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論─ 近世思潮

知識論─ 近世思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知識論
  • 近世哲學
  • 西方哲學
  • 理性主義
  • 經驗主義
  • 康德
  • 懷疑主義
  • 認識論
  • 哲學史
  • 現代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對西方哲學而言,知識論作為專書問世,是近世纔演繹齣來的一迴事;然認知問題的提齣與討論,卻早與形上學同久遠。本來,世人平日以「認知」為理所當然而不詳加追究,但當他一旦開始質疑其認知真理的可能性時,知識問題纔成瞭迫切有待化解的難題。而柏拉圖是第一位認真麵對此問題的西哲;隨他而來的一係列哲人:包括亞裏士多德、多瑪斯、笛卡兒、休謨、康德、馬雷夏、鬍塞爾、海德格、謝勒、梅露龐蒂、高達美、郎尼根等,都分彆曾在這領域留下他們的心得與貢獻,以緻我們可按不同年代之特色,而為他們分辨古典、近世、當代等思潮。

  本書以「曆史還原」為經、以「超驗法」為緯,企圖一方麵挖掘知識論的基本論旨,另一方麵貫通其古今探討之來龍去脈,以祈讀者在「正見」、「正思維」的前提下,達緻「正心」、「正行」、「正果」的理想。

作者簡介

關永中

  現職:國立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學曆:比利時魯汶大學神學、哲學博士

  著作:《郎尼根的認知理論》、《神話與時間》、《愛、恨與死亡》、中英論文多篇

曆史的沉思:中古西方社會結構與神學思想演變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西方社會從古典晚期嚮近代過渡的復雜進程,尤其側重於其獨特的社會結構、經濟基礎、政治權力分配,以及支撐這一切的精神支柱——神學思想的演變與互動。我們力求超越傳統上將中世紀簡單視為“黑暗時代”的刻闆印象,轉而展現一個充滿活力、復雜張力和深刻轉型的曆史階段。 第一部分:封建秩序的奠基與社會重構(約500-1000年) 本部分探討西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大陸如何在蠻族遷徙與基督教的整閤作用下,逐步構建起新的社會形態。 一、蠻族王國的建立與早期融閤 重點考察法蘭剋人、西哥特人、倫巴第人等主要日耳曼部落的遷徙路徑、定居模式及其與原有羅馬-拉丁精英的權力分享與文化衝突。分析墨洛溫王朝的衰落和加洛林王朝的興起,特彆是查理曼大帝的帝國復興嘗試,如何以軍事徵服為基礎,試圖恢復統一的政治權威,並藉由教會的力量來規範社會秩序。 二、封建製度的形成:土地、效忠與權力分散 詳細闡述封建主義的起源,這不是一個統一的製度,而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契約網絡。我們將深入解析采邑(Fief)的授予、效忠宣誓(Homage and Fealty)的儀式性與法律意義,以及領主(Lord)與附庸(Vassal)之間相互依賴的義務。重點討論莊園製度(Manorialism)作為核心的經濟基礎,農民(農奴)的法律地位、勞役負擔及其在地方自給自足經濟中的角色。分析權力如何從中央王權下沉,分散到無數擁有軍事和司法權的地方貴族手中,形成“領主製金字塔”。 三、教會的崛起與雙重權力結構 在政治真空和社會動蕩中,天主教會填補瞭空白,成為西歐最重要的統一性機構。本節考察教會在文化保存(修道院的作用)、社會救濟以及精神指導方麵的壟斷地位。討論早期教皇權力的逐步提升,以及與世俗君主之間復雜的關係——既是閤作者,也是競爭者。 第二部分:中世紀盛期的繁榮與製度成熟(約1000-1300年) 隨著人口增長、農業技術的進步(如重犁、三圃製),西歐進入瞭一個經濟復蘇和製度定型的黃金時期。 一、農業革命與城市復興 分析農業生産力的提高如何釋放瞭勞動力,促進瞭人口的快速增長。探討商業的恢復與城市作為獨立政治、經濟實體的齣現。詳細研究行會(Guilds)的組織結構、它們對城市經濟的壟斷、質量控製以及對市民政治的參與。商業路綫的重開,特彆是意大利城邦(威尼斯、熱那亞)在地中海貿易中的復興,以及漢薩同盟在北歐的崛起,如何催生瞭早期的商業資本主義萌芽。 二、教會的權力巔峰:教皇權力的擴張與改革 本章集中探討格裏高利改革(Gregorian Reform)及其對教會內部的紀律、財産和權威的重塑。重點分析教皇格裏高利七世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之間著名的“卡諾莎之行”,標誌著教會對世俗權力挑戰的最高峰。闡述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的興起,如安瑟倫、亞伯拉罕等對理性與信仰關係的探討,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的集大成之作,如何試圖以亞裏士多德的邏輯框架來係統化基督教神學。 三、政治理論的探索與法律的復興 分析貴族對王權的製約,特彆是《大憲章》(Magna Carta, 1215年)的簽訂,它確立瞭“王在法下”的初步原則,對後世憲政思想的影響。考察中世紀晚期對羅馬法(Justinian Code)的重新發現,以及其如何在教會法和世俗法的發展中起到基礎性作用。 第三部分:危機、轉型與中世紀的黃昏(約1300-1500年) 本部分關注中世紀晚期一係列嚴重的危機,這些危機削弱瞭既有的社會結構和精神共識,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鋪平瞭道路。 一、人口與經濟的結構性衝擊 詳細分析“中世紀大飢荒”(約1315-1317年)暴露齣的農業承載能力的極限。隨後,重點探討黑死病(The Black Death)的毀滅性影響——人口銳減如何導緻勞動力短缺,進而提高瞭農民的議價能力,加速瞭農奴製的瓦解,並引發瞭社會階層間的劇烈衝突(如英國的瓦特·泰勒起義)。 二、教會權威的衰落與分裂 討論教會在應對瘟疫和戰爭中的無力感,以及其世俗化傾嚮所引發的批評。分析阿維尼翁之囚和西方大分裂(The Great Schism)如何嚴重損害瞭教皇的普遍權威和神聖性。闡述公會議運動(Conciliarism)的興起,試圖將教會的最高權力置於普世公會議之下的努力,盡管最終失敗,但反映瞭對集中化權威的反思。 三、思想的轉嚮:人性的覺醒與人文主義的先聲 考察在危機中,人們的關注點開始從來世轉嚮現世。雖然本書並非專論文藝復興,但本章將描繪早期人文主義思想的萌芽,例如對古典文學的重新發掘,以及對個體價值、倫理實踐而非純粹神學思辨的興趣的增加。探討但丁、彼特拉剋等人的作品如何微妙地反映瞭中世紀世界觀的裂痕,預示著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世界的來臨。 結論:中世紀的遺産 本書最後總結,中世紀不是一個停滯不前的時代,而是一個充滿瞭創造性緊張、製度實驗和深刻信仰探索的時代。它建立的法律、大學、民族語言、地方治理結構,乃至對理性思考的初步嘗試,都成為塑造近代歐洲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石。通過對這些復雜互動的梳理,我們可以更全麵地理解西方曆史的連續性與斷裂性。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笛卡兒(Rene Descartes, 1596-1650)──與理性主義

第二章 休謨(David Hume, 1711-1776)──經驗論的極端例子
  2.1 從方法論說起
  2.2 知識論
  2.3 綜閤評述經驗論者

第三章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與超驗轉嚮
  3.1 「超驗法」的基本涵義
  3.2 康德走上超驗途徑的緣由
  3.3 感性--超驗感性論
  3.4 悟性--超驗分析論
  3.5 想像力與圖式
  3.6 理性--超驗辯證論
  3.7 超驗判斷
  3.8 康德為何未能藉超驗法來建立形上學?

第四章 馬雷夏(Joseph Marechal, 1878-1944)─士林哲學的超驗轉嚮
  4.1 兩重二律背反
  4.2 形上批判與超驗批判
  4.3 形上批判轉化為超驗批判
  4.4 康德未能透過超驗批判而肯定形上領域的因由

第五章 鬍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與現象還原
  5.1 現象學的理想--哲學為嚴格科學
  5.2 現象學的核心--意嚮性
  5.3 現象學的方法--現象還原
  5.4 鬍塞爾對內在時間的分析
  5.5 鬍塞爾晚期方法論的演繹
  5.6 鬍氏晚期知識論的再反思-《經驗與判斷》之提示

第六章 總結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知識論─近世思潮》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畫麵:一群偉大的思想傢,在思想的搖籃——近代的歐洲,激蕩碰撞,關於“我們如何認識世界”、“知識的邊界在哪裏”、“什麼纔是可靠的知識”等最根本的問題,被他們一遍遍地追問和解答。我一直覺得,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觀念,比如科學的實證精神,比如對理性思考的推崇,都深深植根於近世哲學的土壤。我特彆好奇,在那個人類文明發生巨大變革的時期,那些偉大的頭腦是如何擺脫宗教束縛和傳統權威,開創齣全新的認識世界的方式的。例如,笛卡爾對理性方法的強調,培根對歸納法的重視,洛剋對天賦人權的闡述,以及休謨對因果律的深刻質疑,這些思想的火花是如何點燃瞭整個啓濛運動,並最終影響瞭現代社會政治、科學和倫理的方方麵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位博學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空,深入瞭解這些思想傢的爭論、共鳴,以及他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産。如果它能將近世知識論的發展脈絡梳理得清晰可見,並揭示其對我們今天思維方式的深遠影響,那將是一本我非常願意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

最近在思考一些關於“什麼是真理”的根本問題,感覺有點卡住瞭,尤其是在網絡上信息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確信自己所“知道”的是真的?《知識論─近世思潮》這個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因為“近世思潮”這個時期的哲學傢們,像培根、笛卡爾、洛剋、休謨這些,幾乎都在圍繞著知識的來源、確定性和可靠性這些核心問題展開論述。我一直對英國經驗主義和歐陸理性主義的對立很感興趣,到底是我們感官接收到的信息更可靠,還是我們理性思考産生的邏輯推導更接近真相?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地介紹這些重要的思想傢,以及他們是如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的。特彆是,我想瞭解在那個科學革命如火如荼的時代,哲學傢們是如何與科學傢們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科學知識”。還有,近世思潮中關於“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以及他對懷疑的運用,至今仍然是理解自我意識的重要基石。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思想的演變和相互關係講得清晰明瞭,那絕對會讓我對知識的本質有全新的認識,也能幫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審慎地辨彆信息,不被虛假的信息所誤導。

评分

《知識論─近世思潮》這個書名,讓我立刻聯想到大學時那些熬夜啃讀的哲學經典。近世,這不就是那個科學革命、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爭鋒相對的時代嘛!我一直覺得,那個時期的思想傢們,像是康德、笛卡爾、洛剋、休謨等等,他們提齣的問題和解決方法,直接奠定瞭我們今天認識世界的基礎。尤其是我對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也就是認識主體的重要性,一直深感著迷,他如何調和瞭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矛盾,構建瞭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經驗”本身。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淺齣地解析這些核心理論,比如,他們是如何看待人類的感官、理智和想象力在知識形成中的作用的。還有,近世時期,對“普遍真理”的追求,以及後來齣現的懷疑主義思潮,對我們理解當今社會多元價值的形成,肯定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我特彆期待能看到書中對於這些思想如何在曆史長河中演變、融閤、甚至被批判的梳理,從而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知識是如何一步步被建構和解構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發,那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嚮身邊同樣對哲學感興趣的朋友們推薦。

评分

哇,光是看到《知識論─近世思潮》這個書名,就覺得腦袋要爆炸瞭!最近真的超想好好梳理一下西方思想的脈絡,尤其是從近世(大概就是啓濛運動那時候吧?伽利略、牛頓、培根、笛卡爾這些大神們開始活躍的時期)開始,知識是如何被構建、被質疑,又如何一步步演進到現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的。我一直覺得,瞭解知識的源頭和發展過程,就像是拿到一把解鎖很多疑惑的鑰匙,很多當代社會現象、科技發展背後的哲學邏輯,都能找到根源。比如,我們現在講究的科學方法,到底是怎麼來的? empiricism(經驗主義)和 rationalism(理性主義)的爭論,到底是怎麼影響瞭後世的科學探索和教育理念?還有,近世思潮中的一些激進想法,比如懷疑論的興起,是不是也為後現代的解構思潮埋下瞭伏筆?我感覺這本書如果能係統地梳理這些,那絕對是我的年度必讀!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對哲學有點興趣,但又不想被過於晦澀的術語嚇跑的讀者來說,一本能把復雜的近世思想講清楚、講透徹的書,簡直是救星!希望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精彩的知識探索之旅,讓我對“知道”這件事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一看到《知識論─近世思潮》這個名字,我就知道這是一本可能讓我“燒腦”但絕對收獲滿滿的書。近世,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與“知識論”結閤在一起,更是勾起瞭我對那個西方思想巨變時期的無限遐想。我一直對人類是如何“知道”這件事本身充滿瞭好奇,而近世恰恰是關於這個問題的集中爆發期。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笛卡爾如何通過懷疑一切來尋找確定性的起點,洛剋又如何從“白闆說”齣發,強調經驗在知識形成中的至高無上地位。更吸引我的是,那些宏大的哲學體係,比如斯賓諾莎的泛神論,萊布尼茨的單子論,是如何從知識論的角度齣發,最終構建齣他們各自對世界整體的理解的。我還想知道,這些近世思想傢們,在麵對當時飛速發展的科學時,他們的知識論是如何迴應和影響科學發展的,反過來,科學的突破又如何挑戰和重塑瞭他們的哲學觀念。如果這本書能描繪齣一幅近世知識論發展的全景圖,並且能讓我清晰地看到這些思想的聯係與區彆,甚至它們對我們今天如何思考、如何學習的潛在影響,那無疑是一次極具價值的思想之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