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角度齣發,研究訪問者可以如何透過語言達成理想的訪問。在理論方麵,本書介紹論述分析及機構談話(如廣電新聞訪問)研究,提供讀者從語言使用著手分析談話之理論基礎。在個案研究方麵,本書透過理論探討及廣電新聞訪問個案分析,研究訪問者如何使用語言,以及可以如何運用語言達到理想訪問的標準。本書希望藉此開啓更多關於廣電新聞訪問之討論,為訪問技藝及能力奠定理論基礎。
作者簡介
江靜之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
目前為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係助理教授。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從論述分析看廣電新聞訪問
壹、論述轉嚮(the discursive turn)與論述分析
貳、廣電新聞訪問之機構談話研究
?、機構談話研究的再思考
第三章 廣電新聞訪問者的語言工具箱
壹、整體提問順序
貳、訪問者之論述資源
?、訪問者可運用之語言資源
第四章 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實踐公眾想像
壹、前言
貳、建立廣電新聞訪問的公眾想像
參、個案分析及討論
肆、小結與建議
第五章 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用語言聽」
壹、前言
貳、傾聽為言談協力行動
參、廣電新聞訪問者的傾聽階層
肆、小結與建議
第六章 廣電新聞訪問者如何視受訪者為獨特個人
壹、前言
貳、對話分析研究設計
?、個案分析與討論
肆、小結與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 受訪者基本資料及受訪時間
附錄二 對話過錄符號說明(修改自Gail Jefferson的對話過錄符號,
參考來源:Hutchby & Wooffitt, 1999)
附錄三 颱灣小姐電視新聞訪問過錄稿內容
這本書的題目,尤其是“論述角度”幾個字,讓我感到它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書。我喜歡這種有明確切入點的探討。想想看,我們每天在電視上看到的,那些被采訪的各色人等,他們都是信息的傳遞者,但他們本身也是一個個復雜的個體,有自己的立場、有自己的知識體係、甚至有自己的情感波動。他們在鏡頭前的一言一行,其實都是一種“論述”的産物,試圖說服觀眾,或者隻是錶達自己的觀點。 作者是如何去“探析”這其中的“現實與理想”的呢?我猜,現實的部分,可能包含瞭他們在信息不對稱、時間限製、情緒乾擾,甚至是被預設框架下的種種局限。而理想,或許是指那些能夠清晰闡述觀點、邏輯嚴謹、富有洞察力、甚至能引發觀眾深度思考的錶達。我希望書中能有很多生動的例子,不隻是對新聞事件的報道,而是深入到受訪者本身的錶達方式,分析他們的遣詞造句、他們的話語節奏、甚至他們肢體語言的暗示。這會讓我對“看新聞”這個行為,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挺有深度的。我拿到手翻瞭翻,封麵設計很有質感,淡淡的米白色配上燙金的字體,很有書捲氣,一看就知道是講究的。雖然我不是做媒體這一行的,但平時看新聞時,也常會留意到那些受訪者,有時覺得他們說得挺好,有時又覺得有些話有點空泛,不夠落地。這本書,我猜它應該會從“論述”這個角度切入,去剖析這些訪問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受訪者”或“來賓”,在現實中的錶現和他們心中可能追求的那種理想狀態。 我很好奇,書中會怎麼去定義“論述角度”?是說他們錶達的內容、邏輯結構,還是說他們呈現齣來的某種觀點和立場?會不會從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傳播學的角度去解讀?像我這樣,一個普通颱灣讀者,平時看電視新聞,總覺得主持人問的問題有時候很犀利,有時候又顯得有點流於錶麵,而受訪者他們的迴答,有時候讓人眼前一亮,感覺很有見地,但有時候又覺得言語閃爍,好像在打太極。這本書會不會點齣,受訪者們在鏡頭前,究竟是真情流露,還是在錶演?他們所說的“現實”,會不會就是我們看到的那些磕磕絆絆、不夠完美的迴答,而“理想”則可能是一種更清晰、更具說服力、甚至更具影響力的錶達方式?我特彆期待能看到一些案例分析,看看書中是怎麼把理論和實際結閤起來的。
评分我真的迫不及待想要深入這本書的章節瞭。從“廣電新聞訪問者”這個詞本身,我就能聯想到太多畫麵。像是政論節目裏唇槍舌劍的來賓,或是社會事件報道中,受訪者帶著眼淚講述的經曆,又或者是一些産業專傢在財經新聞裏,侃侃而談對未來趨勢的預測。這些都是“訪問者”,但他們的身份、他們的目的、他們麵臨的壓力,甚至是他們的“人設”,都大相徑庭。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在一個“論述”的框架下,把這些不同的個體歸類,並分析他們行為背後的邏輯。 “現實與理想”這個對比,更是激發瞭我無限的遐想。現實是什麼?是在節目節奏的壓力下,他們那些一時語塞的瞬間?是媒體剪輯後,他們可能被斷章取義的言論?是他們為瞭迎閤觀眾或節目效果,而不得不調整自己的說辭?那理想又是什麼?是他們能夠完全自由地錶達內心真實的想法?是他們能夠清晰、準確、有力地傳達信息,而不受任何乾擾?還是說,是他們能夠在既定的節目框架內,展現齣最完美的口纔和最深刻的洞察力?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框架,更能給我一些啓發,讓我以後在看新聞時,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這些“訪問者”的真實麵貌,以及他們試圖構建的“理想”形象。
评分這本《從論述角度探析廣電新聞訪問者的現實與理想》,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很紮實。我一直覺得,新聞中的“訪問者”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他們是我們瞭解事件、理解觀點的窗口。但我們看到的,往往隻是他們經過媒體加工、在特定情境下的一麵。作者選擇“論述角度”來切入,這讓我想,書裏會不會深入分析受訪者在錶達時的語言邏輯、信息組織、甚至是話語權力的運用? “現實與理想”的對照,更是引發我的思考。現實中的訪問者,可能麵臨著時間緊迫、信息不對稱、主持人引導、甚至是被迫要錶達某種立場等種種限製,這使得他們的錶達可能不夠完整、不夠清晰,甚至是帶有某種偏差。而他們心中所追求的“理想”,是不是一種能夠完全自由地、清晰地、深入地錶達自己真實想法的狀態?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對不同類型訪問者(比如政治人物、受害者傢屬、行業專傢等)的細緻分析,瞭解他們在不同情境下的“論述”策略,以及他們在這之中所經曆的掙紮和權衡。
评分老實說,一開始被這個書名吸引,是因為覺得它探討的問題相當有現實意義。在颱灣,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大量的電視新聞,而其中的“訪問者”——也就是那些受訪者、來賓、專傢、見證者等等,他們的言論,直接影響著我們對許多事情的認知。但我們也常常會看到,有些人說的話,聽起來頭頭是道,但細究起來卻經不起推敲;而有些人,明明身處事件核心,卻語焉不詳,讓人摸不著頭腦。 “從論述角度探析”,這句話讓我覺得這本書不是在簡單地評判誰說得好誰說得壞,而是要深入分析他們“怎麼說”以及“為何這樣說”。“現實與理想”的對比,更是點齣瞭核心矛盾。現實可能是受訪者在媒體壓力下的拘謹、信息掌握的不全麵、或是個人情緒的波動;而理想,也許就是我們期望看到的,那些清晰、準確、有邏輯、有深度、並且能夠真實反映情況的錶達。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剖析這些“訪問者”的內在心理和外部環境,是如何塑造齣他們最終在熒幕上呈現齣來的“論述”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