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我二十七歲那年,發錶的第一篇文章〈婚後〉開始算起,個人從事颱灣文學的活動,已經五十六年。過去那個年代,還是充滿肅殺之氣的白色恐怖;那個年代,在「戰鬥文藝」與「反共還鄉」大旗下,颱灣文學陷入長達數十年的荒蕪;那個年代,少數戰前活躍的作傢紛紛偃旗息鼓;那個年代,我們很難看得到「颱灣作傢」發錶的作品,甚至於沒有人敢談什麼「颱灣文學」。
現在時代可不同瞭──國中小學的課本裏,選讀颱灣作傢的作品越來越多,許多大學院校紛紛改設(或增設)颱灣文學係、研究所,以近三、四年來,就有幾個以「颱灣作傢」為研究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例如「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就在不久之前於颱灣師範大學盛大舉辦,這在80年代以前,我們土生土長的颱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老朽忝為颱灣文學老園丁,曾經與許許多多文壇故舊走過那個年代,雖然這條路還很漫長,有待年輕人繼續攜手煞猛打拚,為颱灣文學傳薪接棒。準此,我願意挺起龍鍾之身與昏耄頭腦,將個人曾經走過的雪泥鴻爪,及一甲子以來的所見所聞,於十二場的講談會中,場場「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口述曆史的講談與齣版,為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做一個活見證。
承濛文建會翁金珠主委、吳錦發副主委、客委會李永得主委,以及國傢文學館鄭邦鎮館長的鼎力支持。「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將於今年八月起在各大學院校,特彆是設有「颱灣文學」的係所逐次開講,感謝學界的張炎憲館長、張維安院長、張良澤、陳萬益、柯慶明、薛化元、羅肇錦、陳芳明、姚榮鬆所長,林修澈、陳明柔、林雪星主任,以及文壇鄭清文、鍾鐵民、林柏燕、莊永明、黃文相、彭瑞金…等故舊知交,於百忙中撥冗襄助,擔任講談會的主持人或與談人。我還特彆委請中研院人類學傢──潘英海博士,以及「文」、「史」雙修的小說與地方文史工作者莊華堂老弟,透過他們辛苦的規劃聯係,為這一連串的文學盛筵加柴添薪。
九年前,我曾經應邀於桃園的武陵中學,跟學校老師做瞭十場「颱灣文學講座」,事後由莊紫蓉整理為《颱灣文學十講》,由前衛齣版。那個係列,主要談的是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戰後著墨較少;今年夏天重新燃燒的爐,將以戰後的颱灣文學發展史為主,並依序分彆詳述我與不同世代的作傢之間來往交纏的往事,相信這也是許多朋友有興趣的話題!
「鍾老」老矣,讓我打開天窗說亮話,做一擺講個清楚吧!
作者簡介
鍾肇政
小說大師,颱灣文壇大老,生於桃園縣龍潭鄉九座寮,現居龍潭。
他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日治時期,服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颱大中文係,因聽力障礙,隻好輟學。曾任颱灣客傢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育有二男三女。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勛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奬百閤奬、二等卿雲勛章。
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係講師,《颱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民眾日報》副刊主任兼主編。解嚴後,曾任颱灣客傢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颱灣筆會〉會長。現任寶島客傢廣播電颱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錶於《聯閤報》,同年又發錶《濁流三部麯》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裏》、《流雲》,開啓颱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颱灣人三部麯》─《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曆時十年。編輯《本省籍作傢作品選輯》、《颱灣省青年文學叢書》、《颱灣作傢全集》。
《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一方麵,它以一種親曆者的視角,揭示瞭戰後颱灣文學發展過程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和內幕。鍾肇政先生的口述,並非是經過後人潤色的理論分析,而是充滿瞭他個人情感和判斷的真實記錄。他對於某些事件的評論,對於某些人物的評價,都顯得尤為真誠和深刻。我尤其被打動的是,書中對於文學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關係的探討。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的迴聲,是人民心聲的錶達。他講述瞭文學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瞭記錄者、反思者、甚至啓濛者的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學的意義,以及它對於構建一個社會的文化認同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也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啓發的讀物,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
评分捧讀《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颱灣文學的盛大宴席,每一道菜都承載著時代的風味與創作者的心血。鍾肇政先生以他飽經風霜的筆觸,將戰後颱灣文學的版圖徐徐展開。這本書並非拘泥於純粹的文學理論,而是將文學的發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我從字裏行間讀齣瞭那個年代的艱辛與不易,但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文學藝術的執著追求。書中對不同文學思潮的興衰,對不同作傢群體命運的描繪,都充滿瞭引人深思的洞見。它像一麵鏡子,摺射齣颱灣社會在轉型時期的種種挑戰與機遇,也展現瞭文學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記錄下曆史的印記。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對前輩的崇敬,以及對文學力量的由衷贊嘆。
评分《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非文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對颱灣的文學和曆史都充滿好奇,但往往麵對浩瀚的書海,不知從何入手。鍾肇政先生的口述,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係統地梳理瞭戰後颱灣文學的脈絡。他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講述瞭文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功能與演變。從早期國民政府遷颱後的創作氛圍,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學的興起,再到後來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探索,都一一得以展現。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文學流派和重要作品的介紹,它們不再是書架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作者的思考、時代的背景,以及那些作品背後鮮活的故事。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特殊的年代,親眼見證瞭颱灣文學如何在一片荒蕪中生長,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蛻變,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段集體記憶的喚醒,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讀完《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我內心湧動著一種復雜而又激昂的情感。鍾肇政先生以他一生的文學實踐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瞭戰後颱灣文學的宏偉畫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文學史事實的梳理,更在於它所蘊含的“人”的溫度。鍾先生在講述中,毫不迴避地提及瞭當時的政治壓抑、社會動蕩,以及文學創作者們所麵臨的巨大睏境。然而,正是這些睏境,激發瞭他們更強的反思精神和更執著的藝術追求。他對於那些曾經並肩作戰的文學夥伴的懷念,對於那些敢於發聲、敢於挑戰的年輕一代的肯定,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一種傳承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勇氣,需要擔當,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看到瞭颱灣文學在睏境中尋找齣路,在迷茫中堅定方嚮,最終綻放齣絢爛的光彩。這是一種精神的勝利,也是曆史的見證。
评分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裏麵是那段波瀾壯闊、卻又充滿溫情與堅韌的歲月。鍾肇政先生作為颱灣文學的泰鬥,他的口述本身就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他親身經曆、觀察、思考的戰後颱灣文學圖景展現在讀者麵前。從早期白色恐怖下的噤聲與掙紮,到鄉土文學論戰的激蕩,再到本土意識的覺醒與多元化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無數創作者的心血與汗水,也摺射齣颱灣社會變遷的縮影。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曾經影響一代人的作品,都在鍾先生的筆下復活,仿佛昨日重現。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時文壇生態的細緻描繪,那些文學社團的創立與解散,那些年輕作傢的成長與碰撞,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戲劇張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聽一位長者講述他的人生故事,故事裏有理想的火焰,有現實的挑戰,但更多的是對文學的熱愛與堅持,這份熱情穿越時空,深深地感染著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