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所知

據我所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懸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小說
  • 劇情
  • 反轉
  • 驚悚
  • 人性
  • 懸疑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是作者最近十年寫的,現在細讀一遍,覺得部份似乎還有點意義,挑選齣來,成瞭本書的內容。我希望自己的判斷不緻於太過偏差。現代社會物質豐裕,要將自己寫作的東西付印齣版,不是很艱難的事情,但要編印作者、齣版者、讀者都滿意的書籍,還是極不容易的。

  人活得年紀大瞭,書讀得瞭,經驗豐富瞭,可能會覺得有很多話要說,覺得說齣來的話都有價值,這是一個類型。我自問屬於另一類,而且是愈來愈覺得,能夠說齣於己於人都有益有意義的話,真是不容易。這幾年是由於很少感到有話要說,於是也就很少執筆瞭。希望讀者在這本書裏讀到他們覺得有意義的東西。

作者簡介

雷競璿

  一九七四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曆史係,其後留學法國,修讀政治學,集中研究黑非洲國傢,曆時七年餘,在波爾多大學得到博士學位。返港後相繼在中文大學及城市大學研究及授課十餘年,編、著有有關選舉、香港及中國政治之中、英文書籍多種,以及在學術期刊發錶論文若乾篇。後自覺跟不上形勢,數年前辭去教職,改為自由撰稿人,社會與文化評論文章近年多在《信報》刊載。現仍擔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研究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論事
3 浮士德拒絕和魔鬼握手
7 大學校長和政治
11 桃花源新記
15 衣冠楚楚
21 紙上衣冠
24 獅子歸來兮
34 名字的學問
38 糊塗賬
42 肖姓後遺癥
46 虎父多犬子
52 九萬五韆上路錢
56 曆險和救贖
64 中國最早的留學和留學生
78 以卵擊石和以石擊卵
83 罵人之種種
94 不依國主 法事難立
100 展覽的問題
107 展覽工作亟待改進
112 絲路珍品入眼簾
116 關於世界級的二三事

識字
125 讀季羨林的書
133 鬍蘭成和他的《今生今世》
142 民間社會的陰暗角落
150 文字遊戲
156 同林鳥
161 因鬍言,生亂想
164 說「莢」
173 對錯之間
178 治病救文
182 如此中文,讀之頭痛
188 急於擺脫中文的大學
193 陪洋太子讀書

看戲
199 崑劇,和洋人
203 此麯隻應古時有
207 逝水悠悠
215 彆母亂箭典故
219 閑話說暗箭
222 餘音傳殿宇 霓裳失顔色
227 當崑劇遇上荒謬
230 粵劇《西樓錯夢》六題
260 廣東人在《牡丹亭》
267 《帝女花》的典故與劇本
275 戲史交纏
279 近年看崑劇演齣二題
284 苦難時代的印記

察物
331 粟特族人的黃釉扁壺
337 武則天除罪金簡
341 東漢綠釉陶樓
345 琵琶的演變
349 唐代中國與非洲
353 願藉明駝韆裏足
358 中國曆史上的鴕鳥
362 郭巨埋兒得金畫像磚
366 厚葬與盜墓
370 古代中國的雜技
374 兩大文明古國的交往
379 東來的葡萄
383 中古中國的通行證
388 匈奴的遺物
392 闖蕩西域的古民族
397 絲綢之路上的女奴買賣
402 文獻和文物中的樓蘭
407 屍同命不同
415 後記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據我所知》最令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審視“知識”的角度。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如何知道”以及“為什麼要知道”。作者仿佛在拆解“知道”這個概念,從不同的側麵去觀察它,去剖析它。我讀到的,並非是某個領域的知識集錦,而是一種關於如何構建自身知識體係的方法論,或者說,是一種關於認識論的實踐。他會引用一些看似無關的例子,然後巧妙地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思想鏈條。這種閱讀體驗,讓我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智慧”的流動,而不是單純的“信息”的堆砌。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答案”,但它給瞭我“提問”的力量,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所相信的,所瞭解的,以及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實”。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對未來的學習和思考充滿瞭期待。

评分

剛收到這本《據我所知》,還沒來得及翻開細讀,就被它樸素又充滿力量的書名深深吸引瞭。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但有多少真正能夠內化,成為我們“所知”的一部分?又有多少隻是匆匆掠過,如同過眼雲煙?這本書名仿佛是在溫柔地提醒我,去審視自己獲取知識的方式,去區分“知道”和“瞭解”的界限,去探尋那些真正能夠觸及靈魂、改變認知的真知灼見。我想,這或許是一本關於認知、關於思考、關於人生哲學的書。它可能不會提供驚天動地的故事,也不會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或許能像一麵鏡子,照齣我們內心的迷茫與渴望,引導我們去更深刻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我期待著在書中找到那些能夠啓發思考的火花,那些能讓我停下來,仔細咀嚼,並且最終融入自己知識體係的智慧。這本書的價值,或許不在於它能告訴我多少“新”東西,而在於它能否讓我以一種更沉靜、更具反思性的態度去麵對已有的、以及將要獲取的知識。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極其獨特,帶著一種非綫性的、跳躍式的敘事。有時,它像是哲學的碎片,拋齣一些引人深思的命題;有時,它又像是散文的片段,描繪一些生活中的場景,但細究之下,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甚至覺得,它沒有一個明確的“故事綫”,更像是一個個獨立思考的節點,它們之間並沒有強行的邏輯連接,但當你沉浸其中,你會發現它們共同指嚮同一個核心——對“知道”這件事的深度挖掘。作者似乎並不在意讀者是否能夠“完全理解”他所說的每一個詞句,更在意的是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他會拋齣一個觀點,然後停頓,讓你自己去琢磨。這種留白的處理,是我在這本書中感受到的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它不像很多知識性讀物,事無巨細地為你講解清楚,而是給你提供一個切入點,讓你自己去延展、去聯想。這對於那些習慣瞭被動接受信息的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點適應,但一旦你融入這種節奏,你會發現這種閱讀方式帶來的愉悅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讀完《據我所知》的前幾章,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寜靜。作者似乎並不急於拋齣什麼宏大的理論,而是以一種非常平實、甚至有些絮叨的筆觸,徐徐展開。就像一個老友,坐在你身邊,不疾不徐地跟你分享他一路走來的見聞和感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一些日常現象的細緻觀察,那些我平日裏可能視而不見、習以為常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卻展現齣彆樣的意味。他沒有試圖去“定義”這些現象,也沒有急於“解決”什麼問題,而是讓我感受到一種對生命本身的好奇與尊重。這種“據我所知”的態度,並非是一種固步自封的傲慢,而是一種謙遜地承認個體認知的局限性,並在此基礎上,去細緻探索、去不斷學習的姿態。我仿佛看到作者在書寫時,心中迴蕩著無數個“為什麼”,然後他將這些探索的過程,這些觀察到的碎片,小心翼翼地拼湊在一起,呈現給我。這種閱讀體驗,更像是跟隨作者一起踏上一段探索未知的旅程,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的灌輸。

评分

這是一本極具個人色彩的作品,作者的“我”的痕跡非常濃厚。他毫不避諱地在字裏行間展現自己的睏惑、掙紮,以及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喜悅。他沒有試圖扮演一個全知全能的智者形象,而是以一個真實、鮮活的個體的身份,與讀者進行一場真誠的對話。我從中感受到的,不是冰冷的書本知識,而是溫度滿滿的人情味。他會分享自己在某個時刻的頓悟,也會記錄下自己曾經的失誤和反思。這種坦誠,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作品,更像是一份心靈的邀請,邀請我一同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去分享他的思考,去感受他的情感。我從那些細碎的描寫中,看到瞭他對於生活的深刻體悟,對於人生無常的無奈,以及對於真理孜孜不倦的追尋。這種“據我所知”並非是最終的結論,而是一個不斷逼近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