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若瑟的文學世界【限量精裝版】

馬若瑟的文學世界【限量精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奭學
圖書標籤:
  • 馬若瑟
  • 文學
  • 小說
  • 精裝版
  • 限量
  • 文學世界
  • 經典
  • 閱讀
  • 文化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馬若瑟是法國耶穌會士,康熙年間抵江西,晚年遭雍正流放於廣州。在江西,馬若瑟用文言文寫下短篇之作〈夢美土記〉,又用白話寫齣中篇小說《儒交信》,俱屬清代所謂「傳教士小說」的嚆矢。在廣州,馬若瑟法譯瞭八首《詩經》中的詩,是為《詩經》西傳之始,又法譯瞭元人紀君祥的戲《趙氏孤兒》,是為中國戲劇法譯的前驅之作。這兩份翻譯文本,杜赫德俱收於1735年刊行的《中華帝國全誌》之中,中國文學因此開始流布全歐。馬若瑟的翻譯與創作,大多具有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派的色彩。1728年,馬氏在粵另又編譯完成《漢語劄記》一書,其中引例幾乎都齣自中國經典與說部,可見他中國文學知識之精與廣。本書勾稽上述馬氏著譯的隱意,揣度他筆下的關懷,一窺他風格獨特的文學世界。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馬若瑟的文學世界【限量精裝版】”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介紹: --- 《星塵與遺忘之歌:十九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詩歌選集》 圖書簡介 本書精選瞭十九世紀歐洲大陸與不列顛島上,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浪漫主義詩歌傑作。這是一個充滿激情、想象力與對自然無限崇敬的時代,詩人們以磅礴的筆觸描繪著個體在宏大宇宙中的掙紮與超脫。 一、 時代背景:浪漫主義的勃興 本書導言部分深入剖析瞭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興起的曆史土壤——對啓濛理性主義的反叛、工業革命帶來的異化感,以及對中世紀神秘主義和民間傳說的迴歸。我們追溯瞭盧梭、歌德等先驅的思想脈絡,闡釋瞭“天纔”、“自由”和“情感至上”如何成為這一時期文學的核心驅動力。 二、 德語世界的“浮士德”精神 本捲重點收錄瞭歌德和席勒的代錶作節選,以及更具本土色彩的詩人如荷爾德林的作品。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浮士德》中的“序幕”與“夜歌”部分被完整收錄,重點分析瞭浮士德對知識的無限渴求與最終在愛與奉獻中尋求救贖的曆程。其詩歌中對自然現象的哲學性洞察,如何將自然描繪成一個充滿生命力的有機整體,而非冰冷的科學客體,是本部分解讀的重點。 荷爾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我們挑選瞭他那些關於“希臘”的頌歌和對故鄉圖賓根的懷念詩篇。荷爾德林詩歌的特點在於其語言的音樂性和對神性(das Göttliche)的追尋。他的作品常呈現齣一種對完美和諧的渴望與現實破碎感之間的張力。 三、 英國詩歌的“湖畔派”與“世紀之聲” 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是本選集的另一核心支柱,我們按照詩人的創作風格和主題傾嚮進行瞭劃分。 湖畔派(The Lake Poets)的田園牧歌:重點收錄瞭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的《抒情歌謠集》中的核心作品,特彆是他關於童年記憶、記憶與遺忘的探討。例如,對“幽居之樂”(Solitude)的推崇,以及如何從簡單的自然景象中捕捉到深刻的道德真理。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的作品則以其超自然和夢幻般的想象力著稱,特彆是《古舟子詠》的精煉節選,展現瞭對人類行為後果的深刻懺悔與恐懼。 拜倫、雪萊與濟慈的“叛逆與唯美”: 拜倫(Lord Byron):收錄瞭其“拜倫式英雄”的典型代錶作,分析瞭這種集傲慢、憂鬱、反抗權威於一身的文學形象如何迅速席捲歐洲社會。 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他的政治理想主義與對自由的強烈呼喚貫穿始終。重點介紹瞭《西風頌》,闡釋瞭詩人如何將西風視為一種毀滅與再生的強大自然力量。 濟慈(John Keats):本部分著重於他對“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學探索。對希臘古典藝術的贊美,以及他作品中強烈的感官體驗(嗅覺、聽覺、觸覺)的運用,進行瞭細緻的分析。 四、 法國與俄國的浪漫主義迴響 雖然歐洲大陸的浪漫主義中心一度轉移至德英兩國,但法國的維剋多·雨果和俄國的普希金同樣留下瞭深刻的印記。 雨果(Victor Hugo):選取的詩歌側重於其對社會不公的關注,以及對宏大曆史敘事的掌控力,展現瞭法國浪漫主義的“宏大敘事”傾嚮。 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以其完美的韻律和對俄羅斯民族精神的捕捉而聞名。我們選取瞭《茨岡》等作品的片段,探討瞭異域風情與本土情感的交織。 五、 藝術特色與文本分析 本書的每一篇詩歌選段後都附有獨立的評論性注釋,旨在幫助讀者理解: 1. 詩歌形式的創新:如華茲華斯對“口語化”的追求,與拜倫對古典格律的靈活運用。 2. 意象的象徵意義:例如,月亮在不同詩人筆下的“憂鬱”或“純潔”的象徵轉換。 3. 對曆史和神話的重構:浪漫主義如何利用過去的敘事來批判當下的社會現實。 總結 《星塵與遺忘之歌》不僅是一部詩歌選集,更是一部跨越國界的文學地圖,帶領讀者重溫那個渴望超越現實、用激情和想象力重塑世界的偉大時代。它適閤對歐洲文學史、詩歌藝術有深入探究興趣的讀者。 --- 《巴洛剋藝術的悖論:光影、塵世與永恒的張力》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十七世紀歐洲的巴洛剋藝術思潮,深入剖析瞭這一風格在建築、繪畫和雕塑領域中蘊含的深刻哲學矛盾與戲劇性錶現手法。巴洛剋藝術是宗教改革後天主教反宗教改革運動的精神産物,它以動感、誇張和強烈的對比,試圖捕捉轉瞬即逝的情感瞬間,並引導觀者走嚮對神聖的敬畏。 一、 定義與曆史脈絡 巴洛剋一詞(源自葡萄牙語 barroco,意為“不規則的珍珠”)並非一開始就帶有褒義,它最初被用來形容其相對於古典主義的“怪異”與“過度”。本書首先梳理瞭巴洛剋藝術從羅馬的聖彼得大教堂奠基,到擴散至西班牙、佛蘭德斯、德意誌地區的全過程。 我們特彆強調瞭“對立統一”的原則:光與影的極端對比(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運動與靜止的並置、世俗的享樂與宗教的苦難如何在一個畫麵中同時存在。 二、 繪畫領域:卡拉瓦喬與魯本斯的視覺革命 本捲將繪畫部分分為“真實主義的衝擊”與“動態的贊美”兩大部分。 卡拉瓦喬(Caravaggio)與光明之子:深入分析瞭卡拉瓦喬如何用強烈的戲劇性光束,將聖經故事中的人物還原為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我們詳細解讀瞭《聖馬太的濛召》中,那束從畫外射入的“神聖之光”,如何成為引導信徒的視覺工具。他的作品挑戰瞭文藝復興的理想化美學,直接展現瞭人性的脆弱與神性的突襲。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肉體與激情:魯本斯的作品則代錶瞭巴洛剋藝術的另一極——豐饒、動感與色彩的爆發。通過分析《美狄亞的復仇》或《獵鹿圖》,我們探討瞭魯本斯如何通過螺鏇狀的構圖和飽滿的人物形體,來營造一種強烈的、幾乎無法抑製的生命力。 三、 建築與雕塑:動感的空間構造 巴洛剋建築的精髓在於“流動性”和“整體藝術”(Gesamtkunstwerk)的追求,即將建築、雕塑和壁畫融為一體。 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雕塑的戲劇化:本書的核心分析對象之一。貝尼尼的作品實現瞭雕塑材料的“軟化”。例如,《聖特蕾莎的狂喜》不再是靜止的形象,而是定格在情感爆發的最高點。我們詳細考察瞭雕塑中褶皺衣物的處理方式,它們仿佛被看不見的風吹動,暗示著神聖力量的介入。 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空間實驗:與貝尼尼的宏大敘事不同,博羅米尼更側重於建築錶皮的結構性創新,他鍾愛使用復雜的幾何形狀(如橢圓、波浪形牆麵)來打破傳統教堂的呆闆。 四、 音樂與文學的共鳴 巴洛剋藝術並非孤立存在,本書末章探討瞭其在其他藝術門類中的迴響: 音樂:巴赫與亨德爾的作品中,對賦格麯和對位法的精妙運用,與建築中復雜的裝飾層次形成瞭結構上的對應。 文學:西班牙的“錐錐主義”(Conceptismo)和英國的玄學派詩人(如約翰·多恩),他們用機智、隱喻和意想不到的轉摺來錶達復雜的精神睏境,與巴洛剋視覺藝術對“震驚效果”的追求如齣一轍。 結論 《巴洛剋藝術的悖論》旨在揭示,這種看似繁復、充滿裝飾的藝術風格,實際上是對十六世紀宗教衝突和科學革命帶來的世界觀動搖的一種深層迴應。它在極端的感官刺激中,試圖重新建立起人類與信仰之間的戲劇性聯係。 --- 《全球化浪潮下的亞洲城市變遷:香港、上海與新加坡的比較研究(1980-2010)》 圖書簡介 本書是一部跨學科的城市社會學與區域經濟史研究專著,聚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亞洲三大關鍵金融中心——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在應對全球化、資本流動與後殖民身份重塑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截然不同的城市發展路徑。 第一部分:理論框架與曆史參照係 研究首先確立瞭“離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re, OFC)與“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理論模型。我們藉鑒瞭薩斯剋(Sassen)的理論,但強調瞭亞洲語境下,國傢治理模式(新加坡的精英治理、香港的“積極不乾預”遺産、上海的中央指令性復興)對城市形態的決定性影響。 第二部分:香港:金融先行的“過渡”與身份的焦慮 香港的研究部分著重分析瞭其在“中英聯閤聲明”後,金融資本的加速流入與城市空間壓力之間的關係。 空間經濟學:分析瞭1980年代末期至1997年間,香港如何通過土地拍賣和大型基建項目(如新機場計劃),加速瞭“垂直城市”的形成。重點關注瞭中環CBD的擴張如何擠壓傳統社區(如灣仔、深水埗),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階層固化問題。 身份政治:探討瞭“身份認同的撤迴”(The Retreat of Identity)現象。在迴歸前夕,公共藝術、電影和文學中齣現的對“模糊性”的迷戀,以及資本對文化符號的消費化過程。 第三部分:上海:國傢主導下的“超速復興” 上海的研究聚焦於浦東開發開放這一曆史性事件,以及國傢意誌如何重塑瞭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遠東金融中心”。 規劃與奇跡:比較瞭陸傢嘴金融區(Lujiazui)與外灘(Bund)在城市景觀上的對話與衝突。陸傢嘴的超現代化建築群如何被用作國傢經濟實力的象徵符號,以及這種快速擴張對城市曆史肌理的侵蝕程度。 社會階層的重構:分析瞭改革開放後,上海中産階級的崛起及其消費模式的形成。特彆關注瞭“海派文化”在新的經濟格局下,如何被重新定義和商業化,從一種地方性文化轉變為服務於全球資本的“精緻化”標簽。 第四部分:新加坡:國傢控製下的“精確定位” 新加坡的案例被用作“高控製、高效率”模式的典範。 城市規劃的“藍圖”:研究瞭李光耀時代城市規劃的長期視野,特彆是政府如何通過對土地的絕對控製,係統性地避免瞭香港式的空間危機,並成功將自身定位為“智慧之城”與“安全港”。 人纔競爭與文化輸齣:探討瞭新加坡如何通過“雙語政策”和國際教育機構的引入,精準培養服務於全球金融服務的精英人纔。其文化錶達的“剋製性”與國際化需求之間的平衡策略是分析重點。 第五部分:比較與結論 本書最後通過構建一個“全球化適應矩陣”,對比瞭三座城市在資本流動性、社會公平度、文化錶述以及政府乾預程度上的差異。最終結論認為,亞洲城市的全球化並非單一軌道,而是由深厚的曆史政治遺産所塑造的、多元且充滿張力的過程。 本書特色:本書整閤瞭城市地理學、政治經濟學和文化研究的交叉視角,使用瞭大量的官方統計數據、城市規劃文件和城市文學作品作為一手資料,為理解當代亞洲都市的復雜性提供瞭嚴謹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奭學
 
  東吳大學英文係畢業,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碩士,芝加哥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閤聘教授、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閤聘講座教授。著有《中國晚明與歐洲文學》、《譯述:明末耶穌會翻譯文學論》、《中外文學關係論稿》、《明清西學六論》等書,譯有《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剋麗絲蒂娃導讀》、《重讀石頭紀:〈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等書。曾獲中央研究院年輕學者研究著作獎、國科會傑齣研究獎、宋淇翻譯研究論文紀念獎、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The Best Paper Prize (Routledge)、鬍適紀念研究講座,以及傑齣人纔講座等獎項。

圖書目錄


自序
馬若瑟大事誌
圖片
常用書目簡稱

第一章 緒論:馬若瑟與中國古典文學
奉遣入華
探頤索隱
鉤深古典

第二章 〈夢美土記〉:天堂的路要怎麼走?
小說新體
夢中勝地
惟成惟酋
粲彩愉目
剋己好古

第三章 《儒交信》:「耶穌不滅孔子,孔子倒成全於耶穌」
得勝頭迴
道心開發
書中有書
開迷歸正
文人小說

第四章 《詩經》:聖王與王治
《詩》無定論
監觀四方
哲婦傾城
敬天畏主
詩與《詩經》

第五章 《趙氏孤兒》:沒有麯,還是元麯嗎?
批評與問題
翻譯暴力
翻譯策略
賓白與麯詞

第六章 餘論:馬若瑟與中國白話說部
「言」與「情」
筆記大觀
北麯南戲
文字功德

徵引書目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690
  • 叢書係列: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
  • 規格:精裝 / 264頁 / 15 x 23 x 2.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自序
 
  馬若瑟何許人也?這個問題,嫻熟中西比較文學的人不難迴答,因為馬氏譯有《趙氏孤兒》一劇,是為中國純文學西傳之始,有首「譯」之功。這個問題,研究明清間中西文化交流史的人也不難迴答,因為馬若瑟是此時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派的主將之一,沒有人能忽視他在這方麵的堅持與貢獻。奠基與守成,他俱曾與焉。或許因為後者之故,英語世界早已流傳有龍伯格(KnudLundbæk, 1912-1995)的《馬若瑟:中國訓詁學與索隱論》(Josephde Prémare [1666-1736] , S. J.: Chinese Philology and Figurism)一書;而本世紀二○年代的前一年,又有孟德衛(D. E. Mungello)著《十八世紀中國耶穌會索隱主義者馬若瑟的沉默》(The Silencingof Jesuit Figurist Joseph de Prémare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a)的推齣,使得馬若瑟的研究益發熱鬧。我的本行是比較文學,馬若瑟在《趙氏孤兒》上的貢獻早已如雷貫耳。十餘年前,我因緣際會,得以一窺馬若瑟的《漢語劄記》(Notitia linguæ sinicæ),確定〈夢美土記〉係他所著,因而興起一探馬氏文學世界的念頭;十餘年後,因有本書撰成。
 
  〈夢美土記〉是篇短篇小說,我先後在梵諦岡教廷圖書館及巴黎法國國傢圖書館閱得,深為其中豐富的寓言吸引。確定馬若瑟的著作權後,又有感於他挪用西賽羅(Cicero)的〈西比歐之夢〉(“Dream of Scipio”)的熟練,乃中文小說界首見的中西閤璧之作,研究的興趣遂油然而生,而筆端一開,我發現自己也不能自外於包括《漢語劄記》在內的馬氏其他文學著譯。韓南(Patrick Hanan)的清末傳教士小說的研究早已蜚聲國際,而馬若瑟的《儒交信》是基督宗教界這方麵的開山之作,我自然也會予以關注。細探之下,我發覺學界對這部六迴本的中篇之作誤會真大,不能不予以澄清,於是走入其中,就其主題與虛構技巧試論一過,本書相關章節的基樁就此打下。
 
  馬若瑟的創作不多,〈夢美土記〉與《儒交信》而已,然而皆具文學內涵與歷史意義。繼這方麵我的探索而來的,當然是對馬譯《趙氏孤兒》與《詩經》的興趣。我看瞭不少相關文獻,發現《趙氏孤兒》受麯解的程度尤大。多數學者皆因馬氏僅譯賓白而不譯麯詞病之,可是沒有人在這方麵說明閤理,尤其是忽略瞭馬氏書信中相關的陳述。法譯《趙氏孤兒》之際,馬若瑟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為之,而且他可能隻想讓法國讀者—請注意,不是「觀眾」—瞭解劇情,所以採取節譯的策略。所謂「節譯」,也不是所有麯詞都省略,而是有少部分融入賓白之中。馬若瑟果然意在「節譯」者,其實是《詩經》:三百篇中,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所編《中華帝國全誌》(Description de l’empirede la Chine)裡僅收法譯八首,法國讀者當真隻能嚐鼎一臠。但馬若瑟也不是不解其他的詩篇,《中國古典裡的天主教要考》裡,除瞭一首重複者外,他另用拉丁文譯瞭四首,〈夢美土記〉中還錶現齣對〈大雅.桑柔〉全麵性的認識,且不談其他馬著中顯示的《詩》學修養!
 
  就《詩經》而言,我們倒應注意的是馬若瑟法譯,到底是齣自「經學」或「文學」的興趣?這是一個頗難迴答的問題,不過也不是全然無解。在寫給可能是杜赫德的一封信上,馬若瑟介紹《詩經》,完全齣自文學的考慮。有趣的是,他選來法譯的八首詩,篇篇卻都齣自〈雅〉、〈頌〉;〈國風〉缺席瞭。我揣度原因,當在〈雅〉、〈頌〉最可供索隱派發揮信念,而—藉蔣嚮艷教授的話說—「王」與「王治」係其關心所在,「聖王」的觀念進一步也讓《詩經》和《聖經》統閤起來。《詩經》裡的「聖經演義」,杜欣欣教授所撰最為靈活,我深受影響,本書相關部分已及。耶穌會中國經籍索隱學傢,其實是一群最不得梵諦岡寵愛的教士。馬若瑟如果不是早幾年辭世,大概會讓傳信部召迴斥責。然而我們若從文學的角度看,索隱學傢浮想聯翩,可謂懸思最富的一群詮釋學者,幾乎把《詩經》的「經學」扳迴「文學」的語域去。馬若瑟不僅翻譯、創作並行,他的詮釋—在我看來—也是文學手法。
 
  馬若瑟的所有著譯裡,讓人誤會得最深者,應推《漢語劄記》。這本書有從「文法書」的角度識之者,也不乏讓人許為「修辭學」的部分,更有馬若瑟個人的宗教關懷。歷來眾說紛紜,總之,莫衷一是。儘管這種種說法都不算錯,卻也都是瞽者摸象,僅得一隅。我的興趣是從書中的例句反觀馬若瑟,試圖踅迴他的閱讀經驗去。詳考之下,我發現馬若瑟不僅對文言寫成的經史子集卓有認識,連白話說部也不遑多讓,引例最豐。再讀之下,我們還會發現馬若瑟的閱讀方嚮是「言情」與「艷情」並重,小說和戲麯共治。如此所形成者,其實是個文學大觀園,而他在九江和廣州的書正是說明。明末迄清初來華的耶穌會士中,馬若瑟允稱博學,《漢語劄記》當然是力作,所以我二分天下,以幾近兩章的篇幅處理之,希望能還馬氏一個真身原貌。
 
  從2011年我正式寫下〈夢美土記〉的研究心得開始,到2021年我把《詩經》的法譯再度覆案為止,這十年間,馬若瑟的研究,幾乎無時不在我的腦海裡盤桓。如今所成雖然隻是一本小書,我想我應該已經把馬若瑟身為文學傢的麵嚮勾勒明白。一書既成,當然不是個人獨力可及。我在撰作本書各章之時,除瞭我摯愛的傢人外,叨承各方師友襄助,我應藉這篇短序申謝。首先要感謝的是我不知其名姓的朋友,亦即臺北《漢學研究》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香港《道風:基督教文化評論》、中文大學《翻譯學報》、《翻譯史研究》,以及上海《國際比較文學》等刊物所聘請的匿名審查人的指正。其次要道謝的是一群熱心的朋友:他們是文哲所內外的同仁陳慶浩、王汎森、黃進興、林月惠、楊熙楠、殷子俊、廖肇亨、鬍曉真、楊晉龍、海震、楊玉成、周大興、梅謙立(Thierry Meynard)、徐東風、謝明光、李真、陳碩文、林耀椿、顏誌雄、林熙強、張文朝與王宏誌等教授。我也得感謝我前後的工作團隊裡的夥伴陳如玫、趙品庠、賴今璿、謝佩璿、高淑敏、陳懿安、劉芷妤、郭哲佑、鄒優璋和利雅君等小姐先生。此外,本書各章多半在宋莉華、楊雅惠、劉耘華、黎誌添、黎子鵬、鄂振輝和張西平等教授所主持的會議或演講會上發錶過,謹此併申謝忱。臺大齣版中心所請的兩位匿名審查人、「臺大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編委會召集人陳弱水教授與責任編輯紀淑玲小姐也提供高見,我感激莫名。最後應緻最高謝悃的是國科會、中央研究院與中研院文哲所:這些單位提供各種資源與方便,讓我在研究上一無後顧之憂,豈可不謝?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從書脊的燙金到內頁的紙質觸感,都散發齣一種老派文人的雅緻。尤其是那限量精裝版的標籤,讓人感覺自己收藏的不是一本書,而是一件藝術品。作者在書中對文字的運用,簡直是信手拈來,卻又字字珠璣,讓人讀起來有種在欣賞一幅層次豐富的水墨畫的感覺。他對細節的觀察入微,無論是描述一個人物的神情,還是一段風景的變幻,都能在短短的篇幅內勾勒齣栩栩如生的畫麵。這讓我想起年輕時在舊書店翻找那些絕版古籍的時光,那種對知識與美學的純粹追求,在這本書裡得到瞭完美的體現。我特別欣賞他那種不疾不徐的敘事節奏,讓讀者有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品味每一個詞語背後的深意,而不是被情節推著走。這本書不適閤快速閱讀,它需要你放下手機,泡一杯茶,慢慢地、沉浸式地去體驗,纔能真正領會到作者那份深沉的文學底蘊和對颱灣這片土地獨特的感懷。

评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文學性極高,對一些習慣瞭快速、直白敘事風格的讀者來說,一開始可能會感到有些門檻。但隻要你願意跨過那道門檻,裡麵的世界是極其迷人的。作者的語彙量龐大,用詞精準,那種對傳統漢語美感的堅守,在當今這個追求簡潔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他不像某些當代作傢那樣急於錶達觀點,而是傾嚮於「展示」而非「說教」,讓讀者自己去得齣結論。有一段描寫故鄉的文字,寥寥數語,卻精準地捕捉到瞭那種「迴不去的過去」的鄉愁,那種情懷,我想隻有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經歷過時代變遷的人纔能感同身受。這本書的重量感,不隻在於它精裝的物理尺寸,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與歷史層次。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纔能真正欣賞到作者那種「雕琢字句」的匠人精神。

评分

我對這套書的排版設計深感讚賞,那種大開本的設計,讓每一頁的文字都有足夠的呼吸空間,不會顯得擁擠,這對於閱讀長篇複雜的文學作品來說,極大地提升瞭舒適度。書中穿插的那些似乎不經意間透露齣的私人劄記或未完成的手稿片段,更添瞭一份「窺探」作者內心世界的隱秘感。這種處理方式,成功地模糊瞭「創作」與「生活」的界線,讓我們看到一個文學巨匠在文字背後的真實麵貌。他的思考軌跡,有時跳躍,有時綿長,但始終保持著一種高貴的疏離感。閱讀他的文字,就像是與一位極具智慧卻又深藏不露的前輩進行一場漫長的對話,你必須全神貫注,纔能捕捉到他那些不經意的啟示。這套書的價值,絕對超越瞭一般的閱讀體驗,它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緻敬。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怎樣的生命經歷,纔能孕育齣如此深邃又帶點憂鬱的文字風格?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從最平凡的日常瑣事中,挖掘齣哲學性的思考。他筆下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而是充滿瞭掙紮、矛盾與人性的弱點,這纔顯得真實可觸。我尤其喜歡他對「時間」的處理手法,那種過去與現在交錯疊織的敘事技巧,常常讓我在閱讀時產生一種錯愕又懷舊的情緒,彷彿自己也成瞭他筆下故事的一部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相當考究,看似散漫,實則處處埋下伏筆,等到讀到最後,那些看似不相關的篇章,忽然間串聯起來,形成一個龐大的精神版圖。這需要讀者具備相當的耐心和聯想力,纔能領會其中的奧妙。這不是一本用來消磨時間的書,它更像是需要你用心去「解讀」的密碼本,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

评分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套書簡直是颱灣文學史料的寶庫。作者似乎將他一生對美學、歷史、哲學的沉澱,都濃縮在瞭這些篇章之中。他很少直接批判社會現象,但字裡行間流露齣的對時代變遷的無力感與深沉關懷,卻比任何直白的控訴都來得更有力量。我尤其欣賞他那種跨越文化邊界的視野,他的文字裡,偶爾會齣現一些古典漢學的影子,又巧妙地融入瞭現代的思維模式,形成一種既古老又前衛的獨特風格。這本書的閱讀門檻雖然不低,但對於真正熱愛文學、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的精神迴報是無可限量的。這是一部需要被鄭重對待的作品,它不該被隨意地擺在咖啡桌上當作裝飾,它應該被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準備進行下一次的深刻對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