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淮北
  • 地方史
  • 社會生態
  • 曆史地理
  • 近代中國
  • 鄉村社會
  • 環境史
  • 土地製度
  • 農民社會
  • 區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明代中後期,中央政府為瞭維持漕運這一「大局」,把黃河之水全部逼入淮河河道,並在極不適宜修築水庫的平原地區建立瞭洪澤湖,以沖刷黃河泥沙。在此後的近300年?,洪澤湖的麵積不斷地被人為地擴大。整個淮北被視為「局部利益」被有意地犧牲掉。使得淮北從唐代以前生態良好的魚米之鄉,演變成明、清至民國時期的窮山惡水之地;從發達的手織業中心退化?紡織絕跡的經濟邊緣地帶;從「傢詩書、戶禮樂」的文化沃土,變成瞭殺人越貨的寇盜樂園;從精英倍齣的人文薈萃之地,淪為苦力的來源地。本書通過分析這一演變過程,用以探索淮北社會生態衰落的根本原因。

作者簡介

馬俊亞

  1966年3月生,1996年獲得蘇州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在美國伊裏諾斯州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澳大利亞拉籌伯(La Trobe)大學和颱灣大學作訪問研究。撰有《規模經濟與區域發展:近代江南地區企業經營現代化研究》(南京:南京大學齣版社,2000年)、《混閤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3年)等書。譯著主要有《史學傢:曆史神話的終結者》(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02年)、《走嚮「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傢構建中的日本因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4年)、《腹地的構建:華北內地的國傢、經濟和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05年)等。曾在Modern China、Modern Asian Studies、《近□□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社會學研究》、《抗日戰爭研究》、《史學月刊》、《馬剋思主義與現實》、《江海學刊》、《南京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研究論文60餘篇。

好的,以下是為您撰寫的圖書簡介,聚焦於淮北地區在1680年至1949年間的社會生態變遷,旨在展現一個多維度、深入的曆史圖景。 ---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 一、 導論:在宏大敘事中隱匿的淮北地景 本書旨在突破傳統的宏觀史學敘事框架,將目光聚焦於清代康乾盛世直至民國初建時期(1680-1949)的淮北地區。淮北,作為淮河下遊的農業腹地與漕運樞紐的交匯點,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長期處於中央政權有效控製與地方生態壓力相互作用的最前沿。本研究試圖揭示,在這一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曆史進程中,淮北的社會結構、經濟模式與自然環境是如何相互塑造、彼此撕扯,並最終走嚮一個“被犧牲”的命運的。 傳統的地方史研究往往將此類區域視為帝國穩定運行的被動載體。然而,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淮北地區並非簡單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清代中後期一係列重大曆史事件——如黃河改道、大運河漕運的興衰、人口的急劇膨脹以及晚清的社會動蕩——的“主動反應者”和“首要承受者”。這種反應和承受,最終以其獨特的社會生態結構的高度扭麯和資源的不可持續利用而告終。 本研究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生態史觀與社會經濟史相結閤,不將自然環境視為背景闆,而是將其視為與人類社會活動相互作用的“行動者”之一。我們試圖重構的,是一個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由人、地、水文、植被共同構築的復雜係統。 二、 帝國水利與漕運的重塑:人定勝天的代價(1680-1850) 清代前中期,淮北地區的命運與大運河的通航能力緊密相連。本書詳細考察瞭清廷為確保漕運暢通而采取的一係列水利工程和移民政策,特彆是對黃河泛濫的治理。 1. 治河工程的異化: 康熙、乾隆年間,曆次大規模的黃河治理工程,雖然在短期內保障瞭漕運的穩定,但其對淮北平原地下水位、土壤結構及河流廊道的改變是深刻而長遠的。我們分析瞭潘集、駱馬湖等地的堤壩修建和河道裁彎取直如何加速瞭區域性內澇風險的積纍,並將大量分散的小農社區推嚮瞭邊緣地帶。 2. 漕糧與人口的悖論: 為瞭支撐漕運,清廷在淮北地區推行瞭嚴苛的賦稅和漕糧徵集製度。本書通過梳理清代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在淮河沿岸的土地開墾記錄,揭示瞭人口壓力下,農民對河灘地、湖泊邊緣地的盲目擴張。這種“為瞭國傢穩定而進行的局部過度開發”,使得地方生態係統對自然災害的抵禦能力急劇下降。 3. 運河經濟的虹吸效應: 運河沿綫的商業市鎮,如宿遷、徐州等地,因漕運帶來的物資集散而空前繁榮,但這是一種高度依賴國傢權力維持的“寄生性繁榮”。它吸納瞭周邊鄉村的人口和資源,加劇瞭腹地與核心地帶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為晚清的社會矛盾埋下瞭伏筆。 三、 土地製度的僵化與“生態難民”的産生(1850-1911) 太平天國運動和撚軍起義對淮北地區的破壞是毀滅性的,但更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在戰後日益顯現。本書關注災後重建與土地關係的變化。 1. 祠堂經濟與宗族重構: 在戰亂中,傳統國傢治理體係的弱化,使得地方士紳和宗族組織在土地的再分配和水利設施的維護中扮演瞭更重要的角色。然而,這種“地方化”的治理往往以犧牲佃農的權益為代價,導緻土地兼並加劇,佃農依附性增強,社會流動性進一步受阻。我們對比瞭宿州、泗州等地不同宗族對水利資源的控製差異,以展示地方權力網絡的重塑。 2. 植被的退化與燃料危機: 戰亂後的移民迴流和人口壓力,使得對木材和燃料的需求激增。本書通過對地方誌中關於“山林”“柴薪”記載的對比分析,描繪瞭淮北平原——一個原本植被相對稀疏的地區——所麵臨的空前“去林化”壓力。這種生態退化不僅影響瞭農業生産的穩定性,也直接關係到底層民眾的生存質量。 3. 生計模式的單一化與脆弱性: 在國傢財政的長期缺位下,淮北社會形成瞭高度依賴季節性農業和漕運餘利的脆弱生計結構。一旦遭遇旱澇災害,整個區域的社會保障體係便迅速崩潰,大量“生態難民”湧嚮城鎮或成為流民,成為社會動蕩的潛在力量。 四、 民國肇建與區域的“失語”:從帝國末梢到國傢前沿(1912-1949) 民國時期,政治權力的碎片化和民族主義的興起,並沒有使淮北的生態睏境得到根本性扭轉,反而使其更深地捲入瞭國傢間戰爭和軍閥割據的漩渦。 1. 軍閥活動與生態資源的掠奪: 軍閥為籌措軍費,加緊瞭對地方資源的榨取,尤其是礦産和林木資源。本書關注瞭淮北煤炭資源的初步開發與周邊環境的破壞,以及這種資源驅動型經濟對傳統農耕秩序的衝擊。這種“掠奪性開發”往往是短視的,沒有配套的生態補償和長遠規劃。 2. 地方精英的“現代性”嘗試與睏境: 民國時期,一些地方知識分子試圖引入新的水利技術和農學知識來解決當地的生態危機。然而,這些“現代性”的嘗試往往受製於軍閥的勒索、宗族勢力的阻撓以及中央政府的無力,最終淪為一種“知識的空轉”。 3. 政治光譜中的淮北: 淮北地區因其地理上的“邊陲性”和社會結構的復雜性,成為國民黨和共産黨爭奪的焦點。本書探討瞭在戰亂頻仍的背景下,淮北農民的社會動員和政治選擇如何與其長期的生態睏境和資源匱乏感緊密相連。農民對土地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對曆史積纍的生態不公的一種反抗。 結論:曆史的遺産與被遺忘的教訓 本書認為,1680年至1949年間的淮北社會生態變遷,是一部關於“地方性犧牲”的編年史。在中央集權的宏大目標(漕運、稅收、邊防)驅動下,淮北的自然承載力被不斷透支,其社會結構被持續固化,最終形成瞭一個難以自我修復的“病態係統”。民國時期的動蕩,不過是帝國治理體係瓦解後,內部積壓已久的生態與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 研究淮北的經驗,對於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國傢意誌與地方生態現實之間的緊張關係,提供瞭關鍵的案例支撐。那些在宏大敘事中被忽略的堤壩、湖泊、荒蕪的田壟,構成瞭理解中國社會變遷的另一條關鍵脈絡。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  i
鳴 謝iii
導 言1

一、研究區域和時段1
二、研究對象和理論體係9
三、研究現狀22

第一章 淮北治水事務中的地區矛盾與政策偏嚮39
第一節 泗州城的沉沒與水患世界的形成40
第二節 河務中的政治與官場積習74
第三節 清代的漕運方略與淮北的被犧牲119
小 結 159

第二章 淮北鹽業中的集團鬥爭與利益分配163
第一節 國傢機器的自利化167
第二節 商人尋求租金的最大化201
第三節 生産者的貧睏化243
第四節 淮北社會的邊緣化254
小 結 278

第三章 淮北農業生態與農村經濟結構的變遷283
第一節 治水與農業生態的破壞283
第二節 稻作農業的變遷308
第三節 農傢手工經濟結構的演變335
小 結 379

第四章 淮北社會的畸態與社會結構的異化381
第一節 農傢日常生活的異常景象381
第二節 社會結構與社會形態的畸形化428
第三節 病變社會中的民性455
第四節 「下江南」509

小 結 542
結  語545
徵引文獻557
後  記619
人名索引627
名詞索引635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的閱讀體驗,是一次深沉而富有啓發性的旅程。作者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紮實的學術功底,為我們勾勒齣瞭淮北地區在長達兩個半世紀(1680-1949)裏,社會生態係統經曆的波瀾壯闊的變遷。 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人地關係”演進的細膩呈現所吸引。從傳統農業社會的土地承載力,到近代以來一係列社會經濟變革對生態環境的衝擊,再到人口壓力與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齣,作者層層遞進,將復雜的變遷過程娓娓道來。這種研究方法,不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不迴避現實的殘酷性,而是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去探究那些被曆史洪流所裹挾的“局部”區域所發生的真實故事。

评分

讀完《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最大的感受就是其紮實的史料運用和嚴謹的研究方法。作者在梳理1680年至1949年間淮北地區社會生態變遷的過程中,充分利用瞭各類一手和二手史料,包括但不限於地方誌、官方檔案、私人信件、田野調查記錄等等,並且對這些史料進行瞭細緻的考辨和交叉印證,為我們呈現瞭一個相對完整和可信的曆史圖景。 書中對於“生態變遷”的闡釋尤其獨到,它不僅僅局限於自然地理的描述,而是將生態環境的變化與社會經濟活動緊密地聯係起來。例如,作者詳細描繪瞭黃泛區形成的原因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産、人口遷移、水利設施等方麵的影響,以及這些環境變化又如何反過來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經濟模式。這種多維度的分析,使得研究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失微觀的細節描摹,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曆史的脈絡和因果關係。

评分

最近一口氣讀完瞭《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真是令人感慨萬韆。這本書以一種宏大的視角,將我們帶迴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深入探究瞭淮北地區在長達兩個半世紀裏的社會生態變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深刻,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曆史學傢,又像一位深諳人情世故的觀察者,將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地、以及潛移默化的社會結構變化,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 我尤其被書中對“犧牲”二字的解讀所打動。在作者的敘述中,這種犧牲並非簡單的物質損失,而是包含瞭生態環境的不可逆轉的破壞,傳統生活方式的漸次瓦解,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身不由己的命運。無論是自然環境的惡化,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調整,都似乎以淮北這片土地為代價,以當地居民的生存為注腳。閱讀過程中,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沉重的曆史責任感,仿佛親曆瞭那個時代人們的掙紮與無奈,也引發瞭我對於可持續發展以及環境保護等現實問題的深刻反思。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復雜關係的哲學探討。

评分

《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著作。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之下,被忽視的“局部”區域所經曆的復雜變遷。書中對淮北地區在1680年至1949年間社會生態演進的梳理,充滿瞭批判性的反思。 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犧牲”一詞的解讀,它並非僅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體現在瞭土地的開墾與退化、水資源的過度利用與枯竭、傳統社會結構的崩解與重塑等方方麵麵。作者通過大量的史實和數據,生動地展現瞭這些變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經濟形態乃至價值觀念。這種對區域性、地方性曆史經驗的關注,為我們理解更廣闊的曆史圖景提供瞭重要的參照係。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對曆史事件的認知,更在於它引發瞭我對“發展”二字的深刻質疑。《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以1680-1949年間淮北地區為切入點,詳細描繪瞭在這段漫長的曆史時期裏,該地區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所付齣的沉重代價。 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敘事停留在宏大的政治變革和經濟政策層麵,而是深入到微觀的生態環境變化和社會結構調整中,揭示瞭“發展”背後所隱藏的“犧牲”。書中對於土地利用模式的改變、水資源環境的惡化、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不公和生存睏境的描述,都令人觸目驚心。讀完之後,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被標榜為“進步”和“發展”的進程,思考其是否真正惠及到瞭所有群體,以及其長遠影響是否是可持續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