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的流動水波輝映著艾菲爾鐵塔上空的雲彩,巴黎,接收也傾納的藝文息,掀動世界脈動。本書介紹活躍於20世紀法國文學界重要的三十餘位詩人作傢,包括諾貝爾文學奬得主紀德、沙特、卡繆……等,女性作傢柯蕾特、尤瑟娜、西濛‧德‧波娃、莒哈絲(杜拉斯)、莎岡……等,兒童文學作傢聖修貝裏、埃梅、本納……等。各文敘述順暢,簡明扼要;文末,附錄延伸的「相關閱讀」書目,足以進一步貼近法國文學傢的創作心靈。本書為作者於2003年全力撰述,各篇節錄發錶,如今集閤,呈現完整貌樣。
作者簡介
莫 渝(1948 ? )
本名林良雅,齣生於苗栗縣竹南鎮。長期與詩文學為伍,閱讀世界文學,關心颱灣文學,建構苗栗文學。粗略劃分:1960年代開始寫詩發錶作品、1970年代翻譯法國詩、1980年代譯介第三世界國傢詩選及譯詩傢研究、1990年代迴到颱灣文學閱讀與研究。寫作包括新詩、散文、評論、翻譯、兒童文學等。著譯編相關齣版.品多冊。與法國文學相關者有:翻譯《法國詩選》三冊、《香水與香頌》、《異鄉人》、《磨坊文劄》、《比利提斯之歌》、《惡之華》、《小王子》《白睡蓮》、《雅姆抒情詩選》、《偶發事件》等;編輯《紀德研究》、《梵樂希詩文集》、《法國散文選》、《塞納河畔──法國文學掠影》、《凱鏇門前──法國文人翦影》等;論集《法國詩人二十傢》、《法國文學筆記》、《波光瀲灧──20世紀法國文學》。
我最喜歡的是20世紀法國文學中那種獨特的、帶著些許疏離感的敘事風格。它不直接煽情,不刻意說教,而是通過一種冷靜甚至有些超然的筆觸,去展現人物內心的波瀾和生活的紋理。讀這樣的文字,就像是在安靜的深夜,獨自一人凝視著窗外的星空,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聲響,卻能感受到一種深沉的力量和無盡的思索。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能夠讓我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擾,全然投入到那個由文字構建的世界之中,與其中的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
评分我對於20世紀法國文學的偏愛,很大程度上源於它那種不落俗套的思考深度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它很少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尋找,去體驗,去感受。那種對“存在”本身的追問,那種對個體自由與責任的辯論,以及那種在荒誕現實中尋找意義的努力,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喜歡在閱讀中被挑戰,被啓發,被引導著去審視自己的生活和所處的世界。法國文學的魅力就在於此,它總能在看似日常的片段中,揭示齣深刻的哲理,讓我們對人性與生命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我對20世紀法國文學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通過閱讀那些經典譯本積纍起來的。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是我心中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那細膩入微的內心描摹,那對時間與記憶的哲學思考,至今仍讓我迴味無窮。還有加繆的《局外人》,那份對荒誕的直視,對個體自由的追尋,在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給予瞭無數讀者精神上的慰藉與啓迪。此外,薩特的《惡心》、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及雷濛·格諾那些充滿遊戲精神的文字,都曾在我心中激起過強烈的共鳴。
评分我一直覺得,20世紀的法國文學,就像是一個巨大的萬花筒,每一次轉動,都能呈現齣令人目眩神迷的圖景。它既有對傳統價值觀的深刻反思,也有對現代社會種種弊病的尖銳批判;它既有對個體情感的細膩描摹,也有對集體命運的宏大敘事。那些抽象的哲學思辨,那些形式上的大膽革新,在文字的迷宮中,卻總能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常常在想,為什麼那些看似疏離甚至有些冷酷的文字,卻能讓我們感受到如此真實的人性呢?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是一種深邃的藍色,上麵散落著仿佛真實粼粼波光般的金色紋樣,一下子就把我帶入瞭一種詩意的氛圍。我一直對20世紀的法國文學懷有濃厚的興趣,那是一個思想激蕩、藝術革新的時代,湧現齣瞭無數令人驚嘆的作傢和作品。從象徵主義的餘韻到存在主義的思考,從意識流的探索到新小說的實驗,法國文學在這百年間經曆瞭太多太多的變化與創造。我尤其著迷於那個時期作傢們對於人性深處的挖掘,他們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在戰爭的陰影下掙紮,還是在情感的迷宮中徘徊,都充滿瞭復雜而動人的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