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代錶一個國傢的學術水準,也象徵一個國傢的實力。高等教育的品質和績效,關係到國傢的競爭力,故世界主要先進國傢紛紛投入大量的經費,以提升該國高等教育品質和水準。
高等教育評鑑為提升高等教育品質和水準的重要作為,因而有係統地從事高等教育評鑑探討,成為教育研究重要主題之一。
本書共分八章,內容包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背景分析,高等教育評鑑發展、通識教育評鑑、大學教師評鑑、以及英國和芬蘭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製度等方麵進行探討。此外,亦增列相關議題,例如:係所評鑑、認可製、研究評鑑、學門研究錶現、評鑑倫理等方麵,同時增列大學評鑑辦法、大學係所評鑑實施計畫、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實施計畫、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評鑑指標權重錶等,讓讀者知悉國內高等教育評鑑動態。
作者簡介
吳清山
現職
.颱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教授
.颱灣教育政策與評鑑學會理事長
學曆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士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碩士、博士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校區博士後研究
經曆
.颱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執行長
.颱北市立師範學院校長
.颱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教授
.颱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颱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係教授兼主任
.颱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兼主任秘書
.大學評鑑、科技大學評鑑及師資培育評鑑委員
學術領域
服務於高等教育界已逾二十年,緻力於「教育評鑑」、「教育品質」、「教育改革」和「學校效能」等研究,曾榮獲行政院國傢科學委員會15次專題研究計畫奬助,1次國際閤作業務補助和1次優等及6次甲等研究成果奬助。
第1章 我國高等教育現況之分析
第2章 我國大學評鑑的迴顧
第3章 我國高等教育評鑑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第4章 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評鑑挑戰與因應
第5章 大學教師評鑑之法理分析
第6章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改革的啓示
第7章 英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製度之探討
第8章 芬蘭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製度之探討
議題
1 評鑑起飛 品質相隨
2 認可通過 仍須持續改進
3 嚴守評鑑倫理 確保評鑑公信力
4 創造係所評鑑的最大價值
5 學門研究錶現≠係所研究錶現
6 ESI不是提升學術研究水準的萬靈丹
7 從認可評鑑走嚮品質保證
8 建立研究評鑑機製芻議
附錄
1 大學評鑑辦法
2 教育部98年度大學校院師資培育評鑑規劃與實施計畫
3 98年度大學係所評鑑實施計畫
4 科技大學(技術學院)評鑑指標權重錶
作為一名在大學任職多年的研究人員,我深知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評鑑過程的復雜性。我之所以對《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充滿期待,是因為我一直覺得,我們對“評鑑”的理解,似乎還停留在比較錶麵的層麵。這本書會不會深入剖析“不同評鑑模式背後的哲學基礎和價值取嚮”,以及“評鑑對學術自由和研究創新的潛在影響”。我擔心的是,過度的、僵化的評鑑,可能會扼殺一些有風險但可能帶來突破性成果的研究。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平衡“追求卓越”和“保障學術自由”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從中能夠找到一些更深刻的洞見。
评分剛拿到《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一直對大學的治理和發展充滿好奇,而“評鑑”無疑是影響大學發展的重要機製。在颱灣,我們經曆過多次高等教育的改革,也見證瞭評鑑製度的演變。我最關心的,是這本書會不會對“評鑑結果如何纔能真正促進大學的自我提升,而不是淪為一場政治或行政的錶演”這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討。我常覺得,有些評鑑指標的設計,似乎過於僵化,無法體現不同類型大學的特色和優勢。比如,技職大學和研究型大學,它們的使命和發展路徑本就不同,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是不是不太公平?這本書會不會分析不同國傢或地區在高等教育評鑑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代錶的教育理念?如果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設計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評鑑體係的建議,那對我們來說將是無價之寶。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我一開始以為會是一本純理論的學術專著,但翻開後,纔發現它的視角相當多元。我之前參加過幾次學校的校務會議,每次討論到資源分配和發展策略時,總會牽扯到評鑑的指標和結果。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評鑑指標的設計與實際運作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讓評鑑結果更有效地指導大學的戰略規劃”。有時候,我們覺得評鑑齣來的結果,似乎和學校實際麵臨的挑戰有一定距離。這本書會不會分析,是什麼樣的因素導緻瞭這種脫節?它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解讀評鑑報告,並從中提取齣有價值的信息,用來推動學校的改進?我非常期待它能在這方麵給我帶來一些啓示。
评分收到《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目錄。我一直關注颱灣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而“國際評鑑”是我們衡量自身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我特彆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有效地與國際接軌,同時又能保留和彰顯颱灣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的論述。我們不像歐美一些頂尖大學,擁有悠久的曆史和雄厚的財力,但我們在某些新興領域,例如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或者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在地研究方麵,都有自己的特色。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國際評鑑中,我們應該如何更有效地呈現這些特色,而不是被一些普適性的指標所掩蓋?
评分《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本“及時雨”。最近幾年,我們學校在麵臨轉型,尤其是如何在高教的少子化浪潮中找到新的定位,並且吸引更多優秀的學生,這讓我們對“大學的特色”和“教育的品質”有瞭更深的思考。而“評鑑”似乎是我們評估自身是否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維度。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關於“如何將大學的特色和創新性真正納入評鑑體係”的論述。我們學校在某些領域其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但如何在評鑑中體現齣來,讓評鑑委員看到我們的價值,這一直是我們的睏惑。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提齣一些新的評鑑維度,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簡潔,但內容卻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高等教育的評鑑,不應該僅僅是“給學校打分數”,更應該是一種“促進大學內部對話和反思”的契機。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構建一種更具參與性的評鑑文化”,讓學校的各個層麵,包括行政人員、教師、學生,甚至校友,都能參與到評鑑的討論和自我評估過程中。我擔心的是,現在的評鑑,很多時候都變成瞭一種自上而下的“任務”,而忽略瞭“自下而上”的創新和反饋。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方法,讓評鑑過程變得更民主、更開放,從而真正激發學校的內在活力?
评分我是一名在大學基層服務的老師,平時最頭疼的就是各種評鑑。每次評鑑一來,感覺整個學期辛辛苦苦做齣來的教學成果,都要被壓縮成幾頁的報告,還要擔心會不會被某個不熟悉的委員誤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吸引住瞭。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如何減輕評鑑對教學現場的乾擾,讓老師們能更專注於教學本身”。例如,有沒有可能發展齣一種更側重於“過程性評估”的評鑑模式,而不是僅僅看重“結果性指標”?還有,這本書會不會討論“如何讓評鑑成為一種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創新的工具”,而不是僅僅是一種“考核”?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讓評鑑過程變得更人性化、更有效率,甚至能讓老師們覺得有價值的思路。
评分這本書的標題,老實說,一開始讓我有點望而卻步,因為“高等教育評鑑”聽起來就蠻學術、蠻枯燥的。我以為會是一本充斥著各種理論模型和晦澀術語的書。但當我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提到的“國際評鑑經驗藉鑒”、“科技對評鑑的影響”以及“跨領域評鑑的可能性”這些章節時,我的興趣立刻就被勾起來瞭。我們學校的國際化程度一直是我們關注的重點,但如何有效地進行國際評鑑,讓我們的特色被看見,而不是被西方標準一概而論,這一直是個難題。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或者是一些可以參考的國際評鑑機構的成功經驗?還有,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現在的綫上教學、翻轉課堂,這些新的教學模式對傳統的評鑑體係提齣瞭怎樣的挑戰?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將科技工具融入評鑑過程,讓評鑑更有效率、更具洞察力?我迫切希望從中找到一些能夠幫助我們學校在國際舞颱上脫穎而齣的方法。
评分我是一名剛進入高等教育領域的年輕教師,對於“評鑑”這個概念,既熟悉又陌生。我經常聽到前輩們在抱怨評鑑帶來的壓力,但我自己也覺得,如果評鑑能夠真正幫助我提升教學質量,那我還是願意接受的。所以我非常好奇,《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會不會從“新進教師”的角度齣發,來探討“如何讓評鑑成為一種有益的成長工具”。它會不會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應對評鑑、如何準備評鑑材料的實用建議?更重要的是,它會不會鼓勵我們去思考,評鑑背後的真正意義,以及如何通過評鑑來不斷改進我們的教學方法,讓我們的學生能夠從中受益?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正麵的引導。
评分《高等教育評鑑議題研究》這本書,我纔剛拿到手,翻瞭幾頁,就覺得它簡直就是為我們這些在颱灣高等教育領域摸爬滾打的同仁們量身打造的。你知道的,颱灣的高等教育這些年變化太快瞭,一方麵是少子化的衝擊,另一方麵是國際化的浪潮,再者還有技職教育跟學術教育的融閤討論,總覺得我們學校的評估體係好像總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這本書的齣現,就像在迷霧中點亮瞭一盞燈,讓我對“評鑑”這個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它不隻是談論評分高低,而是深入探討評鑑背後的邏輯、目的,以及它可能産生的各種蝴蝶效應。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評鑑標準如何纔能真正反映教學品質”的討論感到興趣,因為我們學校經常為瞭應付評鑑,而把太多精力放在“形式”上,反而忽略瞭實質的教學創新。這本書會不會能提供一些打破僵局的思路呢?我真的非常期待它接下來的內容,希望能找到一些能夠切實應用到我們學校的策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