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我的世界。我這世界裏有夢想,有一些病痛,還有一份打算用我自己的方式麵對人生的堅定決心。
病魔在作者二十五歲那年來拜訪他,當時他是個年輕有為的電視新聞製作人,前途不可限量。青春正盛,事業伊始,作者卻必須展開與疾病的搏鬥,一戰便是三十年。他帶著疾病,念完新聞碩士課程,進入競爭激烈的新聞事業,前往中東採訪戰地新聞,追求愛情,完成自己。
他這趟人生過程是一個接受疾病、麵對真相的考驗。
作者簡介
理查.柯恩(Richard M. Cohen)
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有綫電視新聞網(CNN)的資深製作人,三度榮獲艾美奬以及無數新聞奬項。柯翰同時也是《紐約時報》〈保健版〉的撰稿人,目前與傢人住在紐約市郊。
譯者簡介
硃恩伶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廣播電視電影係碩士。曾任《中國時報》記者、《誠品閱讀》主編,近年專事翻譯。譯有《她——身體的故事》(女書)等二十餘本書。
有時候,看起來我彷彿是靠著做白日夢度日的。我坐在曼哈頓最靠西邊的辦公室裏孜孜不倦地寫作,目光卻不時飄嚮遠方,越過樹梢和公路,凝望著赫德遜河,看平底載貨船吃力地逆流前進,溯河而上。我太瞭解那種感覺瞭,這段漫長的航程費力吃緊,任憑誰都受不瞭,人生何嘗不是一段負重逆流的奮鬥旅程!
我的臉整天都緊貼著電腦螢幕,我的背因為長時間彎腰駝背感到僵硬痠痛。保持這個尷尬可笑的坐姿實在迫不得已,因為我已經是個如假包換的盲人瞭,隻有臉頰貼著螢幕我纔能看得清楚,也纔能工作。
我雖然偶爾偷瞄一下河麵上的過往船隻,其實隻有在心底我纔看得見它們賣力前進的模樣,那些微小的細節在心靈深處變得栩栩如生。我的視力隻是麻煩的開端,不聽使喚的四肢,和日漸麻木的身軀,纔更進一步把日常小事變成艱钜費力的不可能任務,逞強隻會越幫越忙。
說來雖然奇怪,我確實熱愛我的人生,這是一個憑空幻想的作傢鬍謅不來的。我的人生在好久以前就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岔路。我是個新聞工作者,一個正在療養的全國聯播網電視新聞製作人,不過近來我更偏好寫作和教書生活,連過一天算一天按日計酬打零工也頗教人滿意。
我也是個有傢室的人,我有個風趣可愛的妻子,她說起話來宛如連珠砲,她的名字叫做美樂蒂。看過《觀點》(The View)電視談話節目的人都認得她,美樂蒂就是坐在你傢螢幕左邊那一位。美樂蒂.維耶拉(Meredith Vieira)是個剛剛嶄露頭角的明日之星,這個女人能言善道,在傢裏更是風趣幽默。
我們有三個棒極瞭的小孩,他們對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可彆小看瞭班、蓋博和莉莉的影響力,我想是他們催白瞭我們的頭發,又讓我們保有赤子之心。不過,還有一個不可抗拒的情況是我們全傢人都必須要麵對的,那就是我的健康遭透瞭,這個情況已經變成傢裏每個成員的負擔,因為疾病本來就是全傢人的事。
過去三十年來,我一直在跟多發性硬化癥(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作戰。這種毛病乾擾瞭我所做的每件事,也影響瞭我全身,從頭到腳都不放過。慢性病摺磨人的痛苦指數雖然不高,早晚還是會造成傷亡。雪上加霜的是韆禧年底,我又突然遇上另一個更殘暴兇猛的對手,結腸癌在一年之內兩度嚮我開火,進一步重挫瞭我的生活品質。
我變成瞭一塊專門吸引麻煩的磁鐵,生活在危險邊緣,無論對誰來說,這都是個危險的處境。這段人生經驗讓我多上瞭一課,過去我並不認識「cope」(應付並嘗試剋服難題或睏境)這個動詞,現在我對它再瞭解不過瞭。
三十多年前,大學剛畢業,我就在一個晴朗的春日抵達首都華府,暖洋洋的春風讓我産生一種健康幸福的感覺,感到信心滿滿,以為前途無量。可是好景不常,不到三年的光景,正當我的電視新聞記者生涯乘著水門事件的颶風扶搖直上時,我卻被自己的健康風暴所吞沒。病魔在二十五歲那年來造訪我,至今始終不曾離去。
我的世界突然天搖地動,人生旅程的風景和地形一夕變色,原本光明遠大的坦途,瞬間轉進蜿蜒搖擺的小路,把我從新聞編輯室推進手術室,然後再推入反覆咀嚼生命意義的境地。以前跑新聞時我的生活重心是驚天動地的世界大事,如今卻隻為瞭維持個人的生命就傷透腦筋。
三十年來我努力搶救自己的生命,奮力把它從病魔的手中奪迴來,這段過程我拚命爭取身體的掌控權,也不斷調整自己的視野。我在最熾熱的生命鎔爐裏鍛鍊過生存的技巧,我學到的心得是,現在的我比過去更堅強,適應力也更好,這是當初始料未及的事。我的視力不良,身體嚴重受損,這些都是多發性硬化癥造成的損害證明。而結腸癌留給我一文不值的內髒,連破銅爛鐵都比不上。然而我的身體雖然越來越虛弱,我的鬥誌卻越來越高昂,偶爾還意興風發。
我的臭皮囊並不是隻有肌肉和神經而已,肉體這些綫路雖然讓我的夢想短路,但我是誰,我的身分是什麼,這些全都歸我的頭腦管轄。我的存在就是從這個堡壘、從我的指揮站成形的。疾病的子民身心飽受病痛摧殘,懂得什麼叫失望。我們經常被病魔圍攻,這場戰爭我們既要奮力抵抗身體遭受到的襲擊,也要保衛腦袋的主控權。
跟病魔打心理戰有兩條陣綫:一條是頭腦的戰場;一條是內心深處。我們一定要懂得保持高昂的鬥誌,在這方麵我遠比過去堅強。麵對病魔的態度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武器,嚮來都奏效。心煩意亂的時候,一定要努力保持正麵的念頭。我總是跟自己進行小規模的戰鬥,拚命遮住我的眼睛,不讓自己瞧見鏡子外那個日漸孱弱的刺眼身影。
自憐是毒藥,我可沒有時間同情自己,我得努力為我的未來奮鬥,我拒絕成為受害者。我們常常對自己的囚牢視而不見,把鐵窗和高牆視為理所當然。有時候這間牢房還是我們自己蓋齣來的,我們甚至還加高倒鈎的鐵絲網。膽怯往往讓我們作繭自縛。
疲倦時我通常隻要嘆口氣,聳一聳肩膀,輕輕說聲「我還可以寫本書」就好瞭。所以啦,我就真的寫瞭一本書。這是我「身不由己」的迴憶錄,這是我對這個重要主題「反求諸己」的一次嘗試。我不寫痛苦,那未免太枯燥乏味瞭。這本書寫存活和茁壯,寫超越恐懼和自我懷疑以及,憤怒。美樂蒂和孩子們在這些英勇的戰役中想必傷痕纍纍。
這本書也不寫疾病,而是要追尋健康的生存意誌。這並非唯一的答案,隻是其中一個而已。應付和剋服睏境是一門個人藝術,這迴事沒有科學處方,也沒有公式或客觀標準可以測量你的熟練程度,隻能從你有多想活下去和你認為什麼能奏效來衡量。我不會開藥方,也無意指引他人。我隻是一個連自己的生命都抓不穩的男人,努力想撥開眼前的迷霧看個清楚,這場濃霧在多年前的一場夢中飄來,至今尚未消散。
我還在學習如何應付並剋服疾病帶給我的難題與睏境,這顯然是我持續不斷的人生教育中最艱難的課程,似乎永遠也沒有上完的一天。對我而言,這門課是每天都要重新學習的。任何著名大學都不會開設「麵對病痛的生命調適」課程,它也永遠不會齣現在商品的廣告文案裏。想辦法麵對逆境是人的本能,得靠自己來學。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所以,歡迎你進入我的世界,這裏有夢、有病,還有按照我的主意過日子的決心。這本書是我每天跟自己的對話;很樂意與你分享。我的日子過得還算不錯,心裏也很快樂,傢庭又幸福美滿,幽默感正與日俱增。這本書按照年代,記錄瞭我掙紮奮鬥的曆程裏,「柳暗花明又一村」似的思維與情感。此刻我的士氣依然旺盛。明天再來問我,深信我還是不會被打敗的。
理查.M.柯恩 二00三年九月
我一直認為,一本好書應該能夠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我的第三隻腳》無疑做到瞭。這本書的書名起得非常巧妙,一開始讓我以為是在講述一個關於殘疾或者身體畸形的故事,但當我深入閱讀時,我發現作者所指的“第三隻腳”,其實是一種更深層的、象徵性的存在。它可能是童年留下的創傷,可能是對未來的迷茫,也可能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孤獨感。作者用一種非常細膩、詩意的筆觸,勾勒齣瞭颱灣社會中普通人的生活圖景,以及他們在麵對內心掙紮時的種種錶現。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在都市叢林中努力生存的身影,聽到他們藏在心底的低語。書中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完美的,他們有缺點,有煩惱,但正是這種不完美,纔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去反思,在現代社會中,我們是如何被各種標準所塑造,又是如何在這種塑造中,漸漸地失去瞭自己獨特的“第三隻腳”。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希望的描繪,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總有一綫光明能夠穿透陰霾,指引人們繼續前行。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對生命價值的重新認識,一種對自我接納的鼓勵。
评分老實說,讀《我的第三隻腳》的過程,對我而言是一次頗具衝擊性的體驗。作者的文字如同細密的針腳,一點點地勾勒齣颱灣社會中那些被忽視、被邊緣化的群體。這裏的“第三隻腳”並不是那種讓人發笑的趣事,它更多地指嚮瞭那些生活中真實存在的、令人心酸的睏境。我看到瞭那些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與常人軌跡有所偏離的人們,他們如何在一個看似安穩的社會裏,努力地尋找自己的位置。書中的故事,有些是悲傷的,有些是無奈的,但作者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人物的內心掙紮和外在壓力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微小的細節,又是如何將它們編織成一個如此動人的故事。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正常”這個概念,我們所認為的“正常”是否真的適用於所有人?那些與我們不同的人,他們身上是否也隱藏著我們所缺乏的某種力量?我特彆被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善良和希望所打動,即使身處睏境,也總有人願意伸齣援手,總有微光閃爍。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它更像是一聲輕柔的呐喊,提醒我們關注那些沉默的生命,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懷。
评分這本《我的第三隻腳》光聽書名就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第三隻腳”呢?讀完之後,我腦海裏浮現齣許多畫麵,有苦澀,有無奈,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暖的、屬於颱灣人特有的堅韌。作者的筆觸細膩得讓人心疼,那些生活中的瑣碎,那些不經意流露的情感,都像是潮水一樣一點點地滲透進我的心裏。我常常覺得,我們每個人心裏都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第三隻腳”,它們或許是童年的陰影,或許是成長中的傷痕,又或許是那些不被理解的渴望。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它更像是在邀請我一起去感受,去體會那些在生活中跌跌撞撞卻依然努力嚮前的人們。我看到瞭熟悉的颱灣街景,聽到瞭仿佛就在耳邊的鄉音,那種親切感讓我覺得這本書就像是鄰傢阿姨在跟我講她的人生故事。書裏的人物,他們不是完美的英雄,也不是全然的受害者,他們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己的迷茫和堅持。讀著讀著,我好像也能從他們的經曆中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被遺忘的自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什麼驚天動地的故事,而在於它讓我們有機會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理解那些不那麼容易被看見的生命角落。
评分《我的第三隻腳》這本書,與其說是一個故事,不如說是一種對生活的深刻洞察。我被作者那種獨特的視角深深吸引,她能從最平凡的生活細節中,挖掘齣最不平凡的情感共鳴。這裏的“第三隻腳”概念,對我來說是一種全新的解讀,它不再僅僅是字麵上的某種延伸,而是指代瞭一種內心的、無法言說的存在。作者用一種非常人性化的筆觸,描繪瞭人物的成長軌跡,他們如何一步步地接受,或者反抗,自己身上那些與眾不同的特質。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情感的細緻描摹,那種在壓抑中爆發的情感,那種在沉默中湧動的關懷,都讓我為之動容。在颱灣,我們可能都活在某種無形的期待之下,而這本書卻鼓勵我們去審視這些期待,去理解那些不被外界全然接納的自己。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第三隻腳”,也許正是我們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是我們區彆於他人的寶貴財富。我常常會想起書中某個角色在某個瞬間流露齣的眼神,那種復雜的情緒,仿佛包含瞭我自己曾經的迷茫和不安。這本書提供瞭一種治愈的力量,它讓我們明白,即使帶著一些“不完整”,我們依然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评分我必須承認,《我的第三隻腳》一開始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書名實在是太具象化瞭,我原本以為會是某種非常規的、甚至帶點科幻色彩的故事。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第三隻腳”更多的是一種象徵,一種在生活中不可或缺,卻又常常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有時會成為自己負擔的存在。它可能是身體的缺陷,也可能是心靈的創傷,更可能是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特質。作者以一種非常沉靜、觀察者的姿態,描繪瞭不同個體在麵對自身“第三隻腳”時的掙紮與妥協。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傢庭關係的刻畫,那種愛與責備交織,理解與誤解並存的復雜情感,實在是太真實瞭。在颱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常常會受到“彆人傢的孩子”的影響,很多時候,我們也在不自覺地用彆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從而忽略瞭自己獨特的“第三隻腳”。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那些不願觸碰的角落,也讓我們看到,即使帶著這些“缺陷”或“不同”,我們依然可以努力地生活,甚至活齣自己的精彩。我反復思考書中某個角色的處境,試圖代入她的感受,也因此更加理解瞭“接納”的意義,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接納生活中的不如意,然後纔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齣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