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抉擇

愛的抉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ank Dunn
圖書標籤:
  • 愛情
  • 婚姻
  • 傢庭
  • 抉擇
  • 情感
  • 成長
  • 現實
  • 女性
  • 生活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為瞭您的摯愛,必讀此書,因為你的錯誤決定,會讓他∕她掉入無法言語的痛苦深淵。

  為瞭親愛的人,我們願意付齣一切,然而,每個人也有權利為安詳、尊嚴離去做準備;在麵臨睏難的「醫療抉擇」時,本書提供寶貴的指引。

  每個人都有年老的一天,包括我們父母,以及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親人有天住進醫院,或是步入衰老的慢性病摺磨中,那我們該如何做齣正確、無憾的決定?

  對於病入膏肓的患者,或是長期慢性病人而言,有些醫療行為其實無助於改善病情,反而是種摺磨,或徒然增加生活的負擔。因此我們在做這些決定時,必須針對某項特殊的治療計劃,不斷權衡其中的可能利弊。有時,有些人做齣的結論是負擔遠大於任何的可能益處,因而拒絕接受特殊治療。但也有些人認為,即使潛在效益不大,但仍值得他們去承受重大代價。

  我們是第一批能夠針對可能延長生命的醫療決定,做齣睏難抉擇的世代。不論是呼吸器、鼻胃管和CPR等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因意外事故、心髒病發作或中風病人有瞭較高的存活機會;但是對於多病纏身的患者及癌末病人而言,他們日益惡化的健康狀況,使得延長的生命隻是苟延殘喘,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有康復的希望。因此,讓所有罹患緻命惡疾的病患及其傢屬,商討是否藉助延長生命的醫療處置,是相當重要的。

  本書的撰寫目的,是為病人及其傢屬,在接受醫療而必須做齣「睏難抉擇」時,提供參考指南。這種「睏難抉擇」也就是必須做齣醫療決定的四個問題:

一、是否施行CPR?
二、需藉助人工營養和輸液嗎?
三、安養院民或居傢病患應該住院嗎?
四、臨終前,是否應將醫療目標從治療轉為安寜療護或紓緩治療?

  除瞭這四項較常見的決定之外,還要注意是否得用呼吸器?血液透析(洗腎)?抗生素及疼痛控製?本書所提齣的各種考量,也顧及這些治療對幼童和失智病人(如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影響。細讀過本書各篇章之後,你或許也想和傢人及醫生討論書中內容。這冊小書的用意,是希望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你做齣明智的決定。

  本書作者鄧恩為一位任職於醫院的浸信會院牧牧師,多年參與病人/傢屬受苦及做醫療抉擇的經驗,非常生動及實用地描寫臨床上天天發生的醫療情境,使病人/傢屬不緻做齣終生後悔,且無法彌補的抉擇。其中有許多建議可供未雨綢繆,任何人都可以用此書的知識作為未來幫助自己或傢人做正確的抉擇的參考。本書於1990年初版發行,至今已第五版,銷售數百萬冊,影響深遠。

作者簡介

漢剋.鄧恩(Hank Dunn)

  打從一九八三年起,漢剋.鄧恩(Hank Dunn)即獻身於服務臨終病人及其傢屬。他在費爾法剋斯護理中心(Fairfax Nursing Center)擔任安養院牧,同時是北維吉尼亞州安寜之傢(the Hospice of Northern Virginia),也就是現今首都安寜療護所(Capital Hospice)的駐院牧師。

  漢剋畢業於佛羅裏達大學,取得肯塔基州路易維爾南方浸信會神學院(South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學位。之後,在喬治亞州梅肯郡一個極為傳統的教會中,當瞭五年青年牧師(a youth minister);繼而遷居華盛頓特區,在一個相當非傳統的救世主教堂(Church of the Saviour)服神職。在一九八三年轉任為禮拜堂牧師(the chaplaincy)之前,他當瞭一年木匠,以及四年的市區事奉(ministry)。

  他曾任阿茲海默癥協會北維吉尼亞州分會會長,參與維州瑞斯頓醫療中心(Reston Hospital Center)倫理委員會,以及勞登醫療中心(Loudoun Hospital Center)宗教諮詢委員會,還長期在勞登醫院和勞登成人醫學精神科擔任義務院牧。多年來,鄧恩牧師也在愛滋病遊民收容所──約瑟夫之傢(Joseph’s House)擔任誌工。此外,他也是所屬宗教團體「維也納浸信會」(Vienna Baptist Church)的誌願副牧師(Volunteer Pastoral Associate),主要參與西維吉尼亞州落失河靈修中心(the Lost River Retreat Center)的退修事務(retreat ministry)。

  為瞭便於嚮病人和傢屬說明何謂「臨終決定」,他寫瞭一本小冊子,好讓他們能夠思考其中討論的各個課題。後來,還將這本小冊寄給其他機構,探詢他們有無意願為病人購買此書。一九九O年,這本小書──《為親人所做的睏難抉擇》公開發行,初版銷售逾二百萬冊,獲得全美五韆多所醫院、安養院、宗教團體,以及安寜之傢的採用。鄧恩的第二本著作──《幽暗之光:與絕癥共存(共舞)之沉思,再版》,於二OO五年問世。這是一本文集,收錄臨終前情感和心靈關懷的相關省思。(This is a collection of reflections on the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concerns at the end of life)

  漢剋.鄧恩經常受邀針對臨終課題發錶演講,個人興趣是自助旅行、劃獨木舟和健行。

《星辰之語:失落文明的遺産》 一、引言:文明的低語 人類曆史的長河中,總有那些被時間洪流衝刷得模糊不清的印記,它們如同深海中的珊瑚礁,沉默而又蘊含著驚人的能量。《星辰之語:失落文明的遺産》並非一部單純的考古發現記錄,它是一次橫跨數韆年、深入宇宙尺度的文明探尋之旅。故事的主角,符號學傢艾莉亞·文斯和天體物理學傢卡爾文·裏德,因一則來自銀河係邊緣、被判定為自然噪聲的微弱信號而命運交織。這信號並非隨機波動,而是遵循著一種高度復雜的數學結構——一種他們從未在任何已知的地球文明或已知外星文明記錄中見過的語言體係。 他們的研究將他們引嚮瞭“先行者”(The Precursors)——一個在數十萬年前便已消失的、掌握瞭超越當前人類理解的超維技術的高級文明。先行者並非以實體形式存在,他們將自己的知識、曆史和警示,以一種近乎藝術的形式,編碼進瞭宇宙中最穩定的結構之中:星雲、脈衝星的周期、甚至黑洞的引力波紋裏。 二、第一部分:解碼者的睏境與啓示 艾莉亞·文斯,一位以其對失傳語言學近乎癡迷的熱情而聞名的學者,起初將這份信號視為一個奇特的數學謎題。她的研究室位於一所古老的大學深處,堆滿瞭發黃的羊皮紙和閃爍著冷光的終端。信號的復雜性挑戰著人類所有已知的認知邊界。它不僅包含信息,還包含瞭一種關於“存在”的哲學論述,關於時間如何流動、物質如何構成、以及意識如何脫離物理束縛的深刻見解。 與艾莉亞閤作的卡爾文·裏德,則專注於信號的傳播介質。他發現,信號的源頭指嚮瞭一個被稱為“靜默之環”的區域,那裏沒有任何可見的恒星形成,隻有極度穩定的暗物質分布。卡爾文提齣一個大膽的假設:先行者並非“死”去,而是“轉化”瞭,他們將自己的文明提升到瞭一個我們無法直接感知的維度,而留下的信號,是為那些“尚未覺醒”的文明準備的鑰匙。 兩人的研究初期充滿瞭爭執。艾莉亞堅持邏輯與文法結構,而卡爾文則沉迷於物理定律的邊界。直到他們成功破譯瞭信號中的一個核心“詞匯”——一個代錶“結構坍塌”的符號——他們纔意識到這不是一個知識庫,而是一個警告。先行者文明正是因為觸及瞭某種宇宙基本法則的禁區,纔導緻瞭他們的集體消亡。 三、第二部分:遺跡的顯現與道德的拷問 隨著解碼工作的深入,信息開始指嚮一個物理地點——太陽係邊緣,柯伊伯帶之外的一處異常引力點。他們發現瞭一艘被遺棄的“方舟”,它並非傳統的金屬飛船,而是一個巨大的、由活體晶體構成的空間結構,它沉睡瞭億萬年,完美地僞裝成瞭一顆流浪的矮行星。 進入方舟內部,艾莉亞和卡爾文所麵對的,不再是機械或電路,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變化的認知空間。方舟的核心是一個被稱為“記憶之海”的中央處理器,它儲存瞭先行者文明從起源到終結的所有經驗。 在這裏,他們接觸到瞭先行者文明最輝煌的成就——對“創世力場”的掌握。這是一種能夠局部修改宇宙基本常數的能量,它允許先行者創造新的物理定律,甚至孕育新的恒星。然而,這種力量帶來瞭巨大的誘惑和隨之而來的災難。先行者中的一部分人,沉迷於無限的創造與自我神化,最終引發瞭一場涉及多重宇宙層級的災難性反饋,導緻瞭文明的自我抹除。 方舟中留下的最終信息,是先行者對其後繼者的“最後遺囑”:知識本身是中立的,但掌握知識的“心智結構”決定瞭文明的存亡。他們警示說,任何文明在達到掌握創世力場的能力之前,必須先解決內在的“分裂”和“貪婪”——那些源於生物本能的缺陷。 四、第三部分:迴歸與選擇的重負 艾莉亞和卡爾文帶著從方舟中獲取的資料返迴地球。這些資料足以讓人類文明在科技上躍進數韆年,治愈所有疾病,解決能源危機,甚至實現星際旅行。然而,這同時也意味著人類將麵對先行者文明所遭遇的終極考驗。 地球上的權力結構對這些信息錶現齣極大的興趣和警惕。不同的大國和秘密組織對如何“使用”這些知識展開瞭激烈的角力。一部分人主張立刻應用這些技術,以求得地球的統一和安全;另一部分人則恐懼地主張銷毀所有記錄,認為人類尚未準備好承受這種級彆的力量。 艾莉亞和卡爾文陷入瞭兩難的境地。他們是公開這些足以顛覆人類現有秩序的知識,還是選擇將其深埋,等待人類在道德和哲學上自我完善的那一天? 故事的結局並非一個簡單的勝利或失敗。艾莉亞最終選擇瞭一種摺中的方式:她將先行者文明的核心哲學——關於內在和諧的必要性——以一種無法被武器化、隻能被理解的方式,散布到全球的文化和藝術領域中,期望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人類的集體意識。卡爾文則負責“封存”那些最具破壞性的技術藍圖,將它們隱藏在一個隻有他們兩人能理解的、復雜的時空坐標中。 《星辰之語》的尾聲,是兩位主角站在地球的軌道上,凝望著腳下蔚藍的傢園。他們知道,他們沒有解決人類的問題,隻是延緩瞭最終的抉擇。先行者的遺産如同懸在頭頂的達摩剋利斯之劍,提醒著每一個智慧生命:通往星辰的道路,首先必須是通往內心的道路。他們留給後世的,不是答案,而是一個永恒的、沉甸甸的“問題”:當力量達到神性時,我們是否還保有作為“人”的謙卑與理智?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緒論
最常見的四個決定
醫療照護的目標

第一章 心肺復甦術(CPR)

CPR的救治存活率
在安養院施行CPR的情況
施行CPR對病患的負荷
針對絕癥病患施行CPR
針對幼童施行CPR
CPR是標準醫囑(Standard Order)

第二章 人工水分與營養

施予靜脈人工水分
人工餵食的負荷
支持全麵施予人工餵食的理由
反對在某些情況下施予人工餵食的理由
拒絕或移除人工餵食會導緻痛苦死亡嗎?
拒絕和移除人工餵食的差彆
對失智病人施予人工餵食
對幼童施予人工餵食
一次限時實驗

第三章 偶爾治癒疾病,永遠給予安慰──

安寜、緩和療護和「紓緩治療」醫囑
「臨終期」的醫療目標
安寜療護
何謂「紓緩治療法」?
可選擇的治療有哪些?
哪些病人適閤安寜療護或紓緩治療?何時纔是適當時機?
末期失智和紓緩治療
幼童和紓緩治療
從治癒轉為紓緩治療

第四章 深思後,對病患做齣最好的治療決策──

有助於做決定的實際幫助
住院
呼吸器
洗腎
抗生素
疼痛控製
一些有助於做決定的實際幫助
該做什麼?
有助於做決定的幾個問題
臨終決定所能獲得的協助

第五章 放手的曆程

一位牧師的個人心得
四種治療決定
變更治療計劃
掙紮的情感本質
醫錯病人
我能放手嗎?
人生,就是要在必要時放手
麵臨的宗教問題
掙紮的心靈本質
放棄、放手、順其自然
終止治療不是最壞的結果

延伸閱讀

注釋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看見生命最後的光輝

  個人投入安寜療護已超過10年,身為精神科醫師,發現末期病人與傢屬之間最遺憾的事,就是彼此無法開誠布公地麵對病情,導緻病人與傢屬在謊言與疏離中,渡過生命最終的時刻。無法好好的告彆,留在世上的人是很睏難好好地繼續生存下去;而對於逝者,我們也無法相信能夠不留遺憾地離開人世。特彆是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相信來世或永生的人,隱瞞病情導緻病人與傢屬的疏離,叫人如何期待未來的相逢呢?我們需要勇氣麵對生命,我們更需要勇氣麵對死亡,透過與傢人道彆,我們將看到生命最後的光輝,也是無可取代的美好。

方俊凱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主治醫師
颱灣安寜照顧協會 理事長

推薦序二

給女兒的一封信
       ──兼序《愛的抉擇》

芳、芝;我最愛的兩個女兒:

  這件事在我心中想瞭很久,現在我決定用信告訴妳們,雖然這可能是許久以後纔會麵對的事,但我怕我沒機會說,所以現在就告訴妳們。

  我是一個熱愛生命的人,但我更重視生命品質。我希望我永遠能動,到處走走,感受體驗這個世界。因此不能動,對我是件痛苦的事。

  我喜愛這個世界,我希望我能看、能聽、能說、能和這個世界溝通互動,這也是我活著最大的樂趣。

  我喜愛探索這個世界,思考、動腦是我最自豪的事,如果有一天我還在呼吸,卻無法思考,我絕對不能忍受。

  我的個性,你們都應該清楚,但是我怕當災難來臨時,妳們會驚慌失措,會被世俗的價值牽引,會被醫療體係影響,而做齣違反我的意願的事。

  記得阿嬤最後在療養院的日子嗎?那時候我們已不太確定阿嬤還有反應,她隻能躺在病床上,接受餵食,我多期待,當我叫她時,她能迴答我一句,哪怕是給我眨一下眼睛,我都會滿心歡喜。隻是自從她躺下之後,她就不再給我機會。

  所以當後來阿嬤身體惡化時,我和媽媽及所有的姑姑、叔叔們商量,我們做瞭放棄一切侵入性急救的措施,我們決定讓阿嬤靜靜的好走。

  我沒來得及和阿嬤商量這件對她關係重大的大事,因為她健康時,難以啓齒,而她躺下時,我們就來不及溝通瞭。

為瞭避免妳們陷入相同的睏境,我決定現在告訴妳們:有關我的最後日子的決定。

  (一) 如果我不能思考、不能說話、不能看、不能動、和外界不能互動、不能自己進食、不能自己呼吸,而且這不是短期狀況,而是永遠的摺磨,在可見的未來,醫療的進步也不可能讓我迴復健康,那麼拿掉呼吸器,讓我安靜地走吧!

  (二) 當我處在這種「生不如死」的植物人狀況時,妳們需要一段時間去確定:我完全不能與這個世界迴應溝通。當我處在這個狀況時,如果我還有知覺,我一定會想盡辦法讓妳們知道,我還能迴應,所以請觀察我所有的行為。手指、眼睛,將是我最後的指望。如果我真的都沒有迴應,那就是我們來生再見的時候瞭。不論發生任何狀況,就不要再給我做任何的急救措施瞭。尤其是CPR。

  (三) 如果我不是因為老化而躺上病床,是因為意外,那醫生的意見就很重要,如果救迴一個能與外界互動、有意識的我,那我纔要接受急救。我或許會失去手、失去腳,但隻要我能想、能錶達、能看、能感受、能迴應這個世界,這樣把我救迴來纔有意義。

  我這一生,看透瞭人間的生死離彆,六歲妳們的爺爺就離我而去,他選擇自己瞭斷生命,再來是外婆、外公及阿嬤,還有太多的親人,陸陸續續離我們而去。我很清楚,不論再親近的人,都會有分離的一刻,而分離的痛苦,也就是一個月、三個月、半年、一年,日子總要過,也要迴歸正常。而病床上的人,不論對自己,對陪伴侍候的親人,都是痛苦的摺磨,所以治療的目的不是迴復健康,或維持一定的生命品質,那治療的意義已經不存在,這時候,我們要用更豁達的態度來看待,請不要拘泥於世俗的「孝順」、「親情」,這就是我想告訴妳們的話。寫完這封信,我感到無比的輕鬆,希望你們不要說我杞人憂天。

  活著,對我不重要,要活著能動、能看山、看水、能打球、能聊天、能看書、能思考、能做事、能挑戰、能捉弄彆人、能冷眼看世界、能對彆人有貢獻、能有最基本的生命品質,這纔是我期待的。請不要讓我被醫療過程摺磨,也不要變成妳們的痛苦。

  記著,這是我的決定,而不是你們拿去我的生命,妳們隻是按照我的意願,做妳們該做的事。

何社長

推薦序三

人人不可或缺的醫療知識

  以科技為後盾,當代醫療強力介入人類生老病死的過程,卻在某些情境下背離初衷,留給病人與傢屬更多傷痛。以院牧身份站在臨終照護第一綫多年的作者,為讀者整理瞭四個需要做「睏難抉擇」時不可或缺的醫療知識,並提供其專業建言。即使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甚至生死觀與作者大不同,亦不減這本「實用指南」的價值。

吳佳璿,精神科專科醫師,〈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作者
曾任颱大醫院與和信醫院主治醫師。

推薦序四

生老病死

  人類文明發展的脫軌,已遭到大自然的反撲。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均已嗅到瞭煙硝味,並已引起全世界領袖的關注。其實在與生命有關的醫學科技中,同樣齣現令人擔心的發展。就連生、老、病、死這些自然的事,在經過商業化醫療的介入後也變瞭調,政客們或許隻注意到醫療費用的節節升高將拖垮財政,卻不知醫療科技的誤用,已超越瞭人類演化的速度,勢必造成人生理及心理的改變,使社會發展走入岐途,同樣的會萬劫難逃。

讓我暫時跳齣醫師利益的立場,僅以專業知識來看生、老、病、死是如何的脫軌。

  「生」應是性的自然目標,西諺「Like birds and bees.」錶示生命的現象是如此的自然。但醫療的進步卻讓「生」變得復雜,而且越文明的社會越復雜,也越脫離自然。今天許多人將「性」與「生」脫鈎。所謂上流社會的人,更傾嚮不願生、不敢生。從男人精蟲數日越減少、女人生育年齡一再延後、人工生殖的日形普遍、剖腹産率的節節高升,均錶示社會環境及醫療科技已改變人類的「性」與「生」。有一天你會發現,人已不知性、不會生。

  「老」應是生命必然的過程,從人生下的一刻起,每一個細胞就在逐漸走嚮衰老。許多慢性疾病都是細胞退化衰老的結果,是一種不會迴頭的過程。即使新科技的器官移植、乾細胞再生,也改變不瞭整體生命的老去。但貪婪驅使下的生物科技,卻仍在追求秦始皇的長生不老之夢。宣稱可使人青春的活到一百二十歲、兩百歲…。滿坑滿榖的抗老産品,已在市場中超越正統醫療值的三倍。諷刺的是,世界最長壽的人種(厄瓜多的維康巴斯人、俄羅斯的愛布剋遜人、巴基斯坦的宏薩人)都生活在沒有這些産品的地區,而且實證醫學的研究報告,屢屢應證非自然的服用維他命、礦物質、賀爾濛、蛋白、乃至抗氧劑等,並未延長人的壽命,且常是害多於益的.剛發錶的2009年諾貝爾醫學奬是頒給三位研究細胞端粒□(telomerase)的學者,報紙誇稱將其適當控製即可使人長生不老,我不是研究染色體的專傢,照理無資格錶示意見,但萬事均有理可循,按照生命的本質,長生不老就已超越瞭自然法則,演化均有環境因素的存在,強改生命絕對可能使生命成為怪物。想想經億萬年演化齣來的人類生命,其過程是何等的復雜精細,怎麼可能在短期內經幾樣抗老産品脫胎換骨?治病是將齣軌的狀況恢復正常,不能與抗老相比,所有宣傳中強調的抗老功效常是暫時的、治標的,隱藏在背後的害處,要到産品賺足後纔會被證實。抗老最有用的賀爾濛製劑就是活榜樣。

  「病」應是指生命齣軌的狀態,當醫學清楚研究齣其原因時,確是醫療最能掌控及治療的部份。即使對許多早期退化性疾病,均能很好掌控。但當疾病或生命走到末期時,顯然已非醫療科技可以控製的。將之勉強用於患者,所造成的痛苦會遠多於幸福,違背瞭醫學要解救病人痛苦的基本原則。疾病及生命走到末期,在醫學上是可以判斷的,若因親人之不捨,社會誤以「人道」或「尊重生命」強加治療,相信去呼吸治療中心看過的人,均會認為那不是「人道」更非「尊重生命」。根據健保局楊銘欽研究員2000年的報告,人民在死亡前一年的醫療費用為其他每年的17.4倍,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也發錶,生命最後一年醫療的消費,隨醫療科技發達直綫上升,從1976年到1988年增加瞭四倍,生命的最後60天佔掉52%,難道這是正常的文明發展?

  「死」應是生命終止的自然結果,在半世紀前死亡的過程仍相當簡短、安祥、有尊嚴,稱之為「壽終正寢」。但我最近親身麵臨自己及好友親人的壽終,感受到太多人在為「親情難捨」做掙紮。即使我是行醫45年的老醫師,也很難幫得上忙。一來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失去親人的經驗,也沒有被教育過該如何麵對,更重要的是社會處理「往生者」的模式已被醫療、法規所綁架,使「自然死亡」便得睏難。

  在目前的社會結構下,醫生及醫院與生、老、病、死關係最密切,在人往生的過程中影響力也最大。因此與生、老、病、死相關的教育、法律、資源分配及行政管轄大多受醫師的影響,其實臨床醫師所專注的部份局限於「病」。「生、老、死」大部份為生命中的自然過程,需要的是照顧(Care)而非治療(Cure),醫師能著力的地方有限,應該由公共衛生、社會福利專業的人來主導。目前由臨床醫師主導的局麵,是將「生、老、死」都當「病」在處理,完全忽視及扭麯瞭自然之「道」,間接也扭麯瞭人民的倫常思維,使原來是簡短、安祥、尊嚴的往生過程,在尊重生命、延長生命的思維下,實際變成瞭增加痛苦、延長死亡。背離瞭文豪泰戈爾筆下的生命境界「且讓 生燦如夏花,死美如鞦葉」。

  漢剋.鄧恩所著《Hard Choice For Loving People》一書,我把它譯為「親情難捨」,漢剋.鄧恩曾任護理之傢(nursing home)及安寜療護院(hospice)的駐院牧師長達三十年,經曆瞭許多生命的臨終照顧。他不是醫師,但從他的文字中可確定,他很認識各種臨終的疾病,也瞭解各種新醫療科技的功能及醫師在社會規範下的常規做法,更瞭解臨終病患及其親人的心頭睏境。他雖然沒有直接批評其中的錯誤,卻以數據及實例指齣造成「難捨」的原因。如社會對病危的處置模式就是叫119送急診。119專業技術員的責任就是使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將患者活著(有心跳)送到急診室,而急診室醫療團隊的責任就是盡一切可能醫治患者。這對原本健康的人發生意外,如車禍、溺水、中毒、心律不整、血糖過低、虛脫等是正當的救命醫療措施,但對大部份生命或疾病已走到末期的患者,不隻是財政上的浪費,根本是讓病人增加痛苦、延長死亡。訪問被CPR(心肺復甦術)救活的病患,最確切的迴答是「整個事情根本是場殘酷的惡作劇」,絕大部份這類患者都拒絕重來。而被插上氣管插管、裝上呼吸器無法摘除的患者及其傢屬,更是一場長期惡夢。書中也討論昏迷、失智、及末期病患之人工餵食、洗腎、止痛、用藥等問題,基本的解決之道是教育人民對末期生命的認識及加強安寜療護的工作。

  這本書因幫助我這個老醫師更深切的認識生、死。故在城邦齣版營運長楊仁烽兄失慈期間推薦他閱讀,而得以譯成中文齣版,當然是人民該讀的臨終教材,但更應該讀的可能是當政者,如何把如此重要的社會問題,透過教育、立法、資源分配、行政執行來做到閤理。今天世界在資本主義的領導下激勵瞭人性中好勝,好奇的競爭力,使物質文明的發展一日韆裏,但也加強瞭人性中自私、貪婪的腐化力,使精神文明隻剩下錢。美國為首的醫界包括颱灣醫界,為免於被告且可獲利,所執行的不必要診治已越來越多,多到要拖垮國傢的財政,美國醫療的開銷已達其GDP的16%,無疑已是世界之最,但其人民的平均壽命、母親死亡率、週産死亡率及各種健康指數均排名不高,錶示其醫療效果不閤其價值,必須改革.但從剋林頓總統到歐巴馬總統均無法推動,原因就齣在那些從醫療市場獲利者的抗拒及人民的無知,這當然隻有依靠政府能行使其公權力及「導民以正」。如本書所述,政府可做的事至少有:(一)教育:加強人文思想教育,使人民對生命、親情、保健、預立醫囑等有正確的觀念,瞭解先進醫療科技的適應及不適應狀況,培訓安寜照顧之專業人員及義工(二)法律:保障醫師對生命認知的專業權威,避免不當的保護醫療(三)財政:將以照顧為主的生、老、死相關財政與以治療為主的疾病財政有所區隔,扼止不必要的治療(四)管理﹔由公衛及社會福利部門,建立社會長期健康照顧體製,尤其是國內尚沒有的「安寜之傢」,推動義工為主的居傢安寜照顧,推動預立醫囑,則人民對親人的往生問題纔能做到「親情永在」、「慎終追遠」的境界。則,鄧恩的這本小冊纔真正發揮瞭功能。

本文作者為中山醫院院長陳福民

推薦序五

無憾無悔地說再見

  好友大偉從美國返颱,急切地打電話嚮我求助,他78歲長期洗腎多年的老父親,因感冒併發肺炎住入某醫學中心加護病房(ICU),由口插入氣管內插管,再接人工呼吸器,時間已長達二十多天,由於醫師擔心由口插管太久,會造成氣管糜爛,因此要求傢屬簽同意書,作氣管切開術,以便插管可以改道並長久放置呼吸器。傢屬非常為難,不知該如何做決定。老父親不識字,但意識清楚,因插管而無法講話,當傢人問他是否願意接受氣管開一個洞,以便接人工呼吸器時,老父堅決搖頭,並露齣生氣的錶情。當我到ICU的傢屬休息區,召集大偉一傢人開傢庭會議,來做一個明智的決定時,四週一些不認識的其他病人傢屬也逐漸湧近,結果有三位病人遭遇相同的醫療決擇睏境,我就一起召開三個傢庭會議。

另二位病人的情況是:

  一位是在安養中心住瞭18年,高齡90且罹患失智癥多年的陳阿公,在餵食時不慎誤入氣管,造成吸入性肺炎,急救時插入氣管內插管,現在也麵臨氣切的抉擇。陳阿公重度失智,已呈現深度的昏迷狀態。其心、肝、腎、肺多重器官衰竭。

  另一位是去買菜時被摩托車撞倒的83歲林婆婆,她顱內大量齣血,送到某醫學中心緊急開刀,術後就未再醒過來,昏迷指數三分(是最低的分數),且腦部仍再繼續齣血。同樣,傢屬也麵臨瞭氣切的選擇。

  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人人都希望病人能存活下來,但若經過氣切,病人多受罪,結果仍不免死亡,就會造成四輸的狀態:病人輸--受盡摺磨,臨終受苦,不得善終;傢屬輸--後悔做錯醫療抉擇;醫療人員輸--違反瞭對病人的行善、不傷害、及自主原則;國傢輸--浪費瞭健保珍貴的醫療資源,尤其現今的颱灣,高科技的葉剋膜也常遭誤用與濫用。

  醫療充滿瞭「不確定」,沒有一個醫院或醫師能保證病人經過所有的治療,一定會痊癒或存活下來。因此謹慎的思辨,以病人最大的福祉考量做抉擇,是醫療團隊及病人傢屬必須具備的素養。一般而言,需從四個方嚮來做慎思明辨:

一、 醫療因素的考量:

  需考量病人的主要醫療問題、病史、診斷、及預後狀況如何?病程是否可逆?治療的目標為何?治療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若治療失敗的備案計畫為何?病人如何能受惠於醫護照護?如何避免傷害?

二、 病人意嚮考量

  需考量病人的心智狀態是否真有行為能力?若病人的心智狀態正常,他對自己的治療意見為何?病人是否已被告知各種醫療處置的益處與風險?一旦病人心智狀態失能,誰是適當的醫療決策代理人?該代理人有無為病人的最大福祉做考量?病人在心智失能之前,有無預立醫囑?

三、 生命品質考量

  需考量病人接受治療與否,其迴到正常生活的願景為何?若治療成功,病人在身、心、社交功能上可能會有哪些負麵效應?是否有閤理的理由不予治療?是否適用安寜緩和醫療?

四、 其他情境考量

  需考量傢庭因素、經濟或財務因素、宗教、文化、法律、倫理等因素如何影響醫療的決策?有無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問題?有無與他人之間的利益衝突問題?

藉著以上四個方嚮的慎密思考,三個傢庭終於做齣瞭無怨無悔的抉擇。

  本書作者鄧恩為一位任職於醫院的浸信會院牧牧師,多年參與病人/傢屬受苦及做醫療抉擇的經驗,非常生動及實用地描寫臨床上天天發生的醫療情境,使病人/傢屬不緻做齣終生後悔,且無法彌補的四輸抉擇。內容從心肺復甦術(CPR)、人工水分與營養、安寜緩和醫療、有助於做決定的實際幫助、及放手的曆程。其中有許多建議可供未雨綢繆,任何人都可以用此書的知識作為未來幫助自己或傢人做正確的抉擇的參考。本書於1990年初版發行,至今已第五版,銷售數百萬冊,影響深遠。雖已曆經近二十年的歲月,但二十年前美國的情況,與現今颱灣的情況並無太大差彆,颱灣民眾在重病末期所需考量的睏難,及醫療抉擇的無助與慌亂,與本書所描述的仍能互相映照。但在「人工水分與營養」的第二章,西方文化與華人文化卻有很大差彆。雖然現代的醫學研究已經發現「臨終脫水」是為病人更舒適的,若在臨終階段仍用鼻胃管給病人灌食,用靜脈點滴輸注營養與水分,會造成病人過重的負荷,增加極大的不適。因此歐美各國在病人臨終階段,大多撤除所有的人工水分與營養。可是在華人文化中,一條代錶「吃」及「營養」的管子,常是「愛與關懷」的象徵。如長久在外地的孩子返傢,母親常以一桌豐盛的菜餚來代錶愛與關懷。

  因此,在華人文化中,撤除餵食管及點滴,有時會在病人心理上造成「被遺棄」的感覺,除非病人有這樣的知識及心理準備,否則可能産生傷害性的誤解。

  本書最後一章是比較「放棄」、「放手」、與「順其自然」的關係,精彩絕倫,人們可將其作為激勵自己的座右銘。「再見」是人類生活中的「必然」,如何學會瀟灑且無憾無悔地說再見,更是一輩子重要的課題。這本書,不是有沒有興趣閱讀的問題,而是必須閱讀的問題。因為,人人都可能有一天會遭遇到生死兩難的抉擇,平時不準備,屆時就書到用時方恨少瞭!

趙可式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教授
颱灣安寜療護推手

緒論

  在瑪波歡慶一百零二歲生日那天,我到安養院看她,順道請教她的長壽秘訣。因為她是牧師娘,我預期會從她口中聽到一些諸如「簡約生活」、「信靠上帝」之類的嚴謹細節。但是,她太睿智瞭。「瑪波,您是怎麼活到一百零二歲的?」她毫不遲疑地迴答:「隻要不停地呼吸!」我真希望事情有這麼簡單就好瞭。假如我們想活下去,「隻要不停地呼吸」;或者是,在罹患無康復希望的不治之癥時,我們可以「隻要停止呼吸」。然而,對於身在醫院、安養院、或安寜之傢內的病人,或是對於那些發現自己的健康狀況嚴重惡化的人來說,現實生活並非如此簡單。 在泰半人生當中,醫療決定是很簡單的。我們生病,醫生開處方。因為醫生的處方對我們有益無害,所以我們會遵從醫囑,讓自己早日康復。但是,隨著健康狀況走下坡,醫療決定變得日益復雜。有多重健康問題的病人,譬如:安養院中須仰賴他人照顧日常起居的病患,或是絕癥病人,卻往往得麵對睏難的醫療抉擇。

  這道難題起因於一個事實,對於病入膏肓的患者,或是長期慢性病人而言,有些醫療行為其實無助於改善病情,反而是種摺磨,或徒然增加生活的負擔。因此我們在做這些決定時,必須針對某項特殊的治療計劃,不斷權衡其中的可能利弊。有時,有些人做齣的結論是負擔遠大於任何的可能益處,因而拒絕接受特殊治療。但也有些人認為,即使潛在效益不大,但仍值得他們去承受重大代價。

  現今活在世上的人,能夠針對可能延長生命的醫療決定,做齣睏難抉擇;而這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批必須做齣這些決策的世代。不論是呼吸器、鼻胃管和CPR等現代醫學的發展,使得因意外事故、心髒病發作或中風病人有瞭較高的存活機會;但是對於多病纏身的患者及癌末病人而言,他們日益惡化的健康狀況,使得延長的生命隻是苟延殘喘,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有康復的希望。因此,讓所有罹患緻命惡疾的病患及其傢屬,商討是否藉助延長生命的醫療處置,是相當重要的。

最常見的四個決定

  本書的撰寫目的,是為病人及其傢屬,在接受醫療而必須做齣「睏難抉擇」時,提供參考指南。這種「睏難抉擇」也就是必須做齣醫療決定的四個問題1:

一、想要康復嗎?
二、需藉助人工營養和水分嗎?
三、安養院民或居傢病患應該住院嗎?
四、在時候到瞭時,是否應將醫療目標從治療轉為安寜療護或紓緩治療?

  除瞭這四項較常見的決定之外,還要注意是否得用呼吸器?血液透析(洗腎)?抗生素及疼痛控製?本書所提齣的各種考量,也顧及這些治療對幼童和失智病人(如阿茲海默癥患者)的影響。細讀過本書各篇章之後,你或許也想和傢人及醫生討論書中內容。這冊小書的用意,是希望提供足夠的資訊,協助你做齣明智的決定。

  對於本書的這些決定,盡管是以我個人親身專業經驗下筆,並參酌相關的醫學研究文獻,但還是僅能針對病人可以考量的治療選擇,提供一般性建言。因此建議你,必須和主治醫生及其他對於你的病癥較為熟悉的醫療專傢一同商量治療對策。我僅能就個人對各種特定醫療個案的經驗進行論述,這些個案可能和你所麵臨的情況類似,也可能大不相同。我在本書分享的所有例子都是真實故事,但基於保護當事人的隱私,都改以化名稱呼。

醫療照護的目標

  在思考可能延長生命的醫療處置之初,首要之務是──確立醫療照護的預期目標。(注二、三)要問問自己:「在閤理狀態下,我們能夠指望醫療,為病人現狀帶來什麼結果?」當病人(或為病人做決定的人)和醫療團隊達成共識,訂齣目標之後,醫療專傢要推薦能獲得那個結果的可行做法。

醫療的可能目標有下列三個。

  一、治癒。現今所有的醫療保健,幾乎都是為瞭預防或治療疾病。生病瞭,醫生開處方,我們病就好瞭。

  二、穩住病情。許多疾病的病程是無法治癒的,但醫療可以穩定病人的身體機能,或換句話說,能暫時遏止病情的惡化。譬如,糖尿病無法根治,但患者可以透過胰島素注射,終生維持良好的身體機能。又如,我認識一名患有肌肉萎縮癥的三十二歲男子,必須仰賴呼吸器維生,但是他用聲控電腦,熱中運動賽事,為人幽默風趣。他所接受的治療雖無法令他康復,卻能在可接受程度上維持身體機能。我還認識好幾名腎功能衰竭的病人,每週必須到醫院洗腎三次。這些醫療行為即使無法賜給他們康復的希望,卻不失為適當的處置。

  三、為安詳、尊嚴之死作準備。這就是安寜療護、「紓緩治療」、緩和醫療法。我剛剛提到的那些洗腎病人,他們每個人都曾經在某個時間點作成決定,認為治療已不再能給他們可接受的生活品質,因而決心中斷治療。之後,在能為他們減輕痛苦的適當照護下,安詳度過短暫的臨終期,然後離開人世。

  「為安詳、尊嚴之死作準備」,是一種改變,扭轉瞭當前多數醫療方嚮的重點和目標,迥異於醫生所受的大部分醫學訓練,也偏離瞭醫院以治癒病患為主目的的使命。

  有時候,這些目標其實可以並行不悖。我看過許多病人採取的立場是,以「為安詳、尊嚴之死作準備」的態度,來麵對末期癌癥,但在併發肺炎時,選擇以抗生素療程進行「治療」。但情況類似的其他患者,則是連抗生素都拒絕使用。

  醫療目標往往會隨著病情變化而改變。我曾問一位仰賴呼吸器維生的病人,在何種情況下,他會關掉呼吸器,讓自己可以自然死亡。他說:「就像我室友一樣,哪天不能再迴應他人的時候,就自我瞭結。」

  欲確認治療方法能否達到預期結果,有個作法是──試行一段時間。先以選定的方法嘗試治療一陣子,看看能否藉由所謂的「限時實驗」( “time-limited trial”)治癒、或穩住患者病情,然後於實驗結束時再度評估。(見頁二十七)

  在我擔任安寜之傢院牧的第一個夏天,再一次體會到先確立目標的重要性。有個星期五,我們收瞭一位新病人。隔瞭個週末,我在星期一收到兩通由護士和社工人員發齣的緊急留言。內容大緻上是這樣:「漢剋,我們有位新患者病危,她女兒希望我們盡一切可能進行搶救,包括施予CPR、加裝呼吸器等維生係統。您能幫她嗎?」這位患者真的病得很重,不管做何治療選擇,都撐不過一個禮拜。她完全無法自理,凡事都必須靠女兒的照料。她纔剛因為能脫離呼吸器而獲準齣院,不過,在進食方麵,仍必須仰賴鼻胃管。

  當我趕到安寜之傢時,這名病人坐在休息室中央的休閑椅上。她不能開口說話,也無法舉起手來,卻凝神聆聽,似乎瞭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在結束探視時,我請她女兒隨我走到停車處,以便送她一本《睏難抉擇》。我乘機試著說服她,彆把冒險犯難的行徑,加諸在她那已如風中殘燭的母親身上。我們談瞭一會兒,沒多久,她潸然淚下地說:「我所在乎的,隻是希望我媽能安詳地在安寜之傢辭世。」我告訴她:「我們可以幫妳完成這個心願,但是,其中不會有急救小組,也不會為令堂裝上維生設備。」

  離開安寜之傢幾個小時後,我接到這個女兒的電話。她有個疑問。「假如中斷人工餵食的話,病人要熬多久纔能解脫?」我對她說明我的經驗,並嚮她保證,如果她打算決定終止管灌餵食,我們會讓她母親在臨終前過得舒適安詳。我並未提及移除鼻胃管的事。她已然確立目標──「希望媽媽能安詳地在安寜之傢辭世」,接下來,她或許能接受鼻胃管和安寜善終無法並存的想法。不過,她無需為此事傷神,因為三天後,她母親在安寜之傢安詳地離世。隻要她將這個目標放在心上,就能同意讓母親安詳善終。

在目標確立之後,本書接著要談的是治療的特性。

  在擔任安養院、安寜之傢、醫院院牧的近三十年歲月中,我曾陪在許多重癥患者的病榻,也和他們的親人在房外大廳討論過這些抉擇。這本小書的內容,不僅是研究所得,也是第一手經驗的匯整。我確信真正使這些決定成為「睏難抉擇」的,應該非關於決定過程中的醫學、法律、倫理或道德麵。真正令人掙紮的,是情感和心靈因素。傢屬夾在放手和順其自然之間拉鋸著,這是得用心,而不隻是用腦作成的決定。在最後一章,我會針對這些決定提齣個人看法,尤其在心靈和情感上的掙紮,會有更多著墨。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讓我徹底陷入瞭迷惘,卻又意外地找到瞭某種平靜。故事的主綫,關於生命中那些無法迴避的十字路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最終卻將人生推嚮瞭截然不同的方嚮。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人物內心掙紮時的細膩筆觸。那種糾結、彷徨,甚至帶著點自欺欺人的自我說服,都真實得仿佛就發生在我身邊。我腦海裏不斷浮現齣主角們站在分岔路口的場景,一邊是熟悉的安全感,一邊是充滿未知的誘惑,每一步都可能帶來難以承受的後果。作者並沒有給予簡單的答案,而是將這些復雜的情感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們一同去體會那種心痛與不捨,以及最終必須承受的宿命。我常常在深夜讀到某個情節,會突然停下來,望著窗外的夜色,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是否也曾做過類似的“愛的抉擇”?那些選擇背後,隱藏著怎樣的遺憾和慶幸?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深處不願麵對的某些部分,也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它不是一本輕鬆讀物,卻是一本能讓你停下來,重新審視自己生命曆程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讓我經曆瞭情緒的過山車,既有驚喜,也有遺憾。作者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非常到位,尤其是那些在睏境中掙紮的人物,他們的絕望、他們的不甘、他們的偶爾閃現的希望,都寫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故事中那些關於“成長”的片段,主角們在一次次的跌倒與爬起中,逐漸變得成熟,變得堅強。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成長,讓他們不得不麵對那些更加艱難的“愛的抉擇”。我常常被書中某個角色身上錶現齣的韌性所打動,即使麵對再大的睏難,他們也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然而,也正是這種嚮往,讓他們不得不做齣一些令人扼腕的決定。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人生的無常,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但卻是一本能夠觸動人心,引發深思的作品。我強烈推薦給那些喜歡探討人性,喜歡感受情感深度的人。

评分

這部作品給我的感覺就像一場精心編排的夢境,充滿瞭意想不到的轉摺和深刻的隱喻。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節奏上的把控,時而舒緩,細膩地描繪人物的情感世界,時而又急促,將情節推嚮高潮,讓人應接不暇。故事中那些關於“愛”的定義,以及“抉擇”的艱難,都仿佛被放大到瞭極緻,讓我們不禁思考,在愛情與責任之間,在個人情感與社會期待之間,我們究竟該如何取捨。我喜歡作者處理細節的方式,那些不起眼的描寫,往往在後文中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某個場景中的一個眼神,一句無心的話語,都可能成為解開謎團的關鍵。這本書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理解,原來,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掙紮和渴望。它不是那種能輕易下結論的書,而是會讓你在讀完之後,久久不能忘懷,不斷地去品味,去解讀。我甚至覺得,每個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愛的抉擇”,並從中獲得某種啓示。

评分

天哪,我真的要被這個故事逼瘋瞭!不過,又愛得不行!情節的推進速度就像過山車一樣,時而令人心潮澎湃,時而又讓人捏一把汗。特彆是那些關鍵的轉摺點,簡直是意想不到,我常常在翻頁的時候忍不住驚呼齣聲。作者在構建人物關係上真的下瞭苦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動機,而且這些動機並非簡單的黑白分明,而是充滿瞭人性的復雜性。我特彆喜歡其中幾位配角,他們的存在感很強,甚至有時候會覺得他們的命運比主角還要牽動人心。有一段戲,我真的從頭哭到尾,不是那種撕心裂肺的哭,而是帶著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和悲傷。這種情感的共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人性的深度和情感的羈絆。讀完之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腦海裏反復迴蕩著那些令人心碎的對話和場景。我開始反思,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次也是在情非得已的情況下,做齣瞭違心的選擇?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讓你在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體驗到那些普通人難以承受的情感衝擊。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作者用一種極其寫實的手法,描繪瞭幾個普通人,在麵對人生中各種各樣的“愛的抉擇”時,所經曆的內心煎熬和現實睏境。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情感的細膩描繪,那種糾結、那種猶豫、那種在愛與不愛之間搖擺不定的感覺,都寫得特彆真實。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過程中,代入到某個角色身上,去體會他們的痛苦和無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給齣一個完美的結局,而是讓故事在一種帶著些許遺憾,又帶著些許希望的氛圍中結束。這讓我覺得,人生就是如此,充滿瞭不確定性,充滿瞭各種各樣的選擇,而我們也隻能在這些選擇中,盡量讓自己做得更好。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愛情,更是關於人生,關於成長,關於如何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條路。我會被書中人物的命運所牽動,也會被作者的文字所打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