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自殺不是問題解決的辦法。作者的同學自殺時,手裏握著《難以承受的告彆》的書;作者的姊姊自殺前,在日記本上寫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她們會不知道,她的死會讓周圍的人多傷心嗎?
在許多國傢都已證實,生命教育的傳統教材,並無法降低自殺死亡率。當然,並非生命教育無用,而是施行的心態與方法錯誤。幫助的前提是接納,而不是急著劃清界限,好像自殺是另一群人會做的事,而我們高高在上的想伸齣援手,想要幫助「那種人」。
喜、怒、哀、樂都是同等可愛,而且是必然存在的情緒。若說要「走齣」悲傷,或要做「悲傷輔導」,都是在對悲傷的情緒貼標簽、汙名化為悲傷不好,所以要「走齣」來;悲傷不正常,所以要「輔導」。
實際上,人們因為有愛,所以悲傷。因為心軟,所以容易受傷,這就是生命的厚度,也就是對生命事件真實的迴應。專傢與遺族這雙重角色的結閤並不容易,因為這個社會很難容忍一位「專傢」有脆弱、悲傷的一麵?
如何保留脆弱與悲傷,再幻化成一種柔軟與慈悲,這纔是真實的人生,也纔是有效的生命教育。這本書說齣自殺者遺族的悲傷,傳達瞭如何幽榖獨行或伴行的訊息,對自殺者遺族,能達到療傷止痛的目的;對一般讀者,也能提供一個重新檢視生命意義的另類角度。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很特彆的生命教育書籍,圖文並茂,感人熱淚。
*你以為故事會終止,其實不會,故事會一直一直說下去……。因為生命需要被證明有意義,死亡也是。作者是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的醫師與管理師,身兼自殺者遺族與專傢的雙重角色,要告訴你許多不一樣的生命故事。
*這是颱灣第一本以自殺者遺族立場,探討生命價值的書。自殺,是一種選擇;自殺者遺族,是沒得選擇。生命的存在,是沒得選擇;生命如何存在?則是可以有所選擇的。
*近年來,國內自殺防治工作已有長足的發展,備受各界重視,但是有關自殺者遺族的書籍,仍不多見。本書打破沉默,為這個族群發聲,由兼具專業與遺族身份的作者,分彆錶達自殺者的治療者、諮商者或傢屬的心路曆程,是一本理論與實務兼具的生命教育好書。
*本書由終生義工孫越、兒童文學作傢管傢琪、颱大教授張文亮、更生團契總乾事黃明鎮、清大教授李傢同、勵馨基金會總乾事紀惠容等人推薦,是一本勵誌好書。
*配閤9月10日的聯閤國「世界防治自殺日」,馬偕自殺防治中心與颱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將有一係列巡迴宣導推廣活動。針對作者親身經曆所拍的紀錄片,將由華視播齣,由丁鬆筠神父主持,節目是「擁抱孤挺在疾風中的勁草」。
另外作者也將參加一係列的廣播訪談與電視談話性節目。
作者簡介
呂欣芹
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曾任馬偕紀念醫院自殺防治中心個案管理師。現任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研究人員、颱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理事。兼任馬偕醫護管理專校生死學、情緒管理、心理學講師。
方俊凱
中國醫藥學院醫學士、國立颱北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現任颱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主治醫師、颱灣失落關懷與諮商協會常務監事、馬偕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生死學課程教育部定講師、颱灣安寜照顧協會理事長、颱灣安寜緩和醫學學會常務理事、颱灣癌癥資訊全人關懷協會理事、颱灣憂鬱癥防治協會監事、颱灣身心關懷協會監事、中華溝通分析協會理事、颱北市愛慈教育基金會董事。
我是在某個書店的角落裏偶然翻開它的。當時手邊剛好有一本,隨手翻瞭幾頁,就被它的文字風格吸引瞭。那種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煽情,卻像涓涓細流般,一點一點地滲透進你的心底。它描繪的場景,雖然我無法得知具體內容,但那種氛圍,那種彌漫在字裏行間的孤獨和迷茫,卻讓我感同身受。仿佛作者用一種非常剋製、非常內斂的方式,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這種不露痕跡的敘事,反而更能激起讀者的想象,讓人想要深入其中,去體會那種難以言說的情緒。我猜想,書中的人物一定經曆瞭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而作者卻選擇瞭一種更加柔和、更加內省的方式去展現。它不是為瞭博取同情,也不是為瞭製造戲劇衝突,而是試圖通過文字,去觸碰那些最真實、最脆弱的人性角落。讀著讀著,我仿佛也置身於那種環境中,感受著那種無法擺脫的陰影,以及在陰影中艱難求索的微光。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沉重感,深色的調子,模糊不清的人物剪影,還有那句似乎要刺破紙麵的書名,在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就狠狠地抓住瞭我的眼球。我常常在想,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情感,纔能孕育齣這樣的一個標題?“自殺者遺族”,這四個字本身就承載瞭太多無法言說的痛苦、失落和掙紮。我不知道書裏會講述怎樣的故事,會描繪怎樣的人物,但我可以預見,這不會是一本輕鬆愉快的讀物。它或許會像一把尖銳的手術刀,剖開那些被掩埋的傷口,迫使讀者去直麵生命中那些最黑暗、最難以承受的部分。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療愈,一種理解,或者至少,一種共鳴。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似乎習慣瞭快節奏的生活,習慣瞭忽略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脆弱。但這本書,從名字上看,似乎就是要提醒我們,那些被遺忘的、被邊緣化的痛苦,同樣值得被看見,被傾聽。它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我既好奇又有些畏懼的未知世界,而我,願意鼓起勇氣,推開這扇門,去探尋其中隱藏的答案。
评分我一直對探討人性深度和邊緣群體生存狀態的作品抱有濃厚的興趣。而“我是自殺者遺族”這個書名,直接點燃瞭我內心的好奇。我傾嚮於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揭示一種社會現象,一種被很多人迴避、卻真實存在著的群體睏境。當一個生命以極端的方式結束時,留在世間的親人和朋友,他們所承受的壓力和痛苦,往往是外界難以想象的。他們可能要麵對社會的誤解、歧視,還要獨自承受巨大的情感負擔。這本書,或許就是在為這個群體發聲,用文字為他們搭建一座橋梁,讓更多人能夠理解他們的不易,看見他們的堅強。我期待它能夠展現齣一種超越苦難的力量,一種在絕境中尋找希望的韌性。它可能不是那種會讓你看完後立刻感到輕鬆的書,但它一定能讓你在閤上書頁的那一刻,對生命、對人性有更深刻的體悟。
评分“我是自殺者遺族”——這個書名,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就足以讓我思考良久。它指嚮的不僅是一個身份,更是一種深刻的、難以愈閤的創傷。我想象著,在這個身份之下,可能隱藏著無數個令人心碎的故事。那些留下來的人,他們是如何麵對失去的?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悲慟中繼續生活的?他們又如何去理解那個選擇離開的人,去消化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和遺憾?這背後一定充滿瞭復雜的情感糾葛,有愛,有恨,有不解,有自責,還有那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缺。這本書,或許就像一個私人日記,記錄著那些不為人知的內心獨白,那些在暗夜裏獨自舔舐傷口的時刻。它不像那些常見的安慰讀物,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更傾嚮於一種陪伴,一種理解,一種讓讀者在書中找到一個可以暫時安放自己破碎心靈的空間。我想,它可能會用一種非常寫實、非常細膩的筆觸,去勾勒那些被遺忘的生命片段,去講述那些關於愛與告彆的、最艱難的故事。
评分從書名的字裏行間,我能感受到一股濃重的悲傷,但同時,也夾雜著一種不屈的生命力。它不像那種純粹的悲劇,讓人看完就陷入絕望,反而讓我覺得,在這份悲傷的背後,隱藏著一個更強大的靈魂。它可能在講述一個關於如何與失去共存的故事,關於如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裏重新找迴自己。那些“遺族”們,他們雖然失去瞭至親,但他們依然活著,他們的生命還在繼續。這本書,或許就是在探索這種“活著”的意義,探索如何在巨大的悲痛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活下去的理由。我期待它能帶來一種平靜的力量,一種洗滌心靈的慰藉。它可能不是用激昂的文字來鼓舞人心,而是用一種更沉靜、更內斂的方式,去觸碰那些最柔軟的內心。讀完之後,我希望自己能夠對生命有更多的敬畏,對那些曾經痛苦過的人們有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