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既是詩人的研究,也是詩史的研究,更是詩與個人、社會、傢國、時代經緯萬端關係之抽絲剝繭的論述。
現於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教授「現代文學」的詩人陳義芝,將詩文本置於特定曆史、文化結構中觀照,結閤美學、政治、社會製度等因素,以拓展視野,加深感受,是文學研究的新實踐。本書作為現代詩人的「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採用社會學的結構概念,包含製度結構、關係結構、具象結構等多重觀點,探查颱灣詩人的曆史文化、社會環境、齣身學習、心靈模式,以及由此激生的創作錶徵。從早期跨越日文和中文、傳衍颱灣新詩香火的代錶詩人林亨泰(1924-)起首,論語言與時代的斷裂;繼而著眼於文化傳統的觀照,剖析創作逾一甲子的餘光中(1928-);從□弦(1932-)詩中的母題,追索其故園情結與心靈歸嚮。其他諸如「外省第二代」詩人、外文係詩人,及至戰後世代的颱灣女詩人等,紛華並陳,呈現一幅結構分明、脈絡清晰的「現代詩人結構圖」。
用功的詩人寫齣的論述格外迷人,因以學術的深廣為其基石骨乾,辭采與纔情共融驅策的彩筆則勾畫齣綫條肌理,知性感性、學術之真與藝術之美兼而得之。
由此論《現代詩人結構》一書既是「文化研究」,也是文學藝術性的一種側麵詮釋與呈現;不僅有現代詩史研究上的學術意義,也為颱灣現代詩人、現代詩學者的「心靈」留下鮮明動人的刻畫。
作者簡介
陳義芝(1953-)
生於颱灣花蓮。颱灣師大國文係畢業,香港新亞研究所文學碩士,高雄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聯閤報副刊主任,高級資深績優記者,輔仁、清華、世新、颱藝大及颱大兼任講師、助理教授。現於颱灣師大國文係專任。著有詩集、散文集十餘種,英譯及日譯詩集於國外發行。曾獲金鼎奬、中山文藝奬(新詩奬及散文奬)、颱灣詩人奬。學術論著:《從半裸到全開:颱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彆意識》、《聲納:颱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現代詩人結構》等。
序/何寄澎
緒論:從「文化研究」的角度
第一章
林亨泰──語言與時代的斷裂
第二章
餘光中──文化認同與傳統再造
第三章
□弦──故園情結,心靈歸嚮
第四章
戰後世代《笠》詩人──從曆史未解的矛盾齣發
第五章
「外省第二代」詩人──在地的意識與意象
第六章
外文係詩人陳黎、陳育虹──中西承傳與轉化
第七章
女性詩學──論戰後世代颱灣女詩人
第八章
詩心與佛智──論颱灣詩人的「空」義錶現
附錄1
社群與齣版──以2000《爾雅詩選》為例
歌詞與詩選──以《2009颱灣詩選》為例
附錄2
颱灣的文化政策和文化環境
序
詩人學者的「三一」結構
義芝要齣版他的學術新著,囑我寫序,我既感榮幸,復覺無限惶恐。現代詩於我,去已遠矣,況原本於詩即無慧根,則何纔何能足以贊一辭,固無需辨。但以此書為我衷心盼望已久而不可得者,欣喜之餘,自樂略綴數語以為誌。
我與義芝相交甚晚,我甚至不記得如何開始相識,又何時進而相知相友,而我們平日實甚少往來聯絡,故古人所稱「君子之交淡如水」,頗能況喻我與義芝的情誼。但我於義芝,自始即覺其有真性情、真纔華、真學問。義芝性敦厚,恆與人為善,我曾屢見他對前輩的敬重、對同輩的肯定、對後輩的提攜。唯義芝絕然有他明確的原則、信念以及是非標準、價值體係。我亦曾目睹他在眾所同然、默然的會議中,如何剴切錶達相異的見解;亦曾聆聽他對眾所稱道未遑多辨的人物、書刊,如何莊肅直切地提齣鏗鏘的評論;而最令我動容感激的是義芝演講、上課的神采─他吐辭典雅優美暢達如連珠綴玉;他音調起伏抑揚頓挫如風水相遭;他熟讀典籍,古今詩文佳構、理論睿見,信手拈來,左右逢源,又無不精到貼切。我坐在旁邊、坐在颱下,思維情感隨其蜿蜒跌宕縱橫靜止,感受那所有纔華、涵養、學識背後熊熊燃燒、遏抑不住的熱情。世間恆有纔華者、恆有學識者、恆有熱情者,俱可貴矣;然三者兼之,則難得而誠可敬重愛惜!於義芝我愈來愈有如上的衷感,知我者、知義芝者,必不以吾言為妄。
義芝的真性情、真纔華、真學問,亦錶現在這本書中。他以「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討具有「不可化約、不可替代」的特質的颱灣現代詩人,一方麵企圖展現戰後颱灣現代詩史的重要軌跡與麵貌;一方麵有意指齣這樣的研究角度,麵對未來颱灣經濟社會依然劇變/遽變,以及颱灣詩潮繼續不斷斷裂、銜接、雜混的現象與脈絡,允為益相契閤的研究路徑。由此,我們就不難看到義芝的宏微兼具觀察力以及他深刻準確的觀點。而書之題稱「現代詩人結構」,更印證瞭義芝既能揭示詩人自我創作完足的內在結構,復能排列安置其在時代共同結構中的適當位置,同時詮釋、彰顯其在共同結構中的意義。因之,雖然義芝始終強調他的「文化研究」角度,而事實是「本書既是詩人的研究,也是詩史的研究,更是詩與個人、社會、傢國、時代經緯萬端關係之抽絲剝繭的論述」。它當然是「文化研究」,卻也是文學藝術性的一種側麵詮釋與呈現─畢竟,本書中不可避免、必須觸及的「文本分析」是如此細膩深刻(各章多例,不煩備舉,從略);書中的文字論述又如此簡潔優美、明暢有力(觀其緒論及頁16論林亨泰詩史地位,已可知矣!)而在理性、客觀論述之後所提的觀點,尤清晰流露作者的懇摯情懷,試看以下諸例:
顯然,1990年代至今,鄭炯明沒有可傳誦的新作,對於一位重量級詩人,這是極大的危機。鄭炯明的詩生命如果真的停憩於1990年,那將是颱灣現實詩潮一大缺憾。
我們有理由期待:針對眼前正在進行中的颱灣發展,江自得能不能集其史識、焠鍊詩心,發現新的課題、新的社會病竈,展開一位醫者的敘事新頁!
無邊的社會現實不僅「主體意識」一環,近十餘年來颱灣政治闆塊劇變、權力核心易位,李敏勇如何麵對最新發生的種種「傾斜」、「禁製」、「虛僞」與「不公不義」?他作為「異議」詩人代錶,將如何開拓錶現的新局?深受讀者注目。
陳鴻森勇於對環境現實批判,國民黨執政時代如此,民進黨執政的今天他也沒有任何踟躕、尷尬,沒有改變詩人的立場。具備人文關懷,勇敢超越意識形態樊籬,是他展現的意義。
必須穿越「迷障」,纔能「再生」。颱灣的曆史有太多糾纏的矛盾、失去的記憶、惶惑的探求,曾貴海的詩學有助於我們解讀二十世紀颱灣詩人難言的心境。
倘若再無人依血統主義將「本土」一詞作為意識形態的符咒,「颱灣」必是大傢共有的情感標的、共有的思想根源。…「外省第二代」詩人的颱灣之愛與父祖已為本省籍之詩人並無差異性,…當中國文化之質素已被颱灣鄉土的書寫所吸納而失去焦點,我們揭示河海交會這一可喜的風景,期待大傢一起建構更壯闊的颱灣心靈。
閱讀本書,我們可以清楚的看齣,義芝論詩不夾纏意識形態,亦實無意識形態。他隻懷一顆「詩心」,就詩論詩、就史論史,筆下所及對象,不問其性彆、族群,一以其詩之藝術價值與曆史價值為依歸,上文摘錄種種,固一則可見其對真正詩人之崇敬,再則可見其對真正詩人之期待,三則錶現其在當前颱灣意識形態氛圍依然詭譎,令人惶惑中的「心苦」─而終則畢竟一一呈現其對颱灣現代詩發展,乃至颱灣社會發展的願想。
最後,必須指齣本書論述方法兼融傳統/中國、現代/西方的特質。關於前者,略觀其分「對傳統的觀點」、「與古詩人的交遊」、「對古典詞語的活用」、「對民族文化的渴求」等目以論餘光中,以及頁40以下有關□弦深描「故園」之語詞的分析等即可知,那完全是傳統中國文學研究慣用的方法。關於後者,略觀其對林亨泰主知論的新辨,以及藉十九世紀後期俄國文論傢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係》與法國文藝批評傢加洛蒂「無邊的現實主義」以論戰後世代 《笠》詩人的「現實意識」「現實主義」亦遂可知。近年以來,我愈來愈有如下之感:一個用功的詩人,他寫的論述格外迷人,因為有學術的深廣為其基石骨乾,而辭采與纔情共融驅策的彩筆則點捺勾畫齣其綫條肌理,使人讀來酣暢淋灕,知性感性、學術之真與藝術之美兼而得之,誠無上之享受。早年之餘光中與近二紀以來之楊牧,彼以縱橫敷愉之筆論文論詩莫不可為見證,如今義芝之作亦令人有「有為者亦若是也」之嘆。綜上所述,本書見證義芝之真性情、真纔華、真學問,信不誣也。
書籍序為中國古典散文中源遠流長之重要文體,其始固以其籍為主述對象,後則頗易以其人,此中佼佼者殆宋之歐陽永叔。歐陽為友人詩集、文集作序,莫不深描其人,使其音聲笑貌人格修養躍然紙上,往往成韆古名文。對這樣的作者、這樣的境界,我真的是心嚮往之!如今為義芝大作寫序,結結巴巴步武古人之跡,但筆力不足以舉之,瞠乎其後遠矣!述義芝之人,既無以錶其精神;論義芝之書又無以著其精彩;真是兩頭落空,愧何如之!不過,我堅信,學者閱讀此書,必有所得、亦必有所感,則本書固不僅有現代詩史研究上的學術意義,也為颱灣現代詩人、現代詩學者的「心靈」留下鮮明動人的刻畫。
我一直認為,讀詩是一件非常私人的體驗,所以對於一些將詩歌“公式化”或者“標準化”的解讀方式,總會有些抵觸。但《現代詩人結構》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獨特且令人信服的視角,展現瞭現代詩歌的“結構”之美。它不是試圖去規範詩歌,而是揭示瞭詩歌內在的秩序感和可能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結構”這個概念時,那種靈活且不失嚴謹的態度。他沒有將結構束縛在僵化的格律或框架中,而是深入到詞語的選擇、節奏的起伏、意象的流轉、甚至是留白的運用等方方麵麵,去探尋詩歌的骨架和肌理。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為一幅幅抽象畫尋找隱藏的綫條和色彩搭配原理,既有驚喜,又充滿樂趣。我尤其對書中對於“非綫性敘事”和“多重時間性”的論述印象深刻,這些理論讓我在閱讀一些復雜的現代詩時,不再感到迷失,反而能夠捕捉到作者精心編織的網。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是看似自由散漫的現代詩,背後也蘊含著詩人深思熟慮的結構安排。
评分我一直覺得,現代詩歌的魅力在於它的不確定性和開放性,但也正因為如此,它常常讓人覺得難以捉摸。這本《現代詩人結構》卻以一種非常有說服力的方式,揭示瞭這種“不確定性”背後隱藏的“結構性”。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框定現代詩歌的邊界,而是通過剖析不同詩人作品中獨特的結構策略,展現瞭詩歌形式的無限可能。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留白”和“暗示”在詩歌結構中的作用的探討,這些看似“缺失”的部分,往往是構建詩歌意境和引導讀者想象力的關鍵。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學習一種新的語言,一種能夠讓你更深入地“聽懂”詩歌的語言。它讓我明白,詩歌的結構並非是僵化的骨架,而是流動的血脈,是詩人用來傳遞情感和思想的生命載體。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宏觀和微觀的尺度來欣賞現代詩歌的藝術性。
评分這本書真的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對詩歌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覺得現代詩歌似乎有些難以捉摸,結構上更是感覺飄忽不定。然而,這本《現代詩人結構》恰恰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認知空白。它並非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論著,而是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深入淺齣地剖析瞭現代詩歌的內在邏輯。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走進那些看似雜亂無章卻又暗藏玄機的詩歌世界。我尤其喜歡它對於意象疊加、句法斷裂以及多義性運用的講解,這些概念以前隻是模糊的感受,現在卻有瞭清晰的認知。書中穿插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選取瞭多位具有代錶性的現代詩人作品,並通過細緻的拆解,讓我看到瞭詩歌在結構層麵是如何營造齣獨特的藝術效果的。讀完之後,我再去看那些曾經讓我睏惑的現代詩,感覺完全不一樣瞭,仿佛開啓瞭另一扇門,能夠更深層次地去欣賞和理解它們。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詩歌結構,更是關於詩歌的生命力,關於詩人如何用文字構建一個獨立而又豐富的精神宇宙。
评分作為一個對詩歌充滿好奇但又常被現代詩歌的“晦澀”所睏擾的讀者,這本《現代詩人結構》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沒有用艱深的術語去嚇退讀者,而是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充滿智慧的語言,帶領我們探尋現代詩歌的奧秘。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於詩歌“斷裂”與“重構”的分析,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詩歌在打破常規結構時的力量,以及如何在斷裂中找到新的秩序。書中對詩歌“多聲部”和“對話性”的解讀,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原來一首詩可以包含如此豐富的信息和情感層次。閱讀的過程,就像是進行一場心靈的漫遊,跟隨作者的引導,在那些看似隨意卻又處處精妙的文字間穿梭。這本書讓我明白,現代詩歌的結構並非是難以逾越的高牆,而是通往更深層藝術體驗的橋梁。它讓我對詩歌的認識,上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也讓我對未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這本書的標題《現代詩人結構》有些猶豫,擔心它會是一本非常學術、枯燥的理論書籍。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作者的語言風格所吸引。他用一種非常流暢、生動的筆觸,將復雜的詩歌結構理論變得易於理解,甚至可以說是妙趣橫生。書中的每一個觀點,都配有詳實且精彩的例證,仿佛作者親自在我耳邊解讀那些詩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詩歌的呼吸”和“節奏的張力”的討論,這些抽象的概念,在作者的闡釋下,變得具體而可感。我能感受到,每一個標點符號,每一次斷行,甚至每一次換氣,都承載著詩人的意圖。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曾經忽略的細節,讓我明白,現代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思想的深度,更在於其形式的精妙。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從“內容至上”上升到瞭“內容與形式並重”,並且能夠更自覺地去品味詩歌的結構之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