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緻力大陸當代文學研究與教學十餘年,在此收入其近年大陸文學研究論文九篇,輯為三論。
文學綜論:呈現文學理論與文學史論議題,論述徐訏的反共文學理論、朦朧詩的現代主義特徵、大陸近五十年現實主義小說的演變。
作 傢 論:關注創作者特定時期作品,勾勒大陸作傢丁玲、古華、韓少功等的創作曆程及寫作風格。
作 品 論:聚焦文革文學和文革書寫,解讀張揚《第二次握手》、北島《歸來的陌生人》、王小波《黃金時代》,深刻剖析主題意識及錶現手法。
作者簡介
宋如珊,中國文化大學中文係文藝組專任副教授、中國現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現代文學》半年刊主編、秀威「大陸學者叢書」主編。著有專書《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2002)、《翁方綱詩學之研究》(1993)等,另發錶多篇大陸當代文學、兩岸文學交流論文,並曾於《文訊》雜誌、《聯閤報》兩岸版撰寫專欄文章。
《隔海眺望》序∕張中良
輯一:文學綜論
走過馬剋思主義時代──論徐訏對毛澤東文藝思想的批判和「新個性主義」文學觀的建構
是晦澀,還是創新?──論大陸朦朧詩的現代主義特徵
近五十年的大陸現實主義小說
輯二:作傢論
從「文小姐」到「武將軍」──論丁玲延安時期的小說創作
「婦女能頂半邊天」? ──論析古華小說的女性形象
走嚮暗示的文學道路 ──論韓少功的小說創作(1979-1996)
輯三:作品論
論文革地下小說《第二次握手》及其事件
文革敘述與風格實驗──論北島小說集《歸來的陌生人》
人本.自由.狂歡──論王小波小說集《黃金時代》
後 記
這本書的光影,在我的書架上已經靜靜地駐留瞭許久,總是在某個午後,或是某個深夜,當我內心湧起一股對故土遙遠的思念,或是對岸邊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文字感到好奇時,我的目光便會不自覺地落在它身上。它像是海峽兩岸信息交流的一個節點,承載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文化張力。我一直期待能透過這本書,看見那些在海峽彼岸蓬勃生長,卻又因為地理的阻隔,讓我隻能遠遠觀望的文學風景。那些名字,那些故事,那些在不同土壤上生長齣的獨特敘事,都讓我心生嚮往。我常常在想,同一種語言,同一種文化根源,在經曆瞭不同的曆史軌跡後,會開齣怎樣彆樣的花朵?這種差異性與共通性交織的張力,正是吸引我的地方。我希望它能帶我穿越那片蔚藍,去觸碰那些文字的溫度,去感受那些情感的起伏,去理解那些時代留下的印記,最終,在與這些遙遠文學的對話中,找到自身認同的某些迴響,或是對“中國”這個概念更豐富、更立體、更具象化的理解。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精神上的迴歸與探索。
评分我始終相信,文學的魅力在於它的多樣性和包容性,而“隔海眺望”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詩意的張力,暗示著一種視角上的距離,也暗示著一種心靈上的連接。我非常好奇,在大陸的文學評論界,對於“中國”這個概念,又有著怎樣的理解和闡釋?是依然圍繞著一個核心的文化母體,還是已經發展齣更多元、更具流動性的觀念?我希望書中能夠探討一些關於文化身份、關於民族認同的議題,那些關於如何在不同社會語境下,重新定義“中國性”的討論,都將是我的興趣所在。我期待能夠通過這本書,看到那些關於文學如何跨越地域界限,如何構建一種更廣闊的文化想象的論述,這種對文化認同的探討,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談論文學,更是在探討一種更宏大的文化命題,具有深刻的文化思考價值。
评分作為一個常年關注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讀者,我總覺得,文學是觀察一個時代最細膩、最生動的窗口。而大陸當代文學,更是承載著一個巨大社會轉型期的復雜情感與深刻反思。我非常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深入理解在過去幾十年裏,大陸的作傢們是如何迴應時代洪流的?他們的作品中,是否真實地反映瞭社會的進步與睏境?那些個體命運的起伏,是否摺射齣宏大敘事的變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文學如何記錄曆史、如何介入現實的深入探討,那些關於社會現實的觀察,關於個體情感的抒發,關於人生哲學的追問,都將是我關注的焦點。我期待能夠讀到一些觸及靈魂的分析,能夠幫助我更深刻地理解那個我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的洞察,這種對社會現實的文學解讀,對我來說具有非凡的意義。
评分閱讀,對我來說,永遠是一場與作者靈魂的對話。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與那些來自海峽彼岸的評論傢們進行一場智慧的碰撞。我渴望瞭解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的錶達邏輯,以及他們對文學現象的獨特解讀。是嚴謹的學術分析,還是充滿激情的文學抒情?是宏大的理論構建,還是細緻的個案剖析?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一種多元的評論風格,能夠讓我感受到不同學者的思想火花,並從中學習到更豐富的批評方法和理論視角。這種與評論傢們思想的交流,對我而言,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加廣闊的文學批評領域,讓我看到更多元、更具深度的文學評論的可能,從而提升我自身的閱讀品味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评分我一直對當代文學思潮的變化充滿瞭敏銳的觀察,尤其是那些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語境下産生的新的敘事方式和理論建構。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我對海峽對岸當代文學理論研究的一塊空白。我非常好奇,在大陸的語境下,文學評論是如何發展演變的?有哪些新的批評理論被引入、被消化,又或是被原創?那些文學批評傢們,他們的視角又是如何獨特而深刻的?是依舊遵循著某些既定的範式,還是已經開闢齣瞭全新的理論疆域?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挑戰傳統、引發深思的論述,那些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審視文學本體,或是文學與社會、與曆史之間復雜關係的觀點。我期待書中能夠齣現一些真正具有啓發性的分析,能夠為我理解當代文學的多元麵嚮提供更堅實的理論支撐。這種學術性的探討,對我而言,是一種智力上的挑戰,也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渴望在這本書中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論啓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