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最後一部新文學史類著作,也是新文學研究中的第一部斷代史。史著保留瞭不少很有時代氣氛的史實,人們看到戰爭造成的震撼對於文藝的巨大影響。作者如此迅疾地完成對剛剛落幕的一段規模宏大的曆史記錄,這與他親自經曆瞭那個風風雨雨的偉大時代有關。如果後人研究抗戰文藝麵對的是史料,那麼藍海麵對的是生活,是親曆的見聞。這些生活經他的手纔變成史料而保存下來,因而讀這樣的書,首先的收獲往往是瞭解到許多史實,並且增加對那個時代的感性認識。
作者簡介
藍海(田仲濟,1907-2002)
山東濰坊人,現代著名的雜文作傢、文學史傢、編輯傢、教育傢。1932年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社會科學院,即開始從事寫作生涯。著有《情虛集》、《發微集》等雜文集,《新型文藝教程》、《雜文的藝術與修養》,《田仲濟文集(四捲本)》等。
編輯說明
緒論 英雄時代之再生
一、新文藝發展的路嚮
五四時代
從五卅到一九二八
「九一八」與「一二八」
嚮創作要求自由
沉渣的泛起
兩個口號
民族解放戰爭的爆發
二、抗戰文藝的動態和動嚮
由前綫主義到地方文藝的興起
突進現實生活的密林
消沉的季節
內地恢復瞭繁榮
民主運動的高揚
三、通俗文藝與新型文藝
舊形式的利用
活報與街頭劇
街頭詩與朗誦詩
速寫與特寫
講演文學與小說朗讀
雜文
秧歌與秧歌劇
四、長足進展的報告文學
報告的産生
大時代的寵兒
戰爭的素描
敵人的泥腳
由事件到形象化
由前綫到後方
偉大作品的等待
五、在生長中的小說
初期的脆弱
阿脫拉斯的創造
新舊時代的矛盾
黑暗的暴露
兵役問題的提齣
邊疆生活的描寫
生産的歌頌
敵僞的暴露
競寫長篇
六、戲劇的高潮
戲劇的四個階段
從浮麵到內部
兩種傾嚮
曆史劇的産生
平劇的改編與重寫
新歌劇的萌芽
七、在建立途中的詩歌
詩從來服役革命
格式在凝鑄中
一些遺留下來的缺陷
詩人與詩作
和人民共同呼吸
八、文藝理論的發展
文藝在抗戰中的作用
文學的藝術性與宣傳性
歌頌光明與暴露黑暗
提高與普及
中國化與民族形式
世界觀與創作方法
民主與文藝
後記
附錄一 《中國抗戰文藝史》修訂再版後記
附錄二 田仲濟傳略
附錄三 《中國抗戰文藝史》與抗戰時期的田仲濟
這是一本非常厚重且內容豐富的著作,它像一位資深的嚮導,帶領我穿越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去感受中國抗戰時期文學藝術的勃勃生機。我一直覺得,在國傢民族危難之際,文化和藝術所扮演的角色往往是被低估的。這本書則有力地證明瞭,文學創作不僅是時代的記錄,更是時代精神的塑造者和引領者。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學現象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的多元化和復雜性。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文學如何迴應現實,如何在逆境中尋找齣路,以及如何凝聚民族力量的分析所吸引。那些被寫進書裏的詩歌、小說、戲劇,不僅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那個時代最真實的寫照,是民族不屈意誌的象徵。這本書讓我對中國文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也讓我對那些曾經為民族解放事業貢獻智慧和纔華的文藝工作者們充滿瞭崇敬。
评分作為一名文學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生和發展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抗戰時期無疑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轉摺點。這本書的齣現,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和深入的研究視角。它不僅係統地梳理瞭抗戰時期文學的整體脈絡,更在細節上進行瞭大量的挖掘和闡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思想內涵和藝術特徵的深入分析,這讓我能夠更透徹地理解那些作品的價值和意義。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派彆文學的比較分析,也讓我看到瞭抗戰時期文學的豐富性和復雜性。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民族文學”這一概念的探討,它如何在中國抗戰的大背景下被重新定義和實踐。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和思想深度都讓我受益匪淺,它為我今後的學術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我對中國文學的偉大傳統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一本關於中國文學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曆史研究,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一個重要的學術空白。我一直對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的文學作品充滿好奇,想知道在國傢危難之際,知識分子和作傢們是如何用筆墨書寫傢國情懷、民族脊梁的。這本書不僅梳理瞭抗戰時期各個階段的文學思潮和代錶性作品,更深入剖析瞭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它們對當時社會産生的巨大影響。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對不同流派文學的比較分析,比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等等,它們如何在民族救亡的主鏇律下,各自綻放齣獨特的光彩。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和文獻,這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烽火連天的歲月,親眼見證瞭那些蕩氣迴腸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筆觸。對於任何對中國近代史、文學史,或者對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有深入瞭解願望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將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精神洗禮。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部記錄民族苦難與輝煌的史詩。
评分對於我這樣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能夠讀到這樣一本深入探討中國抗戰時期文藝作品的書籍,簡直是如獲至寶。我一直覺得,文學作品往往是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精神麵貌的載體,而抗戰時期,無疑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艱苦卓絕,也最能激發民族精神的時期。這本書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展現瞭在那個血與火的年代,文學藝術是如何成為民族抵抗的號角,如何凝聚人心,如何傳遞希望。書中對當時的各種文學形式,如小說、詩歌、戲劇、歌麯等的分析都相當詳盡,讓我看到瞭文學的多樣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淪陷區文學和國統區文學的比較,以及它們各自麵臨的挑戰和創作上的差異,這讓我對當時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睏境有瞭更深的理解。那些被戰火摧殘卻依然昂揚的鏇律,那些在絕望中迸發的文字,都讓我深受觸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熟悉的文學作品,也讓我發現瞭許多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瑰寶。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情感上的震撼。我一直認為,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戰爭場麵上,更藏匿於那些默默燃燒的個體生命和他們留下的精神財富之中。抗戰時期的文藝作品,就是這樣一種寶藏。這本書以其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在炮火紛飛中依然堅持創作的作傢們的故事,以及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堅韌、犧牲和希望,一一呈現在我的麵前。我仿佛能聽到那些激昂的歌聲,看到那些振聾發聵的詩句,感受到那些樸實無華卻力量無窮的故事。書中對文學作品如何成為民族精神的載體的論述,讓我對“文藝”二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們不僅僅是文字和鏇律,更是時代的縮影,是民族情感的寄托。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也更加敬佩那些用生命和熱血書寫曆史的先輩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