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釋滿觀,來自美麗的淨土─花蓮。中國文化大學日文係畢業。一九九一年依止星雲大師齣傢,曾任佛光山叢林學院日文佛學院教師、佛光文化事業公司總編輯。現任法堂書記。
齣傢前從事過的工作,有教書、編輯、寫作。齣傢後做的事,仍是教書、編輯、寫作。到目前為止,依然樂此不疲。
算一算,與滿觀法師相識也該有近二十年瞭吧。那時候,我們都還在紅塵中,為一本孩子的雜誌努力著,他是主編,我是顧問,閤作愉快。他的蕙質蘭心是同事們共知的,且有一支好筆,舉棋擺譜皆有韻,讓人稱羨,讀來神遊。
之後,我們各自彩繪自己的人生,也都有瞭變化,他,身在紅塵內,心在紅塵外,成瞭法施之人;而我,身忙心閑,也成瞭閑情居士,兩人寫作方嚮也全改瞭,我由親職教育,轉成生活學,教人在睏惑裏尋找自在法門,他則用婉約的散文,娓娓道來人間佛法,給人清心如來。
這一次,滿觀法師要齣書,囑我寫序,我當義不容辭。如果沒記錯,第一次拜讀滿觀法師的專欄,應該在二○○三年的某一天,講演完後,在佛寺掛單休息,隨意瀏覽《人間福報》時發現的,專欄名字就叫〈無心齣岫〉。單看它,眼睛便為之一亮,很有滿觀法師的風格,誠如他說的,有著自然隨意,自在捲舒,欣然仿之的意思。
韆來字的文章,句句動人,讓人若有所思,或閉目閑想,或靈光一閃,或覺然開悟,我或掩或讀直稱好。
無心者,是謂有心,解得真好,此處的無,當是空,或者不在意,也許正是這種放空一切的心境,在紅塵中修行,方能寫齣內省自持後的妙義,落筆處皆有學問,實在妙哉。
我一直很喜歡元朝白樸的〈慶東原〉-
忘憂草,含笑花,勸君聞早冠宜掛。
那裏也能言陸賈,
那裏也良謀子牙,
那裏也豪氣張華?
韆古是非心,一夕漁樵話。
我猜許是一夕漁樵話一詞,動瞭我的心境吧,一路行來,宛如禪宗的〈尋牛圖〉,終究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但,在忙碌的社會中,誰又能一夕漁樵話?
人生永遠是選擇題,有人選擇城市,有人選擇鄉野;有人選擇富麗,有人選擇單純;有人選瞭復雜,有人選瞭簡單。
怎麼選,便決定瞭什麼樣的人生。
因緣具足時,滿觀法師選擇與佛相伴,念經、持誦、修行,佛性日深,用一雙清明之眼,深遂觀察紅塵滾滾裏的蕓蕓眾生,得瞭意義,寫瞭齣來,利益眾生,果真好!有幸在盛夏之日閱讀此書,突來一陣冰涼,看似無心說法,卻又處處有法。
身為好友,說說好話是應該的,但我卻說得心安理得,這本書的確好,應該請來好好讀一讀。
《靈山不如歸》這本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對“山”的描寫。但不是那種隻有壯麗景色的描寫,而是那種帶著生命力的“山”。我住的地方離山區不遠,所以對山有一種特彆的感情。每次去爬山,都會感覺自己渺小,但同時又會被山的那種厚重和寜靜所感染。這本書裏的“山”,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沉睡的生命體,承載著曆史、傳說,以及無數個曾經在此駐足過的靈魂。我特彆欣賞作者對自然細節的刻畫,比如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溪水潺潺流淌的鏇律,甚至是泥土散發齣的濕潤氣息,都描繪得栩栩如生。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其中,能聽到鳥鳴,聞到花香,感受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是萬物的主宰,但這本書提醒我們,在大自然麵前,我們是多麼的渺小,也多麼的需要敬畏。它讓我反思,我們是否真的在乎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珍惜和保護這些大自然的饋贈?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山的故事,它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與自然共生,如何在一個越來越被科技占據的世界裏,找迴那份與土地的連接。
评分我最近讀到一本叫做《靈山不如歸》的書,我得說,它完全顛覆瞭我對“歸隱”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會是那種描繪世外桃源、充滿隱士風情的敘事,結果這本書的視角更加宏大,也更加……接地氣,卻又同時充滿瞭哲學思辨。它不像很多描寫隱居的書那樣,把重點放在逃離現實的“齣世”,反而是在探究“歸”的真正含義。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經常會停下來思考,到底什麼纔是我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歸宿”?是物質的富足?精神的寜靜?還是與某種理想狀態的契閤?這本書裏的人物,他們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地“隱居”,他們依然生活在人群中,但他們的內心卻有著一種不為外界紛擾的堅定。我特彆喜歡它對人性和欲望的探討,那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細節,被作者以一種極其敏銳的視角捕捉到,然後放大,讓你看到隱藏在其中的深層意義。有時候,你會覺得書裏的某個角色就像是你認識的某個人,或者甚至就是你自己,在經曆著同樣的掙紮和追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真正的“歸”不在於地理位置的改變,而在於心境的轉化。它不是一種消極的逃避,而是一種積極的探索,去尋找那個最真實的自我。
评分《靈山不如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小說,不如說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書中對“平凡”的解讀。我們總是被教育要去追求“不平凡”,要去創造“偉大”,但這本書卻用一種極為動人的方式,展現瞭平凡生活中的閃光點。那些日常的點滴,那些細微的情感,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熠熠生輝。我經常會看到一半就停下來,想想我自己的生活。我是否忽略瞭身邊那些微小的幸福?我是否過於執著於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而忘記瞭腳下的路?這本書並沒有迴避生活的殘酷,它同樣描繪瞭人生的睏境和無奈,但它卻能在這些睏境中,找到一綫希望,找到一種繼續前行的力量。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給讀者設定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讓你自己去填補內心的空白。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並沒有經曆什麼轟轟烈烈的事件,但內心卻發生瞭一些細微而深刻的改變。我開始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美,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也更加願意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歸”,或許就是迴到最真實的自己,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寜與幸福。
评分讀完《靈山不如歸》,我腦海中縈繞著一種淡淡的憂傷,但這種憂傷並非源於絕望,而是一種對時光流逝的體悟,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深深眷戀。這本書的情感基調非常獨特,它不像一般的勵誌書那樣告訴你“加油”,也不會像某些傷感文學那樣讓你哭濕枕頭。它更多的是一種溫和的引導,讓你去審視自己的內心,去理解那些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失去和獲得。書中的人物,他們的故事並不波瀾壯闊,但卻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無奈。我尤其被其中一些角色的選擇所打動,他們或許曾經有過輝煌,或許經曆過低榖,但最終都走嚮瞭一種平靜的接納。這種接納不是放棄,而是一種更深刻的理解,理解生命中一切的起伏都是必然。它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對抗著現實,試圖抓住那些注定會溜走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用輕柔的聲音告訴你:放下執念,順其自然,或許你會發現,最美的風景,就在你已經擁有的地方。這種“不如歸”的意境,並非是說要迴到過去,而是要在當下,找到內心的平和與安寜,這或許纔是真正的“歸”。
评分《靈山不如歸》這本書,光聽名字就讓人聯想到一種超脫塵世的寜靜,像是誤入瞭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境。我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在一傢老舊的書店裏翻到的,書封上的水墨畫風格,那種淡雅又帶著一絲孤寂的意境,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目光。我平常就喜歡這種帶點古典韻味的書,尤其是那種能把人帶到另一個時空的故事。翻開目錄,看到裏麵有些章節的名字,比如“雲深不知處”、“溪邊浣紗”之類的,就覺得這肯定不是那種快節奏、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而更像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散文集,或者是某種帶有哲學意味的寓言故事。我特彆期待它能描繪齣那種隱居山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那種遠離塵囂的自在與平和,是我一直以來都很嚮往的。生活在都市裏,每天被各種信息轟炸,節奏快得讓人喘不過氣,所以一本能夠讓我暫時逃離現實,沉浸在一種美好想象中的書,對我來說是極大的慰藉。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這種禪意,不知道裏麵的文字會是怎樣的筆觸,能否真的把我帶入那個“靈山”之中,體驗一種彆樣的生命狀態。我希望它能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山川的壯麗,林木的幽深,以及那些在山林間發生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或許還會有人與自然的對話,或者隻是單純的生命痕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