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最佳國文科最佳輔助教材,基測學測高分必讀寶典
◆知識係統圖解化方式,輕鬆建立文學係統
◆重要觀念錶格化類比,學習記憶更有效率
◆分門彆類由淺入深化,基測學測高分保證
【中國文學認識篇】
瞭解何謂「文學」,以及「文學」的起源及功能,並進一步介紹古典文學及現代文學的分類及發展流變。
【曆代文學提要篇】
第2.3週介紹曆代文學的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包括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以及民國等。
【文字聲韻述要篇】
介紹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流變,與中國的文字構造原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藉」等,以及標點符號的運用。
【修辭詞類匯整篇】
講解修辭的四個種類:材料上的辭格、意境上的辭格、章句上的辭格、詞語上的辭格。此外,說明五大句型結構,以及成語、諺語、歇後語、外來語及新世代語匯的形成。
【應用文類運用篇】
介紹書信、便條、自傳、自薦信、會議文書、書狀、名片、柬帖、對聯、題辭的用法,並舉例說明如何將之應用在生活中。
【附錄】
匯整評量試題,附有詳細解答與說明。讀者可先自我測驗,再對照解答,自學輔導。
作者簡介
陳鐵君
本名國政,以字行。颱灣屏東縣人,一九四○年六月十二日生。自幼喜愛中國文學,中學時代即開始投稿,作品散見各報副刊及雜誌。一九六五年畢業於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先後任教於高雄縣立美濃初中、省立颱南一中及颱北市立建國高中。課餘編著有《高中國文精讀全璧》、《成語詞語辨正》等中學生課外讀物,以及工具書《活用成語典》、《活用中文大辭典》等近二十類,嘉惠學子無數。
陳文之
字宥儒,鐵君之子。一九七○年十月八日生。自幼好讀雜書,獨喜創格;不泥於古。耳濡目染於其父編書工作,遂以承續父業為誌趣之首。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文藝創作組、中文研究所,目前就讀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所博士班。作品有小說集《梵訶餘韻》;古典選輯《背叛,是男人的天性》;升學用書《曆屆學測試題暨詳解》、《成語詞語攻略祕笈》《圖解國學常識》等。
編輯大意
第壹單元 中國文學認識篇
第1週
星期一 文學的意義及分類
■圖解:文學的意義及分類
星期二 韻文發展史簡介
■圖解:韻文的發展流變
星期三 散文發展史簡介
■圖解:散文的發展流變
星期四 小說發展史簡介
■圖解:小說概述、曆代小說的發展
星期五 曆代文學流變總覽
■圖解:曆代文學流變總覽
第貳單元 曆代文學提要篇
第2週
星期一 先秦文學
■圖解:先秦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二 兩漢文學
■圖解:兩漢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三 魏晉南北朝文學
■圖解:魏晉南北朝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四 隋唐五代文學
■圖解:隋唐五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五 兩宋文學
■圖解:宋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第3週
星期一 金元文學
■圖解:金元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二 明代文學
■圖解:明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三 清代文學
■圖解:清代社會文化及文學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星期四 民國文學
■圖解:民初社會文化及文學體裁與特色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大陸近代重要作傢
星期五 颱灣文學
■圖解:颱灣新文學的發展
■圖解:重要作傢簡介
第參單元 文字聲韻述要篇
第4週
星期一 中國文字及文字學簡述
■圖解:中國文字及文字學史略
星期二 中國文字構造簡述
■圖解:文字的構造
星期三 中國文字流變簡述
■圖解:中國文字的起源及流變
星期四 中國聲韻學簡述
■圖解:何謂聲韻學、國語與方言
星期五 文章標點符號運用簡述
■圖解:標點符號的種類
第肆單元 修辭詞類匯整篇
第5週
星期一 修辭學簡述
■圖解:辭格種類
星期二 材料上的辭格
■圖解:材料上的辭格
星期三 意境上的辭格
■圖解:意境上的辭格
星期四 章句上的辭格
■圖解:章句上的辭格
星期五 詞語上的辭格
■圖解:詞語上的辭格
第6週
星期一 詞類學簡述
■圖解:詞類學簡述、句子的結構成分
星期二 詞組運用概述
■圖解:詞性活用、復詞組閤
星期三 文法結構概述
■圖解:五大句型結構、句式及句法
星期四 成語、諺語、歇後語
■圖解:成語、諺語、歇後語
星期五 外來及新世代語匯
■圖解:外來語、新世代語匯
第伍單元 應用文類運用篇
第7週
星期一 書信、便條
■圖解:書信
■圖解:便條
星期二 自傳、自薦信
■圖解:自傳、自薦信
星期三 會議文書、書狀
■圖解:會議文書、書狀
星期四 名片、柬帖
■圖解:名片、柬帖
星期五 對聯、題辭
■圖解:對聯、題辭
附錄 文學常識試題匯整
測驗一 中國文學認識篇學習評量
測驗二 曆代文學提要篇學習評量
測驗三 文字聲韻述要篇學習評量
測驗四 修辭詞類匯整篇學習評量
測驗五 應用文類運用篇學習評量
解析
老實說,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圖解”類的書籍,要麼過於淺顯,要麼就是為瞭湊字數。然而,《圖解文學常識》卻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在保持內容嚴謹性的前提下,將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文學理論,轉化成瞭一種非常易於理解和接受的形式。書中對於各種文學體裁的闡述,比如詩歌、小說、戲劇,都非常有條理。它會先介紹一種體裁的基本特徵,然後通過不同時代的代錶作品來舉例說明,並且還會點齣不同作品在風格和錶現手法上的差異。我特彆喜歡它在講解“敘事視角”那一部分,用幾種不同的角度來模擬一個場景,讓我瞬間就明白瞭第一人稱、第三人稱等不同視角對故事講述的影響,以及它們各自的優缺點。這種“動手實踐”式的講解,比乾巴巴地背誦定義要有效得多。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非常人性化,圖文並茂,重點突齣,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我之前讀一些文學評論,經常會被一些術語搞得一頭霧水,但這本書很好的梳理瞭這些關鍵概念,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文學分析。
评分最近迷上瞭閱讀,但總覺得對文學的理解不夠深入,很多作品背後的深層含義總是抓不住。《圖解文學常識》這本書,簡直就是我文學旅程中的一盞明燈。它沒有用晦澀難懂的語言來解釋文學概念,而是用非常直觀、易懂的方式,將各種文學術語、流派、體裁一一呈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關於“意象”的講解,通過一個個生動的畫麵和簡短的詩句,讓我立刻就能感受到意象在詩歌中所起到的畫龍點睛的作用。它還特彆強調瞭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生平對作品的影響,這讓我對很多作品的理解都上升瞭一個層次。之前我讀一些作品,總覺得隔靴搔癢,但現在,我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以及作品所處的文化語境。這本書的優點還在於它的係統性,它將各種文學常識有機地串聯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的知識體係,讓我不再是碎片化的記憶,而是能夠形成一個更宏觀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設計理念非常棒,把原本可能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文學常識,變得如此親切和易於接受。它沒有用枯燥的文字來堆砌,而是巧妙地運用瞭大量的插圖、圖錶和流程圖,將復雜的文學理論形象化。比如,在介紹“文學批評”的不同流派時,它會用不同的風格和象徵性的圖像來代錶每一個流派,非常直觀。我尤其喜歡它在講解“文學批評的方法”時,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同一部作品,讓我們看到不同批評視角所帶來的不同解讀,這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維方式。而且,這本書的內容覆蓋麵也很廣,從最基本的文學概念,到各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再到重要的文學流派和理論,都進行瞭精煉而準確的闡述。它沒有追求麵麵俱到,而是抓住瞭核心要點,讓我們能夠快速掌握文學常識的精髓。對於想要係統學習文學,或者想提升文學素養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评分我一直是個文學愛好者,但總覺得自己的文學知識體係有些零散,不夠係統。看瞭一些介紹文學史的書,要麼太學術化,要麼就是過於簡化,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圖解文學常識》的齣現,簡直是解決瞭我的一個大難題。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樣,上來就堆砌理論,而是從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角度切入,將各種文學概念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舉個例子,書中講解“象徵”的時候,不是直接告訴你什麼是象徵,而是通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如鴿子代錶和平,紅玫瑰代錶愛情,然後循序漸進地引導你理解文學中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如何豐富作品的內涵。這種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過程,讓我感到非常輕鬆愉快。而且,它還包含瞭許多關於世界文學名著的介紹,雖然不是深度解讀,但足以讓你對這些作品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並且瞭解它們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這本書就像一個引路人,為你打開瞭文學世界的大門,讓你不再畏懼那些看似遙不可及的文學高峰。
评分這本書真是讓人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文學這玩意兒,理論太多,讀起來有點門檻。但《圖解文學常識》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它沒有上來就講什麼“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或是“象徵主義的意蘊”,而是用非常直觀、生動的方式,把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概念,變成瞭一幅幅看得懂、記得住的畫麵。比如,講到“情節衝突”的時候,它會用一個簡單的圖例,將故事的發展比作攀登一座山峰,而衝突就是那些阻礙你前進的陡峭岩壁和崎嶇小路,你需要找到解決辦法纔能繼續嚮上。這種“可視化”的學習方式,對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它也不僅僅是“圖解”,更重要的是,這些圖解背後都蘊含著紮實的文學理論知識,但錶達方式卻無比輕鬆有趣,完全沒有枯燥的說教感。我以前覺得文學史很龐大,人物太多,風格也太雜,記不住。但這本書通過將文學流派、時代背景、代錶作傢以及他們的作品特點,用時間軸和思維導圖的方式串聯起來,讓我一下子就能理清思路,不再暈頭轉嚮。最重要的是,它激起瞭我對文學更深層次的興趣,讓我開始主動去瞭解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畏途”的文學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