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基督教知識分子而言,1920年代充滿瞭重大的考驗。一方麵是五四運動在文學、宗教上的衝擊,另一方麵則是非基督教運動在國傢主義上的挑戰。
就在此時,教會界一批少壯派的知識份子,開始反省自己的信仰,並謀教會之改革,將他們的心聲用大量文字錶達齣來。從聖經詮釋、政教關係、教會事工,到小說、散文、詩歌、戲劇,無所不包,兼具深度與廣度,可謂基督教文學的高潮時期。
本書是以1920年代基督教界最具有代錶性的幾份刊物做為對象,來探索當時基督教文學的內涵與意義。由於這些刊物內容的豐富性,實難以用單一的角度或文學理論來加以概述,故本書將分彆從五個層麵來切入討論,以呈現當時基督教文學在國傢主義、諷刺文學、宗教詩、社會服務等方麵的特色。
作者簡介
李宜涯
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美國亞曆桑那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現任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主要從事中國俗文學與現代小說研究,曾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散文創作奬」。著有《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書海探微》、《一天一個夢想》、《當代人文翦影》、《當代名著欣賞》等書。
第一章 緒論
一、失聲的文類─基督教文學的類彆歸屬問題
二、基督教文學的定義
三、中國基督教文學的曆史發展
四、本書章節要旨
第二章 國傢主義下的繆思--《真理週刊》的文藝作品
一、前言
二、《真理週刊》的源起與發展
三、《真理週刊》文藝作品特性
四、小結
第三章 宗教國傢主義--再論國傢主義光譜下的《真理週刊》
一、前言
二、清末以來國傢主義的肇興與影響
三、《真理週刊》對國傢主義的關注
四、國傢主義光譜下的《真理週刊》
五、宗教國傢主義的特色
六、小結
第四章 槍口嚮內?--《文社月刊》的諷刺小說
一、前言
二、文社與《文社月刊》
三、《文社月刊》的編輯政策與文藝作品
四、針對教會的諷刺小說
五、以社會為對象的諷刺小說
六、20年代基督教諷刺小說形成原因
七、小結
第五章 《生命》中的生命--趙紫宸的早期新詩
一、前言
二、趙紫宸與《生命月刊》
三、趙紫宸對「生命」的詮釋
四、趙紫宸新詩之形式與錶達
五、趙紫宸新詩內容之探究
六、小結
第六章 文學的社會服務--《華工週報》個案研究
一、前言
二、《華工週報》創辦的時代背景
三、晏陽初與《華工週報》
四、《華工週報》內容分析
五、《華工週報》中的基督教青年會理念
六、小結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提供瞭一個非常宏觀且細膩的視角來審視那個時代。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進行文學分析時,並不孤立地看待作品,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曆史、文化、社會語境中進行考察。例如,書中關於“時代精神”如何影響瞭當時的基督教作傢,以及作傢們又是如何通過文學來迴應和塑造這種“時代精神”的論述,就讓我茅塞頓開。那些曾經被視為單純宗教文本的作品,在作者的解讀下,呈現齣豐富的社會批判色彩和人文關懷。這種跨學科的分析方法,使得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趣味性,讓人在閱讀中不斷獲得新的啓發,也對20年代的中國社會有瞭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一翻開《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就被一種靜謐而又充滿力量的氛圍所包裹。作者仿佛一位虔誠的朝聖者,引領我們穿越時空的迷霧,來到那個充滿信仰與變革的20年代。我尤其喜歡他對當時社會背景的鋪陳,不隻是簡單羅列史實,而是細緻地描繪齣新舊思潮的碰撞、傳統價值觀的動搖,以及在這種動蕩不安中,基督教文學如何成為一股支撐和啓迪人心的力量。那些夾雜在字裏行間的時代聲音,仿佛就在耳邊迴響,讓人不禁感嘆曆史的厚重與人性的掙紮。書中的分析也相當深入,不局限於錶麵的敘事,而是挖掘瞭作品背後更深層次的神學思考、哲學理念,以及作者們在信仰與現實之間的掙紮與探索。讀來讓人受益匪淺,感覺自己也隨著他們的筆觸,一同經曆瞭一場精神的洗禮。
评分不得不說,《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是一本非常有“溫度”的書。雖然聚焦於嚴肅的學術研究,但作者的筆觸卻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筆下人物的深切同情。他筆下的那些作傢,不再是冰冷的名字和作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睏惑的個體。通過對他們創作心路曆程的還原,以及作品中流露齣的掙紮與熱愛,我們仿佛能聽到他們內心的呐喊與低語。書中對於某個時期基督教作傢群體內部的復雜關係和思想交流的描繪,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在信仰探索道路上的互助與碰撞。這種細緻入微的刻畫,讓這本書讀起來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於“聖壇”這一意象的獨特解讀。在20年代那個社會轉型劇烈的年代,傳統宗教信仰麵臨挑戰,而“聖壇”不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祭祀場所,更演變成瞭一種精神寄托、一種道德準則、一種麵對睏境時尋求力量的內在源泉。作者通過對不同作傢作品的細緻剖析,展現瞭他們在創作中如何將這種“聖壇”精神融入文學敘事,賦予作品以超越時代的價值。我尤其被書中對某位詩人作品的解讀所打動,這位詩人以極具個人風格的語言,將對信仰的追尋描繪得既痛苦又充滿希望,仿佛在荒原中開闢齣一條通往救贖的道路。這種對個體精神世界的深入挖掘,讓整本書不僅僅是對基督教文學的梳理,更是一次關於信仰、人生意義的深刻對話。
评分我一直對20年代的文學抱有濃厚的興趣,而《聖壇前的創作:20年代基督教文學研究》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將宏觀的曆史背景、微觀的文學分析以及深層的神學探討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流派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的部分,這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基督教文學的多元麵貌。作者在論證時旁徵博引,引用瞭大量的原始文獻和二手研究,充分展現瞭其紮實的學術功底。同時,他的語言又極具錶現力,讀來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乏文學的美感,讓人在沉浸於知識海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字本身的魅力。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佳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