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是改變命運的轉捩點
讓安麗──全球最大企業之一──創辦人引導你
相信自己、大膽夢想、訂定目標、妥善理財、尋找導師
以獲緻個人自由與財務自由、為傢人創造美好的生活
並擁有充裕的時間、金錢和經驗幫助他人、維護地球環境
慈悲的資本主義是滿足人類需求與療癒世界的最適方案
慈善的資本主義?這個名詞不是自相矛盾嗎?「資本主義」不正意味著「自相殘殺、弱肉強食、每個人都自私自利」?
安麗創辦者之一與前任總裁理查‧狄維士推翻這樣的誤解,他於書中解釋代錶民主和自由企業的慈悲資本主義為何是世界經濟的唯一希望;並提齣16項信條與具體方案,運用自己創立安麗的經驗,以及許多感人麯摺的真實故事,支持你屏除負麵思考,循著內心的夢想,開創屬於自己或真心所欲的事業,讓你不再為金錢所苦、為時間所囿,並且能為自己、為傢人、為所有需要幫助的人、為地球,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這些信條已使狄維士成為美國最富有的男性之一,也使安麗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公司之一。這些信條一樣能幫助你相信自己、立定目標、製定計畫、調整態度、作齣承諾,並找到一位在人生與事業上都能扶助你的良師,讓你也能實現自己偉大的夢想。
作者簡介
理查.狄維士(Rich DeVos)
美國密西根州凱文大學畢業。一九五九年,與傑.溫安洛(Jay Van Andel)共同創立安麗公司,為創辦人暨前總裁。狄維士是全球最富有的人士之一,而安麗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私人企業之一,旗下直銷商人數已超過三百六十萬人;他同時也是深獲贊譽的演說傢與作傢,談話紀錄《推銷美國》(Selling America)曾獲自由基金會所頒發的亞曆山大.漢彌頓奬(Alexander Hamilton Award)等多項大奬,另著有暢銷書《相信》(Believe)與《希望是一輩子的力量》(聯經)等書。
審訂者簡介
何靜寒
一九九二年加入安麗事業,現為安麗直係直銷商。初中時期即嘗試文字創作,之後便以此為職誌,曾從事電視節目企劃與腳本創作,齣版過多種教學錄影帶與中英文武學專書。
譯者簡介
林佩怡(1 ~ 7章)
美國華盛頓大學財經學士,目前任職於貿易公司。翻譯領域涵括經濟、保健、美容與期刊等。
原文嘉(8 ~ 16章)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化學係畢業,現為專業芳療師與自由譯者。譯有《植物油芳香療法》、《純露的芳香療法》(以上世茂)。
序言:慈悲的資本主義──關愛人們與地球最好的方式
第一部 摩拳擦掌!
1.我們是誰?
2.我們的目標為何?
3.我們的夢想是什麼?
4.為何金錢對我們達成目標如此重要?
第二部 準備就緒!
5.工作是什麼?為何它能豐富我們的生活?
6.什麼是資本主義,為何它是「最佳工作環境」?
7.什麼是慈悲的資本主義者?為何我該成為其中一員?
8.為什麼該考慮開創屬於自己的事業?
第三部 起跑齣發!
9.迎嚮成功的關鍵態度╱正確態度的養成
10.導師的定義╱我們為何都需要他的指引?
11.目標設定與成功的關係╱我們如何設定目標並完成它們?
12.成功ABC—─邁嚮成功的態度、行為與承諾
第四部 達成目標:幫助自己也幫助彆人
13.助人自助的理由
14.幫助無法自助者的理由
15.幫助地球保育的的理由
16.當我們伸手助人時,會發生什麼事?
資本主義:讓我們開始的簡單公式
一九八六年五月,來自美國四十二個州,超過八韆位十一與十二年級生,接受測驗以檢定是否瞭解資本主義。測驗結果顯示,有六六%的受測者,也就是有五韆四百一十五位美國年輕人不太瞭解資本主義,因而無法定義「利潤」這個字。全國各地的人都看到頭版的頭條新聞寫著:「美國學生的經濟學測驗分數偏低」。這項測驗成績是與日本和德國學生做比較,而這兩個國傢的高中生都必須主修基本的經濟學。一位傑齣的美國經濟學傢,也是聯邦儲備理事會前任主席保羅.沃剋(Paul A. Volcker)在全國記者招待會中宣布這個「不幸的」測驗結果。當一位年輕的記者問沃剋博士在中學時是否學過經濟學時,可憐的他必須在世人麵前承認自己從未學過。我痛恨考試。我記得我考試也曾不及格過;我為那些參加經濟學測驗的學生感到難過,但我也瞭解商業界和勞工界的領導者之所以要委辦此項研究的原因。這個國傢無法承擔下一世代的美國人不瞭解資本主義與其如何運作的後果。讓我們由學生的失敗處開始:什麼是利潤?正確答案是「收入扣除成本」。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以這首短詩來迴答這個問題:我隻求我的所得,比我的花費稍多。如果你想知道資本傢權衡成功的重要法則,請記住這首詩。利潤就是賺的遠比花的多。有瞭利潤,你的事業纔會成功,你纔有力量纍積資本。有瞭資本,你可以建構自己的事業,創立新的事業,並改善自己與他人的生活品質。沒有利潤,你的事業終將失敗,而你想纍積資本的夢想也會隨之破滅。讓我用個簡單的公式,來幫助你瞭解創造利潤的過程以及資本是如何運作的。公式如下:MW=NR+HE×T。不,這不是一個量子物理問題的解式,它比看起來還要簡單;事實上,你也可能認為我的理論過於簡單。沒關係,這樣可以繼續我們的討論。有時,用簡單的方式反能幫助我們瞭解太過復雜的事物。詳細來說,這個公式可以這樣解讀:我們的物質福利(Material Welfare, MW)來自於因為使用工具(Tools, T)而變得更有效率的人力(Human Energy, HE)所轉化的天然資源(Natural Resources, NR)。讓我們一步步來討論。
◎物質福利(MW):資本主義製度就是製造和∕或分配資本的過程,換言之即是物質。你認真考慮成為一位資本傢的原因就是,你想提供自己與那些仰賴你資助的人在物質上的福利。彆因為「物質」(甚至唯物主義)這個字而築起防衛的牆。我們的傢、學校和教會都是物質所組成,物質是地球上人們的衣食父母。物質是生命的要素,想擁有更寬裕、更滿足、更富有的物質生活,絕對沒有什麼不對。
◎天然資源(NR):大部分的物質來自於土地、海洋或天空。每位資本傢都直接或間接地仰賴天然資源的供給;看看房間,有哪一件東西不是由天然資源製成的?差異隻在成品與原料中間隔瞭多少程序。我所穿的長褲上的縴維,來自於吃草喝水的綿羊;我領帶上的絲綫,則由吃桑葉、喝雨水的小蠶所製造。我的桌子來自吸取地下水而茁壯的大樹。我用的電腦是由塑膠製成,而其原料則是石油、從鋁土礦提煉的鋁,以及由鐵礦石提煉的鐵,這些礦物都深埋在地底下。但是,所有天然資源都是經由另一種形式的物質資源-人力-所轉換而來。
◎人力(HE):天然資源如果沒有藉由人類的腦袋和雙手,將無法轉化成有用物品。綿羊無法自動給你羊毛;蠶那縴細的絲也不會自動編織成布料,或者裁剪成領帶。你無法處理深藏在地底的石油、鋁土礦或鐵礦石。即使有一座煤山,也不能使你傢的客廳溫暖起來;你必須找到資源,將它收成、準備好,再透過人類的天賦和努力,將它轉換成可用的形式。
◎工具(T):在秘魯,我曾見過有人身上背瞭近乎百磅的木材,而他使用的唯一工具,就是他那粗糙、強韌的雙手,與他那痀僂但肌肉發達的背部。今天,我看著一位安麗的駕駛坐進他那有著大輪子的機械裏,以每小時五十英哩的速度載著四萬磅材料,坐在有隔音設備的駕駛座,邊聽廣播邊享受他的駕馭。在創造物質福利的過程中,工具的研發與應用,使一切變得更容易、更安全、更簡單,也使成本效益更多、生産力更高。而為安麗創造成功的主要工具,並非可以觸碰的機械,或可以發動的馬達;為安麗締造驚人成績的主要工具,是我們獨特的事業計畫。馬剋斯的社會主義擁有天然資源和人力,但無法激勵勞工工作。安麗的多層次行銷計畫提供獨立所有權、多層麵與終身固定的奬金,因而能點燃我們全球兩百萬個獨立直銷商的熱情、忠誠和承諾。馬剋斯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失敗有許多原因,但是其經濟製度崩盤的關鍵因素在於:人們沒有完成工作的動力。人們無法擁有屬於自己的天然資源,無法擁有自己工作所需的工具。他們甚至不能擁有自己的人力,因為就和天然資源與工具一樣,勞工也是屬於國傢所有。那正是我在過去二十五年行遍全美,鼓吹自由企業與它的四根重要支柱-自由、報酬、認同、希望-的理由。資本傢能自由擁有天然資源與商業交易所需的工具,因此,資本傢本身就是自由,看看自由能帶來多大的不同!
讓我們來迴顧一下馬剋斯主義的曆史,每當政府接管一項天然資源或一項生産工具時,生産力便銳減;而每當政府把所有權交還人民時,生産力即增加。箇中原因就顯而易見瞭。當我兒子狄剋十六歲時,我送瞭他一部車,那曾是我的車;我買瞭汽油、輪胎,也修好瞭煞車係統。狄剋載朋友到鎮上兜風,迴到傢時,在車道上留下黑色的煞車痕跡,還把車子弄得一團糟,汽油也用完瞭;後來車子故障瞭,他就把車子丟在車庫直到我把車修好。對於這種情形,你覺得有什麼好訝異的嗎?狄剋十八歲時,我把那輛車過戶給他。突然間我不再發現有煞車痕跡瞭,因為狄剋得自己買輪胎;長途駕駛變成瞭短程,因為他得自己買汽油;他也不再和朋友開車在鎮上兜風瞭;狄剋必須負責車子的維修。我兒子後來成為他自己投資的公司-溫奎斯特集團(Windquest Group)的總裁,而現在他成為安麗公司的總裁,也是我們社區中一位負責的領袖。一路走來,他學會瞭自由,也學會負起因擁有所有權而衍生的責任。當人民有瞭天然資源和工具時,將産生兩種狀況-可以用得更久,以及用得更有效率。這正是美國農夫在擁有自己的農地和拖拉機之後,更能照料好他們的農地並好好保養拖拉機的原因。當收割季節來臨時,農人會為拖拉機裝上照明燈以利於在夜間工作。結果,他們因為工作更有效率而收獲豐碩。讓我們再次檢視這項公式:MW=NR+HE×T。這麼多年來,我走遍全國,都用這些字母來幫助我詮釋資本主義的運作方式。但這公式裏仍缺少一個要素。企業能真正地、永續地成功經營的祕訣就是慈悲。我現在介紹這項公式時,都會加入慈悲這項元素。而「慈悲的資本主義」公式如下:MW=(NR + HE × T) × C。當我們將每個項目加總後再乘以慈悲,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瞭。從開始追求物質到最終享受財富,每個階段都必須讓慈悲引領我們;而在我們使用天然資源、人力和工具時,也必須由慈悲引導。
作為一名多年在職場摸爬滾打的普通人,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尤其是在麵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和不斷變動的市場環境時。這本書的標題“慈悲的資本主義”讓我眼前一亮,因為它似乎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一種更溫暖、更有人情味的商業社會的渴望。我好奇的是,作者如何界定“慈悲”在現代商業語境下的具體含義?它是一種策略,一種哲學,還是一種必須堅守的道德底綫?書中提到的“16信條”,我猜想一定凝聚瞭作者多年的觀察、思考與實踐。我非常想知道,這些信條是否具有普適性,能否適用於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甚至個人?它們是否能指導我們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在追求效率和利潤的同時,也能兼顧員工的福祉、客戶的利益,以及更廣泛的社會責任?我期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慈悲的資本主義”是如何在現實中運作並取得成功的。也許,它能幫助我擺脫那種“為瞭生存而犧牲一切”的焦慮感,讓我相信,即使在充滿挑戰的商業世界裏,我們依然可以堅持內心的良知,並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自由”。這本書會不會揭示齣,原來我們一直以來對資本主義的理解可能過於狹隘,而“慈悲”恰恰是其更深層次、更具生命力的內核?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新的大門,讓我重新發現工作與生活的意義。
评分我本身就是一名創業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商業世界中,找到一條既能追求經濟效益,又能踐行良知和責任的道路。這本書的名字《慈悲的資本主義:開創自由人生的16信條》,簡直像是在迴應我內心深處的睏惑和渴望。“慈悲”與“資本主義”的結閤,讓我看到瞭打破二元對立的可能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詞語融閤在一起,並且提齣瞭一套切實可行的“16信條”。這些信條是否涵蓋瞭從企業文化建設、産品研發到客戶服務等方方麵麵?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實踐指南,例如,如何在成本壓力下保持道德底綫?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實現與競爭對手的良性互動?又或者,如何構建一種能夠讓員工真正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的工作環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給我一些顛覆性的思維方式,讓我看到,原來“慈悲”並不是一種負擔,而是能夠驅動企業長期健康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它會不會也探討,如何通過資本主義的邏輯,去解決社會問題,而不是加劇問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在追求個人和企業成功的同時,也能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從而真正實現“自由人生”的意義。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慈悲的資本主義:開創自由人生的16信條"。我一直對商業和社會之間的關係抱有復雜的情感,一方麵我享受資本主義帶來的物質豐富和創新活力,另一方麵我也對它可能造成的貧富差距、環境破壞以及人際關係的疏離感到擔憂。"慈悲"這個詞的加入,像是一道曙光,預示著一種更具人文關懷、更可持續的商業模式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信條”,能夠將看似矛盾的“慈悲”與“資本主義”巧妙地結閤起來,並且還能以此“開創自由人生”。這本書是否真的能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幫助我在追求經濟獨立的同時,也能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對他人的關懷?我特彆期待書中對“自由人生”的定義,它是否僅僅指代經濟上的自由,還是包含更深層次的精神自由、時間自由,甚至是選擇的自由?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資本主義運作的內在邏輯,並在此基礎上提齣顛覆性的思考,讓我們看到一條不同於當下主流的、更具溫度的商業發展道路。這本書會不會提齣一些顛覆性的商業模式,或者是重新解讀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原則?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商業的理解,並從中獲得啓發,去實踐一種更加平衡和有意義的生活。
评分作為一名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保持高度關注的讀者,我對“慈悲的資本主義”這個概念感到非常好奇。在當前全球經濟快速變化、貧富差距日益加劇的背景下,探討一種更具人道關懷的資本主義模式,顯得尤為重要。這本書的副標題“開創自由人生的16信條”更是點明瞭其核心價值,即不僅僅是關注宏觀的經濟體係,更著眼於個體生命的質量與幸福。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對“慈悲”在商業活動中的具體體現進行深入的闡釋,例如,它是否意味著一種新的企業社會責任觀,一種對供應鏈夥伴的平等對待,還是一種鼓勵共享和閤作的商業文化?而“16信條”究竟是關於哪些方麵的指導?我猜測可能涉及誠信、尊重、公平、共贏等多個維度。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套完整的理論框架,解釋為何“慈悲”並非資本主義的對立麵,而是其更高級、更可持續的發展方嚮?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將這些信條融入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從而不僅獲得經濟上的成功,更能實現精神上的富足和人生的自由。這本書會不會為我們指明一條新的道路,讓我們在追求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成為一個更有責任感、更有溫度的社會公民?我渴望從中獲得啓發,去構建一種更美好的商業和生活模式。
评分我一直認為,資本主義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激發個體的創造力和無限的可能性,但同時,它也容易滋生貪婪和剝削,導緻社會不公。所以,“慈悲的資本主義”這個概念對我來說,就像是在一個看似冷酷的體係中尋找一絲人性的光輝。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融入“慈悲”的元素的?這是否意味著一種對現有商業模式的顛覆,還是一種更加精細化的微調?書中提齣的“16信條”,我猜測一定涵蓋瞭從企業管理到個人價值觀的方方麵麵。我特彆感興趣的是,這些信條是否能指導我們如何在高壓的競爭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寜靜與對他人的尊重?它是否能教導我們在追求個人成功的同時,也能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從而真正實現“自由人生”?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夠提供一些操作性的建議,讓我們能夠將這些信條付諸實踐。例如,在企業運營中,如何平衡股東利益與員工福利?在個人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以一種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處理商業關係?這本書會不會讓我們看到,原來“慈悲”並非軟弱,而是實現更持久、更健康的商業繁榮的根本之道?我期待它能為我提供一種更積極、更有力量的生活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