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慧(第三部)

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慧(第三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禪修
  • 阿薑查
  • 內觀
  • 佛教
  • 智慧
  • 冥想
  • 正念
  • 修行
  • 心理學
  • 靈性成長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智慧是從平靜的覺知中産生,如果我們不持戒、修定,以增長心的力量,
即使讀完整部大藏經,也無法擁有真正的智慧。

  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這本書都將帶給你真正的平靜。

  對於關心阿薑查教法的讀者,這一套三本的《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是不可不擁有的完整輯錄。這套書將曆來發行過的阿薑查英文齣版品,依戒、定、慧三學重新整編,在阿薑查逝世十週年的時候紀念齣版。實為阿薑查最完整的法語輯錄。對於不認識阿薑查的讀者來說,阿薑查的這套書,讀來輕鬆幽默,卻蘊意深遠;即使是不修習佛法的讀者,也可以在其中盡情欣賞一個親切長者的智慧風采。

  阿薑查是現代南傳佛教森林派的偉大行者,早年受過完整的傳統僧侶教育,通過最高級的正規佛學課程考試,但最後卻放棄學業,選擇瞭森林苦行僧的方式來追求佛法上的證悟。他的追隨者無數,上至王公貴族,下至販夫走卒,他都能以適切的方式教導,時而嚴厲,時而風趣,直戳你心底深處。

  阿薑查的教導,不強調任何形式的打坐,而以隨時觀察自己的心為主,他要我們明白,死亡是無可逃避的,唯一的齣路就是訓練自己的心,安住於無為法中。隻有這樣解脫纔是可能的。阿薑查圓寂後,他的喪禮有一百萬人參加,其中包括泰國國王與王後。而他的法教,也隨著他眾多的西方弟子散播到世界各地。

  此次將南傳佛教大師阿薑查說法的語錄閤輯,共分為戒、定、慧三冊,內容是阿薑查對於「戒、定、慧」的真實體驗,而非隻是對經典的詮釋,此為第一部「戒」。

  本書深刻釐清一般人對「戒」的排拒和疑惑,其實戒律,是對我們尚不穩定的心予以保護它的目的不是為瞭掌控,而是讓我們隨時保持覺知和觀照所以,犯戒非關道德的懲罰,隻是顯示自己正念還不夠。

作者簡介
  阿薑查(1918-1992),近代泰國最著名的法師之一。13歲齣傢,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拖鉢行腳,尋師訪道。1948年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薑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啓發,改變瞭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迴到傢鄉烏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瞭著名的巴蓬寺。阿薑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裏特(Paul Breiter),阿薑‧阿默爾(Ajahn Amaro),甘比羅法師等。著作:《森林中的法語》。

《禪的智慧與實證:通往內在寜靜的實踐之路》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阿薑查大師的著作,也與“慧”的特定論述無關,而是深入探討禪修的根本原理、實踐方法及其對當代心靈生活的深刻影響。它旨在為尋求內在安寜、渴望理解心性運作規律的讀者,提供一套紮實、可操作的指引,構建一座從理論認知到生命轉化的橋梁。 本書共分為五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係統闡述瞭如何將古老的禪宗智慧融入日常的二十四小時生活之中。 --- 第一部分:覺察的基石——理解“當下”的重量 本部分聚焦於禪修實踐中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要素:正念(Mindfulness)。我們首先需要明白,我們大部分的生命都在“自動駕駛”模式中度過,心猿意馬地遊走於過去(悔恨與懷舊)和未來(焦慮與規劃)之間。 一、 心性的地圖:我們都在哪裏迷失? 心念的慣性流: 分析心念如何形成“慣性迴路”,這種迴路如何固化我們的痛苦和限製性信念。 “非反應”的藝術: 區分“經驗”與“反應”。經驗是中性的信息輸入,而反應則是由過去的經驗、判斷和情緒構成的附加價值。禪修的第一步,就是在信息輸入和反應之間,創造齣微小的“空隙”。 感官的陷阱: 探討五根(眼、耳、鼻、舌、身)如何成為通往外界的門戶,以及它們如何輕易地被外境劫持。通過詳細的感官練習,引導讀者學習如何“觀看”而非“沉溺”。 二、 呼吸的錨點:迴歸身體的真實 呼吸是通往當下的最直接通道。本章詳細剖析瞭數息法(Anapanasati)的精確步驟,強調的不是呼吸的“質量”(深淺快慢),而是對呼吸“存在狀態”的持續覺知。 微觀的觀察: 如何捕捉吸氣與呼氣之間、下一個呼吸開始前那一瞬間的“寂靜”。 身體掃描的精進: 介紹瞭一種係統性的身體掃描技術,用於識彆和釋放身體中潛藏的緊張和未處理的情緒能量,將其視為信息,而非敵人。 --- 第二部分:洞察的利刃——解構“我”的幻象 一旦掌握瞭基礎的覺察能力,本書便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內觀(Vipassana),核心目標是洞察“無我”的實相,解構那個我們稱為“我”的聚閤體。 一、 五蘊的流動性: 色、受、想、行、識的分解: 詳細拆解佛教心理學中的“五蘊”概念,將其對應到現代心理學的各個層麵(如認知、情緒、身體感覺)。關鍵在於,我們不再將它們視為“我的”屬性,而是觀察它們如天氣般變化不定的現象。 “苦”的本質: 苦並非特指巨大的痛苦,而是“不圓滿性”(Dukkha)——即一切有為法(受條件製約的事物)的變動本質。認識到變動是常態,纔能停止對抗。 二、 情緒能量的管理: 情緒的色譜: 將常見的情緒(憤怒、恐懼、嫉妒、喜悅)視為純粹的能量波動。練習在情緒升起時,不貼標簽,而是專注於它們在身體中産生的物理感覺(熱、緊縮、震動)。 觀察“渴望”與“厭惡”: 區分兩種推動輪迴的核心動力。渴望讓我們追逐虛妄的滿足,厭惡讓我們逃避不適的現實。本書提供瞭具體的方法,如何在這兩者之間保持中立的觀察者視角。 --- 第三部分:心性間的轉化——培養良善的力量 覺察和洞察是認知工具,而慈悲與愛(Metta)則是實現生命轉化的動力。此部分專注於拓展心胸,超越個體生存的局限。 一、 慈心禪(Metta Bhavana)的係統訓練: 梯度擴展法: 詳細指導如何從對自己、對自己重要的人,逐步擴展到中立者、睏難相處的人,直至所有眾生。強調慈心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意願——希望眾生離苦得樂。 慈悲的實證: 討論在麵對個人創傷或外界不公時,如何運用慈悲心來療愈自己,避免“善良的疲憊”。 二、 同理心與智慧的結閤: 超越“感覺良好”的利他主義: 區分真正的同理心(能感受到他人痛苦但能保持定力)與過度捲入的共情(導緻自身耗竭)。 寬恕的實踐: 寬恕不是遺忘或認可他人的行為,而是選擇釋放自己對過去事件的執著和怨恨。本書提供瞭一套“放下”的結構化冥想流程。 --- 第四部分:日常的道場——禪行與坐禪的融閤 禪修不應被限製在墊子上。本部分是關於如何將高度集中的覺察狀態,無縫地整閤到生活中的每一個麵嚮。 一、 行禪的精微: 步步為營的覺知: 詳細解析行禪的技巧,關注足弓抬起、嚮前移動、腳跟落地的每一個細微階段。將行禪轉化為對“移動”這一現象的深度研究。 在忙碌中“暫停”: 介紹“微型禪修”——在打開門、接聽電話、等待紅燈時,進行三秒的完整覺察。 二、 勞動中的冥想: 專注的藝術: 如何將洗碗、烹飪、清理空間等日常任務,轉化為對動作、水溫、材料質地的純粹專注。勞動不再是乾擾,而是加深專注的練習場。 傾聽的深度: 在對話中實踐“不打斷、不預設答案”的傾聽,讓語言的交流本身成為一種覺察的深化。 --- 第五部分:心智的成熟與自由——超越目標 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禪修實踐的終極指嚮:心智的成熟與徹底的自由,即解脫(Nirvana)在個體生命中的顯現。 一、 無住的智慧: 接受不確定性: 真正的自由源於不再需要事情“必須”是某種樣子。探討如何安住在無常的、未知的領域。 終結“尋找”: 當覺察本身成為生活的主導模式時,“尋找開悟”的衝動本身也會消融。自由不是到達一個終點,而是對當前狀態的徹底接納。 二、 存在的寜靜: 超越二元對立: 探討在實踐的後期,心智如何超越“好與壞”、“成功與失敗”的二元框架,進入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平靜狀態。 對世界的參與: 強調成熟的心智並非逃避世界,而是以更清醒、更有洞察力的方式,更有意義地參與其中。這是一種“在世齣世”的平衡狀態。 本書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放下期待,拿起覺察的工具,親自去驗證和體驗心智運作的真實法則。它提供的是地圖和指南針,但最終的旅程,必須由每一位讀者親身邁步前行。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這本書將改變你的生命 傑剋.康菲爾德
【作者簡傳】阿薑查
【前言】關於這顆心

第三部:慧
【第一章】什麼是「觀」?
【第二章】法性
【第三章】與眼鏡蛇同住
【第四章】內心的中道
【第五章】超越的平靜
【第六章】世俗與解脫
【第七章】無住
【第八章】正見──清涼地
【第九章】我們真正的傢
【第十章】四聖諦
【第十一章】空經法師
【第十二章】「不確定」──聖者的標準
【第十三章】寜靜的流水
【第十四章】勝義
【第十五章】趨嚮無為
【第十六章】結語
【附錄】《阿薑查的禪修世界》各部文章齣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第一章】 什麼是「觀」?

  以下的教導,是擷取自一九七九年阿薑查在果諾寺(Wat Gor Nork)雨安居期間,與西方弟子們的一次問答,為瞭便於瞭解,談話的順序做瞭一些調整。

  生起的覺知,高於並超越「想」(思考)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的愚弄。

以「想」作為工具,如實觀察每件事物

問:當您教導「觀」的價值時,您是指坐著想特殊的主題──例如身體的三十二個部位嗎?

答:當心真的不動時,那並不需要。當定被正確地建立時,觀察的所緣就變得很明顯。當觀是「真實的」時,就沒有「對」與「錯」,「好」與「壞」的分彆,連類似的東西都沒有。你不會坐在那裏想:「哦!這個像那個,那個像這個……」。那是粗的觀的形式。
  禪定的觀不隻是「想」,而是我們所謂的「靜觀」(contemplation in silence)。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比較,小心地思考存在的真實本質,這雖然是種粗的觀察,不過它能帶來真實的事物。

問:然而當您說觀身與心時,我們事實上是用「想」的嗎?「想」能産生真實的智慧嗎?這是「觀」嗎?

答:剛開始我們需要用「想」的,之後就會超越它。雖然我們需要從二元的思考開始,但當真的開始「觀」時,二元的思考就會停止。最後,一切的思慮都會停止。

問:您說要有足夠的定纔能觀。要到怎樣的定纔夠呢?

答:到足以讓心安住的程度即可。

問:您的意思是安住在當下,彆想過去與未來嗎?

答:若你能如實瞭解過去與未來,則想這些事也沒錯,但你不可執著它們。以平常心對待它們──不要執著。若你能瞭解「想」就是「想」,那就是智慧。不要信任它們!覺知一切生起的事物終將消滅。
  隻要如實地觀察每件事──它就是它,心就是心,它本身不是任何東西或任何人。快樂就隻是快樂,痛苦就隻是痛苦──它就隻是它。當你瞭解這一點時,就可以不再疑惑。

以「覺知」引導「想」,並生起智慧

問:真正的「觀」和「想」一樣嗎?

答:我們以「想」作為工具,但使用它時生起的覺知,高於並超越「想」的過程。它能引導我們不再受到「想」的愚弄,你認齣一切「想」都隻是心的活動,而覺性則是不生與不滅的。你認為這一切被稱為「心」的活動是什麼呢?我們所談論的心──一切活動,隻是世俗之心,它根本不是真實的心。真實即如是,它是不生不滅的。
  不過,隻是藉由談論這些事而想瞭解它們,是沒有用的。我們需要真的深入思惟無常、苦與無我,換句話說,要以「想」去觀察世俗諦的本質,由此得到的結果就是智慧。若它是真實的智慧,則一切就都完成與結束瞭──見到空性。雖然也許還有「想」,但它是空的,你不會再受它影響。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慧(第三部)》這本書,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裏麵的風景既熟悉又陌生。書裏阿薑查尊者的開示,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哲理,隻有最直接、最根本的教誨。讀著讀著,會不自覺地反思自己的生活,那些日常的煩惱、執著,在這些質樸的語言麵前,似乎都變得渺小起來。印象特彆深刻的是關於“無常”的闡述,他不是枯燥地解釋概念,而是通過生活中的種種現象,比如季節的更替、生命的生老病死,來展現無常的真實麵貌。這種接地氣的說法,讓我對無常不再是停留在理智上的理解,而是有瞭更深刻的體悟。讀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對話,是與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在靜謐的午後,分享生活的點滴,然後在他溫和的引導下,找到內在的寜靜。

评分

坦白說,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我對“禪修”的概念還有些模糊,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太遙遠。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阿薑查尊者所說的禪修,並非是什麼神秘的修行,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他教導我們如何將覺知帶入每一個當下,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與人交談。他指齣,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在真正地“活”,而是在被思緒牽引著,活在過去或未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覺知力的提升,纔是通往內心平靜的關鍵。他並沒有給齣速成的秘訣,而是強調循序漸進的練習,就像是在滋養一棵小樹,需要耐心和細心。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活在當下”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並且開始嘗試在生活中實踐。

评分

《阿薑查的禪修世界:慧(第三部)》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智慧”的另一種形態。它不是知識的堆砌,也不是智力的較量,而是一種生活化的智慧,一種能夠應對人生起伏的智慧。阿薑查尊者用最簡單的語言,講述最深刻的道理,就像一位慈祥的父親,循循善誘地引導著迷途的孩子。我尤其喜歡他關於“慈悲”的開示,他並非強調要去做多麼偉大的善事,而是從如何善待自己開始,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然後將這份慈悲自然地推己及人。這種由內而外的散發,讓我感受到瞭真正的力量。讀這本書,我不再感到孤單,因為我知道,在我的內心深處,也蘊藏著同樣的智慧和力量,隻是需要被喚醒。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遠不止於禪修理論的深度。它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苦”的本質。阿薑查尊者並沒有迴避苦,而是直接指齣苦的根源在於我們的執著和欲望。在現代社會,我們被太多物質和信息所包圍,很容易迷失自己,不斷追逐那些短暫的快樂,卻忽略瞭內心的真正需求。這本書就像一個指南針,指引我迴到自己的內心,去覺察那些不自覺的習氣和模式。他的話語並不強硬,但卻充滿瞭力量,能夠穿透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尤其是在討論“不苦”的可能性時,他提齣的不是逃避,而是通過智慧去觀照,去理解。讀到這裏,我突然覺得,原來放下並非失去,而是獲得一種更廣闊的空間。

评分

這本書帶來的,更多是一種“迴歸”的感覺,迴歸到生命最根本的狀態。阿薑查尊者的話語,就像一股清流,洗滌瞭我內心積纍的塵埃。他不是在教導我們如何“成為”什麼,而是幫助我們“看見”本來的自己。他所說的“慧”,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論,而是融入生活,化解煩惱的實踐。我尤其欣賞他在處理“貪”與“嗔”時的角度,他並沒有簡單地否定這些情緒,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以及如何以智慧來轉化它們。這種不評判、不壓製的態度,讓我感到非常自在。讀這本書,我仿佛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在迷霧重重的內心世界裏,找到一條清晰的道路,通往真正的安穩與自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