上或大或小的風風雨雨。她對我長久的忍耐、支持和鼓勵,教我銘感於心。要是這本微末小作在學術上有任何貢獻( 哪怕隻是丁點兒 )的話,我期望她亦會感到與有榮焉,無悔下嫁這個既沒有心肝,又不懂溫柔的「史佬」。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作者選擇的研究對象——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以及其研究的時間跨度——1900到1922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從晚清步入民國,經歷瞭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重大變革的關鍵時期。在這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上海作為當時最國際化、最現代化的都市之一,匯聚瞭各種思潮和力量。基督教青年會作為一個具有西方背景的社會服務和宗教傳播機構,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運作,又如何看待和迴應中國社會的變遷,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富研究價值的課題。書名中的「掙紮」二字,更是點齣瞭其研究的核心。它暗示瞭這個組織在堅持其宗教使命的同時,也必須麵對來自中國社會傳統價值觀、新興的民族主義思潮,甚至是西方本土化過程中自身的轉變。這讓我聯想到,在颱灣,不同宗教團體在麵對現代社會的挑戰時,也同樣經歷著類似的調適與轉型。因此,我非常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理解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如何在「內外」的雙重壓力下,尋求其存在的意義與發展的道路,並進而反思颱灣宗教團體在當代社會的處境。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讓我產生瞭極大的興趣,特別是「掙紮」這個詞,總讓人聯想到各種張力與衝突。在那個劇烈變革的時代,上海基督教青年會既要傳播西方基督教的價值觀,又要適應中國的社會文化,並且可能還要麵對內部對於如何處理「基督化」與「世俗化」界線的爭論。身為一個對歷史事件和社會學研究都頗感興趣的颱灣讀者,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剖析這種內在的矛盾與外在的壓力。例如,在推動社會服務、教育、體育等「世俗化」活動的同時,如何保持其宗教的純粹性?在麵對中國日益高漲的民族主義情緒時,基督教青年會又該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這本書的內容,或許能為我們理解一個外來宗教如何在異質文化中轉化,以及其組織內部可能經歷的論辯與調整,提供一個非常具體且深入的案例。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不僅能增進對中國近代史的理解,更能啟發我們對於本土社會中類似現象的思考。

评分

哇!這本《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光聽書名就讓人充滿好奇!身為一個在颱灣長大,對近代史,特別是宗教與社會變遷議題很有興趣的讀者,這本書似乎觸及瞭一個我一直以來都很想深入瞭解的麵嚮。上海,這個被譽為「東方巴黎」的城市,在二十世紀初的那段動盪歲月裡,究竟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而基督教青年會,這個在西方傳入的組織,又如何在中國的土壤上生根發芽,並與當時的社會文化產生深刻的互動?書名中的「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聽起來就充滿瞭張力。這不單單是一個宗教組織的歷史,更是一個時代背景下,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相互碰撞、融閤的縮影。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爬梳這些錯綜複雜的關係,從那些泛黃的史料中,挖掘齣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在這段關鍵時期,所經歷的內部轉變,以及它對周遭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的齣現,對於颱灣讀者而言,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去理解現代中國的發展脈絡,以及外來文化在中國社會中所經歷的在地化過程。

评分

初見《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這個書名,一股強烈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上海,在那個時代,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矛盾與活力的交匯點,而基督教青年會的加入,更是為這幅畫捲增添瞭更為複雜的色彩。我對「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感到尤為好奇,這究竟是組織內部的價值觀衝突,還是與外部社會互動時所麵臨的挑戰?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身處颱灣,我們也常在現代化進程中,感受到傳統價值觀與外來文化的拉扯,因此,對於這樣的研究案例,自然會產生一種共鳴。我特別期待作者能透過紮實的史料考證,生動地描繪齣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如何試圖將基督教的教義融入中國社會的脈絡,又如何在推動教育、衛生、青年發展等「世俗」事務的同時,保持其宗教的使命感。這本書的探討,勢必能為我們理解文化交流、宗教在地化以及社會變革的複雜性,提供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視角。

评分

《基督化與世俗化的掙紮:上海基督教青年會研究(1900-1922)》這個書名,光聽就讓人覺得十分引人入勝。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上海在二十世紀初的發展歷程,一直是一個充滿研究魅力的課題。而基督教青年會,這個在當時扮演著重要角色的西方組織,其在中國的發展,特別是在「基督化」與「世俗化」之間所經歷的「掙紮」,更是觸動瞭我對於文化交流、宗教在地化以及社會變遷的深刻思考。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在這段時期,所麵臨的內在睏境與外在壓力。他們是如何在堅持基督教的核心價值觀的同時,又必須與中國的社會現實、傳統文化以及新興思潮進行互動,甚至協調?這本書的內容,想必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極為生動的案例,去理解一個外來的宗教團體,如何在一個充滿變革的東方社會中,尋求自身的定位與發展。而對於颱灣社會而言,這或許也能提供一些啟發,思考我們自身在麵對全球化浪潮時,如何保有文化特色,同時又能與世界接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