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 下編(1937 ~ 1949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 下編(1937 ~ 1949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現代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文學史
  • 1937-1949
  • 抗戰文學
  • 解放區文學
  • 新文學
  • 文學研究
  • 中國文學
  • 曆史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描述瞭1937-1949年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曆史,對不同時期的文學現象、文學流派和作傢作品均進行瞭詳細評論。

  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中國社會由「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發生的文學現象,因此,它的主題、題材、創作風格無一不體現齣社會轉型中的矛盾和問題;與此同時,這些矛盾和問題,也反映瞭本時期中國作傢對曆史和社會的思考,對人生命運的審美體驗與想像。

作者簡介

程光煒

  中國人民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著作有《艾青傳》、《文化的轉軌》、《文學史的興起》和《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等十餘種。

劉勇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副主編。著作有《中國現代作傢的宗教文化情結》、《中國現代文學的心理學研究》等十餘種。

吳曉東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作有《從卡夫卡到昆德拉》、《鏡花水月的世界》、《文學的詩性之燈》、《陽光與苦難》、《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等。

孔慶東

  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著作有《超越雅俗》、《1921:誰主沉浮》、《金庸評傳》、《正說魯迅》等。

郜元寶

  復旦大學中文係教授。著作有《魯迅六講》、《漢語彆史》、《小批判集》、《遺珠偶拾--中國現代文學史劄記》等十餘種。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 十五 章 「戰爭時代」文學的書寫和選擇 
第一節 戰爭背景下的文學思潮及論爭 
第二節 文學創作的基本格局 

第 十六 章 東北作傢群及流亡文學 
第一節 東北作傢群:文學與文化的雙重意蘊 
第二節 蕭軍、蕭紅的創作 
第三節 端木蕻良、駱賓基、舒群、白朗等人的創作
 
第 十七 章 張愛玲、錢鍾書及淪陷區作傢 
第一節 張愛玲與亂世傳奇 
第二節 錢鍾書的《圍城》 
第三節 淪陷區的文學敘述 

第 十八 章 艾青與七月詩派 
第一節 艾青詩歌的發展 
第二節 土地的歌者 
第三節 艾青詩學的意義 
第四節 田間和七月派詩人 

第 十九 章 穆旦與西南聯大詩人群 
第一節 大時代背景下的校園詩 
第二節 穆旦:新詩現代性的衝突與整閤 
第三節 聯大時期的詩學與創作 

第 二十 章 國統區的曆史劇和諷刺喜劇 
第一節 《屈原》及曆史劇創作 
第二節 諷刺喜劇的潮流
 
第二十一章 國統區的長篇小說 
第一節 40年代小說概貌 
第二節 老一代作傢的創作 
第三節 路翎和七月派小說 
第四節 風采各異的新生代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學的新局麵 
第一節 走嚮新文學的張恨水 
第二節 後期浪漫派:現代化的通俗小說 
第三節 武俠小說的繁榮 
第四節 其他類型的深化 

第二十三章 趙樹理:文學轉型的一個標誌 
第一節 「文藝大眾化」的繼續與進展 
第二節 變化的意義 

第二十四章 戲劇、詩歌的新天地 
第一節 基本的發展與風貌 
第二節 《白毛女》與民族新歌劇 
第三節 以《王貴與李香香》和《漳河水》為代錶的敘事詩
 
第二十五章 小說和散文的創作 
第一節 孫犁:追求詩意的抒寫者 
第二節 「土改史詩」和「新英雄傳奇」:長篇小說的新視野 
第三節 其他作傢的創作 

再版後記 25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在於它對“文學”概念本身的挑戰與重塑。我一直認為,文學是屬於少數精英的,是需要高雅的格調和深邃的思想。然而,當我深入閱讀《中國現代文學史 下編(1937 ~ 1949年)》後,我被書中對那個年代蓬勃發展卻又常常被忽視的通俗文學、大眾文學的細緻考察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將目光僅僅局限於那些被譽為經典的“大部頭”作品,而是將筆觸伸嚮瞭更加廣闊的文學土壤。我讀到瞭關於抗日宣傳漫畫、歌詞、電影劇本,甚至是一些在報刊雜誌上連載的通俗小說,作者用一種極其細膩和專業的視角,分析瞭這些“小”作品在當時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它們是如何深入人心,如何傳遞信息,如何塑造人們的世界觀的。這讓我意識到,文學並非隻有一種形態,它有著無數的可能性,它能夠以最貼近生活的方式,影響和改變著社會。這本書,就像一扇門,為我打開瞭通往更廣闊文學世界的視野,讓我重新認識瞭文學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特定曆史時期文學成就的梳理,更在於它對於“文學”本身內涵的拓展和深化。我常常在想,文學究竟是什麼?它僅僅是優美的文字、深刻的思想嗎?通過閱讀這本書,我找到瞭更廣闊的答案。書中對於1937-1949年間,那些在極端環境下誕生的文學作品的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學的多重麵嚮。它不隻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泥土芬芳。我被書中對地方戲麯、民歌、抗日宣傳畫報等邊緣文學形式的關注所吸引,這打破瞭我以往對“文學”的狹隘認知。作者用嚴謹的學術態度,卻又不失生動的筆觸,將這些被主流文學史常常忽略的載體,置於重要的位置,分析它們在凝聚民族意識、傳遞抗日信息、鼓舞人民鬥誌方麵的巨大作用。我讀到那些粗糙卻充滿力量的歌謠,讀到那些質樸卻感人至深的民間故事,心中激蕩起一種從未有過的震撼。這本書告訴我,真正的文學,根植於人民,活躍在生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時代的真實麵貌,也映照齣人民的心靈深處。

评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時,我期待的是一份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文學的清晰梳理,然而它給予我的,卻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仿佛讓我親身經曆瞭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作者對於1937至1949年間,中國文學界發生的巨大變遷的描繪,遠超齣瞭我原有的想象。我尤其為書中對文學與政治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所摺服。它並非簡單地將文學作品歸類於“左翼”或“右翼”,而是深入分析瞭在國共閤作、抗日救亡的大背景下,不同政治立場如何塑造文學的內容、形式和傳播方式。我看到瞭作傢們在政治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也看到瞭文學如何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時代使命。書中對戰爭文學的關注,讓我深切體會到那個年代文學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那些在炮火硝煙中寫就的散文、小說,不僅僅是文學創作,更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凝結。我閤上書本,腦海中依然迴蕩著那些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到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頑強。這本書讓我明白,在動蕩的年代,文學所承載的,是民族的希望,是人民的呐喊,是曆史前進的足跡。

评分

這是一本讓我從心底産生共鳴的書,它不僅僅是史料的堆砌,更是情感的傳遞。作者對1937至1949年中國現代文學的梳理,以一種極其貼近人性的方式,展現瞭那個特殊年代裏,文學工作者的生存狀態和創作睏境。我能夠感受到他們內心的掙紮,他們在政治壓力、物質匱乏和戰亂頻仍的夾縫中,如何堅守自己的文學理想。書中對那些默默無聞的作者的介紹,以及對他們作品的深度解讀,讓我看到瞭文學背後普通人的故事,以及他們用文字記錄時代的勇氣。我尤為動容的是,作者在分析那些看似“悲觀”或“沉重”的作品時,總能從中挖掘齣一種不屈的生命力。那些在絕境中發齣的聲音,那些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文學不僅僅是時代的産物,更是人性的映射。它告訴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的創造力和對真善美的追求,也永遠不會熄滅。這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也讓我對文學充滿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雖然名為《中國現代文學史 下編(1937 ~ 1949年)》,但它在我手中,卻像是穿越瞭時空的另一扇窗,映照齣那個風雨飄搖年代裏,知識分子在睏頓中迸發齣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戰爭時期文學創作環境的細緻描摹,不僅僅是那些耳熟能詳的作傢和作品,更在於作者如何深入淺齣地剖析瞭創作的根源與動力。比如,書中對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後文學思潮的梳理,就讓我看到瞭不同立場和觀念的碰撞,理解瞭文學如何從“精英式”的錶達轉嚮與人民的血肉相連。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戰爭帶來的殘酷與壓抑,而是通過對那些反映時代苦難、民族精神的詩歌、小說、戲劇的解讀,展現瞭文學如何成為抵抗絕望、凝聚人心的力量。那些在戰火中寫下的文字,不隻是記錄,更是一種呐喊,一種對未來的期盼。我閤上書頁,仿佛還能聽到那個年代的鼓角爭鳴,感受到那些在黑暗中燃燒的希望之火。它讓我明白,文學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藝術,而是與曆史、與社會、與人民命運緊密相連的生命脈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