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人移民第三代的獨孤笑笑,偏偏槓上大陸紅遍十方的「國學超女」於丹和「曆史超男」易中天!
獨孤笑笑18歲高中畢業後,因為父親認為女孩子不必念那麼多書,結果沒上大學,便踏入社會找工作。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報館當記者,從18歲一直工作到53歲退休。
三年前,獨孤笑笑開始在部落格上抒發自己的一些人生感觸和牢騷,沒想到就這樣一直不間斷地寫下去。一次偶然逛書店,她把於丹和易中天兩位教授的《經典,可以這樣讀》買來看,發現他們有許多說法似是而非,而且有許多明顯的錯誤,她覺得有責任把所知道的說齣來,讓讀者們作為一種參考,結果就寫齣瞭《笑話於丹易中天》。
於丹是很感性,可她實在欠缺理性;說經論典的易中天,卻也是麯解經典之人。所以,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士、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書捲?得主、《李光耀迴憶錄》的責編……年逾知天命的獨孤笑笑,決定要《笑話於丹易中天》。
《笑話於丹易中天》VS.《經典,可以這樣讀》,古老國學在新時代的論戰!
作者簡介
獨孤笑笑
本名莫潔瀛,又稱gilamok(gila,馬來土話「瘋狂」之意)。
1952年齣生於新加坡,在新加坡土生土長,是移民的第三代。祖父、父母皆南遷自中國大陸,祖籍廣東省潮安縣。
齣身小康之傢,小時候生活、讀書普普通通。十七歲高中畢業後,踏入報界,當記者、翻譯、編輯。於1996年獲指定為《李光耀1迴憶錄》中文版上下兩冊之文字編輯。
早在1997年,因緣際會報讀瞭北京大學2與新加坡東方文化學院聯閤舉辦之「中國語言文學文憑與高級文憑課程」,得北京大學派齣教授南來指導。一麵工作一麵求學,兩年後畢業,成績優異,同學六人得緣負笈北京大學,完成文學士本科最後一年課程,2000年以優異成績考取學位(漢語言文學)。
2005年退休,2006年繼續讀書,考入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2007年第一學年結束,獲頒書捲?。2008年第二學年結束,自行辦理退學,為追尋更高理想,告彆颱大校園,邁嚮不可知的未來……
我為什麼寫
中國文化就像無形的根,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緊緊地牽連在一起。我寫這本書,隻為瞭錶達飄零的葉對根的深深的依戀和孺慕。
2006年10月1日中國國慶這一天,北京師範大學一個普通教師——於丹的命運發生瞭巨大的轉摺。她在中國中央電視颱(第4套)《百傢講壇》開講,不過講瞭短短七天的《論語》,便引起意料之外前所未有的轟動。中華書局善抓時機,迅速齣版瞭以其講稿為藍本的《於丹〈論語〉心得》,六十萬冊的首印數,超過瞭《百傢講壇》另一「明星」《易中天品三國》的五十五萬冊。這書後來在北京中關村圖書大廈一天銷齣一萬四韆本,簽售一萬二韆六百本,不但打破瞭易中天在上海書展中締造的一天簽售四韆多本的紀錄,也刷新瞭中國全國所有書店的銷售和簽售紀錄。
易中天是《百傢講壇》「捧」齣來的,比於丹更早竄紅的「名人」。他在節目中「大話」三國,靠著一張大嘴巴想什麼就講什麼,結果擁戴者像嗡嗡一窩蜂似的跟著跑。有人認為易中天是「電視忽悠齣來的怪胎」,有人認為「這是曆史學界的悲哀」,但更多的是一般群眾的狂追瘋隨,網絡上甚至傳齣瞭許多網民「嫁人要嫁易中天」這樣的「以身相許」。
什麼是「怪胎」?什麼是「悲哀」?鬥不過「易中天現象」,大傢懶得管,不管,要管的也管不瞭。
《人民日報》海外版曾經推齣係列文章《於丹現象?示錄》,說:「一事非同尋常,也便成瞭『現象』。在『於丹現象』的背後,我們隱約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瞭當今中國百姓心靈深處對於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論的強烈渴求。我們也分明感到,『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的文化普及工作,在中國有著多麼廣闊的前景。」
然而,一事非同尋常的成為「現象」,「現象」背後透露著什麼訊息,群眾可以不理解不追究,讀書人、有識之士卻不能將之視為理所當然,不聞不問。
在「於丹現象」的背後,我們不是隱約、而是非常清楚的看到瞭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力量,看到瞭中國百姓心靈深處對於通俗易懂的人文理論的強烈渴求。但是,「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這四句話,必須修正。
以白話詮釋經典是對的,卻不能想當然爾的說是「心得」,明目張膽的加油添醬鬍說八道。以經典詮釋智慧是錯的,智慧不是通過經典詮釋,智慧乃是我們通過正確詮釋經典,通過正確解讀古聖先賢的教誨,靠著我們的悟性嚮古聖先賢「求」來的。以智慧詮釋人生是對的,但是古往今來智慧隻有一種,不分「傳統」與「未來」。以人生詮釋人性,做不到!你我人生多姿多彩,你我人性變化萬端,我們隻能嚮古聖先賢取經,設法知行閤一,淨化我們的心靈,以求復歸至真、至美、至善。
在《論語》裏,孔子從無滔滔不絕天花亂墜;孔子是樸實的孔子,說與做都是同樣的一套。所以,曆史上孔子不是萬人空巷被狂追瘋隨的「明星」;孔子的學生、門徒也沒有任何一個是「明星」。
於丹講《論語》而成明星,看來她和一些人是把這傳統文化的路子走錯瞭。
「錯」在哪裏?錯在許多人聽瞭於丹的「心得」,「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但若你問他們有什麼「心得」,他們沒辦法說齣個所以然來。因為他們根本不知孔子到底真正說瞭些什麼,做瞭些什麼,心裏想著些什麼。
這就是於丹的「心得」,這就是「於丹現象」背後透露的訊息。
「於丹現象」引來對於丹的批評非常多。《於丹現象?示錄》介紹,於丹的反應一直很低調也很謙虛。她自己說:「如果在大學講壇上我這樣講,那我是瀆職的,是對專業的學生不負責任。但如果在電視上以一個大學講堂上的嚴謹,講求考據的話,也是對大眾的不負責任……」
於丹的理由是:「因為上電視必須考慮觀眾,十五歲以上的中學生要聽得懂,還要喜歡聽。現在每個人被多重價值觀撕扯著,各種爭鳴都是有道理的,《論語》可以從太多的角度進行解讀。我講的《論語》,不是漢代罷黜百傢獨尊的儒術,也不是被後人頂禮膜拜的儒教,也不是被學者皓首窮經、畢生鑽研的儒學,也不是治天下的半部論語。它隻關乎個人的修養,是中國人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一個參照係。讓更多人開始重新翻閱中國古書,效果就達到瞭。」
可惜於丹的話嚴重地似是而非。首先,她承認如果她在大學講壇上這樣講,是瀆職,可見她知道自己是亂亂講。她說,要讓中學生和群眾聽得懂,如果以一個大學講壇上的嚴謹,講求考據的話,是對大眾的不負責任……。天呀,這是哪一門子的邏輯!
所以,於丹講《論語》的不嚴謹、不講求考據,她自己隨想亂講,是既定事實。把一部《論語》亂亂讀、泛泛說,說它「隻關乎個人的修養,是中國人提升自己幸福感的一個參照係」,於丹「代入」孔老夫子,「踩」在孔老夫子的頭上,未免太抬舉她自己瞭。
於丹說,她講的《論語》要是「讓更多人開始重新翻閱中國古書」,效果就達到瞭。但我們恐怕更多人開始重新翻閱中國古書,便戳穿瞭於丹的底!或者更多人隻讀於丹的《〈論語〉心得》,結果孔子說的不是於丹說的,於丹說的被當成孔子說的,孔子被說的不明不白不清不楚,便從此瀋冤難雪瞭也!
我不懂傳播學,但是懂得傳播學的於丹教我:「在傳播學上有一個原則,就是你要永遠保持它那種特彆簡單、甚至是傻傻的、笨笨的樣子,這纔容易傳播,你把它整得特彆深邃的話,就傳不齣去瞭。再傳播的前提就是使它簡單、『傻瓜』。」
我很慶幸自己永遠也整不齣那種「特彆深邃」,因為我本來就是那種「傻傻的、笨笨的樣子」。所以,讀經典,我隻敢把原典找來老老實實先解讀、注釋搞清楚。我不敢信口開河,所以整不齣「深邃」。
於丹有智慧,易中天會幽默;由INK(印刻)齣版,以於丹、易中天演講對談內容輯錄而成的《經典,可以這樣讀》,可以說是他們的智慧和幽默的結晶吧!我因為「傻傻又笨笨」,所以沒有智慧也不會幽默,所以我就簡單地(或者特彆簡單地)把於丹和易中天的《經典,可以這樣讀》也拿來讀一讀,想要學一點他們的「智慧」與「幽默」。
然後,我學著他們的樣子,也來「傻傻地、笨笨地」寫寫自己的智慧與幽默,希望能在中國文化廣闊深邃的海洋裏,也投入一點自己的智慧與幽默。
中國文化就像無形的根,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炎黃子孫緊緊地牽連在一起。我寫這本書,隻為瞭錶達飄零的葉對根的深深的依戀和孺慕。
中國文化是一部部智者的精髓閤集,如何研究、學習,如何繼承、發揚,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義務。我之「笑話」於丹和易中天,這樣一篇篇的寫下來,終至於寫成一本書,隻不過為瞭針對於丹和易中天「現象」的背後,做一個鮮明真實的披露。
因為我深深知道也深深相信,有智慧的讀者終將會明白,我們應該懷著何許程度的虔敬,去理解中國文化,去傳承中國文化!
這本書的書名,就像一個充滿魔力的咒語,瞬間抓住瞭我的注意力。“笑話”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輕鬆愉悅的信號,而將其與“於丹”和“易中天”這兩位在很多人心中代錶著智慧與學識的名字並列,則形成瞭一種強烈的反差感,也激發瞭我極大的好奇心。我不禁開始想象,這本書的內容會是怎樣的。會不會是在於丹老師解讀《論語》時,穿插一些與古代聖賢相關的、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又或者,是在易中天老師講述曆史的宏大敘事中,插入一些關於曆史人物不為人知的、充滿趣味的“花邊新聞”?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讓我們重新認識這些經典文化和曆史人物。它或許不像一本正襟危坐的學術著作,而更像是一位博學而風趣的朋友,用最生動的語言,最有趣的段子,來引領我們走進知識的殿堂。我深信,在笑聲中領悟到的道理,往往比枯燥的背誦更加深刻;在輕鬆的氛圍中瞭解的曆史,也更能長久地留在記憶裏。
评分當我第一眼看到“笑話於丹易中天”這個書名時,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感便油然而生。我一直以來都是於丹老師和易中天老師的忠實聽眾和讀者,他們用獨特的視角和深入淺齣的講解,為我打開瞭通往傳統文化和曆史的寶藏大門。於丹老師的溫婉與智慧,易中天老師的犀利與幽默,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然而,“笑話”的加入,卻給我帶來瞭全新的想象空間。我設想著,這本書是否會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將他們各自擅長的領域與幽默元素相結閤?也許,是在於丹老師解讀人生哲理時,用一個貼切的笑話來印證某個觀點,讓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可感;又或者,是在易中天老師講述波瀾壯闊的曆史故事時,穿插一些鮮為人知的、充滿趣味性的曆史軼事,讓那些遙遠的人物形象更加立體鮮活。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破壁”之舉,它或許能夠打破傳統文化和曆史的嚴肅壁壘,用一種更輕鬆、更親切的方式,將知識的種子播撒進更廣泛的讀者心中,讓大傢在會心一笑中,收獲意想不到的啓迪與樂趣。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它那個極其吸引眼球的書名。當“笑話”與“於丹”、“易中天”這兩個響當當的名字並列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簡直太有創意瞭!我一直以來都非常欣賞於丹老師的知性與親和力,以及易中天老師的犀利與幽默。他們的作品,無論是在《論語》的解讀上,還是在曆史的講述上,都曾帶給我許多啓迪和思考。所以,當看到“笑話”齣現在書名中,我腦海裏不禁浮現齣一種場景:也許這本書並非是簡單地將笑話集錦,而是將那些深刻的道理、經典的片段,用一種更加活潑、更加接地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講解某個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時,可能會穿插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逸聞趣事;在闡述某種人生哲學時,或許會藉用一個巧妙的比喻,引發會心一笑。這本書,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輕閱讀”的嘗試,它或許能讓那些對傳統文化望而卻步的讀者,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悄悄地被知識所吸引,被智慧所感染。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著實引起瞭我的好奇,當我看到“笑話於丹易中天”這幾個字的時候,腦海裏瞬間閃過瞭無數個畫麵。於丹老師的《論語》解讀,總是那麼深入淺齣,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生活巧妙地聯係起來,讓人豁然開朗;而易中天老師的曆史講解,更是如同陳年的佳釀,醇厚而富有洞察力,將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那麼,當這兩位知識淵博、風格各異的大傢,與“笑話”這個意想不到的元素結閤在一起,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呢?是枯燥的學術討論中插入的詼諧插麯,還是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來解讀深邃的思想?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來全新的閱讀體驗,它或許能讓我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輕鬆心態去接近那些原本可能顯得嚴肅的文化經典,在捧腹大笑中領悟人生的哲理,在妙語連珠間洞悉曆史的脈絡。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門,通往一個充滿智慧與樂趣的全新世界。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於丹老師和易中天老師的講學風格都頗為喜愛。於丹老師的解讀,總是能讓那些古老的智慧變得鮮活而貼近生活,仿佛孔子老子就坐在我們身邊,用溫和而充滿智慧的聲音與我們交流。而易中天老師的曆史敘述,則如同說書人一般,將那些遙遠的年代和人物,講得栩栩如生,引人入勝。所以,當我的目光落在這本書的書名“笑話於丹易中天”上時,心中不免湧起一股強烈的探索欲望。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結閤?是作者在嚴肅的文化解讀中巧妙地融入瞭幽默的元素,還是將一些關於這兩位文化名人的趣聞軼事匯集在一起?我設想著,或許在某個關於人生哲理的探討中,會突然蹦齣一個令人捧腹的段子;又或者,在描繪某個曆史人物的性格時,會用一種極其生動、甚至有些誇張的比喻來加以說明,讓讀者在笑聲中加深對人物的理解。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關於文化和曆史,更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一種打破傳統、連接古今的巧妙橋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