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警方統計數字,過去10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的人士當中,乾犯偷竊罪行的佔三至四成,但10-15歲被捕人士中,犯偷竊罪的卻達五成;似乎,偷竊在兒童及青少年罪行中頗為普遍。
都說偷竊行為由貪念而起,然而徒有貪念動機,不足以令個人走上犯罪之路。本書作者透過與30位青少年偷竊者進行訪談,並成功以問捲方式嚮200位同類對象收集資料,深入剖析青少年麵對犯罪誘惑時的外在環境及內在心理因素,並探討他們在何種情況之下會繼續或放棄偷竊行動,從而製定相應的預防對策。
偷竊容或始於一時的貪念,但行動本身卻是經過「理性」考慮的,期間可經驗高達15個「抉擇點」,青少年並非不能自主。書中提齣的預防犯罪對策,涉及環境、生活模式及個人思想的改變及重整。瞭解青少年偷竊行為的同時,這些對策的有效施行或許纔是傢長、教育工作者、社工輔導員,以至各界人士的真正挑戰所在。
序文
曾有一位友人問我:「你為甚麼要寫偷竊這些微不足道的罪行?乾嗎不寫一些變態殺手或童黨燒屍案等較轟動的題材!若你願意寫這些題材,一定會一夜成名吧!」麵對這位友人連珠炮發式的發問,我隻有一笑置之。我很想告訴他,若我想成名的話,早在10年前當我親身到監獄,訪問那幾位參與童黨燒屍案的青少年之後,抓緊機會便成瞭。友人的?眼處對我來說倒也是其次。我所?眼的是所寫的內容是否可以對的所身處的社會起一些積極的作用。
事實上,很多乾犯嚴重罪行的人,在年幼時也曾犯下一些「毫不起眼」的罪行,偷竊便是其中之一。我想:若我們想及早預防青少年走上不歸路,便要從他們早期所乾犯的罪行入手。青少年偷竊是可以預防的,而促成這類罪行的發生,並非隻有犯罪者一人。為甚麼我會這樣說?當你閱畢此書,你便明白一切。
盜竊罪行在香港一直受人關注,不單因為它是一種罪行,更因為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警方的統計,2006 年涉及盜竊罪行的損失金額為 984,796,327;於過去10 年,在所有因犯案而被捕人士當中,乾犯偷竊罪的佔三至四成,在被捕的10 至15 歲人士當中,犯偷竊的更佔五成。
過去20年,本地不少學者探討青少年犯罪行為(包括偷竊行為),他們大多把研究重點放在犯罪者高危的背景因素,例如:傢庭功能失調(family dysfunction)、社會依附係統(social attachment)、來自學校的壓力(school pressure)(Ng et al., 1975; Chow, Tang & Chan, 1987)、青少年幫團次文化(gang subcultures)(Lo, 1984)、不良朋輩之影響(Davis, Tang & Ko, 2004; Ngai & Cheung, 2005; Ma, Cheung & Shek, 2007)等;也有學者提倡恥觀重整(shame re-integration)(Wong, 1996)。然而,我認為?眼於犯事者的高危因素,對於瞭解罪行的發生仍有不足。
因此,在本書中,我不會就青少年偷竊者的犯罪背景成因再作研究,反之,會嘗試探討青少年在犯罪過程中如何作齣抉擇,以及在何種情況之下繼續或放棄行動。事實上,近二三十年,提倡犯罪預防的海外學者均?眼研究犯罪者的作案過程及當中的抉擇(例如:Bennett & Wright, 1984; Carroll & Weaver, 1986; Fleming, 1999; Wright & Decker, 1994),然而這些西方研究結論及概念是否可以套用在香港這個華人社會仍然有待驗證。近年,颱灣亦有學者以犯罪預防角度分析偷竊行為(Yeung & Ho, 2003; Hou, 2003),但香港則仍然少有學者探討。
我在 2003 至 2006 年期間分彆與 30 位青少年偷竊者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及後又以問捲訪談方法,成功嚮 200 位同類對象收集資料,本書便是以有關的研究資料為基礎作齣整閤,並盡可能將有關的研究數據保留,目的是希望將我對「香港青少年偷竊者的抉擇」這一課題的研究所得,與所有學術界的朋友、傢長、老師、青少年工作者,以及關心年青人的社會大眾一同分享,藉以一同製定相應的預防對策。
李紫媚
2008年5月
這本書的書名讓我第一時間想到瞭那些令人扼腕的青少年犯罪案例,那些本該是陽光下奔跑的孩子,卻因為種種原因誤入歧途,留下瞭深深的傷痕。 《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這個名字,就好像一把鑰匙,似乎能打開理解這些復雜現象的門,觸及那些隱藏在犯罪行為背後的根源。 我一直對青少年心理和成長過程中的睏境很感興趣,有時候覺得,他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環境、教育,甚至是我們這些成年人的忽視和誤解所塑造的。 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動機? 是不是會剖析導緻他們走上“盜”與“罪”之路的社會因素?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不隻是空泛的理論,而是能夠指導傢長、老師,乃至整個社會,如何去識彆、乾預和引導那些可能邊緣化的青少年。 那些在成長道路上徘徊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理解、支持和正確的指引,而不是簡單的指責和排斥。 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揭示一條更加人性化、更具建設性的青少年犯罪預防之路,讓更多的孩子能夠遠離黑暗,擁抱光明。 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青少年犯罪有一個更深刻、更全麵的認識,並且從中獲得一些能夠付諸實踐的啓示,為構建一個更健康的社會環境貢獻一份力量。
评分《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這個名字,總讓人感覺它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份對未來的承諾,一種對年輕一代的關懷。 我一直認為,預防永遠比補救更重要,尤其是在青少年犯罪這個問題上,一旦鑄成大錯,對個人、傢庭乃至社會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這本書會不會從更廣泛的社會學角度,探討青少年犯罪與社會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分配、傢庭結構變遷等因素之間的關係? 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構建更公平、更健康的社會環境,從而從根本上減少青少年犯罪的發生。 另外,我對書中關於“對策”的部分尤為感興趣。 是不是會涉及到一些創新的乾預模式,例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早期預警,或者通過跨部門閤作來形成全方位的支持網絡? 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可藉鑒的實踐案例,那將非常有說服力。 我相信,一本好的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的書,應該能夠激發我們每個人的思考,讓我們認識到自己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所承擔的責任,並為之付齣行動,共同守護下一代的未來。
评分讀到《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這個名字,我立刻聯想到那些在社會新聞中占據版麵的年輕身影,他們的故事總是帶著一股沉重的悲劇色彩,令人不忍卒讀。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警醒的意味,仿佛在提醒我們,那些看似遙遠的“盜”與“罪”,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它們可能就發生在身邊。 作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我深知青少年犯罪問題的復雜性和多麵性。 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涉及心理、教育、傢庭、社會等諸多層麵的社會現象。 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側重於犯罪的心理學分析,還是社會學層麵的原因探究? 又或是更偏重於實際的乾預和矯正策略?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基於實證研究的理論基礎,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從而製定齣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預防和乾預方案。 尤其希望書中能探討一些創新的預防模式,例如如何通過社區教育、傢庭支持、心理輔導師資建設等途徑,構建一道堅實的“防火牆”,將青少年從潛在的犯罪邊緣拉迴來。 這種類型的書籍,如果能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那將是對我們一綫工作者莫大的幫助,也更能為那些迷失方嚮的孩子們帶來希望。
评分看到《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這個書名,我第一反應是,這本書大概會讓我更加警惕和審慎。 青少年時期是一個充滿變數和挑戰的階段,他們的辨彆能力、控製力都還在發展中,很容易受到各種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觸碰法律的邊界。 這本書會不會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分析當前社會環境下青少年麵臨的各種風險? 比如網絡信息泥沙俱下,不良誘惑充斥,這些都可能成為他們走嚮歧途的催化劑。 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培養青少年健全人格和法治意識的實用建議,讓他們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從而抵禦外界的負麵影響。 此外,如果書中能夠對不同類型和年齡段的青少年犯罪進行分類分析,並針對性地提齣預防和乾預方案,那就更具價值瞭。 畢竟,不同原因導緻的不同性質的犯罪,其應對方式也應有所區彆。 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如何更好地扮演好一個引導者和守護者的角色,去關注身邊的青少年,及時發現並化解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潛在風險,讓他們遠離“盜”與“罪”的陰影,健康快樂地成長。
评分《盜與罪——青少年犯罪預防理論與對策》這個書名,在我看來,像是在直麵一個沉重卻又無法迴避的社會議題。 許多時候,我們對青少年犯罪的認知,往往停留在錶麵的行為,而忽略瞭那些更深層次的社會結構性問題和個體成長的睏境。 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挖掘導緻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 是傢庭教育的缺失,還是學校教育的應試導嚮,又或者是社會環境的負麵影響? 我個人更傾嚮於理解那些促使孩子做齣錯誤選擇的內在和外在因素。 如果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各種理論模型,比如社會學習理論、理性選擇理論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應用,並且進一步分析這些理論如何指導具體的預防策略,那將非常有價值。 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對策”的部分,究竟有哪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可以幫助傢長、學校和社會有效預防和乾預青少年犯罪? 是側重於心理輔導,還是法律援助,亦或是社會融入計劃? 任何能夠幫助我們建立一套更完善的青少年犯罪預防體係的知識,都對我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我相信,隻有深刻理解瞭“盜”與“罪”背後的邏輯,我們纔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對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