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大學的校園中,在通往文學院的上坡路上,必經一座橋。教授陳芳明經常踏在這座楓橋上,在楓紅與楓香的陪伴下,緩步抵達他的研究室。無論窗外是夜色已深,抑或曙光初露,陳芳明在研究室中,讀文學,讀人物,讀詩,讀曆史,讀政治。
在這一冊散文集中,學養豐富的這位「嗜讀」學者,已將這些智慧揉雜、交會,將閱讀中領略的種種,濃縮為五十篇深度、廣度以及浪漫、柔軟度兼具的散文。醞釀齣「晚風渡詩」、「星下遲書」、「霧窗觀史」、「夜讀漫思」這四個輯子。
陳芳明的一生中,多次漂泊、轉嚮,以一顆細膩的文學心靈,見證颱灣社會的曆史、社會、政治變化。他的文字使人跨越時間、空間限製,彷彿步入另一個記憶深處的祕密庫房。開啓它,你將被感動、被震撼、被喚醒。細讀它,你將被充盈、被擴張、被引領。
喜愛陳芳明作品的你,不可錯過這一部揉閤他閱讀文學、曆史、詩、人物及書籍的精神結晶。
持有這樣一本《楓香夜讀》,是你全麵認識這位當代重量級作傢、學者的必要之徑。
邀請您,一同踏上陳芳明為讀者鋪就的這道「楓橋」,進入深度閱讀的境界。
作者簡介
陳芳明
颱灣高雄人,一九四七年生。輔仁大學曆史係畢業,颱灣大學曆史研究所畢業。從事曆史研究,並緻力於文學批評與文學創作。曾任教於靜宜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係,現為國立政治大學中文係教授、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
近年編有《五十年來颱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下)。著有政論《和平演變在颱灣》等七冊,散文集《風中蘆葦》、《夢的終點》、《時間長巷》、《掌中地圖》、《昨夜雪深幾許》及《晚天未晚》,詩評集《詩和現實》等二冊,文學評論集《鞭傷之島》、《典範的追求》、《危樓夜讀》、《深山夜讀》、《孤夜獨書》及《楓香夜讀》,學術研究《探索颱灣史觀》、《左翼颱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殖民地颱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後殖民颱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及《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颱灣史觀》,傳記《謝雪紅評傳》等。目前正在撰寫《颱灣新文學史》。
序:楓香夜讀
輯一:晚風渡詩
詩藝追求,止於至善
早熟脆弱如一顆二十世紀梨
迴望一個大象徵
創世紀的半世紀與跨世紀
以透明抵住苦悶
哀傷如一首詩
飄泊之風,抵達之歌
開懷的樹,關懷的花
熄滅的詩
詩化與賦化
學術與詩
輯二:星下遲書
左手掌紋,壯麗敞開
巨河迴流
化天譴為天職
孤星照大海
曆史如夢
世紀末寓言的寫手
當情愛注入城市
拒絕離開曆史現場的楊逵
廢墟之花
世紀末文學.世紀初颱灣
復數記憶的浮現
輯三 霧窗觀史
文明與殖民
被詛咒的颱灣
轉型正義與颱灣曆史
現代,一直來一直來
共同的颱灣,不同的記憶
不必放棄,但請放開
曆史幾度明滅
風雲迴鏇,曆史再造
匯入颱灣曆史大河
當瘦瘠化為豐腴
從接枝到開枝
輯四 夜讀漫思
比美麗權力還果敢
膚色可以漂白嗎?
再閱讀及其愉悅
書寫就是旅行
荒涼作為一種鄉愁
《日據時代颱灣美術運動史》的再閱讀
《日據時代颱灣共産黨史》的再閱讀
共時的與對比的視野
颱文所與中文所
古典是永遠的現代
盡信大師不如放棄大師
東亞未來與颱灣現在
東亞作為一種方法
打開東亞地圖
日本有亞洲嗎?
楓香夜讀
陳芳明
一排行道樹蜿蜒迤邐而上,在政大校園後山的坡路疊疊升起,如季節裏風中朗誦的詩。沿著邊坡綿延將近一公裏的楓香,既俯臨景美溪,又仰望指南山,敞開的天地遼闊如此。枝乾挺拔的楓香,屬落葉喬木,從初夏竟一路綠到晚鞦,絲毫沒有倦意。濃密樹蔭下是木闆舖成的棧道,漫步其上,彷彿穿越一條心靈受到淘洗的小路。每株樹是撫慰的手,每片葉是過濾的網,浮動的情緒都在林下步道滌淨沉澱。一百餘株楓樹羅列在那裏,蔚為一首氣象非凡的長詩。風裏雨裏搖曳著悠緩的節奏,也流瀉著婉約的韻律。詩的盡頭,往往開啓全新的心情。
晚間從楓香步道抵達夜讀的文學院,就像完成一首長詩的閱讀,始於期待,終於美好。保持著最佳狀態的思考,迴到寜靜的研究室。綻放的夜,是時間的起點。將至未至的靈感,將盡未盡的文字,又在同樣的空間重新燃燒。攤開在桌上的書籍與稿紙,等待注入釀造已久的想像與感覺。墨色筆尖在雪白紙張上運行時,神祕的想像與抽象的感覺搖身變成具體有形的符號。一個字一個字浮現時,體內的騷動魂魄逐漸得到安頓。當書寫進入起乩狀態,慾望有多熾烈,記憶有多淩亂,都能夠找到恰當的紓解齣口。預期中的文字在稿紙上接近終點之際,總是情不自禁放緩筆的速度。那並不是不想結束,而是希望在結束時找到最佳的句法。
閱讀與書寫之成為支撐歲月的手段,完全是齣自心甘情願的選擇。閱讀是投入彆人的書籍,書寫是創造自己的書籍。這兩種行為可能方嚮不同,卻都同樣在加深加重生命的質感。有時候也會覺得,書寫其實也是一種閱讀的行為,隻不過是屬於自我心靈的閱讀。俯首落筆時,無異是打開靈魂的井口,探視底層的情緒迴鏇與思想流動。何種情緒思想可以容許浮齣地錶,成為文字錶達的一環,都必須經過一番掙紮。
文字的彰顯與隱藏之間,內心往往進行無盡止的對話。決心洩露心跡、形諸文字之前,暗地裏已進行過許多的迴避與抉擇。選取怎樣的文字,採取怎樣的策略,纔能更為貼近自己的內心真實,都反覆在書寫進行中周鏇。有時是欲言又止,有時是情不自禁,終於形成一個新的世界。書寫之被視為創造,是因為作者嚮上帝手裏藉來一支筆,展開一場規模極小的創世紀。這樣全新的文字誕生時,使作者的生命嚮前推進瞭一步。時間可能已經流逝,但並不消失,而是匯入作者的生命。在有生之年不停地書寫,無非是為瞭使時間在生命裏不斷纍積,也使歲月不斷刷新。
書寫如果能夠擴張生命的版圖,閱讀應該也是。所有的閱讀都是一種發現之旅,麵對熟識與未識的作者,都能夠帶來探險的愉悅。年來的閱讀,漸漸齣現一種傾嚮,對於早年讀過的詩與曆史,總是無可抑止地投以迴眸。現代詩與思想史是全然迥異的兩種文類,卻是青春成長歲月的偏愛。過往的年華留下太多的未完成,也許是力有未逮,也許是廢然放棄,終究成為生命中的遺憾與缺口。懷舊也好,鄉愁也好,常常會興起填補或挽救的念頭。有時並不確知自己究竟是要挽迴什麼?可能隻是企圖迴到曆史現場,打撈一首曾經眷戀卻已沉沒的短詩。詩裏暗藏的美之睏惑,一直使生命産生某種剝落感。那是靈魂看不見的窟窿,深不見底,希望在餘年做一些迴填的工作。
重新讀詩,可能不是為瞭挽救,應該說是為瞭從美之睏惑解放齣來。解放,為的是嚮更多的詩開放。斷斷續續在「殉美與求真」的係列書寫中,開啓詩的閱讀。讓自己暴露在炫麗的、淒美的幻化意象裏,嘗試迴到詩人的文字絕技。如果可以的話,不久的將來當能完成一冊《殉美詩劄》的讀書筆記。
詩的閱讀,已經不能饜足強大的慾望。迴到思想史的閱讀,大概也是要贖迴曾經逃亡的魂魄。曆史原屬知識追求的本行,如果沒有時代浪潮的席捲,如果沒有內在意誌的衝擊,或許能夠造就自己成為一個史學研究者。然而,命運的安排終於還是遠遠偏離既有的軌跡。失去曆史研究的據點,卻在文學領域得到歸宿,可能是生命中的一個強烈暗示。血液裏埋伏的浪漫情懷,纔是引導自己遠離曆史研究的關鍵。畢竟文學的營造,需要冷靜思考與客觀思維。
然而,對於曆史這種時間的技藝,到今天還是懷有無法割捨的愛戀。置放在書架上的鬍適、陳寅恪、錢穆、餘英時,不時會受邀來到桌前對談。他們的語言可能不像文學那樣豐腴,但構造起來的曆史縱深,不斷誘人投入連綿長遠的世界。
詩與曆史的雙重閱讀,可能是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的雙重探索。重拾失去的書籍,則剝落的不再剝落,疏離的不再疏離。無論那是對消失的青春華年緻哀,或是對遠去的二十世紀緻敬,都無損於生命的持續擴張與翻新。越多的閱讀,滋養越多的書寫。伴隨而來的喜悅,更是無窮無盡,不滅不碎。
收在《楓香夜讀》的文字,大約完成於二○○五至二○○九年之間。在散文創作與論文撰寫之餘,不覺又為自己的夜讀係列添加一冊新書。第一輯「晚風渡詩」充滿瞭殉美的憧憬,當然也高度暗示迴歸到詩的決心。新舊世代的詩人,都是夜讀時的最佳伴侶。他們不吝帶來美的顫慄,使垂危的心靈又得到刺激。其中不免也摻雜一些對詩的意見,或是從詩延伸齣來的聯想。或喜或憂,都足以揭示對詩的信仰至今從未動搖。
第二輯「星下遲書」的文字,專注於對小說與散文的關切。做為研究者最感幸運而幸福的事,莫過於見證老作傢的趨於年輕,新作傢的趨於成熟。前者以餘光中為典範,後者以吳明益為代錶。四十年來閱讀餘光中,十年來觀察吳明益,深深感受到颱灣文學的內在爆發力。那種強悍的意誌與不絕的生産,正是這個海島最佳心靈的浮現。多少年後的讀者迴望文學史時,這個時代必然是熠熠發光。
第三輯「霧窗觀史」,有一種乾涉曆史的企圖。其中討論瞭轉型正義的問題,以及一九四九年以來的曆史迴鏇。具有強烈批判性格的韓國教授白永瑞,對於曆史提齣這樣的發言:「遺忘的反義詞不是記憶,而是正義。」這是令人肅然起敬的獨到之見。在颱灣的貪腐者竟然也奢談轉型正義,這位正義的加害者視曆史為糟粕,視記憶為無物,原就該劃入不義的行列。輯中的文字若有憤怒的錶達,也隻能歸諸於受到曆史逆流的激盪。
第四輯「夜讀漫思」,似乎透露近年閱讀脾性的一些方嚮,其中東亞的議題在於鼓勵颱灣文學研究必須打開門戶。這三年來不斷與白永瑞教授進行對話,不可否認也獲得不少啓示。從東亞格局迴望颱灣,可以發現二十世紀的颱灣曆史與文學的開放性格。航行在北半球的海島,與東亞各國維係著韆絲萬縷的對話關係。輯中的文字當然也暗示自己的未來研究方嚮,一些關鍵詞如「東亞」、「近代」、「超剋」,都是開啓更多書寫的入口。
鞦氣漸深,夜空裏散佈一種泫然欲泣的雨意。沿著楓香步道往坡下行走,小鎮燈光茫然浮起。黑暗裏的一排行道樹,仍不失為一首風中朗誦的長詩,隻是讀來有些陰鬱而晦澀。又是完成夜讀的另一個晚上,因為完成,所以喜悅。風的韻律,詩的節奏,在楓香林下一路相送。
二○○九年九月十六日於政大颱文所
《楓香夜讀》,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讓人覺得充滿瞭故事感。陳芳明老師的名字,在颱灣文壇和學術界,絕對是響當當的。他的作品,我一直都非常喜歡。總是能夠從他那些嚴謹的學術分析中,感受到他對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以及對我們社會發展的真切關懷。這次的《楓香夜讀》,我猜想,或許會像他以往的著作一樣,在曆史的脈絡中,挖掘齣許多我們不曾留意過的細節,也或許會對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提齣一些意想不到的解讀。我特彆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對颱灣的文化基因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我們這個島嶼,匯聚瞭來自四麵八方的影響,形成瞭獨特而豐富的文化景觀。陳老師的文字,總是有著一種穿透力,能夠帶領我們去理解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原因,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這本書,我不僅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讀,更是帶著一種期待,期待能在其中找到共鳴,找到慰藉,找到前行的力量。我想,在陳老師的筆下,那些曆史的片段,那些時代的印記,都會變得鮮活起來,觸動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评分陳芳明老師的著作,我幾乎是本本必收。他的文字,總有一種讓人沉醉的魔力,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乏文學的浪漫。這次的《楓香夜讀》,書名就充滿瞭詩意,讓人不禁聯想到寜靜的夜晚,微風拂過,帶來淡淡的楓香。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包含陳老師對颱灣社會、文化、曆史的最新觀察和思考。他總是能以一種獨到的視角,去剖析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現象,從而引發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我特彆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颱灣當代文學的見解。颱灣的文學,一直以來都有著獨特的魅力,也湧現齣許多優秀的作傢。我想,陳老師一定能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為我們解讀這些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滋養,一次對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熱愛。
评分每當看到陳芳明老師的新書齣版,我都會感到由衷的欣喜。《楓香夜讀》,這個書名就帶著一種文學的浪漫和曆史的厚重感,讓人迫不及待想一探究竟。陳老師的文字,總能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將復雜的曆史事件和深刻的社會議題,變得生動而引人入勝。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帶我們重溫颱灣過去那些激動人心的歲月,或者是在文化思潮的變遷中,挖掘齣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我特彆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分享他對颱灣的藝術發展史的見解。藝術是時代的鏡子,也承載著民族的精神。我想,陳老師一定能從曆史和現實的角度,為我們解讀颱灣藝術的獨特魅力。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曆史對話,一次與文化碰撞,一次對我們自身身份的重新認識和審視。
评分說起陳芳明老師,我們這些在颱灣的人,都對他非常熟悉。他是一位非常優秀的作傢和學者,對颱灣的曆史和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這次的《楓香夜讀》,我非常期待。我猜想,這本書會像他以往的作品一樣,充滿瞭人文關懷,也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陳老師的文字,總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將那些沉重的曆史話題,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分享他對颱灣社會變遷的看法。我們經曆瞭很多,也成長瞭很多,但有時也會感到迷茫。陳老師的文字,就像一盞明燈,能夠指引我們,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自己,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我渴望在《楓香夜讀》中,找到那些觸動心靈的文字,那些發人深省的觀點,讓我對生活有更深的感悟,對未來有更堅定的信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夜深人靜時,與你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评分《楓香夜讀》,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心生寜靜,也充滿瞭期待。陳芳明老師,是我一直非常敬佩的作傢和學者,他的文字總是那麼的有力量,又那麼的溫柔。他的書,我從來不會錯過。我猜想,這本書會延續他一貫的風格,深入淺齣地探討一些關於颱灣曆史、社會以及文化的重要議題。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能夠分享一些他對颱灣民主發展曆程的觀察。這是一個非常復雜而又深刻的話題,陳老師的解讀,一定能給我帶來很多啓發。他也常常會在他的作品中,融入一些他對人生的感悟,對時代的思考,這些都讓我受益匪淺。我想,在《楓香夜讀》中,我將會再一次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裏,感受曆史的脈搏,也感悟人生的真諦。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智者,在夜深人靜時,與我進行一場深刻的靈魂交流。
评分《楓香夜讀》這本書,光聽書名就覺得有一種淡淡的詩意,讓人忍不住想在某個寜靜的夜晚,伴著微風,翻開它。陳芳明老師的名字,對於我們這些在颱灣生活的人來說,早已是如雷貫耳。他不僅是一位傑齣的曆史學者,更是一位有著深厚人文關懷的評論傢。他的文字,總是能輕易地觸動人心,無論是他對颱灣近代史的梳理,還是他對社會現象的洞察,都帶著一種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思考。翻開這本《楓香夜讀》,我期待的不僅僅是文字的盛宴,更是心靈的共鳴。我希望它能帶我迴到那個年代,去感受曆史的脈搏,去理解那些曾經激蕩人心的事件,去體會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的人物。陳芳明老師的著作,從來不會枯燥乏味,他總能將復雜的曆史事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呈現齣來,仿佛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親身經曆。這次的《楓香夜讀》,我想我也會在字裏行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感動和啓迪。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對於颱灣本土文化和身份認同的探討,這始終是我們這個島嶼上一個永恒的議題,也是我個人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焦點。我相信,通過陳芳明老師的視角,我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也希望能為自己身處的這片土地,注入更多的思考和熱愛。
评分讀陳芳明老師的書,總是一種令人愉悅的體驗。他不僅僅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勾勒一個時代的精神輪廓。這次的《楓香夜讀》,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而溫暖的韻味,讓人聯想到鞦夜裏,淡淡的楓葉香氣伴隨著書頁翻動的聲音。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像陳老師以往的作品一樣,充滿著對人文精神的關懷,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我們經曆瞭許多風雨,也見證瞭許多變遷。陳老師的文字,就像一位智慧的長者,娓娓道來,引導我們去理解過去,審視現在,展望未來。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對文化傳承和時代精神的闡述。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會感到迷失,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裏,不知道我們應該走嚮何方。《楓香夜讀》或許能成為我們的一盞明燈,幫助我們重新找迴方嚮,堅定信念。我也期待他能用他特有的細膩筆觸,描繪齣一些動人的故事,無論是曆史人物的命運,還是普通人的生活,都能從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復雜。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場與曆史和人文的深度對話。
评分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陳芳明老師的文章,他的文字功底深厚,思想見解獨到,總能引發我無限的思考。這次的《楓香夜讀》,光聽名字就覺得非常吸引人,仿佛能在靜謐的夜晚,伴隨著陣陣楓香,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陳老師的書,從來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他總能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年代,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用一種非常貼近我們生活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期待他在書中對颱灣社會變遷的觀察和反思。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經曆瞭太多快速的變化,有時會感到跟不上腳步,甚至會有些迷失。陳老師的文字,就像一位指引者,能夠幫助我們理清思路,找到方嚮。我想,他一定會在書中分享許多他獨特的見解,關於曆史的教訓,關於文化的傳承,關於我們作為這片土地上的人,應該如何去麵對未來。我非常渴望能在《楓香夜讀》中,找到那種久違的平靜和深刻的思考,讓自己的內心得到滋養,也讓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
评分陳芳明老師的著作,一直是我非常珍視的書架藏品。他的文字,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溫度。這次的《楓香夜讀》,光聽書名,就讓我充滿期待。我腦海中浮現的,是夜晚的微風,是淡淡的楓香,還有陳老師那充滿智慧的筆觸。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會帶領我深入瞭解颱灣近代史上的某些重要時期,或者是在文學、思想領域,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陳老師的文章,總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和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他對於曆史事件的解讀,往往能夠觸及事件的本質,也能夠引發我們對當下問題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颱灣身份認同的議題,這始終是我們這個社會繞不開的話題,也是我個人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我相信,通過陳老師的解讀,我能夠獲得更清晰的認識,也能夠對我們這個社會有更深的理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閱讀,更是一次與智者的對話,一次心靈的滌蕩。
评分《楓香夜讀》,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瞭書捲氣和一種淡淡的鄉愁。陳芳明老師,是我們颱灣非常重要的學者兼作傢,他的文字一直以來都深深地吸引著我。他的作品,總是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曆史的厚重,去體會人性的復雜。我期待著在《楓香夜讀》中,能看到他對於颱灣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我們這個島嶼,經曆瞭太多的起伏,也孕育瞭太多獨特的故事。陳老師的文字,總是有著一種穿透力,能夠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真實,也能夠引發我們對當下生活的深刻反思。我尤其期待他在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文化傳承和民族認同的議題。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迴望過去,找尋根源,纔能更好地走嚮未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一次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也一次與自我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