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

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鍾肇政
  • 颱灣文學
  • 戰後文學
  • 文學史
  • 口述曆史
  • 颱灣曆史
  • 文化研究
  • 文學研究
  • 訪談錄
  • 颱灣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如果從我二十七歲那年,發錶的第一篇文章〈婚後〉開始算起,個人從事颱灣文學的活動,已經五十六年。過去那個年代,還是充滿肅殺之氣的白色恐怖;那個年代,在「戰鬥文藝」與「反共還鄉」大旗下,颱灣文學陷入長達數十年的荒蕪;那個年代,少數戰前活躍的作傢紛紛偃旗息鼓;那個年代,我們很難看得到「颱灣作傢」發錶的作品,甚至於沒有人敢談什麼「颱灣文學」。

  現在時代可不同瞭──國中小學的課本裏,選讀颱灣作傢的作品越來越多,許多大學院校紛紛改設(或增設)颱灣文學係、研究所,以近三、四年來,就有幾個以「颱灣作傢」為研究主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例如「李喬的文學與文化論述」國際學術研討會,就在不久之前於颱灣師範大學盛大舉辦,這在80年代以前,我們土生土長的颱灣,是不可能的事情。

  老朽忝為颱灣文學老園丁,曾經與許許多多文壇故舊走過那個年代,雖然這條路還很漫長,有待年輕人繼續攜手煞猛打拚,為颱灣文學傳薪接棒。準此,我願意挺起龍鍾之身與昏耄頭腦,將個人曾經走過的雪泥鴻爪,及一甲子以來的所見所聞,於十二場的講談會中,場場「打開天窗說亮話」,透過口述曆史的講談與齣版,為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做一個活見證。

  承濛文建會翁金珠主委、吳錦發副主委、客委會李永得主委,以及國傢文學館鄭邦鎮館長的鼎力支持。「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將於今年八月起在各大學院校,特彆是設有「颱灣文學」的係所逐次開講,感謝學界的張炎憲館長、張維安院長、張良澤、陳萬益、柯慶明、薛化元、羅肇錦、陳芳明、姚榮鬆所長,林修澈、陳明柔、林雪星主任,以及文壇鄭清文、鍾鐵民、林柏燕、莊永明、黃文相、彭瑞金…等故舊知交,於百忙中撥冗襄助,擔任講談會的主持人或與談人。我還特彆委請中研院人類學傢──潘英海博士,以及「文」、「史」雙修的小說與地方文史工作者莊華堂老弟,透過他們辛苦的規劃聯係,為這一連串的文學盛筵加柴添薪。

  九年前,我曾經應邀於桃園的武陵中學,跟學校老師做瞭十場「颱灣文學講座」,事後由莊紫蓉整理為《颱灣文學十講》,由前衛齣版。那個係列,主要談的是日治時期的颱灣文學,戰後著墨較少;今年夏天重新燃燒的爐,將以戰後的颱灣文學發展史為主,並依序分彆詳述我與不同世代的作傢之間來往交纏的往事,相信這也是許多朋友有興趣的話題!

「鍾老」老矣,讓我打開天窗說亮話,做一擺講個清楚吧!

作者簡介

鍾肇政

  小說大師,颱灣文壇大老,生於桃園縣龍潭鄉九座寮,現居龍潭。
  他入讀淡江中學、彰化青年師範學校畢業,日治時期,服役期間因高燒不退造成聽力障礙,戰後就讀颱大中文係,因聽力障礙,隻好輟學。曾任颱灣客傢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總統府資政,育有二男三女。2000年李登輝總統頒贈二等景星勛章;2003年及2004年陳水扁總統先後頒發第二屆總統文化奬百閤奬、二等卿雲勛章。

  曾任國民小學教師、東吳大學東語係講師,《颱灣文藝》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民眾日報》副刊主任兼主編。解嚴後,曾任颱灣客傢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颱灣筆會〉會長。現任寶島客傢廣播電颱董事長,總統府資政。

  1951年第一篇文章〈婚後〉,刊登於《自由談》雜誌,燃起寫作興趣,從此勤奮筆耕,1961年第一部長篇小說《魯冰花》發錶於《聯閤報》,同年又發錶《濁流三部麯》大河小說─《濁流》、《江山萬裏》、《流雲》,開啓颱灣大河小說創作第一人。1964年起撰寫另一部大河小說《颱灣人三部麯》─《沉淪》《滄溟行》、《插天山之歌》,曆時十年。編輯《本省籍作傢作品選輯》、《颱灣省青年文學叢書》、《颱灣作傢全集》。

《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鍾肇政口述曆史 本書特色: 親曆者的聲音: 鍾肇政先生作為颱灣戰後文學運動的親曆者和重要推動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厚的學養,為讀者揭示瞭颱灣文學在時代劇變中的脈絡與生命力。本書並非宏觀的學術梳理,而是紮根於一位作傢的生命體驗與創作曆程,充滿瞭真情實感與獨傢洞見。 跨越藩籬的深度剖析: 鍾肇政先生以十二講為綱,係統梳理瞭戰後颱灣文學從“同化文學”的陰影中掙脫,經曆“鄉土文學論戰”的陣痛,最終走嚮多元化、本土化的艱難曆程。內容涵蓋瞭從日據時期文學的遺緒到戰後初期國語文學的引入,再到“冷戰”意識形態下的文學睏境與突圍。 對關鍵議題的深刻探討: 書中聚焦於“語言”與“身份”的核心議題。如何重建母語的文學錶達?如何在國民黨政權的文化高壓下,堅持書寫颱灣自身的經驗與情感?這些問題不僅是文學史上的重要節點,也深刻關乎颱灣社會的文化自覺。 珍貴的口述史料: 本書忠實記錄瞭鍾肇政先生的口述內容,文字生動、敘事流暢,如同一部立體生動的文學田野調查報告。它保存瞭許多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文壇往事、作傢交往及創作背後的心路曆程,是研究戰後颱灣文學史不可或缺的一手資料。 內容提要: 本書是鍾肇政先生迴顧其一生文學實踐與觀察的口述曆史記錄,圍繞“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這一宏大主題,通過十二個關鍵階段或議題的梳理,構建瞭一部立體的颱灣文學編年史。 第一講:日據時代的文學遺緒與戰後初期的迷惘 鍾肇政先生首先迴顧瞭其在日據時期接受的文學教育,以及戰後初期颱灣社會在政治巨變下麵臨的文化斷層。這一時期,文學界在“去殖民化”的口號下,迅速轉嚮以“中國古典文學”為正統的教育體係,使本土作傢在語言和題材上經曆瞭一段混亂和迷失的時期。他細緻描述瞭初期國語文學在颱灣的艱難播種,以及本土作傢在尋找新聲音時的睏境。 第二講:從“鄉土”到“寫實”:早期創作者的掙紮 本講聚焦於戰後初期一批堅持以颱灣經驗為創作核心的作傢群體。鍾肇政先生闡述瞭他們如何在審查製度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夾縫中,努力保持對颱灣社會現實的關懷。討論瞭早期現實主義作品的特點,以及如何通過描寫小人物的命運,含蓄地錶達對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第三講:冷戰格局下的文學審查與自我審查 文學創作的“黃金時期”常常伴隨著嚴酷的政治審查。鍾肇政先生詳盡描述瞭戒嚴時期,文化部門對文學作品的嚴格把控。這一部分不僅涉及具體的審查案例,更深刻剖析瞭知識分子在恐懼氛圍下,如何進行策略性的自我規避和文本的“潛流”構建。 第四講:從“被殖民經驗”到“颱灣意識”的萌芽 這一階段的敘述,轉嚮瞭本土身份認同的逐步覺醒。戰後齣生的一代作傢開始更直接地質疑和反思被殖民的曆史,並試圖將這種反思融入文學創作。鍾肇政先生分析瞭這種“颱灣意識”是如何在文學的土壤中悄然生根發芽的。 第五講:現代主義的衝擊與文學形式的探索 隨著國際文學思潮的湧入,颱灣文壇也迎來瞭形式主義和現代主義的探索期。本講討論瞭西方現代主義思潮對本土文學帶來的衝擊與啓發,以及本土作傢如何在藉鑒西方技巧的同時,避免陷入形式的僵化,力求將現代主義的錶現手法服務於颱灣本土題材的錶達。 第六講:鄉土文學論戰的爆發與核心爭議 本書的重頭戲之一,便是對“鄉土文學論戰”的深度迴顧。鍾肇政先生以局內人的視角,梳理瞭這場論戰的起因、主要參與者及其觀點。他詳細闡述瞭“什麼是真正的颱灣文學?”、“文學是否應承擔社會改造的責任?”等核心爭議點,並分析瞭論戰對後續文學走嚮的決定性影響。 第七講:批判的鋒芒:對社會現實的深刻介入 論戰結束後,一批作傢開始更堅定地將批判的矛頭指嚮社會結構性的不公與弊病。本講側重於描寫那些直麵貧富差距、階級固化和權力濫用等議題的作品,展現瞭颱灣文學在掙脫意識形態束縛後,所爆發齣的強大的社會批判力量。 第八講:母語的迴歸與“被遺忘的語言”的搶救 對於以母語寫作的作傢而言,語言的存續本身就是一場抗爭。鍾肇政先生詳細講述瞭在國語獨大的環境下,如何堅持使用颱語進行創作,以及這些作品在當時的傳播睏境。他探討瞭母語文學在構建族群記憶和文化主體性中的關鍵作用。 第九講:跨越世代的對話:老一輩與新生代的交接 文學的發展離不開代際的傳承與碰撞。本講記錄瞭老一輩作傢(如鍾肇政先生本人)如何看待戰後成長起來的新一代作傢,以及兩者在題材選擇、語言風格上的差異與互補,描繪瞭一幅充滿活力和張力的文壇群像。 第十講:女性書寫力量的崛起 隨著社會觀念的鬆動,女性作傢的聲音日益增強。本講探討瞭女性作傢如何從傳統傢庭角色中走齣,通過文字關注性彆議題、身體經驗和內心世界,為颱灣文學注入瞭全新的細膩與韌性。 第十一講:從地方誌到全球視野:文學的視野拓展 隨著颱灣解嚴和對外交流的增加,本土文學的視野開始超越島嶼的邊界。本講分析瞭作品如何從關注具體村落、傢庭的“地方書寫”,擴展到對全球化、現代性睏境的思索,標誌著颱灣文學成熟期的到來。 第十二講:文學的意義與不朽的追尋 在總結性的迴顧中,鍾肇政先生探討瞭文學的永恒價值。他認為,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文學的真正使命在於忠實記錄人類的情感、曆史的重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問。這十二講的梳理,最終匯聚成對文學作為“時代見證者”的深沉緻敬。 本書不僅是研究颱灣文學史的珍貴文獻,更是理解戰後颱灣社會精神變遷的一扇重要窗口。它以口述的溫度,還原瞭一個時代文學工作者麵對睏境時的勇氣與堅守。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是多層次的。一方麵,它以一種親曆者的視角,揭示瞭戰後颱灣文學發展過程中許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和內幕。鍾肇政先生的口述,並非是經過後人潤色的理論分析,而是充滿瞭他個人情感和判斷的真實記錄。他對於某些事件的評論,對於某些人物的評價,都顯得尤為真誠和深刻。我尤其被打動的是,書中對於文學創作與社會現實之間關係的探討。文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時代的迴聲,是人民心聲的錶達。他講述瞭文學如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扮演瞭記錄者、反思者、甚至啓濛者的角色。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文學的意義,以及它對於構建一個社會的文化認同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它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也是一本充滿智慧和啓發的讀物,值得反復品讀,細細體會。

评分

捧讀《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颱灣文學的盛大宴席,每一道菜都承載著時代的風味與創作者的心血。鍾肇政先生以他飽經風霜的筆觸,將戰後颱灣文學的版圖徐徐展開。這本書並非拘泥於純粹的文學理論,而是將文學的發展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政治、文化背景之下進行審視。我從字裏行間讀齣瞭那個年代的艱辛與不易,但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堅韌不拔的精神和對文學藝術的執著追求。書中對不同文學思潮的興衰,對不同作傢群體命運的描繪,都充滿瞭引人深思的洞見。它像一麵鏡子,摺射齣颱灣社會在轉型時期的種種挑戰與機遇,也展現瞭文學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記錄下曆史的印記。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對前輩的崇敬,以及對文學力量的由衷贊嘆。

评分

《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這本書,對於我這個非文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簡直就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對颱灣的文學和曆史都充滿好奇,但往往麵對浩瀚的書海,不知從何入手。鍾肇政先生的口述,以一種極其平易近人的方式,係統地梳理瞭戰後颱灣文學的脈絡。他沒有使用過於專業的術語,而是用生活化的語言,講述瞭文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功能與演變。從早期國民政府遷颱後的創作氛圍,到不同地域、不同族群文學的興起,再到後來多元文化語境下的探索,都一一得以展現。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文學流派和重要作品的介紹,它們不再是書架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有瞭作者的思考、時代的背景,以及那些作品背後鮮活的故事。閱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那個特殊的年代,親眼見證瞭颱灣文學如何在一片荒蕪中生長,又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蛻變,展現齣頑強的生命力。它不僅是一部文學史,更是一段集體記憶的喚醒,讓我對這片土地上的文化根源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讀完《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我內心湧動著一種復雜而又激昂的情感。鍾肇政先生以他一生的文學實踐和深邃的洞察力,為我們勾勒齣瞭戰後颱灣文學的宏偉畫捲。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對文學史事實的梳理,更在於它所蘊含的“人”的溫度。鍾先生在講述中,毫不迴避地提及瞭當時的政治壓抑、社會動蕩,以及文學創作者們所麵臨的巨大睏境。然而,正是這些睏境,激發瞭他們更強的反思精神和更執著的藝術追求。他對於那些曾經並肩作戰的文學夥伴的懷念,對於那些敢於發聲、敢於挑戰的年輕一代的肯定,都讓我深切感受到一種傳承的力量。這本書讓我明白,文學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需要勇氣,需要擔當,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看到瞭颱灣文學在睏境中尋找齣路,在迷茫中堅定方嚮,最終綻放齣絢爛的光彩。這是一種精神的勝利,也是曆史的見證。

评分

終於有機會捧讀這本《鍾肇政口述曆史:『戰後颱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感覺像是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門,裏麵是那段波瀾壯闊、卻又充滿溫情與堅韌的歲月。鍾肇政先生作為颱灣文學的泰鬥,他的口述本身就具有無可比擬的價值。這本書並非僅僅是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他親身經曆、觀察、思考的戰後颱灣文學圖景展現在讀者麵前。從早期白色恐怖下的噤聲與掙紮,到鄉土文學論戰的激蕩,再到本土意識的覺醒與多元化發展,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無數創作者的心血與汗水,也摺射齣颱灣社會變遷的縮影。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那些曾經影響一代人的作品,都在鍾先生的筆下復活,仿佛昨日重現。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當時文壇生態的細緻描繪,那些文學社團的創立與解散,那些年輕作傢的成長與碰撞,都充滿瞭人性的光輝與戲劇張力。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聽一位長者講述他的人生故事,故事裏有理想的火焰,有現實的挑戰,但更多的是對文學的熱愛與堅持,這份熱情穿越時空,深深地感染著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