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産業是否逐漸邁入消逝的命運呢?
隨著數位網路的發展、紙漿成本飛漲、廣告市場流失、讀者口味的變化、八卦文化的入侵等衝擊,報紙不僅在産業競爭上麵臨劣勢,更在文化價值的平颱上遭受擠壓。從全球許多知名報業陸續麵臨經營睏境的趨勢看來,還能讓人抱持樂觀的想法嗎?報業的危機可以是報業的轉機嗎?
黃清龍先生於2005?2007三年內,先緻日本東京進行為期三週的媒體考察,後又負笈美國前往紐約,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擔任訪問學者。在就近觀察美、日媒體現象,又深入研究中國傳媒有所獲後,撰寫齣一係列相關的文章,發錶於中時電子報編輯部落格。本書收錄部分原文,經重新整理、增補後集結齣版。作者談論報業專業的未來,實以一己之力,做整個報業同業團體、傳媒智庫應當做的策略思考工作,下一代報紙的商業模式,在本書已呼之欲齣!
作者簡介
黃清龍
一九六一年生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係畢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所訪問學者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曾任 聯閤報國會記者
自立晚報政治組主任
中時晚報總主筆、總編輯
中時網路供稿部主任
中國時報採訪主任、總編輯
現任 中國時報副社長
壹、日本篇
1. 報業的活路──與朝日新聞前總編輯中馬清福對談
2. 讀賣新聞如何成為全球第一大報──與總編輯白石興二郎的對談
3. 藤原社長的大膽預測……
4. 報紙如何運用新媒介──以日本經濟新聞為例
5. 如何挽救報紙廣告──藉鑑於日本免費雜誌經驗
6. 會說話的報紙廣告──淺談二維條碼的使用
7. 廣告人如何看媒體變化──博報堂的觀點
8. 值得颱灣公共電視藉鏡的NHK
9. 網路電視該不該收費?
10. 關於數位廣播﹐聽聽趙少康和齊藤先生怎麼說
貳、美國篇
11. 颱、美兩份媒體調查的省思
12. 抗拒裁員,美國兩傢大報總編輯下颱
13. 紐約小報纏鬥的故事
14. 走進彭博(Bloomberg )新聞大樓
15. 介紹一個專門報導政治的新媒體──政治(The Politico)
16. 奇人奇事──尼爾遜先生與《尼爾遜報導》
17.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的集團整閤經驗
18. 高潮迭起的梅鐸收購道瓊公司案
19. 媒體併購與新聞外包
20. 美國媒體痛苦求變的故事
21. 美國報業裁員、賣産渡難關
22. 金融海嘯狂掃美國報業
參、中國篇
23. 一代報業奇纔在獄中編報──黎元江其人其事
24. 媒體大亨梅鐸夢碎中國
25. 中國網路人口全球第一,但新聞最不自由
26. The future of China’s media:Adapting to Market and Political Conditions(中譯:中國傳媒的現狀與未來──市場麵和政治麵)
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中立刻浮現齣好幾個畫麵。像是以前在便利商店,一整排琳琅滿目的報紙雜誌,每天都更新;又像是過年過節,大傢圍在一起看電視新聞,主持人播報著當天發生的重大事件。這些都是我記憶深處關於媒體的片段。然而,近年來,我發現傢裏的報箱,報紙的訂閱量一年比一年少,很多以前熟悉的老報社,也漸漸地聽不到聲音瞭。取而代之的是手機上的新聞App,各種社群媒體上的即時資訊。有時候,打開手機,消息一條接一條,好像全世界的事情都在眼前發生,但又覺得抓不住重點,好像都隻是浮光掠影。我常常在想,這樣的變化,對於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對於我們對新聞的理解,到底有什麼影響?是不是因為太容易獲得信息,反而讓深度思考的空間越來越小?這本書提到瞭“美、日、中”這三個地區,對我來說,這三個地方在媒體發展上各有韆鞦。美國的新聞自由度很高,日本有其獨特的社會文化影響,中國則有龐大的市場和政府的介入。作者會如何梳理這三者之間的異同,又會從他們的發展軌跡中,找齣報業“還有明天”的蛛絲馬跡嗎?我很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宏觀的視角,讓我能跳脫齣颱灣單一的媒體環境,去理解這個全球性的議題。
评分翻開這本書的扉頁,看到“報業還有明天嗎?”這個標題,我心裏就湧起一股強烈的共鳴。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人,我看著報紙從輝煌走到現在的轉型期,其中的感受是復雜的。還記得小時候,傢裏訂閱的報紙堆得高高的,每天都會花時間去閱讀,然後和傢人朋友討論。那時候,報紙是重要的信息來源,也是社會脈絡的觀察窗。但現在,手機成瞭我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各種即時新聞、短視頻充斥著我們的視綫。有時候,我會覺得新聞的深度和準確性似乎不如從前。於是,“報業還有明天嗎?”這個疑問,在我腦海裏盤鏇已久。而這本書選擇“美、日、中”這三個具有代錶性的地區進行觀察,讓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因為這三個地方的媒體生態,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我想,作者一定深入研究瞭它們的曆史、文化、經濟以及技術發展,來探究報業轉型的可能性。是會麵臨嚴峻的挑戰,還是能找到新的齣路?我非常渴望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報業“明天”的綫索,哪怕隻是一點點的希望,也能讓我對未來的媒體環境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我一直覺得,報紙不隻是提供新聞的載體,更承載瞭一種時代的記憶和文化的溫度。我記得小時候,傢裏的長輩都會訂閱好幾種報紙,每天都會討論報紙上的新聞,這成為瞭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種全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不同報紙觀點的氛圍,現在已經很難再看到瞭。現在的媒體環境,碎片化、即時化,好像每個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但也更容易被錯誤信息所裹挾。所以,當看到《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觀察發展》這個書名時,我的心頭一震,感覺像是被點醒瞭。報業的“明天”到底在哪裏?是不是像一些人說的,已經走嚮沒落?但又感覺,報紙所代錶的嚴謹、深度和權威性,仍然是我們這個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本書將目光投嚮瞭美國、日本和中國,這三個國傢在媒體發展路徑上都有著顯著的差異。我想,作者一定花瞭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去對比。我很想知道,在這些不同的文化和製度背景下,報業是如何適應時代變遷的?有沒有什麼創新的商業模式?有沒有什麼堅守的價值?它或許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重新思考,在數字時代,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支持那些值得信賴的新聞來源。
评分“報業還有明天嗎?”這不僅僅是一個書名,對我而言,它更像是一個叩問,一個關於我們當下所處時代的疑問。我總覺得,自從智能手機普及之後,我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就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那種每天準時收看電視新聞、或者早上悠閒地翻閱報紙的習慣,似乎離我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隨地,透過手機屏幕就能獲得各種資訊。這些資訊,有時候是突發的事件,有時候是八卦消息,有時候是彆人分享的鏈接。我開始覺得,新聞變得越來越“快”,但也越來越“淺”。深度分析、背景解讀,好像都漸漸被壓縮瞭。這讓我有些不安。因為我總覺得,真正有價值的信息,需要時間去沉澱,需要專業的記者去挖掘。而這本書,恰恰將目光聚焦在“報業”這個似乎在衰落的領域,並且放眼“美、日、中”這三個不同的市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觀察這三個地方的媒體發展,又是如何從中解讀齣報業的“明天”的。是會有新的商業模式?還是會有新的技術應用?抑或是,報業的價值,其實是以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在繼續存在和演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
评分最近手邊終於讀完瞭這本《報業還有明天嗎?──美、日、中媒體觀察發展》,真是讓人百感交集。我本身就生長在颱灣,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報紙、雜誌、電視輪番轟炸的新聞環境。尤其是在我青少年時期,報紙絕對是獲取信息、瞭解社會脈動的最重要管道。那時候,每天早上最期待的就是翻開報紙,看頭條新聞、社會版、甚至是娛樂消息。甚至連補習班都會發免費報紙,可見得報業的普及程度。然而,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尤其是智能手機的齣現,一切都改變瞭。我開始感覺到,報紙的影響力似乎正在一點一滴地流失。大傢看新聞的方式從翻閱紙張,變成瞭滑動屏幕。短小精悍的即時信息,取代瞭過去需要字斟句酌的深度報道。這本書的標題就直擊瞭這個痛點,非常能引起我的共鳴。它不隻是一個疑問句,更像是一種集體的焦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透過觀察美、日、中這三個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傢,來探討這個我們都麵臨的共同睏境的。是不是在其他地方,報業的命運也和颱灣一樣,走在十字路口?我特彆想知道,在那些經濟更發達、科技更領先的國傢,他們又是如何應對這個挑戰的?有沒有什麼創新的模式,值得我們颱灣的媒體業者藉鑒?或者,我們是否已經錯過瞭最佳的轉型時機?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從書中找到答案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