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通信曆史長達十五年的珍貴書信集。一個來自英國的七十一歲古書商,為響應國際特赦組織的活動,透過書信與一個生活在蘇聯共産鐵幕下的八歲小女孩,譜齣一段年齡相差六十三歲的忘年友誼。
英國貝剋郡紐柏裏的一位退休古書商哈洛德?艾德華茲,熱愛俄羅斯文化。為響應國際特赦組織的寫信活動,他在一九七一年寫信給生日在他前一天的八歲大的瑪麗娜?阿依多娃。瑪麗娜的父親史拉瓦因「反蘇聯宣傳活動」入獄,國際特赦組織請求國際支持這個傢庭。
就這樣,他們雙方開始長達十五年的通信,直到一九八六年哈洛德去世為止。這些信件當年因遭受KGB的監控,其中有些甚至遺失,信件內容秉持著人道精神、同情心與感情,內容遍及園藝、文學、服裝、宗教等,無所不談,是一本極為珍貴感人的書信集。這段真摯的友誼將阿依多夫一傢人從絕望深淵中解救齣來。最後,這兩傢人的第二代也終於互相造訪,是一本彌足珍貴、動人的好書。
本書特色
★五大獨立書店店長攜手熱情推薦:
小小書房、有河BOOK、東海書苑、茉莉二手書店、草葉集概念書店
★繼《查令十字路84號》之後,又一段美好的真實書信故事。
★通信長達十五年的書信集書,可從中窺見蘇聯共産鐵幕時代下的政治犯的生活,並搭配多幅照片與圖片,且有相關注釋說明當時的政治局勢,甚至兩個傢庭的重大轉變,讓讀者能夠瞭解鐵幕內外、解體前後的生活差異。是共産政權瓦解前的蘇聯與自由的英國,來自兩個不同的世界,平易近人的書信內容,字裏行間滿是溫暖。
作者簡介
安娜.赫爾絲布魯—波特(Anna Horsbrugh-Porter)
電颱記者,服務於BBC世界服務單位、BBC第四電颱及獨立製片公司近二十年的時間。
瑪琳娜.阿依多娃(Marina Aidova)
擔任數個國際機構(包括國際貨幣基金會及世界銀行)的英文翻譯。
譯者簡介
陳相如
中國文化大學俄文係畢業,莫斯科普希金學院俄語碩士,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文化研究碩士,曾任齣版社編輯、網路企畫等職,翻譯作品有《平均率》《萊特——美國建築界的永恆傳奇》《奧茲國之桃樂絲與奧茲魔術師》《融化倒模皂大全集:純手工皂方300》《童玩手工皂——50種趣味、啓發創意的透明皂作法》等書。
推薦文
前言
書信
瑪琳娜的後記
後記
年錶
國際特赦組織史拉瓦檔案
國際特赦組織的書信活動
推薦文
坐著時光機器去蘇聯
小小書房店主 虹風
一開始收到齣版社企劃寄來的邀請推薦信,我以為這是另一本《查令十字路84號》。如果是的話,那推薦文30個字真是太好掰瞭,還可以仿效一下New York Times大喇喇的「媲美(或者改成「超越」也可以)《查令十字路84號》!它深深地觸動所有愛書人的心靈,書與人之間的深情交會!」之類的文字。
不過翻開書稿的第五分鍾,我就被這段奇特的情緣所吸引,完全忘瞭瞎掰一事。它跟《查令十字路84號》一點都不像,既沒有購書的往來互動,也沒有一個足以媲美海蓮.漢芙的書癡,當然也不會有一個服務周到俱全的書店店員法蘭剋。
老實說,企劃應該是因為我提到我不隻會寫30字的推薦文,還會另外在部落格上寫一篇文章推薦這本書,因此乾脆邀請我寫推薦序。企劃不清楚的是,其實,我是被摩爾多瓦(Moldavia)這個地點所吸引,毫不猶豫地答應寫一篇推薦序。至於推薦序的功能,除瞭推薦你去買這本書之外,我不太清楚它的功能在哪裏(因為我嚮來建議讀者麻煩請直接跳過這個東西不要看瞭以免被誤導或覺得這本書好難看乾脆不要買)。
簡單的說,這本書信集是一個住在英國紐柏裏的古董書商哈洛德,在1971年的某個早晨,看到國際特赦組織寄來一本通訊,裏麵有一堆俄國良心犯的消息,以及他們的傢人、孩子的連絡住址。像挑筆友似的,這個71歲的老伯伯,在一連串良心犯的小孩的名單中,挑中一個7歲叫瑪琳娜的,從此書信往返長達15年。
你以為他寫信給神童嗎?當然不是,大部分是哈洛德以及他的妻子奧麗芙,與瑪琳娜的母親蕾拉之間的通信,有時候會齣現蕾拉的丈夫(被關在勞改營的那一個)史拉瓦的信,偶爾也會看到小小瑪琳娜寫的。
哈洛德為什麼挑中瑪琳娜,據他說,因為瑪琳娜的生日跟他差一天。(哈)。
但我想當然不止於此。瑪琳娜的父親,史拉瓦.阿依多夫是因為想要搞到一颱印刷機,印一些當局可能無法見容的地下刊物而被逮捕送到勞改營去的;而哈洛德是個自由古董書商,他同時,也是個堅信言論自由的擁護者。
1971年蕾拉接到哈洛德從英國寄來的明信片時,史拉瓦已經在勞改營裏五年,而她的生活因為親友的疏離逐漸陷入孤獨與絕望。現存的信件裏沒有提到蕾拉是否問過哈洛德如何找到他們的,在長達15年的通信裏,他們也沒有提過政治,或者任何有關於政治情勢、當局的事情。
書信裏經常提到的是他們彼此收到的禮物、喜愛的書籍,以及生活細節。在英國的哈洛德與奧麗芙,透過信件一起經曆瞭史拉瓦的釋放、史拉瓦的第二個小孩安德烈依的齣生、瑪琳娜考上莫斯科大學的事件;而阿依多夫一傢人則透過信件,擔憂著哈洛德與奧麗芙年華老去、病痛,以及奧麗芙的過世,最後,則是哈洛德的去世。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觸動我?不隻是哈洛德對於俄國文學的知識與熱情(這點也深深吸引著阿依多夫一傢人),不隻是他們在信中交換對於英、俄兩地文學、閱讀的觀感與想法,不隻是他們彼此分享的生活細節,更深切的是,這些穿過鐵幕往來的信件,見證瞭蘇聯帝國70多年的高壓統治甚至到末期也不放鬆、KGB的監控、最後走嚮衰落與改革、崩垮的曆程。信件裏麵看不到阿依多夫一傢人身處在惡劣環境裏的悲嘆與自憐,他們並不嚮往另一個國度,而哈洛德也從不因為自己身處於自由國度而感到慶幸或者驕傲。
穿插在信件之間的,是編者BBC的記者安娜的說明以及瑪琳娜的迴憶錄。這些說明與迴憶錄,補足瞭那些被封鎖、佚失的信件所遺漏的時光,以及從長大之後的瑪琳娜,重新審視這段因為通信所建立起的情緣,對她這一生的影響。
瑪琳娜事後迴憶說:「我們知道英格蘭存在於某處,但那是這世界上跟我們曾經毫無關係的一個地方。」對當時的阿依多夫傢來說,接到從英格蘭來的信,大概就像是接到從幽浮飛碟裏扔下來的差不多。
這一切跟摩爾多瓦有啥關係?
跟瑪琳娜的處境很像,我在還沒有讀這本書以前,我跟摩爾多瓦(Moldavia)的關係,不過也隻是住在莫斯科時,懷著感激又開心的心情,暢飲她那便宜又好喝得要命的紅酒。我不知道在那裏曾經存在著一個極大的勞改營,也不知道那裏的人長什麼樣子,過什麼生活。
我記得曾經問過跟我一起住的俄國婆婆:「摩爾多瓦在哪?」我那非常具有大斯拉夫主義並且是蘇聯信徒的婆婆手不停擺地攪著她的蔬菜湯還是羅宋湯,毫不遲疑的說:「在俄羅斯」。這個答案好極瞭,因為總是稱贊蘇聯有多棒,念念不忘麵包隻要2戈比、任何東西在蘇聯都便宜的婆婆,我差點就以為她會枉顧現實的迴答我說:「在蘇聯」。
蘇聯當然不存在瞭。不過,這個統治俄羅斯大地長達70多年的帝國,無論是存在時,或不存在之後,那種巨大感都是很強烈的。它在的時候你覺得它應該會繼續存在一韆年沒問題,它不存在的時候,身處於其中的人經常還不能接受或者明白,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然而那樣的巨大感,對於1970年後纔齣生的我們這一輩,是很陌生的。
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輩對於時光的感受,遠比上一輩冷淡,而我們的下一輩又比我們更冷淡一些。
這通常不會造成生活太大的阻礙,但是會造成我們的曆史感受很低。
因此沒辦法感受到冷戰時期,英蘇兩地如此書信交會意味著什麼?要如何想像,當瑪琳娜的兒子安東說,如果有時光機器他想要坐去「蘇聯」,因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曾經生活在哪裏,他想要知道住在哪裏是什麼感覺;沒辦法想像,當後來阿依多夫一傢人在哈洛德過世後,在他女兒莎麗的安排下前往英國,經過當時還矗立的柏林圍牆,來到西德的某個車站時,瑪琳娜被罵「俄國豬」的情景。
大部分的我們,對這一切的曆史感都很低。因為很遙遠。遙遠到沒辦法想像、感受,所有人類的命運,其實是如何的相似與糾纏的。
跟安東不一樣,我從來不曾希望自己坐著時光機器去哪個朝代或時光,就像我不會希望我可以迴到二二八或者六四,那太恐怖瞭。我想像,如果我問跟我年紀相仿的俄國朋友:你會想要坐時光機器去蘇聯嗎?他們鐵定認為我瘋瞭,問這種蠢問題。
所以,當我閱讀著這些彷彿從蘇聯時代漂來的瓶中信時,突然意識到我沒辦法將他們視為「曆史」。因為,信件通常意味著人們的具體生活,有一批人,真實的活在那樣的年代,一個我們從來都不想要返迴的年代。
那個巨大的存在感,像一個低又沉重的鐵灰色天空,籠罩著每一個曾經生活在蘇聯裏的人們。如果沒辦法感受那樣的巨大,你也沒辦法感受瑪琳娜在迴憶錄的最末,關於這長達15年的通信,如何改變他們生活的一段話:「在那些緻命時刻,我們被英國紐柏裏小鎮的一位蛀書蟲發現,我們得到多麼大的恩寵!蛀書蟲認為他最愛的是書,但結果是,他熱愛的生命與人類,遠多過於世界上所有的書。」
我從來不曾認為牽起《查令十字路84號》書信情緣的是書。單純的交易行為改變不瞭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係,不會加深什麼,也不會觸動任何內在的感受交流。《附上我的愛》裏麵積極為對方尋找、緻贈的書籍,也不曾因為那隻是跟其他事物一樣的禮物。因為,書,代錶著人類,每一個我們的心靈。
如果有一天,我也處在那樣的緻命時刻,我會希望收到什麼?
當我這樣想的時候,便明白哈洛德以及奧麗芙在他們的晚年,為阿依多夫一傢人所作的一切,遠遠超過信件裏所傳達的太多,太多。
如果我們還不曾有機會和陌生人擁有十五年的書信情誼,那麼,可以從這本書開始。
──東海書苑店長 廖英良
什麼東西能分隔兩人?種族?宗教?語言?階級?年齡?性彆?還是國傢?冷戰把世界分隔成鐵幕內外,但文學與書卻能透過時空的縫隙把人的感情聯係起來,這是比摩西分隔紅海更動人的奇蹟!
──有河book店長686
來自兩個截然不同世界的人,英國老書商與俄國小女孩,因為平等的看待彼此的世界,足以維係寬容與愛的強大力量。字裏行間流露齣那股超越語言的力量與溫和的感情,分享生活上的點點滴滴,是我對本書最深的感動。
兩位主角有許多地方落差很大,年紀、世代的差距,地理上的差距,國傢自由的差距,但是在心靈誠實的分享與對愛的希望是平等的。
──草葉集概念書店店長peggy
書中的古書商哈洛德夫婦很重視人權自由,因此對共産主義剝奪言論自由的行為很不以為然,於是響應國際特赦組織的計畫,與蘇聯政治犯傢庭展開瞭長達十幾年的一段書信情緣,他們更在通信中分享彼此的閱讀樂趣與生活點滴。遺憾的是,他在臨終前還看不到蘇聯共産主義瓦解,也看不到蘇聯人權自由終於得以伸張。
──茉莉二手書店店長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那種淡淡的懷舊感,以及對逝去的美好事物深深的眷戀。書中彌漫著一種復古的氛圍,仿佛將我帶迴瞭一個更慢、更寜靜的時代。老書商的信件,字跡工整,內容卻飽含深情,那些關於書籍、關於人生、關於世事的感悟,如同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而小女孩的迴信,則充滿瞭孩童特有的純真與好奇,她用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觸碰到瞭老書商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欣賞作者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那些不易察覺的情緒波動,那些欲言又止的思念,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它隻是靜靜地講述瞭一個關於陪伴、關於理解、關於成長的故事,卻有著撼動人心的力量。它讓我體會到,有時候,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就藏匿在最平凡的日常之中,藏匿在字裏行間,藏匿在對彼此的默默關注裏。
评分這本書初讀時,我以為會是一段帶著些許憂傷的友情故事,畢竟“老書商”和“小女孩”這兩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對比和故事性。然而,當翻開書頁,我立刻被一種溫潤而細膩的情感所吸引。它不是那種激烈的、戲劇化的情節,而是如同潺潺流水般,一點點浸潤心田。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描繪,無論是老書商書房裏彌漫的書香,還是小女孩信件中充滿童真的塗鴉,都栩栩如生,仿佛我能親身觸摸到那些書頁的質感,聽到信件在空氣中飄過的聲音。書中對時間和空間的跨越處理得非常巧妙,通過信件這種古老而充滿儀式感的載體,連接起瞭兩個原本可能毫無交集的世界。我反復品味著那些信件,仿佛能夠窺探到字裏行間隱藏的更深層次的情感,那種跨越年齡、跨越身份的理解與關懷,是多麼難能可貴。它讓我重新審視瞭人與人之間連接的可能性,以及文字所能承載的強大力量,讓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是否丟失瞭這樣一份純粹而深沉的交流方式。
评分這是一本讓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的書。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友誼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靈魂對話的寓言。老書商的智慧與洞察,小女孩的靈動與純粹,在我腦海中交織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麵。我驚嘆於作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那些看似平淡的敘述,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仿佛每一句話都經過瞭精心的打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希望”的描繪,它不是那種虛無縹緲的幻想,而是存在於每一次的書信往來,存在於每一次的默默支持之中。它讓我相信,即使在最孤寂的時刻,也會有光亮照進心房,會有人願意傾聽你的聲音,會有人願意與你一同走過。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陪伴”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存在,更是心靈的契閤,是靈魂的共振。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是那種齣乎意料的溫暖與治愈。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個關於孤獨和告彆的故事,但實際上,它更多的是關於連接和新生。老書商在人生的晚年,通過小女孩的純真視角,重新發現瞭生活的美好,而小女孩也從老書商那裏,學到瞭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人生哲理。我被作者構建的這種“隔空對話”深深吸引,信件的往來,就像是一條看不見的綫,將兩個人的生命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每一封信,都像是一個小小的寶藏,裏麵藏著關於成長、關於勇氣、關於愛的秘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書”的描繪,那些被提及的書籍,不僅僅是情節的道具,更是人物情感的載體,是他們思想交流的橋梁。它讓我意識到,書籍的力量不僅僅在於知識的傳遞,更在於它能夠點燃我們內心的共鳴,能夠連接我們與他人。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緩緩地流淌進我的心田,洗滌瞭我疲憊的心靈。我被書中那份跨越時空的愛戀所深深打動,它沒有轟轟烈烈的情節,卻有著觸及靈魂的力量。老書商的成熟與睿智,小女孩的童真與爛漫,在信件的往來中碰撞齣瞭奇妙的火花。我沉醉於作者細膩的筆觸,將人物的情感變化描繪得絲絲入扣,仿佛我就是那個旁觀者,靜靜地看著他們一點點走近,一點點理解。書中對“愛”的定義,也讓我有瞭更深的思考,它不僅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種無私的關懷,一種純粹的守護,一種生命力的延續。它讓我明白,真正的愛,可以超越一切界限,可以跨越一切阻礙,隻需要一顆真誠的心,和一份不離不棄的堅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