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籍婦女基督徒 / 天主教徒領袖,尤其是於戰後成長的一代,積極貢獻於教會事奉或各自的社會職務上,於推動社會發展如:性彆平等、婦女教育、社會及傢庭政策等方麵,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是次口述曆史是為一個重要媒介,著意捕捉這些早期華人基督徒婦女的生活經驗及其當時所處的社會和時代處境。
《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研究計劃始於2007年,研究隊伍由黃慧貞、蔡寶瓊、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及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代錶組成,分彆約訪瞭26名年過65歲的基督徒婦女,進行深入訪談,聆聽她們的生命故事,最後成功整理謄寫的有22個。她們來自不同的教會宗派,帶著不同的成長背景,經曆各自不一樣的傢庭和婚姻生活,由年紀最輕的六十八歲到最年長的九十二歲, 跨越不同階層,各有各的際遇,各有各的精彩。
編者簡介
黃慧貞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係副教授、崇基學院神學院名譽副教授、性彆研究學部主任。研究領域包括宗教與性、性彆、宗教與國族主義、女性主義詮釋學與宗教經典、後殖民主義與香港基督教。
蔡寶瓊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及政策係副教授、性彆研究課程主任。研究領域包ˇ挖教育政策、性彆與教育、婦女運動等。
受訪者資料一覽錶
鳴謝
前言:雙重的父權宰製、自主的婦女發聲──書寫華人婦女基督徒口述史
穿過曆史的流年
1. 忍人所不能忍-鄧李少萍
2. 從「住年妹」到女工-馮寶群
3. 我是「新抱仔」-陳義妹
4. 一個打不死的奇俠-蘇丹雲
5. 豈止老而彌堅,簡直返老還童?-周敏
6. 人人都對我很好-□婆婆
進齣傢門內與外
7. 輕舟已過萬重山-羅馬蓮彩
8. 我很「硬頸」卻又隨和-何妹妹
9. 我沒有甚麼好說的,我的人生好平平無奇-莫劉敏昭
10. 一心一意為傢庭付齣-劉劉淑明
11. 簡單不簡單-阿英
12. 順服?不順服?
在廳堂與廚房之間
13. 一個全職主婦、全職義工、不帶職份的「傳道人」-張黃定賢
14. 迴想自己真是很有頭腦-楊梁梅莊
15. 這一切都歡呼歌唱-阿貞
16. 我知道最終的目的在那裏-陳梁慕清
巾幗不讓須眉
17. 萬綠叢中一點紅-關慧賢
18. 我是鍥而不捨,一往直前的-郭韻芝
19. 一生幼人之幼-林秀蓮
20. 勿以善小而不為-梁沛霖
21. 第一位齣任教區機構主管的女教友-鄭寶蓮
22. 舊時代的新女性-李妙卿
這本書的題目《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讓我在書店裏駐足良久。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變遷和民間敘事的颱灣讀者,我深知口述曆史的價值所在——它能讓曆史的碎片重新拼湊成生動的畫麵,讓我們聽到那些被宏大敘事所忽略的個體聲音。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其背後一定有著無數動人的女性故事,而當這些故事與基督教信仰相結閤時,就更加引人遐想。我尤其好奇,在不同曆史時期,華人女性在香港基督教的社群中,是如何形成她們獨特的身份認同的?她們是否在信仰中找到瞭麵對生活挑戰的力量,又或是對當時的社會結構提齣瞭疑問?這本書的“口述曆史”形式,讓我對其中可能包含的細緻入微的生活細節充滿瞭期待,比如她們的傢庭生活、人際交往、對社區的貢獻,甚至是個人情感的錶達。我希望能夠從中看到,信仰是如何在她們的生命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記,並如何塑造瞭她們的人生軌跡,進而影響瞭香港社會的某些方麵。
评分這本《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光是書名就讓人肅然起敬。口述曆史,這是一種非常紮實的研究方法,它將冰冷的曆史數據轉化為有血有肉的故事,讓曆史真正“活”過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社會,就必須傾聽那些被曆史記錄遺忘的聲音,尤其是女性的聲音。她們往往是傢庭的守護者,是社區的建設者,她們的付齣和掙紮,構成瞭社會最堅實的基礎,卻常常被淹沒在宏大的男性敘事中。香港,作為一個曾經的殖民地,後來又經曆迴歸,其社會變遷之劇烈,華人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肯定功不可沒。我很好奇,基督教在香港華人女性的生活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她們獲得精神慰藉的港灣,還是某種程度上限製瞭她們的自由?書中收錄的口述曆史,一定能為我們提供最直接、最生動的答案。我期待看到那些可能來自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段的女性,她們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的故事,裏麵或許有關於婚姻、育兒、工作、信仰的睏惑與堅持,有對社會變遷的觀察與感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的書。
评分《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這個書名,一瞬間就吸引瞭我。作為在颱灣成長、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人,我對香港的社會變遷和其獨特的文化基因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而“口述曆史”這四個字,更是點齣瞭這本書的獨特價值。它意味著我們能夠聽到最真實、最鮮活的聲音,直接來自那些曾經親身經曆過曆史的華人女性。我一直認為,女性的視角往往是理解一個社會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她們的細膩、堅韌和智慧,構成瞭社會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讓我好奇的是,在香港基督教這個特定的語境下,華人女性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她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信仰在她們的生命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精神的支柱,還是某種意義上的枷鎖?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這些女性是如何在社會變革中,通過她們的信仰和生活,塑造齣香港獨特的社區文化和人際關係。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一齣現,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在颱灣長大的讀者,我對香港的曆史文化總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尤其是那些不為人知的、鮮活的民間敘事。我們從小接觸的香港印象,往往是影視作品裏的都市繁華,或者是商業大廈的崛起,但那些構成這座城市肌理的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女性的視角,卻常常被忽略。《口述曆史》這幾個字,更是點明瞭這本書的珍貴之處——它不是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切入,而是從最真實的生命經驗齣發,去挖掘那些被時間洪流淹沒的片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在香港基督教的語境下,華人女性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尋找身份認同、構建傢庭、參與社會,甚至是挑戰傳統束縛的。我想象中的這本書,應該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生活的氣息,能夠讓我們窺見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動人的香港。不知道書中會不會有關於教會生活、信仰實踐,甚至是姐妹情誼的細緻描繪?我非常希望能看到這些鮮活的細節,它們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信仰是如何滲透到她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她們力量的來源,或是精神的寄托。
评分拿到《華人婦女與香港基督教:口述曆史》這本書,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以及對被遮蔽的女性聲音的尊重。口述曆史,我一直認為這是最能觸及人心、最能還原真實的曆史文本。尤其是在香港這樣一個充滿復雜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華人女性的生命軌跡,必然承載瞭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和挑戰。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呈現齣不同時代背景下,華人女性麵對的基督教信仰與傳統華人文化之間的張力與融閤?例如,在婚姻、傢庭觀念等方麵,基督教的教義是否對她們的生活方式産生瞭深遠影響?又或者,她們如何在信仰與世俗生活之間找到平衡點?此外,我也很想知道,通過這些口述,我們能否看到女性在教會組織中扮演的角色,她們是如何參與社區服務,如何用信仰的力量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世界。這本書給我一種預感,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本能夠引發讀者共鳴、思考生命意義的寶貴資料,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走進那些鮮活的生命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