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刊載國內教育哲學、教育史學、教育社會學界十五位同仁的最新研究心得。全書根據各篇論文之旨趣,將之歸為傳統與傳承、知識與觀點、改革與發展等三大類。在傳統與傳承方麵,主要討論的是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所)一貫推崇的人格教育學、文化教育學與教育愛。在知識與觀點方麵,主要呈現的是一些理論暨方法論議題的新見解。在改革與發展方麵,主要處理的是國內教育興革事項的檢討與建議。綜觀全書,各章文風盡管有異,惟其基於「文化、人格與教育」發展之關懷而敬謹從事的態度,則是相當一緻的。
【策畫編輯簡介】
黃昆輝
學曆:美國北科羅拉多大學教育學博士
現職:總統府資政
楊深坑
學曆:希臘雅典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黃政傑
學曆: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
現職:國立颱南師範學院院長
陳伯璋
學曆: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教育係博士
現職:淡江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第壹篇 傳統與傳承
第一章 讀馥茗師的《人格教育學》一書—恭賀馥茗師八秩嵩壽 俞懿嫻
第二章 夫子蓋少貶焉?—子貢及公孫醜的質疑 但昭偉
第三章 從希臘三哲的師生情論文化理想與教育動力 楊深坑
第四章 愛、知覺與教學—教育愛在教學上的展現 林建福
第貳篇 知識與觀點
第五章 柏拉圖「饗宴篇」之詮釋學意義與教育內涵 崔光宙
第六章 教育史研究方法上的四個概念性問題 周愚文
第七章 教育社會學的新視角—動態的文化觀 張建成
第八章 人權教育的道德形上基礎 林逢祺
第九章 數位遊戲文化、道德恐慌及其教育省思 楊洲鬆
第十章 教師專業知識的睏難與對策 黃嘉莉
第參篇 改革與發展
第十一章 賈馥茗先生的教育哲學及其對颱灣教育改革的啓示 李奉儒
第十二章 大學學術社群與教育改革—知識與權力的論述 陳伯璋
第十三章 圍牆裏的世界—學校文化與革新的討論 譚光鼎
第十四章 職前教師的轉化學習—以教育紀錄片的攝製為例 陳雪麗
第十五章 這波教改在國民教育階段已達成瞭什麼? 吳傢瑩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種典雅的風格,加上書名《文化、人格與教育》,立刻勾起瞭我內心深處對人生意義和教育本質的探尋。雖然我還沒能仔細拜讀,但光是這兩個核心概念的結閤,就讓我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品格塑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所處的文化環境的潛移默化,而教育,更是這個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催化劑。不知道這本書是如何將這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梳理清楚的?我猜想,作者可能會從人類學的角度,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價值觀、行為模式上的差異,進而探討這些差異如何影響到個體人格的發展。而教育,又如何在既定的文化框架下,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培養齣符閤社會期待的公民。這本書或許會帶我跳齣以往對教育的固有認知,從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塑造。我特彆好奇,作者會不會引用一些具體的文化實例,或是教育案例來佐證他的觀點?畢竟,抽象的理論總不如生動的例子來得有說服力。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對如何理解自己、理解他人,以及如何更好地進行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直擊我內心最深處的睏惑。《文化、人格與教育》——這三個詞放在一起,仿佛就像打開瞭一個潘多拉的盒子,裏麵充滿瞭關於我們為何如此,以及如何纔能變得更好的答案。我一直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文化的産物,但同時,我們又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格。而教育,在我看來,更是承載著將這兩種力量引導至最佳狀態的重任。我特彆好奇,這本書會如何闡釋文化對人格的塑造,是必然的,還是可以被改變的?比如,在颱灣這樣一個融閤瞭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思潮以及自身獨特經曆的社會裏,我們的文化特質是如何體現在我們的人格上的?然後,教育又扮演瞭什麼樣的角色?是強化瞭這些特質,還是在試圖塑造新的特質?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理論框架,幫助我理解這些復雜的關係。我希望它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方嚮,讓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並對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有更全麵的認識。
评分《文化、人格與教育》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讓我覺得這是一本值得認真對待的書。我個人一直對“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充滿好奇,而文化、人格、教育這三個概念,恰恰是我認為最能解釋這個問題的關鍵要素。不知道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會先從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去解析不同文化現象如何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進而塑造齣多樣化的人格特質?還是會更側重於心理學,去探討人格形成的內在機製,以及教育在其中扮演的引導和乾預作用?我尤其關心,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文化的影響力是否在減弱,還是以新的形式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而教育,又該如何應對這種變化,纔能更好地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的人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宏觀的視野,讓我看到這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和相互作用,並從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見解,以便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我所處的時代,並對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嚮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是什麼塑造瞭我們”這個問題,於是就注意到瞭這本《文化、人格與教育》。書名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讓我覺得它不是那種速食的讀物,而是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味的。我猜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文化對我們內在性格形成的影響,比如我們從小接觸到的語言、習俗、道德觀念,甚至是傢庭的教養方式,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它會不會再把教育這個環節拉進來,看看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教育又是如何扮演一個“雕塑師”的角色?是放大文化的影響,還是有能力去修正、引導,甚至是超越某些文化的局限?我個人很在意教育在塑造人格方麵的力量,總覺得一個好的教育,不僅僅是教會孩子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成為一個獨立、有同情心、有責任感的人。這本書的書名恰好點齣瞭這三個關鍵點,讓我覺得它很可能觸及到我一直以來都很關心的一些議題。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獲得一些全新的視角,去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形成特定的性格特質,以及教育在其中到底起到瞭怎樣決定性的作用。
评分當我看到《文化、人格與教育》這本書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課本裏嚴肅的教學,課間嬉鬧的孩子們,以及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們。我總覺得,這三個要素——文化、人格、教育——就像三條相互纏繞的綫,共同織就瞭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圖景。不知道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些綫條的軌跡?是會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不同文明的演變如何塑造瞭不同民族的集體人格?還是會聚焦於微觀,比如一個傢庭的文化氛圍,如何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以及學校的教育模式,又如何在這兩者之間起到橋梁或催化劑的作用?我特彆好奇,作者會不會提齣一些關於“理想人格”的論述,以及在當今多元化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這種人格?是應該強調與文化的融閤,還是鼓勵個體超越文化的束縛?我感覺這本書很有可能會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讓我對“我是誰”、“我為什麼是這樣”、“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這些哲學性的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三個看似獨立卻又息息相關的概念,融會貫通,並賦予它們新的生命力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