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以伊恩?P?瓦特的《小說的興起》為思考起點,以匈牙利著名馬剋思主義文藝理論傢盧卡奇「社會整體性」的文學概念為主要的研究方法,考察中國二0年代中期以後到四0年代期間錶現知識分子「社會整體性」觀念的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蘇敏逸
女,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曾任慈濟大學東語係助理教授、淡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中國現、當代文學。
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從晚清到五四: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先聲
第一節 晚清民初「新小說」對新文學的影響
第二節 五四「個人主義」的特質
第三節 鬱達夫的「個人」小說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先驅
第三章 建立「社會整體性」: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形成
第一節 五四時期至北伐革命失敗的社會形勢
第二節 記錄北伐革命的《蝕》三部麯
第三節 五四知識分子的心靈史:葉聖陶的《倪煥之》
第四節 「個人」作為「革命曆史」的象徵:茅盾的《虹》
第五節 政治理念與小說形式的結閤:論《子夜》模式
第四章 從文化批判到社會認識:老捨長篇小說的特殊性
第一節 發言位置的差異:英國時期的小說
第二節 文化差異的對照與文化批判的形成:《二馬》與《離婚》
第三節 呈現「社會整體性」的巔峰之作:《駱駝祥子》
第五章 個人、傢庭與社會的復雜角力:「傢族史」長篇小說
第一節 封建傢庭的崩毀:巴金的《激流》三部麯
第二節 「地方誌」與「傢族史」的結閤: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
第三節 個人、傢族與集體的糾葛和矛盾:路翎的《財主底兒女們》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宏大的敘事感,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在現代社會,個體與集體的關係無疑是最為核心的議題之一,“社會整體性”這個概念本身就提供瞭瞭一個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我很好奇作者將如何運用這個概念來解讀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畢竟小說是如此貼近生活,又如此具象地反映著時代的脈搏。長篇小說往往篇幅宏大,能夠承載更復雜的人物關係和社會背景,這與“社會整體性”所要探討的整體性特徵恰好相契閤。我想象著作者可能會從小說敘事的結構、人物的塑造、情節的設置等方麵,來分析作品中如何體現齣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以及群體如何反過來塑造個體。或許,那些描繪傢族興衰、社會變革、群體命運的作品,將是作者分析的重點。我對作者能否在看似分散的人物和事件中,梳理齣一種內在的、貫穿始終的“整體性”聯係感到好奇,這需要相當敏銳的洞察力和嚴謹的分析能力。我甚至在想,作者是否會討論文學作品中“整體性”的缺失,以及這種缺失又反映瞭怎樣的社會現實。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有望打開理解中國現代小說和中國社會的一扇新的大門。
评分坦白說,我拿到這本書時,對其理論深度和實踐應用都充滿瞭好奇。 “社會整體性”這樣一個概念,聽起來就有一種超越個體層麵的力量感,用它來分析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似乎是在追溯文學作品誕生的源頭活水。我設想,作者可能不僅僅是在梳理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而是要深入探究,是什麼樣的社會土壤、文化思潮,以及集體的情感和心理,孕育瞭這些偉大的文學生命。長篇小說作為一種反映社會全景的藝術形式,其“整體性”的構建,必然離不開對社會結構、人際關係、時代精神的深刻描繪。或許,作者會從一些具體的、具有代錶性的長篇小說入手,解剖它們的敘事模式、人物群像,甚至是象徵符號,來論證“社會整體性”在這些作品中的具體體現。我非常期待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理論概念,轉化為對具體文學作品的細緻分析,從而揭示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獨特“整體性”特徵。
评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它似乎指嚮瞭一種深層的美學和哲學思考。“社會整體性”作為一個分析工具,在文學評論中並不常見,這讓我感到耳目一新。長篇小說,尤其是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曆史和文化信息,它們的發生和形成必然與當時的社會語境息息相關。我猜想,作者很可能是在探討,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中國社會是如何從傳統的、更加緊密的社群結構,嚮著更加原子化、但又在新的層麵尋求“整體性”的社會形態演變的,而長篇小說則記錄並反思瞭這一過程。它可能不僅僅是關注幾個核心人物的故事,而是更注重描寫他們與周圍人群、社會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這種互動如何構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也許,小說中的宏大背景,那些發生在特定曆史時期的大事件,以及普通人在這些事件中的命運軌跡,都是作者用來闡釋“社會整體性”的素材。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新穎的解讀角度,或許能夠幫助我重新審視那些曾經讀過但並未深入思考的長篇小說,從中發現更多被忽略的社會肌理和精神內核。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我心中關於文學與社會關係的敏感地帶。 “社會整體性”這個詞語,給我一種秩序感和關聯感,而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無疑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百年曆程的宏大敘事。我想象,作者必然會對一些經典的中國現代長篇小說進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但其切入點可能會非常獨特。它可能不是簡單地去評價小說的藝術成就,而是著眼於這些作品如何反映瞭不同時期中國社會由分崩離析走嚮凝聚,或是在尋求一種新的整體性。我猜測,作者會關注小說中齣現的群體形象,比如革命隊伍、鄉村社群、城市居民,以及這些群體內部的張力與融閤,並以此來探討“社會整體性”的演變。同時,我也好奇作者是否會討論“整體性”在小說敘事結構上的體現,例如宏大的時間跨度、多綫索的交織,以及這種結構如何與作品所要傳達的社會觀念相呼應。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看到它們背後那個復雜而生動的社會肌體。
评分“社會整體性”這個提法,瞬間就勾起瞭我探究事物內在聯係的興趣。對於中國現代長篇小說而言,“發生”與“形成”是兩個關鍵的詞語,它們意味著追溯文學作品的起源,並理解其發展的軌跡。我猜想,作者將嘗試運用“社會整體性”這一理論框架,來審視中國現代長篇小說是如何在這種整體性觀念的影響下,逐步形成其獨特的敘事模式和審美特徵的。這可能涉及對小說中人物塑造方式的分析,比如是強調個體獨立還是群體歸屬;也可能涉及到對情節設置的考察,例如是聚焦個體命運還是宏大曆史事件;甚至可能包括對小說整體風格和主題的選擇,是否傾嚮於展現一種和諧統一的社會圖景,或者揭示現實中的割裂與矛盾。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極具說服力的案例分析,通過對具體作品的細緻解讀,來闡釋“社會整體性”觀念在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發生和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從而深化我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曆程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