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手冊》問世以來,極受好評。《新媒介手冊學生版》為《新媒介手冊》的節縮版,並呈現瞭精裝本的精華部份。本書描繪齣新媒介研究及學術方麵的領域範圍,並且為該領域的現況提齣明確的陳述。《新媒介手冊》第一版問世之後,立即成為新媒介研究領域之中的核心參考書籍。本修訂版亦將為該領域的學生,提供最為全麵且最為新近的指引。
第二版新增的特色有:
在文章材料的組織方麵,更增精進,讓學生更易取用,而且更能輕易地融入課程設計。
由編輯群纂寫緒論,清楚地羅列齣新媒介研究之中的各項主題。本緒論亦可為教師提供指引,得知如何在課堂中充份運用本手冊。
本手冊的每一章皆經過增補,不論是以往的研究所得以及背景材料,或是這項領域之中的最新發展,皆於章節中呈現齣來。
作者簡介
Leah A. Lievrouw
南加州大學安娜堡傳播學院博士,主修傳播理論與研究。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資訊研究學係,主要研究範疇為資訊與科技造成之社會與文化變遷,特彆關注社會平等、社會差異與智識自由等議題。著有《媒介、資訊與傳播:資訊與行為》(Mediatio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and Behavior)等書。
Sonia Livingstone
目前任教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媒介與傳播學係,主要研究範疇為媒介閱聽人研究,特彆關注孩童、青少年與網路關係,與新媒介網絡中,國內、傢庭以及教育用途之網路近用現象。著有《理解電視》(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等書。
譯者簡介
黃守義
(負責緒論、第一、四、五、六章、九至二十二章翻譯)
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
譯有:《進階社會學手冊》、《教育學總覽(下冊)》(皆由韋伯文化齣版)
許詩?
(負責第二、三、七、八章的翻譯)
颱灣大學政治係、政治大學新聞所畢業
謝詞
撰稿人簡介
緒論(一):2006年修訂學生版
緒論(二):2002年第一版
第一部分新媒介、文化與社會
第一章人際間的綫上生活
第二章媒介創造之社群:其曆史、理論及科學調查
第三章兒童與新媒介
第四章網際網路的使用觀點:上網管道、參與及互動
第五章新媒介與小團體組織
第六章文化與新媒介:曆史觀點
第七章文化研究與傳播科技
第八章權力與政治文化
第二部分科技係統、設計與産業
第九章新媒介的曆史
第十章從種種研究傳統來探索「互動」的模型:使用者、文件,以及係統
第十一章 如何建立基礎建設
第十二章 新媒介設計及發展:種種創新的散佈vs科技的社會形塑
第十三章新媒介與新經濟群集的動力
第十四章全球化與新媒介産業的架構
第十五章新資訊基礎建設的普遍取用管道
第三部分新媒介、體製與管理
第十六章數位內容的管製
第十七章從階層式到網路公司
第十八章新媒介以及資訊經濟學
第十九章新媒介與貿易政策
第二十章媒介市場的管理
第二十一章新式全球媒介,以及國傢的角色
第二十二章資訊社會的再迴顧
索引
收到《新媒介科技手冊》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踏實」!身為一個在大學任教的傳播學老師,我每天都在想著如何將最新的學術理論,轉化為學生們能理解、能應用的知識。過去,要找到一本能夠完整梳理新媒介科技發展脈絡,同時又能兼顧理論深度和實務廣度的中文參考書,其實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我們隻能零星地引用國外的期刊論文,或是依賴網路上零散的資訊,這樣不僅費時,也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這本書的齣現,真的像是及時雨!我特別期待它能在學術層麵上,為我提供一個有力的理論框架,幫助我更好地解析新媒介對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層麵的影響。像是「數位落差」、「資訊繭房」、「後真相時代」這些重要的當代議題,都與新媒介的發展息息相關,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更深入的探討和分析。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涵蓋更多跨領域的視角,例如心理學、社會學、甚至認知科學,來解釋為什麼人類會被某些新媒介所吸引,或是這些媒介是如何改變我們的思考模式。對於我的教學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學生的課外讀物,更在於它能成為我備課、研究的寶貴資源,讓我能帶領學生們更清晰、更深刻地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被新媒介深刻塑造的時代。
评分哇,拿到這本《新媒介科技手冊》的瞬間,我的心就砰砰跳!身為一個對新科技充滿好奇心的普通颱灣人,每天滑手機、看新聞、追劇,總覺得自己好像活在新時代的浪潮裡,但又常常有種霧裡看花的感覺。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超專業,但又不會太遙遠,感覺就像是能為我這種「科技小白」量身打造的科普指南。我特別期待它能好好解釋一下,那些聽起來很炫、新聞上常齣現,但實際上到底是什麼、又是怎麼運作的?像是AI、大數據、VR、AR,這些名詞我常常聽到,但總覺得似懂非懂,有時候新聞報導裡說得太深奧,就隻能點點頭,心裡卻是一團霧水。希望這本書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帶我進入這個科技的奇幻世界,讓我不再是個隻能被動接受訊息的「數位難民」,而是能有點主動理解、甚至運用科技的「數位公民」。想想看,如果我能弄懂這些新媒介背後的原理,是不是就能更聰明地篩選資訊,甚至找到更適閤自己的學習或娛樂方式呢?而且,書名裡有個「手冊」字,聽起來就很有實用性,希望它不隻是理論,也能提供一些實際應用上的建議,讓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而不是光聽聽就覺得好厲害,然後就沒然後瞭。總之,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點亮我對新媒介科技的知識盲區!
评分《新媒介科技手冊》這本書,我個人覺得它在「脈絡梳理」這塊,應該有很大的潛力!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科技發展和產業趨勢的觀察者,我常常覺得現在的科技資訊爆炸,但卻有點零散。每個新技術、新平颱都好像是獨立齣現的,很少有人能把它們放在一個更大的時間軸或產業生態係裡來解釋。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給人一種「係統性」的感覺,這正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介紹各種新媒介的「是什麼」,更能深入探討它們「為什麼會這樣發展」、「過去是如何演變而來」,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嚮」。像是,從早期的網際網路、部落格、論壇,到現在的社群媒體、短影音、元宇宙,這中間的演進邏輯是什麼?有哪些關鍵的技術突破、或是社會變遷,推動瞭這些媒介的轉型?還有,不同的新媒介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競閤的?例如,社群媒體的興起,對傳統媒體造成瞭什麼衝擊?短影音平颱的內容生產模式,又為內容創作者帶來瞭什麼新的機會和挑戰?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技術演進史」和「產業生態圖」,幫助我更宏觀地理解新媒介科技的發展軌跡,以及它們如何形塑我們當代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結構。如果書裡還能針對不同媒介的「商業模式」和「倫理議題」做一些探討,那就更加分瞭!
评分這本《新媒介科技手冊》的名字一聽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但同時又有一種親切感。我是個對3C產品很有興趣的普通上班族,每天下班後最喜歡的就是研究一下最新的手機、智慧傢電,或是想想自己傢裡可以怎麼透過科技變得更便利、更有趣。但是,每次看到新聞上講什麼「物聯網」、「5G」、「區塊鏈」,都覺得好遙遠,好像是工程師在討論的事情,跟我這個隻想讓生活變簡單、變好玩的人沒什麼關係。所以我拿到這本書,心裡最大的期望就是,它能不能幫我把這些聽起來很「科技」的東西,翻譯成我能懂、能用的語言?像是,那個「物聯網」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就是傢裡的電燈、冷氣都可以用手機控製?那「5G」跟現在的4G有什麼不一樣?真的會讓網速快到不可思議嗎?還有「區塊鏈」,聽起來好像跟比特幣有關,但它真的隻是虛擬貨幣那麼簡單嗎?有沒有什麼其他跟日常生活相關的應用?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貼心的朋友,耐心地解釋這些新媒介的「前世今生」,還有它們到底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實際的改變。如果書裡能多一點實際的產品案例,或是「這樣用,你的生活可以更方便!」之類的建議,那就更棒瞭!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讓自己不再是個被科技推著走的「被動使用者」,而是能更主動地去瞭解、去選擇,甚至去享受科技帶來的各種可能性。
评分這本《新媒介科技手冊》真的是意外的驚喜!我本身是個在廣告業打滾多年的資深行銷人,每天都在跟各種新奇的媒介打交道,從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到直播帶貨的各種操作,總是戰戰兢兢地想抓住最新的脈動。以前很多時候都是靠著參加研討會、看國外報告,或是直接「下去玩」來摸索,但總覺得零散,也抓不到一個係統性的觀念。拿到這本書,我第一個想法就是「這下有救瞭!」它不隻涵蓋瞭我日常工作中會接觸到的新媒介,更重要的是,它好像能把這些看似獨立的現象,用一個更宏觀、更有邏輯的方式串連起來。我特別好奇它會怎麼剖析不同媒介的特性、優勢與劣勢,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溝通方式、消費行為,甚至是社會結構。像是「內容行銷」這個概念,近幾年紅遍半邊天,但背後到底有哪些新媒介的推波助瀾?為什麼有些品牌能在社群媒體上聲量爆棚,有些卻默默無聞?這些問題,我覺得這本書或許能給我一些啟發。而且,身為行銷人,我更關心的是,這些新媒介的未來發展趨勢,以及我們該如何預判並製定更有效的策略。這本書的「手冊」屬性,讓我覺得它可能不隻是介紹名詞,更會有實操層麵的探討,這對我來說,絕對是如虎添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