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召集人Donald A. Schon企圖呈現14個關於實踐中反映與對實踐的反映的個案,闡述進行此類研究所採用的理論架構與方法論,一方麵標示齣此類研究的關鍵性議題,一方麵提供探究何謂「做好這種研究」的意涵的機會。
在這些個案中,「學校」是最主要的實踐場境。Bamberger、 Erickson & MacKinnon, Clandinin & Connelly、Newberg、Russell & Munby的研究都與中、小學有關,其他作者所關切的則含括極為多樣的職業與機構類彆。Parlett研究的是英國輔導聽力受損兒童的諮商員;Mattingly研究波士頓教學醫院中的職能治療師;Baum的個案與公傢機關的規劃者有關;Forester探討都市規劃者、不動産開發者與市府官員的互動;Hirschhorn撰述非營利組織中的管理者與專業人員;Greenwood研究Fagor工業閤作社的管理者與工作人員;Lanzara研究有關麻省理工學院之新教育電腦係統的發展;Putnam描繪他與一傢工業公司之組織發展顧問的長期指導關係;Bar-On則反映他與德國第三帝國時期納粹犯罪施暴者子女的訪談。
雖然各章作者採用的理論架構與對實踐的定義極為不同,但他們共同採用瞭一個極為關鍵的重要觀點:反映的轉嚮(reflective turn)--他們全都試圖「提供理由給實務工作者」。然而,採用此一觀點究竟對一良好的實踐研究具有何種意涵,本書提齣四個問題來檢視所載之個案:
1.什麼是適閤去加以反映的?
2.什麼是觀察實踐與對實踐反映的適當方式?
3.什麼構成瞭適切的嚴謹性?
4.反映的轉嚮對研究者在其工作所採之立場--關於「研究對象」、他們的研究活動、以及他們自己的角色--的意涵是什麼?
對本書各章作者而言,這些問題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都是居於核心的問題。本書也是環繞這些問題來加以組織整理的。這些個案提供瞭呈現這些問題的不同方式,以及不同的迴答方式;在閱讀這些個案時,應該將這些問題謹記在心。
《作者簡介》
JEANNE BAMBERGER 麻省理工學院音樂教授。著有音樂相關書籍《聆聽的藝術:發展音樂感知》(The Art of Listening: Developing Musical Perception;與Howard Brofsky閤著,1987年),現已齣至第五版;此外,她廣泛撰述關於音樂認知與音樂發展的主題。她的近作為《音樂聆聽背後的心靈》(The Mind Behind the Musical Ear)
DAN BAR-ON 現為以色列Negev的Ben-Gurion大學行為科學係資深講師。他於耶路撒冷的Hebrew大學獲得心理學的博士學位,而且擔任治療師、組織發展顧問(O. D. consultant),同時也是以色列防衛隊(Israel Defense Force)的資深田野心理學者(field psychologist)。著有《瀋默的遺産:麵對第三帝國兒童》(Legacy of Silence: Encounters with Children of the Third Reich, 1989),該書根據他在德國進行的一個前置研究而寫成,內容有關大屠殺對施暴者子女之心理的與道德的事後效應。
大學、伊利諾大學與芝加哥大學的教師,之後他在多倫多大學與OISE擔任課程與教師研究教授。他協調加拿大的第二國際科學研究(Second International Science Study),是《課程評論》(Curriculum Review)的編輯,也是「杜威教育與文化學會」(John Dewey Society for Education and Culture)理事會的理事。他最近擔任安大略政府師資培育政策報告的共同作者。他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教學的研究,且與D. Jean Clandinin共同擔任教師個人實踐知識之長期研究的主持人。Connelly與Clandinin兩位博士閤著《教師做為課程規劃者:經驗的敘事》,也共同撰述瞭許多文章與書籍的章節。Connelly博士獲頒「加拿大教育研究學會」(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1987年的加拿大傑齣課程學者奬(Outstanding Canadian Curriculum Scholar Award)。
GAALEN ERICKSON 其教育背景為亞伯達大學化學碩士、英國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科學博士,現任職於該大學的數學與科學教育係。他的著述集中於辨識與再現學生有關科學概念的直覺性推理,以及從學生的思維來檢視教育的意涵。這些研究興趣,結閤瞭對科學教師養成的反映性實踐的關懷,引領他發展齣大學與學校教育人員於行動研究計畫上的協同閤作網絡。的規劃博士。
《譯者簡介》
夏林清,國立政治大學教育係畢業,美國賓州大學諮商教育碩士,哈佛大學諮商與諮詢心理學碩士、博士。曾任救國團張老師輔導員、淡江大學講師、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主任、大學入學考試中心教育服務處處長。現任輔仁大學應用心理係教授、大學入學考試中心顧問。著有《探索自我》、《大團體動力》、《由實務取嚮到社會實踐》(張老師)等書,並譯有《行動研究方法導論》、《行動科學》(遠流)等書。
我對《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充滿瞭期待,特別是「個案研究」這個詞,讓我想到瞭我在教學現場中遇到的每一個特別的孩子。有些孩子,他們的學習睏難,並非齣自於智力,而是源於他們獨特的傢庭環境,或是人際關係的問題。而有些孩子,則可能展現齣我從未見過的學習潛能,如果沒有深入的瞭解,這些潛能可能就會被埋沒。這本書的「反映迴觀」的概念,更是讓我覺得,這是一本真正為老師們量身打造的書籍。教育的進步,往往不是靠一些高深的理論,而是靠我們不斷地從實踐中學習,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個案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要能觸動人心,更要能引導我們去思考,在麵對類似情況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我還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如何透過「反映迴觀」的過程,來建立一個更具支持性的學習社群,讓老師們之間能夠互相學習、互相成長。總之,我認為這本書將會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教學品質,並找迴教育初心的重要著作。
评分《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乍看之下,書名頗為學術,但細細品味,卻感受到一股深沉的人文關懷。在颱灣的教育體製下,我們總是強調標準化、量化績效,似乎每一個學生的價值都可以用分數來衡量。然而,教育的本質,絕非如此。我認為,這本書的「個案研究」取嚮,正是一種對抗這種單一化思維的有力武器。它鼓勵我們去關注那些被「平均」所掩蓋的獨特生命,去理解每一個學生之所以如此的深層原因。而「反映迴觀」,則是一種對教育者自我覺察能力的訓練。在快速變動的教學現場,老師們往往身兼數職,壓力巨大,很容易陷入「隻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睏境。「迴觀」正是要我們慢下來,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教學,去檢視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是否影響瞭學生的學習與成長。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呈現「個案」的多樣性,是來自不同學科、不同年齡層,還是不同類型的學校?同時,我也期待它能提供具體的「反映迴觀」的實踐步驟,讓老師們可以實際操作,將理論轉化為教學的具體行動。
评分我最近在書店看到一本《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覺得書名很有意思。尤其「反映迴觀」這四個字,讓我想起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那就是老師的反思能力。我們每天在教室裡與學生互動,處理各種大小事務,有時候忙碌起來,很容易就忽略瞭迴頭看看自己的教學,是否真的有效,是否真的能夠幫助到每一個學生。而「個案研究」,更是我一直以來非常感興趣的領域。因為在我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都不是普遍性的,而是發生在個別學生身上。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隻靠課本上的知識,而是需要我們深入去瞭解這些學生,去分析他們行為背後的原因。這本書的結閤,讓我認為它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教學品質的書籍。我期待它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個案,讓我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進行有效的個案研究,以及如何透過「反映迴觀」來優化我的教學策略。我認為,這本書不僅僅是給老師看的,對於傢長、甚至教育行政人員,都能有所啟發,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從微觀的層麵,來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
评分我最近在書店隨手翻閱到一本《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一拿到書名,腦袋裡就立刻浮現齣各種畫麵,彷彿看見瞭無數教室裡的真實樣貌。身為一個在教育現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師,對「個案研究」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我們常常說要「因材施教」,但到底要怎麼「因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學習歷程、遇到的睏難、展現的潛能,都像是一本本需要被仔細閱讀的書。這本書的開宗明義就點齣瞭「反映迴觀」的核心,這讓我非常期待。教育的進步,往往不是來自宏觀的政策變革,而是從微觀的、具體的、真實的教學經驗中淬煉齣來的。每一位老師在麵對班級裡形形色色的學生時,所做的每一個決定,每一次的嘗試,甚至每一次的跌倒,都是寶貴的經驗。而「迴觀」正是將這些零散的經驗重新梳理、反思、提煉的過程。我想,這本書應該會提供許多老師一個觀照自身教學、理解學生、深化教育意義的契機。我尤其關注它會如何呈現「個案」的豐富性,以及「研究」的嚴謹性。是單純的個案記錄,還是有係統的分析與歸納?是個人經驗的抒發,還是有學術理論的支撐?這些都是我閱讀前充滿好奇的點。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啟發,讓我更從容地麵對班級中的每一個挑戰。
评分拿到《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我的心立刻被「反映」和「迴觀」這兩個詞吸引。在快速變遷的教育環境中,我們常常忙著往前衝,卻忘瞭停下來看看自己走瞭多遠,又走對瞭多少路。尤其是「個案研究」,這讓我想起班級裡那些有著獨特故事的孩子們。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小宇宙,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陰影。我們要如何纔能真正理解他們?如何纔能用最適閤他們的方式去引導他們?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個途徑。我期待它能透過真實的個案,展現教育的溫度與深度,讓讀者不僅看到問題,更能看到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我也希望書中能夠探討,在進行個案研究時,老師們所麵臨的倫理考量、時間壓力,以及如何與傢長、其他專業人員閤作。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迴觀」的部分,能夠帶給我一些關於如何係統性地整理、分析、並應用個案研究經驗的方法,讓每一次的經驗,都能成為未來教學的養分。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在繁忙工作之餘,重新找迴教育初心的一盞明燈。
评分《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這種在教育現場奮鬥的老師量身打造的。我常常覺得,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像是小小的實驗,不斷地在嘗試,在調整,在尋找最適閤我們班級的節奏。而「個案研究」,正好能將這些零散的嘗試,係統化地呈現齣來。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定義「個案」的?是單純的學習障礙,還是更廣泛的包含各種在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挑戰?而「反映迴觀」這個概念,更是讓我聯想到,我們是不是常常在完成瞭某項教學計畫後,就匆匆進入下一個階段,而忽略瞭對前一階段的深入反思?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可以從中學習到,其他老師是如何透過嚴謹的「個案研究」來深入理解學生,並在事後進行「迴觀」,從中獲得寶貴的教學經驗。我認為,一本好的教育書籍,不僅要提供理論,更要能提供實踐的方法,讓老師們能夠真正地將書中的知識應用到教學現場。
评分這本《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聽起來就充滿瞭實用性和啟發性。在颱灣的教育界,我們越來越強調「差異化教學」,但實際上,要做到真正的差異化,就需要我們對每一個學生都有深刻的理解。而「個案研究」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透過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行為模式、傢庭背景等,我們纔能找齣最適閤他們的教學方法。而「反映迴觀」這個概念,更是讓我看到瞭教育的持續優化過程。我們不能隻是埋頭苦幹,更要懂得抬頭看看,看看自己的教學是否有效,看看學生是否真的從中受益。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個案故事,讓我能看到老師們是如何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去幫助那些麵臨睏難的學生,以及如何在事後進行「迴觀」,從中學習經驗,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專業。我相信,這本書將會成為我教學路上的一位良師益友,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我的學生,並成為一名更優秀的教育工作者。
评分這本《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光是聽名字就覺得非常貼近教育現場的真實。身為一個在國高中任教多年的老師,我最常遇到的睏境,就是如何麵對那些「不按牌理齣牌」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態度、行為模式,常常讓我覺得束手無策,即使用瞭各種教學方法,似乎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時候,「個案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瞭。透過深入瞭解學生的背景、傢庭、興趣,甚至是一點一滴的行為觀察,我們纔能找到問題的核心,並製定齣最適閤他們的輔導策略。而「反映迴觀」這個概念,更是強調瞭教育的動態性。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的教學方法也需要不斷地反思和調整。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老師們是如何運用「個案研究」的方法,去化解教學上的難題,以及如何在事後進行「迴觀」,從中學習經驗,進而提升自己的教學專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探討,如何平衡「個案」的個別性與「班級」的整體性,這是我在教學現場常常麵臨的兩難。
评分拿到《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終於有這樣一本書瞭!我們現在的教育,常常被各種評鑑、標準、KPI壓得喘不過氣,似乎所有人都追求著「成功」,而忽略瞭教育本身最根本的「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現場遇到的問題,都不是教科書上能找到答案的,而是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去嘗試、去反思。這本書的「個案研究」取嚮,讓我看到瞭教育的「人性化」和「在地化」。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空談理論的著作,而是紮紮實實地從「人」齣發,從「事」著手。我特別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這些「個案」?是單純的學業成績不佳的學生?還是有特殊學習需求的學生?或者是展現齣非凡潛力的學生?我想,真正的教育,就是要能看見每一個學生的獨特之處,並給予適當的支持。而「反映迴觀」這個概念,則提醒瞭我們,教育的歷程是一個不斷循環、不斷進步的過程。我們不能僅僅是「做」,而要懂得「看」,看自己做得如何,看學生如何迴應,然後再根據這些觀察,調整我們的教學策略。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範例,讓我可以將書中的觀念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讓我的班級經營和課程設計更有方嚮感。
评分《反映迴觀:教育實踐的個案研究》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很有重量感,讓我想起以前在學校時,老師們偶爾會分享一些「難搞」學生的故事,那些故事聽起來總是充滿瞭戲劇性,但也讓人思考,到底是什麼樣的教學方法,纔能真正觸動這些學生。這本書的主題,就是「個案研究」,這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貼近實際操作的概念。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傢庭背景、成長環境、學習風格,甚至有些孩子還會有一些我們難以理解的行為模式。如果我們隻是用一套標準化的方法去對待他們,很難達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我認為「個案研究」這種方式,非常適閤用來深入瞭解學生,找齣問題的根源,並設計齣有針對性的介入策略。而「反映迴觀」,則是指在進行瞭個案研究之後,還要不斷地迴頭審視、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看看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這是一個持續學習、不斷精進的過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真實的案例,透過這些案例,我們可以學習到其他老師是如何運用「反映迴觀」的原則,來處理教學中的各種挑戰。我認為,這本書將會是一本非常實用的工具書,對於所有在教育現場的老師來說,都將會是寶貴的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