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齣以下的思考:
1.在網際網路上,誰說不可能變得齣名?
2.誰說網路廣告無法與廣播電視廣告抗衡?
3.為何我們預測大眾媒介的有所轉變,而非結束?
本書中,作者大衛.賀莫斯針對傳播科技理論提齣新的闡述,並與當代生活可說是息息相關。坊間關於傳播與媒介的書籍,大部分依然著重於傳統上的內容、再現、符號學和意識形態。本書將新媒介整閤入媒介理論當中,提醒我們重新檢視媒介環境。
本書探討瞭:
1.對於現在與未來的媒介研究,提供瞭清晰、簡明的摘要論述。
2.廣播與網路媒介之間相互關係的概括論述。
3.提醒大眾注意,「第二媒介時代」將會遮蔽大眾媒介。
4.檢視媒介如何延伸、替代、再製社會生活的各個麵嚮。
對於當代媒介環境,本書提齣精密卻易懂、令人贊嘆的分析,可供所有媒介與傳播領域的學生閱讀。
作者簡介
賀莫斯(David Holmes)
莫納西大學傳播與媒介學係的講師。
譯者簡介
趙偉妏
中正大學傳播學係學士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班
曾於2006年6-9月期間在韋伯文化擔任過計時編輯,並接受譯者的養成教育。
譯有《教您如何做文化暨媒介研究》(韋伯文化齣版)
圖錶目次
序言
謝詞
第一章 緒論:第二媒介時代?
壹、網絡文化中的傳播
貳、語言學觀點對於媒介的誇大言論
參、第一與第二媒介時代:曆史性的差異
肆、廣播媒介與網路媒介:曆史類型學的問題
伍、互動與整閤
第二章 廣播媒介理論
壹、媒介是社會的延伸:「大眾媒介」的興起
貳、大眾媒介是文化工業:從批判理論到文化研究
參、媒介是意識形態機器
肆、意識形態是廣播的結構:阿圖塞
伍、觀展的社會:德博、柏斯汀與傅柯
陸、大眾媒介為接近社會真實的主流形式:布希亞
柒、媒介即訊息:麥剋魯漢、殷尼斯和梅耶維茲
第三章 網絡社會理論
壹、網絡空間
貳、理論
參、社會涵義
第四章 廣播與網路傳播的相互關係
壹、相互構成的第一、第二媒介時代
貳、廣播與網路互動為整閤傳播的形式
參、瞭解廣播通訊背景下的網路傳播
肆、瞭解網路傳播背景下的廣播通訊
伍、失去文本的閱聽眾
陸、媒介理論的重生
柒、依據媒介理論重新定位廣播的角色
第五章 互動與整閤
壹、傳播的播送與儀式觀點
貳、互動的類型
參、「媒介作用」的問題
肆、媒介理論與個人
伍、缺乏互動性的互惠:廣播
陸、缺乏互惠性的互動:網際網路
柒、整閤論點的層級
第六章 電訊傳播
壹、再思考社群
貳、傳統的社群理論
參、「社會的終止」與新的社群論域
肆、全球化與社會背景脈絡
伍、全球社群實踐的興起
陸、媒介的社會性∕目標的社會性
柒、後社會的群聚與世代落差
捌、網路社群
玖、廣播社群
拾、電訊社群
參考書目
索引
對於我這種在科技浪潮中摸爬滾打過來的中年人來說,《媒介、科技與社會》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迴顧與反思的契機。我清晰地記得,從撥號上網的年代,到寬帶普及,再到如今的5G時代,每一次技術的躍進都伴隨著社會形態的劇烈變動。這本書沒有停留在“技術是什麼”的層麵,而是著力於“技術如何影響我們”以及“我們如何迴應技術”的宏大命題。作者的論述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信息過載”和“注意力經濟”的深入剖析。我們每天被海量的信息轟炸,大腦的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各大平颱為瞭搶奪我們的注意力,不斷推陳齣新,設計齣各種“鈎子”。這不僅消耗瞭我們的精力,更可能導緻我們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書中關於“數字身份”的討論也讓我深有體會。我們在網絡上的發言、互動,都在構建一個數字化的自我,這個數字自我有時比現實自我更加鮮活,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審視和評價。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科技的關係,不再是單純的“使用者”,而是更主動的“參與者”,甚至“創造者”。我開始意識到,我們有責任去理解並塑造科技的發展方嚮,而不是被動地被它裹挾。
评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媒介、科技與社會》這本書,我抱著有點期待又有點疑慮的心情。畢竟,“媒介”和“科技”這兩個詞聽起來就有點學究氣,我擔心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著作。但翻開第一頁,我立刻就被作者的文筆吸引住瞭。他沒有使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故事化的方式,將媒介與科技發展背後的社會意義娓娓道來。比如,他用一個生動的例子,描述瞭當一種新的社交平颱齣現時,人們是如何在其中尋找歸屬感、建立社群,甚至是如何與傳統權力結構進行博弈的。這讓我聯想到最近颱灣年輕人對於某些新興網絡社群的迷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潛在社會動員力。書中對“算法”如何影響我們的信息接收和決策過程的分析,也讓我不寒而栗。我們以為自己在自由地選擇信息,但實際上,很多時候我們是被算法“喂養”的,它根據我們的喜好和行為推送我們“想看”的內容,久而久之,我們的視野就會被局限,認知也會變得片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瞭科技錶麵之下的復雜運作機製,並提醒我們保持警惕和批判性思維。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我們該如何應對”。
评分《媒介、科技與社會》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改變。我一直認為自己對科技和社會發展有相當程度的瞭解,但這本書卻讓我發現,我之前的很多認識都隻是冰山一角。作者的宏大視野和深刻洞察力,將媒介、科技與社會發展的各個維度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時代畫捲。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技術決定論”的反思,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科技視為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而是強調瞭社會力量、文化因素以及人類能動性在塑造技術發展和影響社會變遷中的關鍵作用。這讓我覺得,我們並不是任由科技擺布的木偶,而是擁有選擇權和塑造力的主體。書中關於“後真相時代”的討論,也讓我對當前颱灣社會彌漫的假新聞和信息戰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但真正有價值、有深度、有真相的信息卻變得越來越難尋。這本書不僅是對當前媒介與科技發展現狀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未來社會走嚮的有力啓示。它鼓勵我們保持思考,保持懷疑,並積極地參與到塑造一個更加健康、公正、包容的數字社會的進程中來。
评分這本書《媒介、科技與社會》簡直是為我們這代颱灣人量身打造的!從小時候看電視、聽收音機,到現在人手一颱智能手機,媒介的演變速度快得驚人,也深刻地改變瞭我們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甚至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我記得小時候,一傢人圍在電視機前收看新聞聯播,那是一種共享的體驗,也是信息相對集中的時代。後來有瞭衛星電視,選擇多瞭,但感覺好像離彼此也遠瞭點。如今,社交媒體更是把我們徹底捲入瞭一個信息爆炸的洪流,每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機,看看有什麼新消息,有什麼朋友動態,有什麼好玩的事情。這本書不僅梳理瞭這些媒介變遷的曆史脈絡,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探討瞭科技進步如何與我們的社會結構、文化認同、政治生態産生互動。作者的分析非常透徹,比如講到社群媒體如何塑造瞭我們對“真實”的感知,如何影響瞭我們的政治參與,以及數字鴻溝的問題,這些都讓我産生瞭很多共鳴。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數位公民權”的討論,這正是我們颱灣社會目前非常關注的議題。這本書讓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並非被動地接受科技,而是積極地與之互動,並共同塑造著這個數字時代。讀完這本書,感覺自己的腦袋被打開瞭,對身邊司空見慣的現象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瞭更多思考。
评分讀完《媒介、科技與社會》,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社會現況的理解又上瞭一個颱階。這本書的洞察力非常敏銳,它不僅關注宏觀的社會趨勢,更深入到微觀的個體經驗。作者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解釋瞭諸如“迴聲室效應”和“過濾氣泡”等概念,這些概念在我日常的網絡生活中屢見不鮮。我常常在臉書上看到一些特定立場的討論,然後發現我的朋友們也大多持有相似的觀點,好像整個世界都是這樣。這種被同質化信息的包圍,讓我感到既熟悉又有點不安。書中對“數字鴻溝”的討論,也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內部不同世代、不同階層在科技使用和信息獲取上的差異。有些長輩可能對智能手機的使用還不太熟練,而我們這些年輕一代則可能沉迷於虛擬世界的互動,而忽略瞭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這本書引導我們去思考,科技帶來的便利是否是以犧牲某些東西為代價的?它如何加劇瞭社會的不平等?作者的批判性視角讓我更加警覺,也促使我思考如何在數字時代保持開放的心態,並主動去瞭解和接觸不同於自己的信息和觀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