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為瞭維持漕運這一「大局」,把黃河之水全部逼入淮河河道,並在極不適宜修築水庫的平原地區建立瞭洪澤湖,以沖刷黃河泥沙。在此後的近300年?,洪澤湖的麵積不斷地被人為地擴大。整個淮北被視為「局部利益」被有意地犧牲掉。使得淮北從唐代以前生態良好的魚米之鄉,演變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窮山惡水之地;從發達的手織業中心退化?紡織絕跡的經濟邊緣地帶;從「傢詩書、戶禮樂」的文化沃土,變成瞭殺人越貨的寇盜樂園;從精英倍齣的人文薈萃之地,淪為苦力的來源地。本書通過分析這一演變過程,用以探索淮北社會生態衰落的根本原因。
作者簡介
馬俊亞
1966年3月生,1996年獲得蘇州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伊裏諾斯州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澳大利亞拉籌伯(La Trobe)大學和颱灣大學作訪問研究。撰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江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齣版社,2000年)、《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3年)等書。譯著主要有《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者》(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02年)、《走嚮「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傢構建中的日本因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4年)、《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經濟和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5年)等。曾在Modern China、Modern Asian Studies、《近□□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社會學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史學月刊》、《馬剋思主義與現實》、《江海學刊》、《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研究論文60餘篇。
序 i
鳴 謝iii
導 言1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1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係9
三、研究現狀22
第一章 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矛盾與政策偏嚮39
第一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40
第二節 河務中的政治與官場積習74
第三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119
小 結 159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鬥爭與利益分配163
第一節 國傢機器的自利化167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最大化201
第三節 生産者的貧睏化243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254
小 結 278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283
第一節 治水與農業生態的破壞283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308
第三節 農傢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335
小 結 379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381
第一節 農傢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381
第二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428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455
第四節 「下江南」509
小 結 542
結 語545
徵引文獻557
後 記619
人名索引627
名詞索引635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的閱讀體驗,是一次深沉而富有啓發性的旅程。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勾勒齣瞭淮北地區在長達兩個半世紀(1680-1949)裏,社會生態係統經曆的波瀾壯闊的變遷。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人地關係”演進的細膩呈現所吸引。從傳統農業社會的土地承載力,到近代以來一係列社會經濟變革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再到人口壓力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齣,作者層層遞進,將復雜的變遷過程娓娓道來。這種研究方法,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不迴避現實的殘酷性,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探究那些被曆史洪流所裹挾的“局部”區域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评分讀完《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紮實的史料運用和嚴謹的研究方法。作者在梳理1680年至1949年間淮北地區社會生態變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瞭各類一手和二手史料,包括但不限於地方誌、官方檔案、私人信件、田野調查記錄等等,並且對這些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辨和交叉印證,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相對完整和可信的曆史圖景。 書中對於“生態變遷”的闡釋尤其獨到,它不僅僅局限於自然地理的描述,而是將生態環境的變化與社會經濟活動緊密地聯係起來。例如,作者詳細描繪瞭黃泛區形成的原因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産、人口遷移、水利設施等方麵的影響,以及這些環境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這種多維度的分析,使得研究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細節描摹,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曆史的脈絡和因果關係。
评分最近一口氣讀完瞭《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真是令人感慨萬韆。這本書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我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深入探究瞭淮北地區在長達兩個半世紀裏的社會生態變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又像一位深諳人情世故的觀察者,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地、以及潛移默化的社會結構變化,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 我尤其被書中對“犧牲”二字的解讀所打動。在作者的敘述中,這種犧牲並非簡單的物質損失,而是包含瞭生態環境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傳統生活方式的漸次瓦解,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命運。無論是自然環境的惡化,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都似乎以淮北這片土地為代價,以當地居民的生存為注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無奈,也引發瞭我對於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復雜關係的哲學探討。
评分《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被忽視的“局部”區域所經曆的復雜變遷。書中對淮北地區在1680年至1949年間社會生態演進的梳理,充滿瞭批判性的反思。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犧牲”一詞的解讀,它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體現在瞭土地的開墾與退化、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枯竭、傳統社會結構的崩解與重塑等方方麵麵。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數據,生動地展現瞭這些變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形態乃至價值觀念。這種對區域性、地方性曆史經驗的關注,為我們理解更廣闊的曆史圖景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
评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對曆史事件的認知,更在於它引發瞭我對“發展”二字的深刻質疑。《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以1680-1949年間淮北地區為切入點,詳細描繪瞭在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裏,該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敘事停留在宏大的政治變革和經濟政策層麵,而是深入到微觀的生態環境變化和社會結構調整中,揭示瞭“發展”背後所隱藏的“犧牲”。書中對於土地利用模式的改變、水資源環境的惡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和生存睏境的描述,都令人觸目驚心。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標榜為“進步”和“發展”的進程,思考其是否真正惠及到瞭所有群體,以及其長遠影響是否是可持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