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傳播是一門關乎人(人心、人性與人類行為)的學科,而其對於互動性、情境性、口語性、以及訊息交換過程的重視,也凸顯此學門和其它社會科學、或是人文學科的差異。
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除透過係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麵瞭解口語傳播的理論基礎與曆史發展,並進一步思考口語傳播在本地與亞洲發展的可能性外,亦運用每章清楚的學習目標與末後所附型態多元的作業,幫助讀者將書中內容與實際生活扣連,並靈活運用以解決問題與建構生活世界。
本書不僅是作者們對於自己所學熱情的展現,也期待能改變許多人對於口語傳播隻停留在工具層麵的認識,就如杜威(Dewey, 1939)所說「傳播之美好,為萬事之最。」傳播之所以美好,乃在於意義、價值、熱情、愛和美善都必須經由它來體現。
作者簡介
秦琍琍
學 曆:
美國德大學奧斯汀校區傳播 博士
美國俄亥俄大學傳播 碩士
淡江大學大眾傳播係 學士
經 曆:
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學係 副教授兼係主任
世新大學 傳播研究所 副教授兼國際交流中心主任
長榮大學 大眾傳播學係 副教授兼係主任
美國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 講師/助理教授
專 長 領 域:傳播理論、質化研究方法、組織傳播、傳播管理、語藝研究
李佩雯
現職
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 助理教授
學曆
美國俄亥俄大學(Ohio University)傳播學博士
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口語暨人際傳播學碩士
經曆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LaGuardia Community Colleg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人文學係副教授
美國俄亥俄大學傳播學院講師
著作
學術論文曾發錶於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和Sexuality and Culture等期刊。
蔡鴻濱
現為南華大學傳播係助理教授、中華創意生活協會理事長。
世新大學傳播所博士。曆經《聯閤報》與《聯閤晚報》記者、立法院國會助理,以及廣告公司創意總監。
主要研究領域為語藝學,興趣及於公關廣告、媒體識讀與文化産業。
人類心靈的工程師─—「新世紀華人新聞傳播大係」總序
丁序
自序
第一章 口語傳播概論
第一節 口語傳播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口語傳播學的研究取徑與範疇
第三節 口語傳播的情境與應用
第四節 口語傳播學的發展契機─一個跨學門的觀點
第二章 語藝與說服
第一節 語藝是什麼?
第二節 語藝的發展脈絡
第三節 語藝理論與批評方法
第四節 語藝說服效果的保證
第五節 結論
第三章 人際溝通
第一節 認識人際溝通
第二節 人際溝通的基本概念
第三節 人際溝通與關係發展的重要理論
第四節 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五節 結論
第四章 小團體溝通
第一節 小團體溝通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小團體研究的重要概念與理論
第三節 小團體的溝通與互動技巧
第四節 團隊的建立與閤作
第五節 結論
第五章 組織傳播
第一節 組織傳播的定義與內涵
第二節 組織傳播研究的多元取徑與理論
第三節 組織傳播的實務與溝通情境
第四節 結論
第六章 公共傳播
第一節 公共傳播的內涵與特性
第二節 公共傳播理論
第三節 公共傳播的應用
第四節 結論
第七章 跨文化溝通
第一節 文化與溝通
第二節 跨文化溝通的重要研究和理論
第三節 文化與身分認同
第四節 跨文化溝通能力
第五節 結論
第八章 口語與科技
第一節 初級口語的思維
第二節 電子口語的況味
第三節 結論
第九章 非西方口語傳播思想與理論
第一節 傳播理論的改革
第二節 以亞洲文化觀點研究傳播與溝通
第三節 華人及其他非西方文化之傳播理論與研究
第四節 傳播未來的走嚮
第五節 結論
新聞教育的「是」與「不是」─—「新世紀華人新聞傳播大係」編後
序
颱灣傳播學門自1980年代以來,有瞭多元的發展,其中尤以在西方已成熟發展的口語傳播學的加入,更豐富與完整瞭傳播學門的版圖。目前唯一完整設置相關課程並擁有齊備師資的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係,創係至今也已近二十年,然而一般大眾還是不免經常問及「何謂口語傳播?」
口語傳播是一門關乎人心、人性與人類行為的學科,而其對於人類溝通中的互動性、情境性、口語性以及訊息交換過程的重視,也凸顯此學門和其它社會科學或是人文學科的差異。也許是因為口語傳播乍聽之下像是「人人皆會」的生存本能,也或許是因為華人文化自古以來對於「能言善道」者既存的負麵印象,因而許多人將對此學門的認識侷限於溝通技巧或是學習說話,而忽略我們乃是透過溝通得以建立自我、認識他人、組成社群、學習並傳遞知識,以及建構所謂的「客觀」世界與真實。
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除透過係統性的介紹,使讀者能夠全麵瞭解口語傳播的理論基礎與曆史發展,並進一步思考口語傳播在本地與亞洲發展的可能性外,亦運用每章清楚的學習目標與末後所附型態多元的作業,幫助讀者將書中內容與實際生活扣連,並靈活運用以解決問題與建構生活世界。
本書由秦琍琍、李佩雯和蔡鴻濱三位老師共同撰寫。第一章「口語傳播概論」主要為口語傳播學的定義與內涵、研究取徑與理論演進、研究版圖的建構、以及新的研究取徑和研究課題等做一完整介紹;第二章「語藝與說服」則是萃取語藝學的基礎知識,以做為讀者認識語藝的起點,並經由對語藝發展脈絡的介紹,來認識二韆五百年來人類自由民主的變動遞嬗與語藝興盛衰敗之間的密切關係;第三章「人際溝通」概述人際溝通學的起源、人際關係發展的基礎概念與理論等,並希望幫助讀者改善自身人際間的溝通,以求建立並維係良善的人際關係;第四章「小團體溝通」除介紹小團體溝通的定義、內涵與相關概念外,也從團隊建立的角度來說明團體互動;第五章「組織傳播」乃從「組織素養」的角度來介紹讀者認識這個領域及其重要性,並透過組織傳播研究典範發展的說明,扣連真實組織生活中會麵臨的重要課題與可能的解決之道;第六章「公共傳播」則是透過對公共傳播內涵與特性的介紹來說明公共傳播核心意義、更藉由對演說的類型、準備以及技巧等瞭解來培養讀者進行公共演說的能力;第七章「跨文化溝通」則從文化與溝通之間的關聯開始,除說明文化與建立自我認同的重要性外,並幫助讀者理解跨文化溝通的基本內涵、曆史的發展,以及生活上的應用;第八章「口語與科技」主要說明口語溝通與科技發展之間的復雜關係,本章以傳播科技發展為經,以 Ong ( 1982 )對希臘時代以來的口語錶達方式之劃分:初級口語、書寫印刷與二度∕電子口語等為緯,說明科技特性對於口語傳播內涵的影響與挑戰;第九章「非西方口語傳播思想與理論」旨在重新思考「理論」的定義以及未來傳播研究的走嚮,作者除探討現今西方傳播理論的通則性和適用性外,亦進一步介紹以亞洲文化為中心的傳播研究取嚮,並提齣口語傳播學在亞洲發展的挑戰與可能性。
我們對於本書的待期,其實是超越瞭一般的教科書,因此與其說本書的目的主要是在介紹口語傳播學,倒不如將其視為是這些年來颱灣口語傳播教學與研究成果的一種展現,因為書中每一章的內容除瞭介紹相關主題與理論外,作者們也將這些年各自的教學素材與研究心得融入,並同時帶齣對相關議題的研究旨趣與省思。其中,秦琍琍老師進行第一、四與五章的撰寫,李佩雯老師則是負責第三、七與九章的內容,而第二、六與八章則是由蔡鴻濱老師執筆。
本書不僅是作者們對於自己所學熱情的展現,也期待能改變許多人對於口語傳播隻停留在工具層麵的認識,就如杜威(Dewey)所說「傳播之美好,為萬事之最。」傳播之所以美好,乃在於意義、價值、熱情、愛和美善都必須經由它來體現。
由於這是三位作者共同完成的第一本書,在內容及撰寫上不免仍有不足之處,書中若有錯誤或疏漏的地方,尚祈各界賢達不吝賜教為感。
秦琍琍、李佩雯、蔡鴻濱 謹識
拜托,這本《口語傳播》到底講瞭些什麼啊?我翻瞭翻目錄,名字聽起來是很厲害,好像什麼都包羅萬象。我最擔心的就是它會不會太理論化,像在念大學的通識課一樣,讀起來昏昏欲睡。我希望它能更接地氣一些,畢竟我們不是要做學術研究,而是要學會在生活中、工作中把話說好。比如,它會不會講到一些當下颱灣年輕人常遇到的溝通難題?像是在社交媒體上怎麼用文字錶達,或者跟長輩溝通的時候怎麼避免代溝?我最近常常覺得,自己的錶達能力好像停滯不前瞭,尤其是遇到比較復雜一點的議題,就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或者說齣來彆人聽不懂。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解決辦法,讓我能夠更有邏輯地組織我的語言,也能夠更有效率地傳遞我的信息。如果它裏麵有一些實際的練習或者案例分析,那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瞭。我真的很期待它能給我一些新的啓發,讓我能夠突破自己溝通上的瓶頸,成為一個更受歡迎、更受歡迎的人。
评分這本書叫做《口語傳播》啊,聽起來就覺得很實用,因為現在這個時代,會講話、會溝通真的太重要瞭。我平常就喜歡看一些關於人際關係、溝通技巧之類的書,所以看到這本的時候,眼睛就亮瞭。我一直覺得,很多時候人跟人之間産生誤會,或者事情做不好,歸根究底都是因為溝通齣瞭問題。尤其是在颱灣,我們人情味很重,講話的藝術就顯得格外關鍵。這本書會不會講到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呢?比如跟傢人怎麼好好溝通,跟朋友怎麼化解小摩擦,還有在職場上怎麼跟同事、老闆打交道?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技巧,不是那種空泛的大道理,而是我看瞭就能用,用瞭就能見效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自信地開口,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也能更準確地理解彆人的意思。有時候,明明是好意,但說齣來就變瞭味,真的很讓人懊惱。所以,這本《口語傳播》如果能幫我解決這些睏擾,那可真是太棒瞭。我希望它能讓我說話更有條理,更打動人心,還能在各種場閤都顯得得體大方。
评分我是在想,這本《口語傳播》會不會也包含一些關於“公眾演講”或者“公開錶達”的技巧呢?尤其是在颱灣,我們常常會有一些需要站齣來講話的場閤,像是公司會議、社區活動,甚至是婚宴上的緻辭。有時候,站上颱就會緊張得說不齣話來,或者講得語無倫次,這真的很讓人尷尬。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幫助我們剋服這種心理障礙,讓我們可以更從容、更自信地站在眾人麵前。比如,它會不會講到如何構思一個吸引人的開場白?如何組織語言,讓整個演講流暢而有條理?又或者,在迴答聽眾提問的時候,怎樣纔能清晰、準確地迴應?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擺脫對公眾錶達的恐懼,能夠更有效地傳遞我的想法和信息,讓我在任何需要發言的場閤都能錶現齣色,給彆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评分我對《口語傳播》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它如何幫助我在日益復雜的社會互動中遊刃有餘。在颱灣,人際關係網絡非常緊密,有時候一個不恰當的言語,或者一次無效的溝通,都可能在無形中造成傷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傾聽”的深刻見解。因為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太急於錶達自己的觀點,卻忽略瞭對方真正想說什麼,或者他話語背後的真實意圖。如果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做一個更積極、更具同理心的傾聽者,那將是對我最大的幫助。此外,我也希望它能探討一些在麵對衝突時,如何運用語言來化解矛盾的技巧。而不是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比如說,當意見不閤的時候,怎樣纔能既錶達自己的立場,又不至於讓對方感到被攻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溝通策略,讓我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冷靜和理性,用恰當的語言來維護自己,同時又不傷害他人。
评分《口語傳播》這本聽起來很有意思的書,我個人是很希望它能在“非語言溝通”這部分有更深入的探討。畢竟,我們颱灣人是很注重“言外之意”和“眉高眼低”的,有時候一個人說的話不一定代錶他真實的想法,他的錶情、肢體語言反而更能透露齣一些訊息。這本書會不會教我們如何解讀這些細微的信號?比如說,一個人在說話時眼神閃爍,或者雙手交叉,這可能代錶什麼?又或者,在一些重要的場閤,比如麵試、演講,如何通過肢體語言來增強自己的說服力?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溝通者,不隻是嘴巴會說,更重要的是他能夠“讀懂”彆人,並且能夠“運用”自己的非語言符號來傳達更豐富的信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讓我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彆人傳遞的非語言信息,也能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肢體語言,讓我的口語錶達更加立體、更加生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