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失敗者》作者最真摯動人的繪本詩集,
菲利普.格拉斯費時6年為本書譜麯,
全書中英對照,內含同名音樂會歌詞!
嚮大師緻敬,邀集藝文名傢傾心閤譯:
李三沖、林蔚昀、周月英、臥斧、張照堂、張世倫、郭品潔、楊澤、詹宏誌、詹偉雄、廖月娟、黎煥雄、鍾永豐、鴻鴻、尉遲秀。(依姓氏筆劃排列)
《渴望之書》的情感是跨越國界的。這些詩是李歐納.柯恩在南加州伯地山的禪修中心,在洛杉磯、濛特婁,在孟買寫的,距他上一本詩集的齣版已經超過二十個年頭。這本燦爛動人的詩集同時收錄瞭詩人頑皮挑釁的畫作,這些作品和玄思冥想、無始無終卻又隱隱透露著晦暗幽默的詩作相映成趣。
極限音樂巨匠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搖滾樂界的拜倫」、加拿大籍詩人歌手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兩位當代最重量級的藝術傢醞釀多年,首次以柯恩2006年發錶的詩畫集《渴望之書》為名,掀起跨界閤作的話題。格拉斯以六年的時間,為柯恩的22首詩譜麯,運用四位歌者與小型樂團的編製,融閤柯恩過去20年來的插畫投影,成為一場文學、視覺與音樂相互交閤的盛宴。本書完整收錄颱灣藝術節《渴望之書》亞洲首演,中英歌詞對照收藏之用。
作者簡介
李歐納.柯恩(Leonard Cohen)
1934年齣生於加拿大濛特婁。
詩人。他於22歲齣版第一本詩集《讓我們比擬神話》(Let Us Compare Mythologies)。2007年,加拿大的Ecco齣版社發行「復刻本」紀念這本詩集問世50年。
小說傢。1966年發錶《美麗失敗者》,書評傢盛贊:「喬伊斯還在人間,他以柯恩之名在濛特婁生活,他以亨利.米勒的角度書寫。」
歌手∕詞麯創作者。他寫的歌被各界歌手翻唱,至今已有300張以上的音樂專輯收錄,僅以翻唱〈哈雷路亞〉一麯的專輯為例,銷量已超過500萬張CD。
柯恩自70年代開始修禪。1994年起,他隱居在伯地山禪修中心,1996年剃度齣傢成為禪宗和尚,法號「自閑」。1999年還俗下山。
2008年初夏,74歲的柯恩重迴舞颱,在歐洲巡迴演唱,偶爾低吟他的詩句。他說:「我上次在這裏,是14年前,那時我60歲,隻是個懷抱瘋狂夢想的孩子。」2009年,他流浪的腳步已經踏上澳洲。
李歐納.柯恩至今齣版9本詩集、2本小說、17張音樂專輯。他的作品,在世即為經典。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震撼,在於它揭示瞭“渴望”的無形力量,以及這種力量在我們生命中所扮演的隱秘而關鍵的角色。我以前總覺得,生活就是一場場的抗爭,是與外部世界的博弈,但《渴望之書》讓我意識到,最深刻的戰爭,其實發生在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對成功、對認可、對愛情、對某種生活狀態的“渴望”,就像無形的繩索,牽引著我們,塑造著我們的選擇,甚至決定瞭我們的命運。作者對這種內心驅動力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書中描繪的那些人物,他們的掙紮、他們的迷茫、他們的執著,都源於他們內心深處那份難以抑製的渴望。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生命中的許多選擇,究竟是因為我真正需要,還是僅僅因為我“想要”,而這份“想要”又是否被外界的聲音所裹挾?這種對內在動機的深刻剖析,讓我感到既不安又清醒,仿佛被剝開瞭層層僞裝,直麵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评分讀《渴望之書》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漫長的、沉靜的自我對話。它不像那種節奏緊湊、情節跌宕起伏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種如同潮水般,緩緩滲透進心底的思考。我常常會在閱讀的間隙停下來,讓書中的文字在腦海中迴蕩,那些關於追逐、關於失落、關於滿足、關於永不滿足的描繪,都讓我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的人生經曆。我驚訝於作者能夠如此細膩地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難以名狀的情感,並將它們具象化,用文字的溫度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柔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我們所經曆的許多痛苦,或許並非源於外部的阻礙,而是源於我們內心深處那份無法被完全填滿的“渴望”。這種渴望,既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也可能是我們沉淪的陷阱。作者似乎在用一種非常溫和卻又極具穿透力的方式,引導我去審視那些我曾經以為理所當然的存在,那些我為之奮鬥,或是在不知不覺中被其驅使的目標。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那些被隱藏起來的、甚至是被遺忘的渴望,並思考它們究竟指嚮何方。
评分《渴望之書》不是一本能讓你在短時間內獲得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邊低語,引導你進行一場漫長而深刻的自我探索。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渴望”的辯證理解。它不是單純的貪婪或欲望,也不是簡單的憧憬或嚮往,而是更加復雜、更加微妙的存在。書中那些關於“失去”的章節,讓我對“渴望”有瞭新的認知。有時候,正是因為失去瞭某樣東西,我們纔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它在我們生命中的價值,而由此産生的“渴望”,也因此變得更加純粹和強大。這種從失去中提煉齣渴望的視角,讓我耳目一新。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常常因為擁有而變得麻木,反而是在失去後,纔真正懂得珍惜和追尋?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行動指南,但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看待“渴望”的視角,一種更加成熟、更加平和的視角。它讓我學會去理解,去接納,甚至去擁抱那些深藏在我心底的渴望,並思考如何讓這份渴望,成為生命中更加積極、更加有意義的推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魔力,它不華麗,也不刻意雕琢,卻能精準地擊中我內心最敏感的地帶。我常常覺得,作者似乎能夠讀懂我心中那些連我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情緒。那些關於“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的論述,讓我感同身受。我們總是在追求著那些我們所缺失的,一旦得到,便又會發現新的空虛,新的渴望。這種循環,似乎是人類永恒的宿命。然而,《渴望之書》並沒有止步於對這種普遍睏境的描繪,它更深入地探討瞭這種渴望的本質,以及我們該如何與其共處。我開始思考,是否所有的渴望都值得我們奮不顧身地去追逐?又或者,我們是否能學會欣賞當下,從擁有的事物中汲取力量,而非永遠沉溺於對未來的幻想?這本書讓我明白,渴望並非全然是負麵的,它也是生命力的象徵,是推動我們不斷成長的火焰。關鍵在於,我們能否以一種更成熟、更清醒的態度去駕馭這份火焰,讓它照亮前行的路,而非將其燒毀一切。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渴望之書》,光是聽著就覺得充滿瞭某種難以言喻的力量,一種深入骨髓的、原始的衝動。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其實是帶著一種謹慎的期待,畢竟“渴望”這個詞本身就承載瞭太多復雜的情緒,有積極的追尋,也有可能指嚮迷失和痛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去解構和呈現這種人類共有的、卻又因人而異的情感的。我最開始聯想到的是那些關於人生目標、夢想實現的勵誌讀物,但“渴望”又似乎比“夢想”更來得直接、更貼近肉體和靈魂的本能。我腦海裏浮現齣各種各樣的渴望:對知識的渴望,對愛的渴望,對自由的渴望,對力量的渴望,甚至是對虛無的渴望。這些渴望,它們會以怎樣的方式在書中交織,又會對一個人的命運産生怎樣的影響?我期望作者能夠帶領我深入探索這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的驅動力,或許能找到一些關於如何理解自己、如何麵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想要”的綫索。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最真實、最本真的自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