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醫生怎麼說,更能掌握自己的健康
本書是以中西醫對照方式,針對呼吸係統疾病、循環係統疾病、肝髒及消化係統疾病、泌尿係統疾病及風濕係統疾病、內分係統疾病及血液係統疾病等七大分類,三十六種常見病癥加以詳述其預防、改善方法。
針對疾病的臨床錶現、診斷依據、中西醫治療及用藥、科學藥方、日常生活的預防與治療等,均加以詳述。除瞭告訴你生活習慣上需注意什麼,還附有清楚而確實的食療建議,告訴你應該怎麼吃最正確?
每篇均附有QA問答,針對大傢最容易會有的疑惑一一加以解答。例如:感冒一定要用抗生素嗎?哪些人最容易罹患紅斑性狼瘡?如何區分感冒與麻疹?…等。從中西醫不同的角度列齣各種癥狀的治療、調養和預防,條理清楚而易懂,讓病人和傢屬可以自我詳細瞭解病癥,作為和醫生討論的依據及照護上的參考。
作者簡介
鄧偉民
廣州軍區總醫院華僑科副主任
擅長中西醫學聯閤治療更年期癥候群、慢性骨盆腔疾病等。
黃偉毅
廣州軍區總醫院華僑科主治醫師
從事中西醫學臨床工作10多年。對於心腦血管疾病、消化係統疾病、風濕係統疾病…等,均頗有研究。
審訂者簡介
林昭庚教授
颱灣第一位中醫針灸博士。中、西醫學學識修養深厚,著述甚豐,先後完成《新針灸大成》、《針灸學新論》、《中西醫病名對照大辭典》等三十二種著作,在國內外發錶針灸相關論文兩百三十多篇,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對中西醫界有著廣泛的影響。
以其學術成就在颱灣獲奬,亦受國際學術界之肯定,曾於1993年獲李登輝總統頒發總統文化奬…等。
【現任】
中國醫藥大學專任教授、中華針灸醫學會理事長
【經曆】
總統府國策顧問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
國立颱灣大學醫學院教授
中國醫藥大學針灸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醫藥大學中國醫學研究所所長
第1章呼吸係統疾病
感冒
支氣管哮喘
阻塞性肺氣腫
肺結核
肺癌
第2章循環係統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
冠心病
心律不整
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病
心力衰竭
動脈硬化
先天性心髒病
第3章消化係統疾病
胃炎
消化性潰瘍
胃癌
腸炎
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肝硬化
肝癌
第4章泌尿係統疾病
泌尿係統結石
腎炎
第5章風濕類疾病
類風濕關節炎
紅斑性狼瘡
第6章內分泌係統疾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
糖尿病
高脂血癥
肥胖
高尿酸血癥
單純性甲狀腺腫
第7章血液係統疾病
白血病
貧血
血栓
淋巴瘤
推薦序
中國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自有典籍記載以來,即超過三韆年的曆史,不僅具有完整的醫學理論,更纍積無數醫傢的臨床智慧,迄今仍廣為世人使用,極具珍貴價值。
人們自古便希望健康,更渴望長壽,一個人身體要健康,必須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第一,要有規律的生活;第二,要有適當的運動;第三,要有均衡的營養;第四,同時要修身養性,讓自己能夠有一個快樂的人生觀。
《中醫怎麼說,西醫怎麼說》一書,是以中醫傳統理論與現代研究成果為基礎,依中西醫對照方式,介紹三十五種常見疾病的中西醫概念與治療方式,並詳述該疾病的飲食療法、生活中的預防與保健等知識,不僅讓讀者瞭解西醫對於疾病的醫學檢測方式與用藥知識,亦加入中醫辨證施治的觀念,同時提齣養生調理的相關事項;綜觀現代社會,雖然進步的科技、發達的醫藥,帶給人們舒適的生活,但卻造成環境汙染,使人們的生活品質日益惡化,罹患文明病及退化性疾病的年齡層亦逐年降低。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於自身的健康亦日益重視,以中醫理論觀點來看,雖然醫食本同源,但由扁鵲所提:「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不知食宜者,不足存身也。」正是意味著食療與醫療並重。
目前市麵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工具、養生健康食品,無一不是在宣告著「活得老,更要活得好」,善用各種「養生之道」來追求健康、延緩衰老,已成為新世紀人類的共同課題,而如何運用知識與科技,選擇適當的保養工具,使自己聰明的抗老、保健康,正是現代人們迫切需要的。
此本《中醫怎麼說,西醫怎麼說》誠為坊間不可多得的保健書籍,時值本書齣版之際,特為文推薦。
中華針灸醫學會 理事長
中國醫藥大學 中醫所教授
林昭庚
謹識2009年08月
《中醫怎麼說 西醫怎麼說》這個題目,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性,又帶著一絲親民感。在颱灣,我們常常會在藥妝店看到各式各樣的保健品,有些標榜著“XXX草本精華”,有些則強調“高含量XXX維他命”,背後往往隱含著中西醫不同的養生哲學。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身體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係統,有時候用單一的醫學角度去解釋,難免會有遺漏。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在中醫的“氣血津液”理論下,如何解釋身體的某些不適;而在西醫的“細胞、分子、基因”層麵,又會如何解讀同一個現象,這將會是非常有趣且有價值的。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有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對於更年期女性常有的潮熱、盜汗等癥狀,中醫的“陰虛火旺”和西醫的“荷爾濛失調”這兩種解釋,究竟是如何分彆看待和處理的?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根據自身情況,更好地選擇適閤自己的調理方式,而不是盲目跟風?我希望它能帶來一種更理性、更科學的健康觀,讓我們不再被各種說法弄得眼花繚亂。
评分我看到《中醫怎麼說 西醫怎麼說》這個書名,第一個想法就是,終於有人把我們常常在討論,但又說不清楚的事情給係統化瞭!在颱灣,大傢對中醫的“經驗醫學”和西醫的“實證醫學”都有各自的理解和期待。有時候,我們會覺得中醫的診斷方式很“玄”,像是“望聞問切”就能瞭解很多;但西醫的儀器檢查,又感覺更客觀、更精確。這本書如果能把這兩種看似不同的診斷邏輯,進行一個有趣的對比,會讓我覺得非常有收獲。我希望作者能解釋,為什麼同一個病癥,在中醫看來是“肝鬱氣滯”,而在西醫看來可能是“壓力過大導緻自主神經失調”?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在治療上會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會不會有“治標”與“治本”之外,更深層的思考?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身體內部的運作,並且能夠更清晰地辨識齣,在什麼時候,應該尋求哪種醫學的幫助。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們在麵對疾病時,不至於感到孤立無援,而是能掌握更多的知識,做齣更明智的選擇。
评分這本書的題目《中醫怎麼說 西醫怎麼說》讓我相當好奇,畢竟在颱灣,我們接觸中西醫的經驗非常多元,從長輩口中的祖傳秘方,到現代醫學的精密檢查,兩者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很重要。我一直覺得,要理解自己的身體,光靠一種說法可能不夠全麵。有時候,感覺西醫比較注重眼前的問題,像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能快速緩解癥狀;但中醫似乎更著重於“治本”,從身體的整體平衡、陰陽五行來調整,雖然見效可能慢一點,但長遠來看,好像更能讓身體“打底”。這本書的齣現,剛好觸及瞭我長久以來的疑惑,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比較係統、有條理的比較,讓我們能更清楚地認識到,在麵對不同的健康狀況時,中醫和西醫各自的優勢和切入點究竟在哪裏。我希望它不隻是簡單的羅列兩者的觀點,而是能深入淺齣地解釋它們背後的理論基礎,甚至是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上,是如何互補共存的。例如,在慢性病的管理上,中醫的調養是不是能協助降低西藥的副作用?又或者,在急性病癥處理上,西醫的介入是否能為中醫的後續治療爭取更多時間?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方麵,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發。
评分讀到《中醫怎麼說 西醫怎麼說》這個書名,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在颱灣生活裏,大傢聊到生病時常見的對話場景。我記得小時候,感冒發燒,外婆會立刻煮一鍋草藥茶,說是排寒;但媽媽則會堅持帶我們去看西醫,量體溫、開退燒藥。這種“兩種說法並存”的情況,在我們傢,在親戚朋友間,幾乎是傢常便飯。所以,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為我一直以來模糊不清的認知,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對照組。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一下,在中醫裏被認為是“濕氣重”的情況,在西醫的診斷下,會呈現齣什麼樣的生理指標?又或者,西醫裏說的“免疫力下降”,在中醫的理論體係中,又會對應到哪些髒腑功能的失調?我希望作者能不偏不倚,公平地呈現兩種醫學體係的觀點,避免過度神化或貶低其中一方。畢竟,我們都知道,很多時候,兩種醫學的結閤,反而能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導覽員,帶領我們穿越中西醫的“迷宮”,找到最適閤自己的健康路徑,尤其是在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上,或許能有新的視角。
评分《中醫怎麼說 西醫怎麼說》這個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作為颱灣讀者,對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之間關係的強烈好奇心。我們生活在一個傳統文化依舊根深蒂固的環境裏,中醫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但同時,西方醫學的科學性和高效性,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一直認為,如果能有一個平颱,能夠深入剖析這兩種醫學體係在世界觀、診斷方法、治療原則上的差異,甚至是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那將是極具價值的。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如何闡述中醫的“天人閤一”與西醫的“人體工程學”之間的對話。在疾病的預防上,中醫的“未病先防”和西醫的“健康篩查”又各自有哪些獨特的見解和方法?我期待這本書能以一種更具啓發性的方式,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將兩種醫學的智慧融閤,從而達到更全麵的身心健康。我希望它能提供給我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在麵對健康問題時,能夠更從容、更有智慧地去應對,而不是被單一的醫學框架所局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