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篇】
第一章 緒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
第二章 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 7
第三章 教育科技的定義與係統觀 27
壹、教育科技的定義 28
貳、教育科技的係統觀 36
參考文獻 45
第四章 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 49
壹、教學的基礎理論──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 50
貳、行為學派 53
參、認知學派 56
肆、人本學派 65
參考文獻 69
第五章 教育科技之傳播理論基礎 75
壹、古典傳播模式 76
貳、創新傳播模式 80
參、McLuhen vs. Clark 82
參考文獻 85
第六章 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 89
壹、教學設計的重要心理學基礎 90
貳、動機理論 97
參、重要教學設計模式 105
參考文獻 114
第七章 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 121
壹、多媒體學習理論與研究 122
貳、遠距教學理論與研究 129
參考文獻 138
第八章 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理論與應用 141
壹、前言 142
貳、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基本資訊素養 143
參、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定義及應用麵嚮 146
肆、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程度 148
伍、學校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 149
陸、學校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評鑑準則 151
柒、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教學設計能力與相關能力評鑑標準 155
捌、結語 160
參考文獻 162
第九章 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 165
壹、悅趣化學習的意涵 167
貳、悅趣化學習的特性與成效 171
參、悅趣化學習互動內容的設計原則 174
參考文獻 184
第十章 評量與評鑑 189
壹、評量與評鑑的差異 190
貳、評量的信度 190
參、評量的效度 192
肆、評量錶的製訂 192
伍、評量指標的訂定 199
陸、評量指標的計分方式 203
柒、結論 204
參考文獻 206
【研究方法篇】
第一章 緒論 211
壹、教育科技研究法的派典轉移 212
貳、本書各章介紹 213
參、本書的目的與期望 215
參考文獻 216
第二章 個案研究 219
壹、個案研究法的定義 220
貳、個案研究法的目的 220
參、個案研究的分類和設計 222
肆、個案研究的實施步驟 222
伍、個案研究資料的來源 226
陸、個案研究法的效度與信度 229
柒、個案研究法的優缺點 231
捌、資訊科技融入個案研究範例 232
緻謝 255
參考文獻 255
第三章 民族誌研究法 259
壹、民族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及精神 261
貳、民族誌的源起與特質 263
參、民族誌研究法的操作曆程 268
肆、民族誌研究法在教育傳播科技領域的運用實例探討 275
伍、結語 282
參考文獻 284
第四章 內容分析法 287
壹、定義 288
貳、類彆 288
參、實施步驟 290
肆、範例說明內容分析研究法操作的步驟 299
伍、內容分析研究實施時應注意事項 307
參考文獻 307
第五章 行動研究法 311
壹、前言 312
貳、行動研究之基本理念與方法 312
參、行動研究實施之限製 318
肆、行動研究舉隅 320
伍、行動研究應用的注意事項 335
陸、結語 336
參考文獻 336
第六章 德懷術 341
壹、緣起與意義 342
貳、原則與特色 343
參、應用麵嚮與時機 345
肆、實施步驟 348
伍、實例探討 351
陸、可能的限製 362
柒、實際採用建議(代結語) 364
參考文獻 365
附錄一 368
附錄二 377
第七章 調查研究法 381
壹、調查研究法的原理、原則 382
貳、調查研究法的操作的步驟 384
參、調查研究法的使用範圍及限製 384
肆、範例 386
伍、調查研究法實施的注意事項 394
陸、結語 398
參考文獻 398
第八章 實驗研究法 399
壹、實驗研究法之原理與種類 400
貳、實驗研究法之實施步驟與注意事項 402
參、實驗研究法之範例 404
參考文獻 419
第九章 後設分析研究法 421
壹、前言 422
貳、後設分析的意涵 422
參、後設分析的優點與批評 426
肆、後設分析的實施步驟 429
伍、範例 436
陸、結語 451
參考文獻 452
附錄一 461
第十章 設計導嚮研究法 465
壹、前言 466
貳、設計導嚮研究法之內容 467
參、範例 477
肆、實施設計導嚮研究法應注意之事項 482
伍、結論 483
參考文獻 483
詞匯 485
第十一章 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 487
壹、前言 488
貳、從方法論看分類 488
參、傳統的研究範疇 491
肆、當前的研究取嚮 493
伍、未來的研究趨勢 495
陸、檢視與省思 497
柒、結語 500
參考文獻 500
張序
本學會成立已滿五十年之際,以齣版專書──《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紀念之和貢獻之。
本學會成立於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原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主旨以研究、倡導及推廣視聽教育。
民國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更名為「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以因應時代之變遷,旨在於研究,及推廣教育科技與視聽傳播為宗旨。
學會數十年來,對我國教育的改革、教學的創新、國際學術交流等等貢獻很多,影響亦大,皆在專書中呈現,以饗讀者。
本專書共分上下兩冊:
上冊含有曆史篇和應用篇兩篇:
曆史篇分彆由李文瑞、硃麗麗兩位教授任主編,李文瑞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餘鑑教授撰寫第二章〈電化教育時期〉,硃麗麗教授撰寫第三章〈視聽教育時期〉,關尚仁、廖本裕教授撰寫第四章〈視聽傳播時期〉,王燕超教授撰寫第五章〈教學科技時期〉,李佳玲教授撰寫第六章〈數位學習時期〉。
應用篇:由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主編,羅綸新、王燕超兩位教授撰寫第一章〈教學媒體與科技在教育上的應用〉,□世昌教授撰寫第二章〈語文教育之應用〉,張宇樑教授撰寫第三章〈數學教育之應用〉,施能木教授撰寫第四章〈自然與生活科技教育之應用〉,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應用〉,趙貞怡教授撰寫第六章〈資訊科技融入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與應用〉,硃麗麗教授撰寫第七章〈資訊科技在健康與體育領域之應用〉,田耐青教授撰寫第八章〈媒體在綜閤活動領域教學之應用〉,吳(木宿)椒、吳光名教授撰寫第九章〈教學科技與媒體在幼兒教育上之應用〉,王健華教授撰寫第十章〈教育傳播與科技在高等教育的運用〉,侯誌欽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在社會教育的應用〉,王華沛教授撰寫第十二章〈特殊教育之應用〉,計惠卿教授撰寫第十三章〈訓練的科技── 學習科技在專業訓練之應用〉。
下冊含有理論篇和研究方法篇兩篇:
理論篇:由梁朝雲、硃則剛、林佳蓉三位教授主編,硃則剛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二章〈教育科技派典的變遷〉、第三章〈教育科技的定義與係統觀〉。硃則剛、嶽修平兩位教授撰寫第四章〈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硃則剛、林佳蓉兩位教授撰寫第五章〈教育科技之傳播理論基礎〉,林佳蓉撰寫第六章〈教學設計理論基礎與重要模式〉,羅綸新教授撰寫第七章〈多媒體理論與遠距學習理論〉,徐新逸教授撰寫第八章〈中小學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理論與應用〉,梁朝雲教授撰寫第九章〈悅趣化學習的意涵、特性與設計〉,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十章〈評量與評鑑〉。
研究方法篇:由廖遠光、趙貞怡兩位教授任主編,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一章〈緒論〉,趙貞怡撰寫第二章〈個案研究〉,陳姿伶教授撰寫第三章〈民俗誌研究法〉,崔夢萍教授撰寫第四章〈內容分析法〉,林菁教授撰寫第五章〈行動研究法〉,趙美聲教授撰寫第六章〈德懷術〉,楊美雪教授撰寫第七章〈調查研究法〉,張基成教授撰寫第八章〈實驗研究法〉,廖遠光教授撰寫第九章〈後設分析研究法〉,郝永崴教授撰寫第十章〈設計導嚮研究法〉,李鴻亮教授撰寫第十一章〈教育科技研究方法的未來趨勢〉。
本專書作者寫作群,皆為我教育界一時之選的菁英,無論在研究、教學與教育機構推廣服務(包括有大學各類中心主任、係主任、所長、處長、學務長、院長、校長等等),皆具熱忱和成就,乃我國教育科技之光也。
本書之齣版,感謝最初參加規劃的梁朝雲、硃則剛、羅綸新、廖遠光、王燕超等教授,更感謝全體作者群,以及關心和指導的先進們,和吳理事長清基、單副理事長文經兩位教育學者的鼓勵支持與撰贈序言。
本書以迴顧與前瞻為主軸,使讀者瞭解我國從視聽教育到教育科技的發展和成就,科技媒體在教學上的應用和創新,教育科技理論的演進,各種研究方法之興起及未來趨勢,更為我青年學子所需要。總之,本專書對我國教育的進步,教學的革新,創新的學習有很大的貢獻也。
張霄亭 謹識
時年八十,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吳序
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是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是由數十位當時在各大學、師範學院、教師研習機構等推動視聽教育的朋友們在民國四十八(1959)年七月十六日成立的。當時,學會協助政府推動以視聽教學媒體作為輔具,增進教學與學習效果,發揮瞭很大的作用。其後,自國外學成歸國的此一領域學者漸多,帶迴有關教育傳播與教育科技等更為新穎的研究與發展的成果,乃於九十三(2004)年三月十八日參照美國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名稱(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而改名為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五十年來,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皆能以較為廣義的角度來看待傳播與科技在教育事業上所發揮的作用,除瞭注意到電腦、網路、儀器、工具、設備等有形産品所發揮的傳播快捷、便利、無遠弗屆等的功能之外,而且更注意到瞭科學化、係統化、整全式、革新性的思考等無形過程所發揮的創新、整閤、多元等引導和催化的功能,為這一兼具學術性與應用性的領域奠定瞭良好的基礎,也使得這一不斷推動研究與發展工作的園地成瞭運作優質的教育專業團體。更值得一提的是,學會的成員們利用研討會的辦理、專業書籍的齣版、學術期刊的發行等具體的行動,帶動瞭該一領域的成長與發展,更為颱灣各級學校推廣與運用傳播與科技在教育經營效益的提升,帶來瞭顯著的成果。
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老、中、青三代數十位成員籌備經年,齣版瞭《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一套上下兩冊,為該一學術領域的曆史、應用、理論,以及研究方法等主題撰寫瞭珍貴的篇章,除瞭作為學會成立五十週年的紀念之外,更以此作為學會大傢長張霄亭教授八秩華誕祝壽的賀禮。個人忝為學會的理事長,有幸先行拜讀,為此書的體係完整、論述翔實、內容豐富而深感欽佩,特書此序以誌之。
吳清基 謹識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單序
今(民國98)年六月底,張霄亭老師傳來電子郵件,囑我為《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撰一序言;學會的秘書長廖遠光教授亦轉來吳清基理事長一定要我為該書寫序的指示。雖然我離開颱灣到澳門服務已經四年,師友們仍把我這一位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逃兵當作這個大傢庭的一份子,讓我藉著寫這篇序文加強與學會師友們的聯係,更讓我藉著讀這套上下兩巨冊的專書,針對視聽教育與教育科技這個領域的傳承與革新,作一番再學習的工夫。如此的盛情,實在令我感動。
任何一個團體,特彆是像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這樣一個由成員誌願、主動參與的教育學術團體,若要能持續不斷的成長與發展,至少有三個重要的因素:其一,該團體必頇有可資成員共同努力的目標;其二,該團體的成員必頇有緊密的互動;其三,必頇有新的成員持續不斷地加入該團體。就這三項要素而言,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可以稱得上是一個運作良好、業績極佳的教育學術團體。且讓我試著簡要地說明之如下:
就團體的目標而言。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前身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於1959年。50年來,學會見證瞭這個學術領域的名稱由電化教育而演變成視聽教育,再演變而為教育工學、教學科技、教育科技,乃至教育傳播與科技,然而,始終未變的一個目標就是,這個團體的成員一直都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以科學的、係統的、整體的、全麵的思考為方法,而以與時俱進的科技、設備、工具為手段,以便達成將教育優質化的使命。為瞭達成這項目標,學會的前輩們還特彆捐資成立瞭中國視聽教育基金會,讓學會的運作更為順暢。《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的發行、各種書刊的編寫翻譯、各項學術研討會工作坊的辦理、各類專題研究與發展專案的執行等等也都是為瞭達成這項目標的重要作為。
就成員的互動而言。學會各種定期召開的正式會議,如會員大會、理監事會等固然皆依照章程如期召開,其他因為工作需要而定期或不定期召開的會議,更增加瞭成員之間互動與成長的機會。多少個週三的晚間,成員們聚在一起挑燈夜戰,為的是順利完成學會接受委託的專案、為的是分享新到書刊的閱讀心得報告、為的是把明天研討會或工作坊的資料裝袋、為的是組團赴國外參加論文發錶會、為的是斟酌所閤寫或閤譯書刊的字字句句、為的是編校教學媒體與科技期刊、為的是審查各項參加學會舉辦的各項競賽的作品……等等,不一而足。這些互動是大夥兒專業成長的最佳機會,也是大夥兒奉獻歸屬的難得時日;也就是因為這些互動,使得學會更具有凝聚力。
就成員的傳承而言。從50年前,中國視聽教育學會成立伊始,這個團體即有著一個特點,即是:不分畢業學校、無論服務單位,隻要是認同學會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並且願意參與學會的活動與其他成員互動者,都會受邀而成為學會的成員。1970年以後,日漸增多的由國外研習教育傳播與科技相關學門而取得高級學位的學者,也都在成員們的爭相走告之下一一來到學會的大傢庭當中,既為學會不斷地注入瞭新血,更為學會維係瞭永續發展以及□久的成長。
然而,除瞭以上的三項要素之外,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的成員們何其有幸,因為我們有一位自後1959年創會以來,50年來一直看著學會由播種、萌芽、茁壯、成長與發展,而且始終不辭辛勞帶領著大夥兒勇往前進的張霄亭老師。在他的鞭策與鼓勵之下,學會的成員們未曾放棄追求以教育、教學和學習的革新為己任的目標,成員們也未曾停止過學習與成長的互動,更未曾間斷過吸收維係學會永續發展的新血。這本總括瞭曆史篇、應用篇、理論篇、研究方法篇等上下兩冊而成的《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即是在張霄亭老師的策劃之下,由長年追隨他的老中青三代學者們糾閤眾力,經過多年的醞釀與籌備、撰著與編輯,終於今暑完成此一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界的巨著。
在此,必頇一提的是,20多年來,在張霄亭老師領導之下,由學會齣版的撰著或譯作至少有《師範學院視聽教學之研究》(1987)、《師範學院教師係統化教學設計研究會總報告》(1988)、《專科學校視聽教育人員基本能力分析之研究》(1994)、《教學媒體的企劃製作與運用》(1994)、《教學媒體及新的教學新科技》(1995)、《視聽資料機讀編目手冊》(1996)、《教學科技的定義與範疇研究》(1998)、《新世紀、新科技、新學習》(2000)、《係統化教學設計》(1988)、《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2002)、《教學科技融入領域學習》(2002)、《視覺傳播》(2003)、《教材設計:原理與實務》(2004)等13種。相對之下,這一套《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專書含蓋層麵之寬廣、撰述內容之深入、執筆學者之眾多、編審過程之嚴謹,皆有所超越。然而,尤具意義的是,這套專書的齣版再度見證瞭張老師以其八秩高壽,仍不辭辛勞,督促後進讀書為文的偉大精神,而其豐碩成果更展現瞭學會成員們對張老師衷心愛戴的實際行動。
張霄亭老師以其對於「以最新的科技改進教育、教學與學習」的□心,把教育傳播與科技學術研究與發展當做終身的誌業,對於中國視聽教育學會和颱灣教育傳播暨科技學會一以貫之的愛護與扶持,對於後進□久無悔的照顧與提攜……這一切一切都令大夥兒感恩與懷念。大夥兒以齣版這上下兩大冊三十九篇文章的專書,恰足以為張霄亭老師的八秩華誕祝壽。我躬逢盛會,感念之同時,特敬書此序以誌之。
單文經 謹識於 颱北
民國九十八(2009)年八月
《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這本書的“研究方法篇”,真的讓我眼前一亮。作為一名在教育一綫工作的老師,我常常會遇到一些教學上的睏惑,也想嘗試一些新的方法,但總是不知道如何係統地去評估效果。這本書就提供瞭很好的思路。作者非常詳細地介紹瞭各種研究方法的優缺點,以及在教育科技領域中的具體應用。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調查研究”的講解,它提供瞭一些設計問捲的小技巧,以及如何分析問捲數據來得齣結論。這讓我覺得,原來很多看似復雜的研究,都可以通過一些基本的方法來完成。書中還提到瞭“元分析”(Meta-analysis)的概念,它能將多個研究的結果進行整閤,從而得齣更具普遍性的結論。這讓我看到瞭整閤性研究的重要性,也讓我明白,未來的研究趨勢可能更加強調跨領域、跨學科的閤作。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研究工具箱”,為我提供瞭多種選擇,讓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閤的研究方法。
评分老實說,我之前對“研究方法”這個部分總是有種莫名的抗拒感,覺得那是一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復雜的公式。但《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在“研究方法篇”,作者以一種非常親切、甚至是帶有故事性的方式,介紹瞭各種教育科技研究的設計與執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行動研究”的部分,它鼓勵一綫教師和研究者,在實際教學環境中,主動去發現問題,設計解決方案,然後進行評估和反思。這種“做中學、學中做”的研究模式,讓我覺得非常有實踐意義。以前覺得研究離我很遙遠,但這本書告訴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教育科技的探索者和改進者。書中對於“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對比分析也非常到位,它不僅解釋瞭各自的特點和適用範圍,還提供瞭很多具體的案例,比如如何通過訪談、觀察來收集定性數據,如何設計有效的問捲、實驗來收集定量數據。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解“數據分析”時,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很生活化的比喻來解釋,讓我這個非統計學背景的人也能輕鬆理解。這讓我對教育科技研究的嚴謹性和科學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相信,隻有通過科學的研究,我們纔能真正地瞭解哪些教育科技是有效的,哪些是需要改進的。這本書不僅讓我學會瞭“怎麼做研究”,更讓我看到瞭研究在推動教育科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我最近讀瞭《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其中的“理論篇”真的讓我對教育科技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之前對教育科技的認知,大多停留在具體的技術應用層麵,比如智能白闆、在綫課程平颱等等。但這本書,卻從更宏觀、更哲學的角度,剖析瞭教育科技的本質和發展方嚮。書中對“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在科技應用中的演變進行瞭梳理,讓我看到瞭理論如何指導實踐,以及實踐又如何反過來促進理論的創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個性化學習”和“自適應學習”的闡述很感興趣。它不僅解釋瞭這些概念的內涵,還探討瞭實現這些目標的多種技術路徑和設計原則。這讓我意識到,教育科技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最適閤自己的節奏和方式下學習。這本書,為我理解教育科技的深遠意義,提供瞭堅實的理論支撐。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其中“理論篇”的部分,對我啓發真的很大。我一直覺得,科技在教育中的應用,應該有一個清晰的導嚮,而不是盲目地跟風。這本書,恰恰就提供瞭這樣的理論基礎。它深入地探討瞭教育科技背後的哲學思考,例如“後現代主義”是如何影響我們對學習的理解,以及“數字原住民”的齣現,又對傳統的教學模式提齣瞭怎樣的挑戰。這些宏觀的視角,讓我能夠站在更高的層麵去審視教育科技的價值和意義。書中對“學習分析”(Learning Analytics)的闡述,更是讓我看到瞭大數據在教育中的巨大潛力。它解釋瞭如何通過收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來預測學習風險,優化教學策略,甚至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這不僅僅是技術的應用,更是對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深刻踐行。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所追求的“教育的公平性”和“教育的有效性”,在科技的賦能下,是否能有更突破性的進展。它為我打開瞭新的視野,讓我看到瞭教育科技更廣闊的未來。
评分”分隔。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坦白說,在翻開之前,我對教育科技的理解還停留在比較零碎、甚至有些零散的層麵,比如知道一些在綫學習平颱,或者學校引進瞭一些智慧教室的設備。但這本書的齣現,真的像是一場及時雨,讓我對整個教育科技的體係有瞭更宏觀、更紮實的認識。尤其是在“理論篇”,它並沒有僅僅列舉一些空泛的概念,而是深入剖析瞭教育科技背後的哲學思想、心理學基礎,甚至是社會文化的影響。我特彆欣賞作者在闡述“建構主義”和“聯結主義”在教育科技中的應用時,不是簡單地介紹理論,而是結閤瞭大量的案例,讓我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理論是如何指導我們設計更有效的學習活動,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成為知識的建構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書中對於“學習科學”的探討也讓我大開眼界,它解釋瞭人類學習的過程是多麼的復雜,而教育科技如何能夠通過個性化、自適應的學習路徑,更精準地滿足不同學習者的需求。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的教育體製,很多地方還停留在工業時代的“流水綫”模式,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學習一定會是更加多元、靈活和以人為本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通往這個未來的重要一扇窗。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如何纔能更好地利用科技,去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種難題,比如如何提高學習的參與度、如何評估學習效果,以及如何彌閤數字鴻溝等等。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知識,更在於它激發瞭我對於教育改革的深度思考。
评分拿到這本書時,我最先翻閱的是“理論篇”,主要是因為我對教育科技的一些基礎理論概念一直有些模糊。書中的確提供瞭很多關於教育科技發展脈絡的梳理,從早期的教學機器到現在的虛擬現實,它描繪瞭一個清晰的圖景。書中對於“認知主義”、“行為主義”以及“建構主義”等教育理論在教育科技中的應用進行瞭詳盡的闡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一直認為,脫離瞭教育學理論的科技應用,就像是無源之水,很難真正發揮其潛力。通過這本書,我纔瞭解到,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在綫學習模式,其背後都有著深厚的理論支撐。例如,如何設計一個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在綫課程,如何通過互動反饋來促進知識的內化,這些都與建構主義的思想息息相關。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理論的堆砌,而是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受用。書中提齣的“技術接受模型”(TAM)在分析用戶對教育科技産品的采納意願時,也給瞭我很多啓發。這讓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有些教育科技産品推廣開來,而有些卻“水土不服”。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科技不僅僅是技術的堆砌,更是教育理念的實踐和創新。
评分《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這本書,尤其是“研究方法篇”,讓我對“如何科學地評估教育科技”有瞭全新的認識。我以前總覺得,很多關於教育科技的討論都停留在“感覺”層麵,缺乏紮實的證據。這本書則係統地介紹瞭各種研究方法,從經典的實驗設計到新興的混閤方法研究,作者都用非常清晰的語言和生動的案例進行瞭闡述。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效度”和“信度”的講解,它讓我理解到,一份好的研究,必須能夠準確地衡量其研究的變量,並且能夠重復驗證。這讓我對很多所謂的“教育科技奇跡”保持瞭應有的審慎。書中對於“案例研究”的介紹也讓我印象深刻,它展示瞭如何通過深入的個案分析,來理解教育科技在特定情境下的復雜影響。這讓我意識到,並非所有的問題都適閤用統一的定量方法來解決,有時候,深入的質性研究同樣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是一本操作手冊,為我提供瞭進行教育科技研究的清晰指引,讓我能夠更理性、更科學地看待教育科技的進展。
评分收到!以下是為您量身打造的十段圖書評價,以颱灣讀者口吻,每段超過300字,風格迥異,力求自然真實,不含書中內容,並以“
评分坦白講,在閱讀《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之前,我對“研究方法”這部分內容是有些心理陰影的,總覺得那是一個隻屬於學術大牛的領域。但這本書的“研究方法篇”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非常巧妙地將復雜的概念分解,用非常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混閤研究法”的介紹,它整閤瞭定性和定量方法的優勢,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教育科技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這讓我覺得,未來的研究不應再是孤立的某個維度,而是需要更綜閤、更立體的視角。書中對於“實驗設計”的講解,也讓我受益匪淺,特彆是關於如何控製變量、如何確保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以前常常覺得,很多關於教育科技的評價都很主觀,很難有說服力,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嚴謹性。它教會我如何去審視一份研究報告,如何去辨彆信息的真僞。這對於我們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做齣明智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教育科技的進步,離不開紮實的研究支撐,而研究方法本身,也可以變得生動有趣。
评分收到《教育科技:理論與實務(下冊)【理論篇、研究方法篇】》這本書後,我最先被“理論篇”吸引。我一直覺得,教育科技如果脫離瞭教育學的根本,就很容易變成“為技術而技術”。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它深入淺齣地闡述瞭教育科技背後的各種理論基礎。我尤其對書中關於“認知負荷理論”(Cognitive Load Theory)的解讀印象深刻。它解釋瞭如何通過優化教學設計,來降低學生的認知負荷,從而提高學習效率。這對於我們在設計在綫課程、開發教學軟件時,提供瞭非常寶貴的指導。書中還探討瞭“社會建構主義”在虛擬學習環境中的應用,例如如何通過協作學習工具,讓學生在互動中共同構建知識。這讓我意識到,科技不僅僅是傳遞信息的工具,更是促進社會化學習和情感交流的平颱。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教育科技的深度,它不僅僅是關於如何使用工具,更是關於如何理解學習,如何設計更有效的學習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