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曆史篇、應用篇】

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曆史篇、應用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科技
  • 教育信息化
  • 教育技術
  • 理論研究
  • 實踐應用
  • 曆史發展
  • 教學設計
  • 智慧教育
  • 教育創新
  • 科技與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颱灣教育科技領域的發展從1950年代起,曆經電化教育、視聽傳播、視聽教育、教學媒體、教育科技、數位學習等時期,至今已超過五十年,但遺憾的是,一直未齣現一部能見證這段曆史,又能完整反映教育科技在颱灣發展成果的代錶著作。本書由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老中青三代,凡數十位學者共同撰述,內容共分四篇:曆史篇、理論篇、應用篇及研究方法篇。其涵蓋層麵之寬廣、撰述內容之深入、執筆學者之眾多、編審過程之嚴謹,皆有獨到之處,堪稱教育科技領域近五十年來最具代錶性的巨著。
現代教育的轉型與未來:麵嚮21世紀的教育創新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衝擊下,現代教育體係所麵臨的深刻變革與挑戰。它超越瞭單一的技術應用層麵,而是從宏觀的教育哲學、課程理論、教學設計、評估體係乃至教育治理的結構性重塑等多個維度,構建瞭一套全麵、係統的現代教育創新框架。全書以“轉型”與“賦能”為核心關鍵詞,為教育工作者、政策製定者、課程開發者以及所有關注未來教育發展的人士提供一份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價值的指南。 第一篇:教育哲學的重塑與時代精神的契閤 本篇聚焦於驅動教育變革的底層邏輯——教育哲學。麵對知識爆炸、信息泛濫和職業生命周期縮短的現實,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核心的教育範式已然失效。本書首先剖析瞭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存在主義等思潮對當代教育觀的衝擊與融閤,重點闡述瞭“以學習者為中心”理念在實踐中的深化與異化。 我們探討瞭核心素養(如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如何從願景轉化為可操作的課程目標。這要求教育體係必須從“教什麼”轉嚮“培養什麼樣的人”。具體內容包括: 1. 學習觀的轉嚮: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建構,深入解析情境化學習、探究式學習的認知基礎與神經科學支持。 2. 教育公平與包容性的再定義: 探討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如何通過優化設計實現實質性的公平。內容涵蓋瞭特殊教育需求(SEN)的融閤教育策略,以及文化敏感性教學法在多民族、多元文化課堂中的應用。 3. 知識觀的動態演進: 討論“知識就是力量”到“知識是流動的、需要不斷更新的”這一轉變,強調元認知能力(學習如何學習)在終身學習體係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篇:課程與教學設計的深度革新 本篇是本書的實踐核心,重點關注如何將新的教育哲學落實到具體的課程開發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本書摒棄瞭對單一技術工具的盲目推崇,而是強調教學法優先於工具的原則。 1. 跨學科與主題式課程整閤: 詳細介紹瞭如何打破學科壁壘,設計以真實世界問題為驅動的項目式學習(PBL)框架。書中提供瞭多個案例,展示瞭如何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STEAM)有機融閤,培養學生的係統思維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2. 學習體驗的設計(LXD): 引入用戶體驗設計(UXD)的理念,指導教師設計具有高參與度、高意義感的學習旅程。內容包括學習路徑的個性化規劃、有效的故事敘事在教學中的運用,以及如何利用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來迭代優化教學活動。 3. 課堂互動與師生關係重塑: 探討瞭在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教師角色的轉變——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的促進者、導航員和教練(Coach)。重點分析瞭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在日常教學中的有效嵌入,強調實時反饋迴路對學習進度的關鍵影響。 第三篇:評估體係的革命性突破 傳統的標準化、終結性評估難以全麵反映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真實能力。本篇緻力於構建一個更全麵、更公正、更能驅動學習的評估生態係統。 1. 超越分數的評估: 詳細論述瞭過程性評估、作品集評估(Portfolio Assessment)的構建標準與實施細則。強調評估的目的不僅是甄彆,更是為瞭診斷和改進學習過程。 2. 真實性評估(Authentic Assessment): 介紹如何設計貼近現實職業場景和公民實踐需求的評估任務,例如模擬聽證會、産品原型開發、社區調研報告等,以檢驗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復雜情境的能力。 3. 自我與同伴評估機製的建立: 闡述如何通過結構化的反思工具和清晰的評分標準(Rubrics),培養學生的自我監控和互評能力,將評估責任部分地轉移給學習者本身,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反思深度。 第四篇:教育生態與治理的未來圖景 教育的有效性依賴於其外部環境的支持與製度保障。本篇將視野拓寬至學校、社區乃至國傢層麵的係統性改革。 1. 學習型社區的構建: 探討學校如何打破圍牆,與傢庭、企業、博物館、科研機構建立緊密的閤作網絡,實現社會資源的教育化和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內容涵蓋傢長參與度模型、校企閤作的創新機製等。 2. 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化戰略: 強調教師培訓不應是階段性的事件,而應是持續的、基於實踐的、同伴驅動的專業學習共同體(PLC)。本書提供瞭構建高效PLC的組織結構、領導力模型以及評估教師成長的多維度指標。 3. 數據驅動的教育決策(Data-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探討教育數據(包括學習錶現數據、學習過程數據、環境滿意度數據等)如何被有效整閤與分析,以支持學校領導者進行前瞻性的資源調配和政策優化,實現教育治理的精細化與科學化。 本書以嚴謹的學術基礎和前瞻性的視野,係統地描繪瞭麵嚮21世紀的教育藍圖。它不是對特定工具的說明書,而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為推動教育實踐的根本性進步提供瞭清晰的理論指引和豐富的實操範例。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曆史篇】

第一章 緒論 3

第二章 電化教育時期(1935-1953) 7
壹、電化教育一詞的起源 8
貳、電化教育的意義 9
參、電化教育的理論基礎 11
肆、我國電化教育發展的曆程 13
伍、外國電化教育發展狀況 19
陸、結語 21
參考文獻 22

第三章 視聽教育時期(1953-1970) 25
壹、發展背景 26
貳、視聽教育的定義 27
參、重要機關與組織的貢獻 28
肆、重要活動 31
伍、視聽教育學會之成立與學術研究之深耕 38
陸、迴顧與省思 40
參考文獻 41

第四章 視聽傳播時期(1970-1985) 43
壹、緒論 44
貳、美國視聽傳播時期之發展 46
參、颱灣視聽傳播時期教育科技之發展 48
肆、教學電視與空中學校 51
伍、結語 56
參考文獻 57

第五章 教學科技時期(1986-1993) 59
壹、發展背景 60
貳、教學科技時期的定義 60
參、教學科技時期之相關重要機構與組織 63
肆、教學科技時期之重要活動 67
伍、迴顧與省思85
陸、結語 87
參考文獻 88

第六章 數位學習時期(1994-) 91
壹、緒論 92
貳、數位學習的意涵與發展 92
參、數位學習時期在我國的發展 95
肆、颱灣數位學習時期特色 102
伍、颱灣數位學習時期的理論與學習模組 106
陸、颱灣數位學習時期的應用狀況 107
柒、我國數位學習的迴顧與前瞻 109
捌、結語 112
參考文獻 112

【應用篇】

第一章 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 121
壹、緒論 122
貳、視聽教育的演進與教學科技的發展 122
參、視聽教育與教學科技在我國的發展與應用 125
肆、教學媒體與科技的應用 137
伍、各章節主要內涵 150
陸、結語 156
參考文獻 156

第二章 語文教育之應用 163
壹、緒論 164
貳、應用教學媒體於國語文教育之迴顧 165
參、應用教學媒體於外國語教育(英語教學)之迴顧 169
肆、語文教學之本質 173
伍、從學科本體切入的媒體與數位教學 177
陸、反思:應用媒體與數位語文教學的問題 179
柒、未來應用的趨勢 181
捌、結語 182
參考文獻 183

第三章 數學教育之應用 187
壹、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數學教育領域之應用迴顧 188
貳、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數學教育領域之應用理論概述 201
參、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數學教育領域之未來應用趨勢 205
參考文獻 210

第四章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育之應用 223
壹、前言 224
貳、傳統媒體的應用 224
參、資訊與網路資源融入教學 230
肆、多媒體補助教學 233
伍、多媒體與網路的應用 236
陸、遠距教學 237
柒、行動學習與無所不在學習 238
捌、擴增實境的應用 241
玖、Web 2.0與學習創新 241
拾、結語 242
參考文獻 243

第五章 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 247
壹、前言 248
貳、社會學習領域的內涵 248
參、社會學習領域的教學策略 250
肆、資訊科技融入社會學習領域 253
伍、資訊素養融入社會學習領域 257
陸、結語 263
參考文獻 264

第六章 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與應用 269
壹、國內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之概況 270
貳、國內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之理論依據 271
參、國內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之形式 275
肆、資訊科技融入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教育之相關研究 276
伍、資訊科技融入國民中學藝術與人文教育之相關研究 281
陸、資訊科技融入高中及高職藝術與人文教育之相關研究 285
柒、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之未來趨勢 286
緻謝 287
參考文獻 287

第七章 資訊科技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應用 295
壹、前言 296
貳、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的可能性 297
參、國內資訊科技融入體育教學現況 298
肆、國內現有健康與體育領域數位資源之分析 300
伍、未來發展 303
參考文獻 304

第八章 媒體在綜閤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 307
壹、綜閤活動教什麼?怎麼教? 308
貳、教師可以如何使用教學媒體以深化、活化綜閤活動的教學? 310
參、結語 327

第九章 教學科技與媒體在幼兒教育上之應用 329
壹、科技與幼兒 331
貳、幼兒教育(學前教育)領域之資訊科技生態 333
參、幼兒教育資訊教育之課程 337
肆、教學科技運用於幼兒教育的前瞻 343
參考文獻 351

第十章 教育傳播與科技在高等教育的運用 357
壹、前言 358
貳、教學支援服務 359
參、相關課程的開設 367
肆、學術與研究 373
伍、未來展望 375
參考文獻 378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在社會教育的應用 383
壹、社會教育的範疇與機構 384
貳、社教博識網 385
參、教育科技在公營社教機構的運用 386
肆、教育科技在民間社教機構的運用 393
伍、結語 398
參考文獻 399

第十二章 特殊教育之應用 401
壹、特殊教育科技應用概述 402
貳、特殊教育科技應用潮流與趨勢 407
參、電腦輔助科技在輔助識字、閱讀與寫作之應用 418
肆、特殊教育科技應用新趨勢:行動學習科技 424
參考文獻 428

第十三章 訓練的科技──學習科技在專業訓練之應用 433
壹、訓練的發展:順應時代的需求 434
貳、訓練的軟硬科技 439
參、人力績效科技 442
肆、關注績效及成本效益 449
伍、結語 452
參考文獻 454

圖書序言

張序

  本學會成立已滿五十年之際,以齣版專書──《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紀念之和貢獻之。

  本學會成立於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原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旨以研究、倡導及推廣視聽教育。

  民國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更名為「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以因應時代之變遷,旨在於研究,及推廣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為宗旨。

  學會數十年來,對我國教育的改革、教學的創新、國際學術交流等等貢獻很多,影響亦大,皆在專書中呈現,以饗讀者。

  本專書共分上下兩冊:

  上冊含有曆史篇和應用篇兩篇:

  曆史篇分彆由李文瑞、硃麗麗兩位教授任主編,李文瑞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餘鑑教授撰寫第二章〈電化教育時期〉,硃麗麗教授撰寫第三章〈視聽教育時期〉,關尚仁、廖本裕教授撰寫第四章〈視聽傳播時期〉,王燕超教授撰寫第五章〈教學科技時期〉,李佳玲教授撰寫第六章〈數位學習時期〉。

  應用篇:由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主編,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撰寫第一章〈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世昌教授撰寫第二章〈語文教育之應用〉,張宇樑教授撰寫第三章〈數學教育之應用〉,施能木教授撰寫第四章〈自然與生活科技教育之應用〉,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趙貞怡教授撰寫第六章〈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與應用〉,硃麗麗教授撰寫第七章〈資訊科技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應用〉,田耐青教授撰寫第八章〈媒體在綜閤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吳(木宿)椒、吳光名教授撰寫第九章〈教學科技與媒體在幼兒教育上之應用〉,王健華教授撰寫第十章〈教育傳播與科技在高等教育的運用〉,侯誌欽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在社會教育的應用〉,王華沛教授撰寫第十二章〈特殊教育之應用〉,計惠卿教授撰寫第十三章〈訓練的科技── 學習科技在專業訓練之應用〉。
下冊含有理論篇和研究方法篇兩篇:

  理論篇:由梁朝雲、硃則剛、林佳蓉三位教授主編,硃則剛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第三章〈教育科技的定義與係統觀〉。硃則剛、嶽修平兩位教授撰寫第四章〈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硃則剛、林佳蓉兩位教授撰寫第五章〈教育科技之傳播理論基礎〉,林佳蓉撰寫第六章〈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羅綸新教授撰寫第七章〈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徐新逸教授撰寫第八章〈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理論與應用〉,梁朝雲教授撰寫第九章〈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十章〈評量與評鑑〉。

  研究方法篇:由廖遠光、趙貞怡兩位教授任主編,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趙貞怡撰寫第二章〈個案研究〉,陳姿伶教授撰寫第三章〈民俗誌研究法〉,崔夢萍教授撰寫第四章〈內容分析法〉,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行動研究法〉,趙美聲教授撰寫第六章〈德懷術〉,楊美雪教授撰寫第七章〈調查研究法〉,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八章〈實驗研究法〉,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九章〈後設分析研究法〉,郝永崴教授撰寫第十章〈設計導嚮研究法〉,李鴻亮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

  本專書作者寫作群,皆為我教育界一時之選的菁英,無論在研究、教學與教育機構推廣服務(包括有大學各類中心主任、係主任、所長、處長、學務長、院長、校長等等),皆具熱忱和成就,乃我國教育科技之光也。

  本書之齣版,感謝最初參加規劃的梁朝雲、硃則剛、羅綸新、廖遠光、王燕超等教授,更感謝全體作者群,以及關心和指導的先進們,和吳理事長清基、單副理事長文經兩位教育學者的鼓勵支持與撰贈序言。

  本書以迴顧與前瞻為主軸,使讀者瞭解我國從視聽教育到教育科技的發展和成就,科技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和創新,教育科技理論的演進,各種研究方法之興起及未來趨勢,更為我青年學子所需要。總之,本專書對我國教育的進步,教學的革新,創新的學習有很大的貢獻也。

張霄亭 謹識
時年八十,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吳序

  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是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是由數十位當時在各大學、師範學院、教師研習機構等推動視聽教育的朋友們在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成立的。當時,學會協助政府推動以視聽教學媒體作為輔具,增進教學與學習效果,發揮瞭很大的作用。其後,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此一領域學者漸多,帶迴有關教育傳播與教育科技等更為新穎的研究與發展的成果,乃於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參照美國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名稱(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而改名為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五十年來,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皆能以較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待傳播與科技在教育事業上所發揮的作用,除瞭注意到電腦、網路、儀器、工具、設備等有形産品所發揮的傳播快捷、便利、無遠弗屆等的功能之外,而且更注意到瞭科學化、係統化、整全式、革新性的思考等無形過程所發揮的創新、整閤、多元等引導和催化的功能,為這一兼具學術性與應用性的領域奠定瞭良好的基礎,也使得這一不斷推動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園地成瞭運作優質的教育專業團體。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會的成員們利用研討會的辦理、專業書籍的齣版、學術期刊的發行等具體的行動,帶動瞭該一領域的成長與發展,更為颱灣各級學校推廣與運用傳播與科技在教育經營效益的提升,帶來瞭顯著的成果。

  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老、中、青三代數十位成員籌備經年,齣版瞭《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一套上下兩冊,為該一學術領域的曆史、應用、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等主題撰寫瞭珍貴的篇章,除瞭作為學會成立五十週年的紀念之外,更以此作為學會大傢長張霄亭教授八秩華誕祝壽的賀禮。個人忝為學會的理事長,有幸先行拜讀,為此書的體係完整、論述翔實、內容豐富而深感欽佩,特書此序以誌之。

吳清基 謹識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單序

  今(民國98)年六月底,張霄亭老師傳來電子郵件,囑我為《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撰一序言;學會的秘書長廖遠光教授亦轉來吳清基理事長一定要我為該書寫序的指示。雖然我離開颱灣到澳門服務已經四年,師友們仍把我這一位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逃兵當作這個大傢庭的一份子,讓我藉著寫這篇序文加強與學會師友們的聯係,更讓我藉著讀這套上下兩巨冊的專書,針對視聽教育與教育科技這個領域的傳承與革新,作一番再學習的工夫。如此的盛情,實在令我感動。

  任何一個團體,特彆是像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這樣一個由成員誌願、主動參與的教育學術團體,若要能持續不斷的成長與發展,至少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其一,該團體必頇有可資成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二,該團體的成員必頇有緊密的互動;其三,必頇有新的成員持續不斷地加入該團體。就這三項要素而言,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運作良好、業績極佳的教育學術團體。且讓我試著簡要地說明之如下:

  就團體的目標而言。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於1959年。50年來,學會見證瞭這個學術領域的名稱由電化教育而演變成視聽教育,再演變而為教育工學、教學科技、教育科技,乃至教育傳播與科技,然而,始終未變的一個目標就是,這個團體的成員一直都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以科學的、係統的、整體的、全麵的思考為方法,而以與時俱進的科技、設備、工具為手段,以便達成將教育優質化的使命。為瞭達成這項目標,學會的前輩們還特彆捐資成立瞭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讓學會的運作更為順暢。《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的發行、各種書刊的編寫翻譯、各項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的辦理、各類專題研究與發展專案的執行等等也都是為瞭達成這項目標的重要作為。

  就成員的互動而言。學會各種定期召開的正式會議,如會員大會、理監事會等固然皆依照章程如期召開,其他因為工作需要而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的會議,更增加瞭成員之間互動與成長的機會。多少個週三的晚間,成員們聚在一起挑燈夜戰,為的是順利完成學會接受委託的專案、為的是分享新到書刊的閱讀心得報告、為的是把明天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資料裝袋、為的是組團赴國外參加論文發錶會、為的是斟酌所閤寫或閤譯書刊的字字句句、為的是編校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為的是審查各項參加學會舉辦的各項競賽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互動是大夥兒專業成長的最佳機會,也是大夥兒奉獻歸屬的難得時日;也就是因為這些互動,使得學會更具有凝聚力。

  就成員的傳承而言。從50年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伊始,這個團體即有著一個特點,即是:不分畢業學校、無論服務單位,隻要是認同學會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並且願意參與學會的活動與其他成員互動者,都會受邀而成為學會的成員。1970年以後,日漸增多的由國外研習教育傳播與科技相關學門而取得高級學位的學者,也都在成員們的爭相走告之下一一來到學會的大傢庭當中,既為學會不斷地注入瞭新血,更為學會維係瞭永續發展以及□久的成長。

  然而,除瞭以上的三項要素之外,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何其有幸,因為我們有一位自後1959年創會以來,50年來一直看著學會由播種、萌芽、茁壯、成長與發展,而且始終不辭辛勞帶領著大夥兒勇往前進的張霄亭老師。在他的鞭策與鼓勵之下,學會的成員們未曾放棄追求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成員們也未曾停止過學習與成長的互動,更未曾間斷過吸收維係學會永續發展的新血。這本總括瞭曆史篇、應用篇、理論篇、研究方法篇等上下兩冊而成的《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即是在張霄亭老師的策劃之下,由長年追隨他的老中青三代學者們糾閤眾力,經過多年的醞釀與籌備、撰著與編輯,終於今暑完成此一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界的巨著。

  在此,必頇一提的是,20多年來,在張霄亭老師領導之下,由學會齣版的撰著或譯作至少有《師範學院視聽教學之研究》(1987)、《師範學院教師係統化教學設計研究會總報告》(1988)、《專科學校視聽教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1994)、《教學媒體的企劃製作與運用》(1994)、《教學媒體及新的教學新科技》(1995)、《視聽資料機讀編目手冊》(1996)、《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1998)、《新世紀、新科技、新學習》(2000)、《係統化教學設計》(1988)、《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2002)、《視覺傳播》(2003)、《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2004)等13種。相對之下,這一套《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含蓋層麵之寬廣、撰述內容之深入、執筆學者之眾多、編審過程之嚴謹,皆有所超越。然而,尤具意義的是,這套專書的齣版再度見證瞭張老師以其八秩高壽,仍不辭辛勞,督促後進讀書為文的偉大精神,而其豐碩成果更展現瞭學會成員們對張老師衷心愛戴的實際行動。

  張霄亭老師以其對於「以最新的科技改進教育、教學與學習」的□心,把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研究與發展當做終身的誌業,對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和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一以貫之的愛護與扶持,對於後進□久無悔的照顧與提攜……這一切一切都令大夥兒感恩與懷念。大夥兒以齣版這上下兩大冊三十九篇文章的專書,恰足以為張霄亭老師的八秩華誕祝壽。我躬逢盛會,感念之同時,特敬書此序以誌之。

單文經 謹識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一直對“理論”部分有點望之卻步,總覺得會很艱澀難懂。但《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的理論篇卻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以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將一些復雜的教育理論,例如建構主義、聯結主義、認知主義等,與教育科技的應用相結閤。我之前對這些理論的認識多半是零散的,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纔真正明白,原來我們現在使用的許多教育科技工具,例如學習管理係統(LMS)、在綫協作平颱,甚至是遊戲化學習的設計,都是建立在這些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的。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讓我能夠逐步理解科技在學習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不同的理論如何指導我們設計更有效的學習活動。這讓我不再隻是“照著做”,而是能夠“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對於我日後的教學設計非常有幫助。

评分

閱讀《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學習體驗。作者的文筆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一些較為空泛的理論概念,也能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分析,變得容易理解。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教育科技發展中的倫理議題”的探討,例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等,這在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是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正視的問題。這本書不僅提供瞭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於教育未來的深刻思考。它讓我意識到,教育科技的發展並非一條直綫,而是需要我們在技術、教育理論、倫理價值之間尋求平衡與融閤,纔能真正為教育帶來積極的變革。

评分

《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的《應用篇》給我最大的感覺是“貼近我的教學現場”。書中的許多案例,我都能夠找到相似的教學情境,甚至是一些我曾經嘗試過但效果不盡理想的應用。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不僅指齣瞭問題的所在,更提供瞭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和思路。例如,書中關於如何設計有效的在綫評估,如何利用數據分析來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度,以及如何運用社交媒體來促進課堂互動,都給瞭我很多非常有價值的建議。讓我感到欣慰的是,作者在強調技術應用的同時,也時刻提醒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避免“一刀切”的模式。這本應用篇,絕對是我在未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領域,曆史的溯源是不可或缺的。《曆史篇》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紮實。從最早的通訊技術,如電報、電話,如何開始影響知識的傳播,到後來的廣播、電視如何改變瞭教學的樣貌,再到個人電腦的普及如何開啓瞭電腦輔助教學的新紀元。書中描繪瞭教育科技發展中的每一次關鍵轉摺點,以及這些轉摺點背後所代錶的社會、經濟、技術變遷。我特彆驚喜的是,作者還談到瞭在不同發展階段,教育界對於新技術的接受度、疑慮以及如何剋服這些阻礙的過程。這讓我瞭解到,教育科技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挑戰與不斷的嘗試。讀完曆史篇,我感覺自己像是站在一個高處,俯瞰瞭教育科技演進的宏大圖景,也讓我對未來充滿瞭更多思考。

评分

這本《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最讓我感動的地方,在於它不僅關注技術本身,更將“人”——也就是學習者與教師——置於核心位置。在《應用篇》的許多案例分析中,作者都強調瞭科技工具的引入,最終是為瞭賦能學習者,讓他們能夠更主動、更自主地學習,同時也解放教師的精力,讓他們能夠更專注於引導、啓發與情感支持。我過去也曾遇過一些科技設備,一開始很新奇,但用瞭一段時間後,發現反而增加瞭教師的負擔,或是讓學生感到疏離。這本書的齣現,讓我明白瞭,成功的教育科技應用,絕對不是“技術至上”,而是要以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為導嚮,技術隻是輔助手段。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在當今快速變遷的教育環境中,顯得尤為重要。

评分

《應用篇》更是讓我愛不釋手,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寶典!書中列舉瞭非常多真實且具操作性的教育科技應用案例,從課堂的互動式白闆、翻轉教室的影音教材製作,到在綫學習平颱的運用,甚至是一些比較前沿的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在教學中的可能性,都介紹得非常詳細。更重要的是,它不隻是告訴你“怎麼用”,更深入地剖析瞭“為什麼這樣用會有效果”,以及在實際教學中可能會遇到的挑戰與應對策略。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個性化學習”的章節,過去我們可能覺得很難在大型班級裏做到,但書中提齣的各種利用數據分析、自適應學習係統來為學生量身打造學習路徑的方法,讓我看到瞭新的希望。這本書讓我覺得,教育科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未來”,而是可以立即在我的課堂上實踐的“現在”。

评分

關於《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的上冊,我特彆想強調的是它在“理論”與“實務”之間所建立的“橋梁”。很多時候,我們在談論教育科技時,可能會陷入兩個極端:要麼是空談理論,讓人覺得遙不可及;要麼是隻談具體操作,卻不理解其背後的原理。這本書巧妙地將兩者融閤在一起。在《曆史篇》中,我們可以看到理論是如何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演進的;在《應用篇》中,我們又能看到具體的應用是如何呼應和印證瞭某些教育理論的。這種“理論指導實務,實務反哺理論”的模式,讓我對教育科技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它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一個相互關聯、動態發展的體係。

评分

這次收到《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上冊)【曆史篇、應用篇】》,我真的是迫不及待地想與大傢分享我的閱讀心得!身為一名在教育現場耕耘多年的老師,我一直對如何善用科技來提升教學成效感到好奇與投入。過去,我常常在各種研討會、講座,甚至是網路上零星地搜集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案例,總覺得缺乏一個係統性的脈絡,像是拼湊不成一幅完整的圖。這本《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正好填補瞭這項需求。 《曆史篇》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教育科技是近幾十年纔開始蓬勃發展,但讀瞭這本書纔知道,原來早在計算機還隻是龐然大物的時候,就已經有教育工作者在嘗試利用技術來輔助教學瞭。從最早的教學機器、幻燈片,到後來的電視教學、電腦輔助教學(CAI),再到我們現在熟知的網絡學習、混閤式學習,每一個階段的技術革新,都伴隨著教育理念的演變與衝擊。作者的敘述非常生動,不隻是枯燥的技術介紹,更深入地探討瞭每一個時期技術應用背後的教育思潮,以及這些技術對學習者、對教師、對整個教育體係帶來的影響。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科技是工具,教育的本質不變”的論述,讓我反思,無論技術如何進步,我們最終還是要迴歸到“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這個核心。這本書讓我對教育科技的曆史有瞭更深厚的理解,也為我理解當下的教育科技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曆史維度。

评分

《應用篇》的內容,真的讓我感覺像是拿到瞭一本“教學工具箱”。書中所介紹的各種教學策略和相應的科技工具,讓我耳目一新。例如,如何利用在綫協作工具來培養學生的團隊閤作能力,如何運用教育遊戲來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如何通過數字故事講述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這些都給瞭我許多啓發。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介紹這些應用時,並沒有迴避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例如數字鴻溝、信息過載、網絡安全等問題,並提齣瞭相應的應對建議。這讓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務實,能夠幫助我預見並剋服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睏難。我打算將書中介紹的一些方法,逐步嘗試融入我的教學中,相信一定會讓我的課堂更加多元、有趣,也更具成效。

评分

這本書的《曆史篇》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教育技術的發展脈絡。我一直以為,教育科技就是從電腦開始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圖景,它追溯瞭更早期的技術,比如廣播、電視,以及它們在教育領域中的嘗試。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更加理解教育技術發展的連續性和必然性。它不僅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不斷演變。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不同時期教師角色轉變的討論,從知識的傳授者到學習的引導者,再到學習夥伴,這與當下我們強調的“引導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不謀而閤。這讓我更加確信,教育科技的未來發展,始終離不開對教育本質的迴歸和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