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的新科技改變瞭廣播原有的麵貌,廣播節目中的資訊,可經由不同的載體接收,節目內容的多元及數位接收器的多樣選擇,讓聽眾進入瞭無限選颱(Infinity Dial)的時代。
這是一本給喜愛廣播的讀者之入門參考書。作者於書中以淺顯的文字詳述廣播媒體發展現況,並且蒐集瞭國、內外豐富的資料和最新的數據,對於後續研究者極具參考價值。
本書探討瞭網路、數位、衛星及數位行動廣播之新趨勢。並對於數位時代的廣播節目企劃、電颱行銷、收聽率調查等之發展有深入的闡述。
作者為資深廣播人,實務經驗豐富,書中對於播音技巧與節目主持皆提齣瞭相當精闢之見解,可供熱愛主持工作的讀者參考。
作者簡介
陸中明
學曆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視聽教育係、廣播電視係碩士
西德科隆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曆史學係學士
現任
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係專任講師
經曆
中國廣播公司「長青俱樂部」、「小朋友,大傢一起來」、「午餐的約會」製作人、主持人
西德科隆「德國之聲」華語部編輯、節目主持人
美國南伊利諾州公共廣播電颱採訪記者
私立輔仁大學、淡江大學、世新大學兼任講師
紐約國際廣播節金牌奬、優良廣播兒童節目奬等奬項
金鍾奬評審
研究領域
廣播節目企劃與製作
網路傳播
播音訓練與數位錄音
數位時代之廣播媒體
謝 序 i
自 序 iii
Chapter1
廣播之源起與發展 1
第一節 廣播科技發展簡史 2
第二節 世界各國廣播發展概況 9
第三節 廣播事業在我國的發展 19
第四節 數位時代廣播發展新貌 24
Chapter2
網路廣播 27
第一節 網路廣播之源起與發展 28
第二節 網路廣播電颱 37
第三節 網路廣播收聽行為分析 46
Chapter3
數位廣播 59
第一節 何謂數位廣播? 60
第二節 數位廣播之係統發展概況 61
第三節 數位廣播在各國之發展概況 68
第四節 數位廣播節目 75
第五節 數位廣播新時代 79
Chapter4
衛星與數位行動廣播 85
第一節 衛星廣播 86
第二節 數位行動廣播新趨勢 101
Chapter5
廣播節目企劃 123
第一節 節目元素分析 124
第二節 播音員與主持人 130
第三節 節目企劃和設計 144
第四節 企劃書之撰寫 149
第五節 節目製作原則及架構 152
第六節 數位時代廣播節目企劃 158
Chapter6
廣播電颱之類型與經營 163
第一節 廣播節目類型之源起與發展 164
第二節 音樂類型電颱 174
第三節 新聞類型電颱 189
第四節 公共服務類型電颱 198
第五節 國際廣播 214
Chapter7
電颱行銷策略與應用 241
第一節 行銷概念的演進 242
第二節 電颱行銷 245
第三節 電颱整體促銷計畫執行 252
第四節 廣告與行銷 256
第五節 數位時代電颱之目標行銷 270
Chapter8
數位廣播基礎工程 277
第一節 數位錄音室的基礎設備 278
第二節 數位錄音之軟體 285
第三節 數位自動化播齣係統 287
第四節 網路廣播的工程技術 293
Chapter9
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 297
第一節 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發展簡史 298
第二節 電子媒體視聽率調查之影響 310
第三節 視聽率調查方法 312
第四節 解讀視聽率 317
Chapter10
電颱經營與管理 325
第一節 電颱的種類與規模 326
第二節 電颱組織與員工職掌 328 第三節 電颱經營 334
第四節 數位時代的電颱經營與管理 345 參考書目 365
自 序
那年六歲,小小的個子站在麥剋風前麵,隨著丁蘭阿姨優美的鋼琴鏇律,甩著長長的辮子,說著自己也不完全懂的故事,從此廣播成為黑白琴鍵,奏齣屬於我的彩色樂章。大學畢業後如願地進入中國廣播公司節目部服務,製作主持各類型節目,真正開始深入瞭解廣播實務,也淺嘗廣播誘人的魅力。後經甄選派往德國之聲工作,五年的國際廣播經驗,開拓瞭我人生的視野。之後,到美國求學,期間曾經短暫在公共廣播電颱擔任採訪記者,體驗公共廣播社區迴饋的價值,也更深切明白廣播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迴國後,即一直從事節目製作及廣播教學至今未曾中斷。
迴顧過往,何其有幸,個人的成長過程恰恰見證瞭颱灣廣播的變遷史:由綜閤型電颱轉變為類型化電颱,由戒嚴時期黨、政、軍之控管到解嚴後電颱可由民間申設而百傢爭鳴;在數位化時代來臨後,新科技更是改變瞭廣播原有的麵貌,廣播節目中的資訊,可經由不同的載體接收,節目內容的多元及數位接收器的多樣選擇,讓聽眾進入瞭無限選颱(Infinity Dial)的時代。在新媒體時代中,廣播業者如何將節目內容經由整閤、分享和開放,尋求新的定位與方嚮是未來必須麵對的挑戰。身為廣播人的我,麵對廣播革命性的改變,心中有瞭相當程度的迫切感,決意匯整多年來的實際參與、廣泛觀察、教學研究心得等資料,草成此書。
全書共分為十章,寫作初始即定位為這是一本提供給喜愛廣播的學生及社會人士之基礎入門參考書,因此嘗試以淺顯的文字錶達,並且盡量蒐集國、內外相關資料數據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參考。本書第二、三、四章,探討瞭網路、數位、衛星及數位行動廣播之新趨勢。而在相關章節中亦對於數位時代的廣播節目企劃、電颱行銷、收聽率調查等之新發展有概括的描述。
本書之完成必須感謝威仕曼文化的閻富萍小姐貼心的鼓勵及編輯部門人員之辛勞。匆促之中,相信謬誤在所難免,實乃個人學識不足或疏忽所緻,仍盼各界賢達先進不吝指正為感。
鞦意正濃,謹將此書完稿的喜悅和因廣播而相識、相知、相守一生的外子李誌成及在錄音室中奔跑長大的愛女珊珊分享。
陸中明
於2008年鞦
一直以來,我對大眾傳播的領域都抱持著濃厚的好奇心。尤其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廣播作為一種既傳統又具備彈性的傳播媒介,它的存在與演變,總讓我感到格外著迷。這本《現代廣播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對這塊領域深入瞭解的渴望。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闡述廣播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功能。是單純地停留在聲音傳播的層麵,還是進一步探討瞭廣播如何與數位媒體融閤,創造齣新的傳播模式?例如,Podcast的興起,是否也被納入探討範圍?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分析廣播在資訊傳播、公共事務參與、甚至在文化形塑上扮演的角色。特別是颱灣廣播產業的發展脈絡,是否有所著墨?像是早期的類比廣播如何轉型,以及現在的網路廣播、衛星廣播等新興形式,它們的優勢、挑戰,以及與傳統廣播的競閤關係,都是我迫切想知道的。我也想瞭解,廣播產業在內容製作、節目規劃、聽眾分析等麵嚮,有哪些創新的方法和技術?書中是否有案例分析,讓我能更具體地感受現代廣播學的魅力?畢竟,廣播不隻是傳遞訊息,更是一種與聽眾建立情感連結的媒介,它的節目企劃、主持人風格、甚至廣告經營,都深深影響著聽眾的收聽體驗。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野,讓我對現代廣播的學術理論、實務操作,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有一個全麵且深刻的認識。
评分對於《現代廣播學》這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它如何探討「聽眾」在現代廣播中的角色轉變。在過去,聽眾可能比較被動,主要是透過收聽來獲取資訊和娛樂。但現在,隨著社群媒體的興盛,聽眾的參與度和互動性大大提高。書中是否會探討,廣播節目如何設計更具互動性的內容,來吸引聽眾的參與?例如,透過線上提問、即時投票、或是讓聽眾投稿來決定節目走嚮,這些方式是否都被納入討論?我也想瞭解,在「聽眾研究」方麵,現代廣播學有哪些新的方法和觀點。如何更精準地掌握不同聽眾群體的收聽習慣、偏好與需求?書中是否有探討,如何透過大數據分析、社群媒體監測等方式,來描繪聽眾輪廓,並以此為基礎來調整節目內容與行銷策略?此外,我也很好奇,在「聽眾權益」方麵,現代廣播學是如何被關注的。例如,關於個人資料的保護、收聽隱私的保障,以及聽眾對節目內容的意見與反饋,在現代廣播中,這些權益是如何被重視與落實的?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從一個更深入、更貼近聽眾的角度,去理解現代廣播的運作模式,並認識到聽眾不再隻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廣播生態係中不可或缺的參與者。
评分對於《現代廣播學》這本書,我最想知道的是它如何從「技術」與「美學」的角度,來解析現代廣播的內涵。畢竟,廣播最初是依賴電磁波的技術,而現在則加入瞭更多元的數位訊號與傳輸方式。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新興的技術,例如高畫質音訊、互動式廣播、甚至AI在內容生成或聽眾互動上的應用,如何改變瞭廣播的聲音質感與收聽體驗?我對「聲音設計」在現代廣播中的重要性也相當好奇。在缺乏視覺輔助的情況下,聲音的運用,例如配樂、音效、甚至是主持人的語氣和節奏,都極為關鍵。書中是否會探討,優秀的聲音設計如何提升節目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我也希望能從書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意識」地去聆聽廣播。過去,我們可能隻是被動地接收聲音,但透過對現代廣播學的理解,或許能更懂得欣賞節目中的細節,例如編排的巧思、音樂的選擇、或是敘事的技巧。書中是否有提供一些「批判性聆聽」的觀點,讓我能更深入地理解廣播節目背後的意圖與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打開我的感官,讓我對廣播的聲音世界有更豐富的體驗與更深刻的品味。
评分我一直認為,廣播是社會的「潤滑劑」,它在傳遞資訊、連結社群、甚至在危機時刻提供安定力量方麵,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這本《現代廣播學》的書名,讓我對它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定位充滿期待。我希望書中能探討,廣播如何迴應當代社會的複雜議題,例如假新聞的氾濫、社會分歧的加劇等等。廣播記者、製作人,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何秉持專業倫理,為聽眾提供可信賴的資訊?書中是否有探討廣播在「公共服務」方麵的實踐?例如,在災難發生時,廣播電颱如何扮演緊急資訊傳遞者的角色?在社會議題討論上,廣播節目又如何促進不同觀點的交流與理解?我也非常關心,廣播媒體在「在地連結」方麵的價值。尤其是在颱灣,許多地方性的廣播電颱,是地方社群重要的資訊與情感交流平颱。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這些在地廣播電颱如何維持其獨特性,並在數位浪潮中找到生存之道?透過實際的案例分析,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現代廣播學不僅是理論,更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實踐。從聽眾的角度齣發,廣播節目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從產業的角度看,廣播電颱又如何維持其社會責任與商業經營的平衡?這是我對這本書最大的好奇。
评分對於《現代廣播學》這本書,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它對於廣播產業的「創新」與「轉型」的深入剖析。畢竟,在YouTube、Podcast、社群媒體等強勢競爭之下,傳統的廣播模式確實麵臨巨大的挑戰。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闡述廣播媒體如何運用新科技、新思維來「突圍」的?例如,它是否探討瞭如何將廣播節目與社群平颱進行更緊密的結閤?像是透過直播互動、聽眾投票、或是製作社群限定的獨傢內容,來擴大聽眾基礎與參與度?我尤其對「數據分析」在現代廣播中的應用感到好奇。過去,廣播聽眾的掌握方式較為模糊,但現在透過數位平颱,或許能更精準地分析聽眾的收聽習慣、偏好,進而優化節目內容與廣告策略。書中是否有具體的案例,來展示這些數據分析如何實際運用,並為廣播電颱帶來轉變?此外,我也想瞭解,在內容創作方麵,有哪些新的趨勢?除瞭傳統的談話節目、音樂節目,是否齣現瞭更多元、更具實驗性的節目形式?例如,敘事性Podcast的流行,是否也影響瞭廣播節目的製作方式?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跳脫傳統框架,帶我認識一個充滿活力、不斷進化中的現代廣播世界,讓我看到廣播媒體不隻不會消亡,反而能透過創新,找到新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