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傳播社會日益發達,媒體遍佈於社會各個角落,閱聽人成為多數人必須扮演的角色,也由於閱聽眾在現代社會中可被轉換成某些政治與經濟利益,因此成為眾相爭取的對象,並發展齣許多相關的討論,這其中包含學術的與非學術的論述。
本書探討閱聽人之學術性論述所呈現的閱聽人,主要說明閱聽人研究中對閱聽人概念的處理方式,並分析閱聽人概念論述的主要類型及相關意義,同時也嘗試以曆程觀點來探討閱聽人經驗的過程及特性。當前社會的閱聽人時常麵臨變動、多元、與繁復的情境,許多媒介使用與日常活動相互錯雜,進而發展成特殊的媒介經驗,閱聽人研究必須能夠瞭解這種經驗曆程的發展脈絡,以便更真實地反映閱聽人的生活及經驗細節。
作者簡介
盧嵐蘭
現職:國立聯閤大學客傢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副教授
學曆: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著作:《閱聽人與日常生活》(2007,五南)
《現代媒介文化:批判的基礎》(2006,三民)
《媒介消費:閱聽人與社會》(2005,揚智)
《國內八點檔國語連續劇與社群意識:一個理論層麵的探討》
(1996,電視文化研究委員會)
譯作:《社會世界的現象學》(1991,桂冠)
《舒茲論文集》(第一冊) (1992,桂冠)
《社會學導論》(1996,桂冠)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閱聽人概念及想像的閱聽人
第二節 閱聽人研究與閱聽人概念
第三節 本書範圍──閱聽人研究論述的反思
第二章 閱聽人論述的多樣性
第一節 多樣的閱聽人模式
一、形式的閱聽人
二、經驗的閱聽人
第二節 閱聽人的本質化與非本質化
第三節 閱聽人的變化及概念論述
第三章 閱聽人研究的論述位置
第一節 閱聽人科學論述中的論述位置
一、科學社群與論述位置
二、閱聽人概念的科學論述位置
第二節 閱聽人研究中的倫理論述以及 道德與政治選擇
一、學術論述及論述習慣
二、科學論述位置與倫理論述位置
第三節 論述位置與權力關係
一、閱聽經驗之學術性建構
二、閱聽人論述的社會意義
第四章 曆程及變化──閱聽人經驗的說明架構
第一節 閱聽人研究及曆程觀點
一、閱聽人的經驗「曆程」
二、閱聽人的參與和曆程觀念
第二節 懷德海的範疇總綱
一、終極範疇
二、存在範疇
三、說明範疇
四、義務範疇
第三節 閱聽人經驗的範疇建構
一、終極範疇與閱聽人經驗
二、存在範疇與閱聽人經驗
三、說明範疇與閱聽人經驗
四、義務範疇與閱聽人經驗
第五章 閱聽人研究的概念論述
第一節 閱聽人:概念論述的相關問題
一、多重轉譯、脈絡、視域
二、個人∕群體、部分∕整體、想像∕相信
三、概念與範疇
第二節 閱聽人經驗的關係性
一、範疇及認識架構
二、關係內的構成元素
三、關係的建立與發展
第三節 閱聽人經驗的曆程性及其基礎
一、經驗的曆程性
二、曆程經驗的基礎
第六章 閱聽人研究的曆程取徑與閱聽人潛能
第一節 閱聽人即行動者
第二節 閱聽人的曆程性與世界性
一、世界性與行動者
二、閱聽人與世界公民
第三節 曆程經驗與閱聽人主體
一、從現代主義主體走嚮超越之路
二、閱聽人、主體、曆程性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當代閱聽人
第二節 迴歸閱聽人經驗
參考資料
讀完《閱聽人論述》,我的心情是有點復雜的,既有豁然開朗的喜悅,也有一些沉重的反思。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特彆,它不像一本教科書那樣有明確的章節劃分和清晰的理論框架,反而更像是一篇篇獨立卻又相互關聯的隨筆,但每一篇都充滿瞭作者獨特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他沒有直接告訴你“是什麼”,而是引導你去“怎麼想”。 我尤其佩服作者對於“意義”的解讀。他並不是把意義看作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強調瞭意義是在人與信息互動中不斷生成和轉化的過程。在信息如此多元且充滿競爭的環境下,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如何讓自己的觀點被理解,這背後其實有著非常復雜的“閱聽人”心理在作用。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同時也是意義的創造者,我們在解讀信息的同時,也在不斷地重塑著信息的意義。這種主動性,讓我覺得非常有力量,也讓我開始反思,在接下來的生活中,我應該如何更積極、更負責任地去扮演我的“閱聽人”角色。
评分老實說,《閱聽人論述》這本書的閱讀門檻,比我預期的要高一些。它不是那種可以邊看電視邊翻幾頁的書,需要你沉下心來,仔細地去體會作者的邏輯和論述。不過,正因為如此,它所帶來的迴饋也更加深刻。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作者並沒有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批評“閱聽人”的盲目,而是以一種同理心來理解我們身處的環境。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在扮演著“閱聽人”的角色,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收、篩選、判斷和傳播信息。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改變,是讓我對媒體素養有瞭更深一層的認識。過去,我以為媒體素養就是能夠分辨假新聞,但這本書告訴我,媒體素養遠不止於此。它包含瞭對信息背後意圖的洞察,對不同敘事方式的理解,以及對自身立場和偏見的覺察。作者分析瞭很多巧妙的修辭手法和心理學原理,是如何被運用在信息傳播中的,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很多時候是被“設計”好的觀點所影響。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好像獲得瞭一副新的眼鏡,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信息世界運作的邏輯。
评分《閱聽人論述》這本書,我當初是被它的標題吸引進來的,總覺得“閱聽人”這個詞帶點神秘感,好像是某個未曾被充分認識的群體。讀完之後,我纔明白,原來“閱聽人”說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我們這些接收信息、消費信息的人。作者沒有把我們寫成被動、愚蠢的接收者,反而強調瞭我們內在的主動性和批判性潛能。他花瞭很大篇幅去探討,為什麼我們會被某些敘事所打動,為什麼某些觀點會讓我們産生共鳴,甚至是被激怒。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舉瞭好多颱灣本土的例子,很多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遇到的社會事件或媒體報導。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去拆解這些事件的來龍去脈,去分析其中的利益關係,以及不同角色在信息傳播鏈條中的位置。他提齣瞭很多有啓發性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麼會相信?”“我們為什麼會傳播?”“我們又為什麼會拒絕接受?”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參加一場頭腦風暴,不斷地被挑戰、被啓發,重新審視自己接收和處理信息的方式。
评分這本《閱聽人論述》我真的花瞭好多時間慢慢品味,老實說,剛拿到的時候,名字有點文縐縐的,我以為會是那種很學術、很枯燥的理論書,可能得捧著字典纔能讀下去。但實際翻開後,纔發現完全不是這麼一迴事!作者的文字很有力量,而且非常貼近我們生活中的觀察。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聊天,分享他對於我們每天接觸到的各種信息,像是新聞、廣告、社群媒體上的各種言論,甚至是電視劇裏的情節,是如何被建構、被解讀的。 我尤其喜歡它分析那些看似平常的“梗”或是網絡流行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把它們當成笑話,而是深入剖析瞭它們背後所反映的社會心理、集體情緒,以及它們是如何在傳播過程中被放大、被扭麯,最終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時候,我們自己明明知道某個信息不那麼靠譜,但因為身邊的人都在談論,或者它觸碰到瞭我們內心深處的某種情緒,就會不自覺地被帶進去。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究竟有多少時候是在獨立思考,有多少時候是被“喂養”的信息所左右。它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們在信息洪流中的盲點和脆弱。
评分《閱聽人論述》這本書,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發現的,當時是因為看到朋友在討論某個社會現象,而這本書似乎給瞭他一些不同的視角。一開始我有點猶豫,因為我對“論述”這個詞總有點距離感,總覺得是學界纔會用的東西。但讀瞭之後,我纔發現,這本書完全沒有那種學院派的生硬感,反而寫得非常接地氣,而且充滿瞭對颱灣社會現象的深刻觀察。 作者在書中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探討,我們是如何通過語言、符號、圖像來構建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他分析瞭很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例子,比如政治人物的演講、廣告的宣傳語、甚至是一些流行歌麯的歌詞,是如何巧妙地運用各種技巧來影響我們的情緒和判斷。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對於“身份認同”和“集體記憶”是如何通過信息傳播來塑造的論述。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常識”或者“主流觀點”,其實都經過瞭一層層的建構和篩選。這本書讓我開始更謹慎地對待我所接收到的信息,並且試著去追溯它們可能的來源和目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