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人情與麵子〉的理論模型作為基礎,分析儒傢思想的內在結構,藉以說明: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是要建立由一係列理論所構成的科學微世界,既能代錶人類共有的心智,又能反映文化特有的心態。
作者先對以往有關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做後設理論分析,然後從倫理學的觀點,判定儒傢倫理的屬性,接著以「關係主義」的預設為前提,建構齣一係列的微型理論,藉以說明儒傢社會中的社會交換、臉麵概念、成就動機、組織行為、衝突策略,並用以整閤相關的實徵研究。作者希望藉由本書的努力,建立「儒傢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第一章 本土心理學的知識論目標
第一節 心理學本土化運動的興起
第二節 文化心理學的第三波
第三節 對本土心理學的挑戰與迴應
第四節 本書的主張
結 論
第二章 從建構實在論看非西方社會的現代化
第一節 心智的文化發展
第二節 建構實在論
第三節 現代化的意義
第四節 華人社會的現代化
結 論
第三章 西方哲學中的人觀與典範轉移
第一節 亞裏斯多德的「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
第二節 康德的「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
第三節 維根斯坦的獨我論
第四節 波柏的進化認識論
第五節 後實證主義的知識論
第六節 建立普世心理學的方法論策略
結 論
第四章 〈人情與麵子〉理論的建構
第一節 社會交換論的迴顧
第二節 交換理論的批判
第三節 正義理論的迴顧
第四節 社會關係的深層結構
第五節 〈人情與麵子〉的理論建構
結 論
第五章 儒傢思想的內在結構
第一節 儒傢的天命觀
第二節 儒傢的心之模型
第三節 儒傢的庶人倫理:「仁、義、禮」倫理體係
第四節 修身以道
第五節 君子與小人
第六節 儒傢的「士之倫理」:濟世以道
第七節 緻中和的世界觀模型
第八節 人觀、自我與個體
結 論
第六章 華人道德思維的研究典範:後設理論分析
第一節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
第二節 Rest的四部分模式
第三節 Bloom的社會原則和社會人道
第四節 華人的政治社會思維
第五節 人類發展的存在麵相
第六節 馬慶強的雙參數道德發展理論
第七節 科學哲學的反思
結 論
第七章 儒傢社會中的道德思維與道德判斷
第一節 儒傢的「庶人倫理」
第二節 儒傢的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第三節 分殊理性
第四節 儒傢倫理的調整
第五節 儒傢社會中的道德思維
第六節 儒傢社會中的道德判斷
第七節 「情理」與「法理」
第八節 關係主義與個人主義:自我的界綫
結 論
第八章 儒傢關係主義與社會交換
第一節 儒傢「庶人倫理」的可外推性
第二節 由「關係取嚮」到「儒傢關係主義」
第三節 角色「關係」的認知結構
第四節 關係與資源分配
第五節 關係與社會交換
第六節 代間交換與孝道
第七節 關係脈絡與社會規範
第八節 中國與日本:兩種儒傢社會的比較
結 論
第九章 儒傢社會中的生活目標與成就動機
第一節 颱灣心理學界對成就動機的先期研究
第二節 素樸實證主義研究取嚮的批判
第三節 儒傢社會中成就動機的文化分析
第四節 西方社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
第五節 儒傢社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
第六節 生活目標之達成:自尊與麵子
第七節 縱嚮目標與橫嚮目標的比較
第八節 努力模式與能力模式
第九節 努力的道德意義
第十節 努力與奬懲
結 論
第十章 儒傢社會中的道德與麵子
第一節 華人的「臉麵」之謎
第二節 儒傢倫理與心理社會均衡
第三節 儒傢社會中的道德與丟臉
第四節 麵子需求與性格
第五節 大我的臉麵
第六節 關係他人的麵子情緒
第七節 角色義務與成就類型
第八節 「大我」與麵子維護
第九節 兩種研究取徑的比較
結 論 文化化約主義的限製
第十一章 華人社會中的「關係」與組織行為
第一節 拉關係與感情的規避
第二節 組織間關係運作的爭議
第三節 華人社會中企業的類型
第四節 華人社會中的信任策略
第五節 組織間的關係運作
第六節 組織內的關係運作
結 論
第十二章 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
第一節 西方心理學中的衝突化解模式
第二節 麵子磋商理論
第三節 華人社會中的麵子語言
第四節 本土衝突化解模式的建構
第五節 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理論
第六節 縱嚮內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七節 橫嚮內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八節 內團體的閤作目標
第九節 橫嚮外團體的衝突化解策略
第十節 儒傢關係主義的研究傳統
令我感到振奮的是,本書的“實徵研究”部分,將抽象的理論與鮮活的現實緊密地聯係起來。很多時候,哲學和理論研究容易陷入象牙塔,脫離實際生活。而這本書的作者,似乎有意打破這種藩籬,將“儒傢關係主義”的理論,置於真實的社會情境中去檢驗和驗證。我很好奇,作者采用瞭哪些具體的實證研究方法?他是否進行瞭問捲調查、訪談、案例分析,或者實驗?對於“儒傢關係主義”這樣一種偏重於人際互動和情感連接的理論,進行實證研究無疑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作者是如何將那些不易量化的“關係”和“情感”,轉化為可收集和分析的數據的?我猜想,書中可能選取瞭不同類型的社會關係作為研究對象,例如,傢庭內部的親子關係、職場中的同事關係、社區鄰裏關係,甚至是網絡社群中的虛擬關係。通過對這些真實關係的研究,作者試圖證明,“儒傢關係主義”所揭示的某些規律,是否在現實中得到瞭體現。我對書中呈現的實證數據和研究結果尤為期待,它們能否為我們理解當下的社會問題,例如人際疏離、信任危機等,提供新的視角和解決方案?
评分我被書中展現齣的深邃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思考所摺服。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啓迪。作者在對“儒傢關係主義”進行哲學反思、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的過程中,似乎始終貫穿著一種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懷。我感到,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梳理和建構一種學術理論,更是在努力迴答如何在這個快速變化、日益復雜的現代社會中,重新找迴人與人之間的溫情與連接。作者可能並沒有迴避現代社會帶來的挑戰,例如個體主義的興盛、人際關係的碎片化等,而是試圖在“儒傢關係主義”的框架下,為這些問題提供有力的解答。我尤其欣賞書中可能提齣的關於“新儒傢關係主義”的構想,它既保留瞭儒傢思想中關於人倫道德的精髓,又注入瞭現代社會的活力和創造力。這讓我思考,如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保持文化的根基,同時擁抱未來的發展?本書對於“關係”的理解,是否也包含瞭對“社群”的再定義,以及如何在數字時代構建新型的社會連接?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對社會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更開闊的視野。
评分讀到這本書關於“理論建構”的部分,我仿佛進入瞭一個精密的思想實驗室。作者在這裏展現瞭他非凡的學術創造力,他並沒有止步於對儒傢思想的哲學式梳理,而是試圖將其轉化為一種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理論體係。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儒傢關係主義”的理論模型,可能進行瞭多維度的剖析,比如,它可能包括瞭基本原則、運作機製、發展規律等一係列構成要素。這讓我聯想到,很多社會科學理論,都是通過對現象的觀察和歸納,然後構建齣抽象的理論框架,而這本書似乎是將一種人文精神濃厚的哲學思想,通過現代學術的語言和方法,進行瞭理論化的重塑。我對書中提齣的“關係構建模型”或“關係互動範式”等概念充滿瞭期待,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理論工具的?他是否藉鑒瞭其他社會科學理論的某些視角,例如係統論、博弈論,或者社會網絡分析等,來豐富他的理論建構?在理論闡釋的過程中,作者是否也考慮到瞭理論的普適性和適用性,即這種理論框架,能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情境下得到應用?我特彆關注書中可能涉及到的“關係調適策略”或“關係優化原則”等內容,這部分理論的實踐意義,對於指導我們如何處理現實中的人際關係,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瞭它的扉頁。這本書以一種極為宏大的視角,探討瞭“儒傢關係主義”這一概念。我一直對儒傢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語境下,如何理解和應用儒傢思想,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挑戰和機遇。這本書的標題就深深地吸引瞭我,它不僅僅停留在對儒傢思想的哲學式解讀,更進一步地提齣瞭“理論建構”和“實徵研究”,這錶明作者試圖將一種古老的哲學智慧,轉化為具有現代學術生命力的理論框架,並且可以通過實際的社會現象來加以驗證。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哲學反思部分,對儒傢思想的核心概念,如“仁”、“禮”、“義”、“智”、“信”等,進行瞭深刻的挖掘和現代性的闡釋,他並沒有簡單地復述前人的觀點,而是試圖在當代的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模式中,重新審視這些概念的意義和價值。例如,關於“仁”,書中可能不再僅僅局限於父子、君臣等傳統關係,而是探討如何在更廣泛的社會網絡中,構建一種普遍的關懷和責任感。我對書中關於“關係”的界定和分類尤其感到好奇,它是否涵蓋瞭傢庭、職場、社區,乃至全球化的聯係?作者又是如何運用哲學的方法,來梳理這些復雜的關係網絡,並從中提煉齣“關係主義”的核心要義的?這部分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讓我對儒傢思想有瞭耳目一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和研究方法。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作者不僅僅局限於哲學本身的探討,而是巧妙地融閤瞭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甚至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和研究方法。這種跨學科的視角,使得“儒傢關係主義”這一研究主題,顯得更加立體和豐滿。例如,在哲學反思部分,作者可能藉鑒瞭心理學中關於依戀理論、社會交換理論等,來解釋人際關係的形成和維係。而在理論建構階段,他可能參考瞭管理學中的組織行為學、團隊動力學等理論,來構建更具操作性的關係模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實徵研究部分,作者似乎展現瞭嚴謹的科學研究態度,他可能運用瞭統計學的方法來分析數據,或者采用瞭定性研究的紮實方法來解讀案例。這種融閤不同學科的優勢,使得本書的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對“儒傢關係主義”本身的闡釋,更能夠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科學圖景中進行比較和對話。我甚至可以想象,書中可能還涉及到瞭文化比較的研究,將“儒傢關係主義”與其他文化背景下的關係理論進行對比,從而凸顯其獨特性和普遍性。這種融會貫通的研究方式,無疑提升瞭本書的學術價值和思想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