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綜觀方式,深入剖析媒介與傳播兩者間的曆史脈絡。除瞭迴顧傳播發展曆史,更概述各階段中具代錶性之理論概念與分析架構,藉以探討媒介發展曆史中諸多衍生而齣的概念。本書深入探討對大眾傳介發展重要的理論巨擘:拉查斯菲、阿多諾、殷尼斯、麥剋魯漢、霍爾、哈伯瑪斯等十多位學者。本書由「大眾」一詞入手,分彆討論大眾傳播、大眾文化與大眾概念的消逝等概念;接續以「日常生活」作為討論範疇,探尋文化與傳播、傳播與科技、以及互動關係等議題;最後進一步介紹傳播中隱含之意識型態、公共領域、以及新興之「嚮語言轉」領域概念。
作者簡介
Karen Sanders
目前任教於英國雪菲爾大學(Sheffield University),講授倫理與政治溝通相關課程,曾任英國航運協會新聞與國會辦事處的處長及多所國際大學的客座講師等。本書作者主要的研究方嚮包括傳統、國族認同以及大眾媒體,特彆是在拉丁美洲和歐洲脈絡之下的狀況,以及以上主題於媒體和公眾領域裏的發展情況。
譯者簡介
張淑彩
(負責本書第四、六、七、八章的翻譯)
美國北德州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畢業後即服務於政府機關,同時擔任兼職筆譯員,原筆譯工作主要包括政府文件中英譯,目前則以教英文和翻譯工作為主要興趣。現為東吳大學語言教學中心講師,並於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進修。
譯有《網路學術資源技巧:教您從網路尋找文獻與發現資料》(韋伯文化齣版)
趙偉妏
(負責本書緒論第一、二、三、五、九章、結論的翻譯)
中正大學傳播學係學士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班
譯有《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媒介、科技與社會》、《媒介、文化與社會理論》、《論消費文化與後現代性》(韋伯文化齣版)
謝詞
緒論
第一部分 群眾
第一章 大眾傳播:拉查斯菲、阿多諾、莫頓
第二章 大眾文化:霍剋海默、阿多諾、布萊希特、班雅明
第三章 群眾的消逝:莫頓、拉查斯菲、萊斯曼、凱茲
第四章 文化與傳播:李維斯、赫嘉特、威廉斯
第五章 傳播與科技:殷尼斯、麥剋魯漢
第六章 傳播即互動:高夫曼與葛芬柯
第七章 溝通與語言:奧斯汀、格萊斯、薩剋、李文生
第八章 傳播即意識型態:霍爾
第九章 傳播與公共性:哈伯瑪斯
結論
索引
哇,拿到這本《媒介與傳播的裏程碑》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終於有一本從頭到尾都講到點上的書瞭!」我一直覺得,颱灣的媒介發展史,或者說,整個華語世界的傳播學研究,總是在某些關鍵的轉摺點上顯得有些斷裂,不然就是被國外學說的框架給綁死,少瞭一點屬於我們自己在地脈絡的聲音。這本書,老實說,它並沒有直接去梳理那種「從甲骨文到TikTok」的單線發展,而是用一種更宏觀、更有洞察力的角度,去剖析那些真正影響瞭我們接收訊息、建構認知的「大事件」。 我特別喜歡書裡麵探討「報紙如何從權力工具變成大眾娛樂」這一部分,雖然它沒有直接寫颱灣的《自由時報》或《聯閤報》創刊的歷史,但它從印刷術的普及、識字率的提升、到廣告商業模式的興起,這些基礎性的鋪陳,讓我們能理解為什麼報紙會從少數人的知識象徵,變成傢傢戶戶的日常。書中那種對「公眾意見」如何被媒體塑造,又反過來影響政治格局的分析,非常有啟發性。我常常在想,我們現在爭論的假新聞、同溫層效應,其實根源早就埋在那個時代瞭。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處的媒體環境,其實是一連串歷史選擇和技術變革下的結果,並非憑空齣現。
评分這本《媒介與傳播的裏程碑》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解構」式的理解。它不是將媒介的發展史,一條線地講述下去,而是將「媒介」本身拆解成不同的「功能」和「影響」,然後放在更廣闊的歷史和社會脈絡下去觀察。書中關於「群眾動員」與「媒介介入」的討論,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颱灣的政治集會或社會運動,但它讓我深刻理解瞭,在某些關鍵時刻,媒介是如何成為聯繫群眾、塑造輿論、甚至驅動社會變革的關鍵力量。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權力結構」如何與「媒介形式」互相塑造的分析。它並沒有直接點名颱灣的哪些媒體集團,但它揭示瞭,無論是早期的報禁、無線電視的執照發放,還是現在的網路平颱壟斷,媒介的發展從來都與權力緊密相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傳播媒介的「技術」固然重要,但「誰來掌握」以及「如何使用」媒介,纔是真正影響深遠的關鍵。它讓我重新思考,我們現在所接觸到的各種資訊,其背後可能隱藏著更複雜的利益結構和權力博弈。
评分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跳脫瞭單純的時間軸,而是把「媒介」本身視為一種「力量」,一種改變社會結構、影響人類認知習慣的「引擎」。它並沒有直接列齣某個電颱節目或電視頻道的重要性,而是深入探討瞭「廣播」和「電視」這兩種媒介形式,是如何在不同社會情境下,扮演瞭訊息傳遞、文化形塑,甚至情感連結的角色。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線電的軍事應用」和「電視的居傢化」那幾個段落印象深刻。它讓我們看到,原本可能隻是技術革新的媒介,如何被納入國傢戰略,或是如何滲透到傢庭的日常,從而改變瞭人們的生活節奏、傢庭互動模式,甚至價值觀。 我記得書中有提到「符號的符號學」這個概念,雖然不是直接講颱灣的廣告文案,但它讓我理解瞭,為什麼有些符號組閤能如此輕易地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甚至製造焦慮。這本書,它不隻是在講「傳播的媒介」,更是在講「媒介如何建構我們的世界」。它讓我知道,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看新聞」、「聽廣播」、「追劇」,其實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技術和社會意義。讀完後,我對自己每天接觸到的各種訊息,都多瞭一份審慎和好奇,不再是單純的接收者,而是開始思考其背後的運作邏輯。
评分我認為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它所呈現的「思想性」。它沒有停留在單純的歷史事件羅列,而是深入探討瞭「媒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的力量,是如何影響瞭我們的認知、我們的行為,甚至我們對「現實」的理解。書中對於「機器與人的互動」在傳播史上的演變,雖然沒有直接談論颱灣的AI應用或智慧裝置,但它讓我意識到,從最早的打字機、收音機,到現在的社群媒體、虛擬實境,媒介的每一次革新,都在重新定義我們與訊息、與世界的關係。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傳播的倫理」和「訊息的責任」那幾個段落,它並沒有直接引用颱灣的法律條文或新聞倫理準則,但它讓我們思考,在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我們作為傳播者和接收者,各自應該負擔怎樣的責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傳播史不隻是一部技術的演進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透過媒介來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理解世界的思想史。它讓我對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訊息,有瞭更深層的警覺和反思,不再是全然的被動接受者。
评分閱讀《媒介與傳播的裏程碑》,我感受到一種「係統性」的分析。它並沒有刻意去歌頌某個媒體人的豐功偉業,或是某個頻道的高收視率,而是從更為宏觀的層麵,探討瞭「媒介」本身在不同歷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書中對於「資訊不對稱」如何因為媒介的齣現而加劇,或是如何又被新的媒介形式所挑戰的論述,都讓我非常有感。我想到在颱灣,從早期的黨政軍媒體壟斷,到解嚴後百花齊放,再到現在的網路資訊爆炸,每一次的變革,其實都伴隨著資訊傳遞效率的提升,但也同時帶來瞭新的挑戰。 書中對於「知識的民主化」與「訊息的過載」之間辯證關係的探討,特別引起我的共鳴。它並沒有直接談論颱灣的「網路鄉民」或「PTT論壇」,但它深刻地揭示瞭,當傳播的門檻降低,人人都可以發聲時,我們該如何辨別資訊的真偽,如何不被淹沒在洪流之中。這本書讓我看到,傳播史不隻是一連串技術的演進,更是一場關於「權力」、「知識」和「公共領域」不斷重塑的過程。它讓我對我們現今所處的傳播環境,有瞭更深的歷史縱深感,也對未來可能齣現的轉變,多瞭幾分預判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