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

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政彥
圖書標籤:
  • 臺灣詩學
  • 散文詩
  • 七情七縱
  • 文學批評
  • 詩論
  • 臺灣文學
  • 情感分析
  • 文化研究
  • 現代詩
  • 古典詩詞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散文詩以法國波特萊爾為濫觴,在世界各國開枝散葉、各自精采。劉半農在《新青年》介紹散文詩正值中國新詩萌芽之初,同一個時間點,楊雲萍、楊熾昌、丘英二等人未落後於世界潮流,亦在臺灣交齣豐碩的散文詩成果。隨後商禽、秀陶等人開啟戰後臺灣散文詩的寫作浪潮,參與詩人不計其數,後來又演變齣不同風格,至今未歇。散文詩寫作在臺灣如此興盛,恰恰展現齣臺灣現代詩壇豐沛的創作能量與獨特性。

  本書收錄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從2020年開始推動的「散文詩解讀競寫」,三年下來纍積瞭52篇散文詩解讀的得獎作品,加上詩人前輩們的示範作,以及詩人自剖的珍貴分享,集成77篇精采文章,區分三輯:

  【輯一】苦悶的浮世繪:多為「前行代」與戰後第一世代詩人散文詩經典及解讀。
  【輯二】永恆的睏境:大緻涵蓋中生代詩人的散文詩傑作與分析。
  【輯三】心/形的樣子:解讀者如何看待新生代散文詩,也論及詩壇新人的挑戰之作。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自創社以來一路鼓吹詩的多元發展,希望藉由這本散文詩解讀專書,推廣散文詩創作與解讀。期盼愛詩人從中一窺堂奧,在讀懂之餘,領略創作訣竅,譜寫齣獨一無二的散文詩作,自由地徜徉在詩的國度。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從2020年開始推動的「散文詩解讀競寫」,三年下來纍積瞭52篇散文詩解讀的得獎作品,加上詩人前輩們的示範作,以及詩人自剖的珍貴分享,集成77篇精采文章。期盼愛詩人從中一窺堂奧,在讀懂之餘,領略創作訣竅,譜寫齣獨一無二的散文詩作,自由地徜徉在詩的國度。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光影的交織:電影視覺語言的深度解析》的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電影藝術、視覺敘事和技術美學展開,不涉及任何詩歌或文學評論的主題。 --- 圖書簡介:《光影的交織:電影視覺語言的深度解析》 導言:重構銀幕上的世界 《光影的交織:電影視覺語言的深度解析》並非一本泛泛而談的電影史論,而是一部直指電影藝術核心——視覺敘事與光影構建的專業研究專著。本書深入剖析瞭自默片時代至今,電影藝術傢如何運用攝影機、燈光、色彩、構圖乃至剪輯節奏,將抽象的情感、復雜的思想轉化為可被觀眾直觀感知的畫麵序列。我們相信,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講瞭什麼故事”,更在於“如何被看見”。 本書旨在為電影專業人士、資深影迷以及視覺藝術愛好者提供一套係統的分析框架,用以拆解和理解那些大師作品中看似不經意卻精心布局的視覺策略。我們將從基礎的光學原理齣發,層層遞進,探討技術如何服務於藝術錶達,以及視覺元素本身所蘊含的深層文化與心理學意義。 第一部分:光影的語法——攝影技術與照明設計 本部分聚焦於構成電影畫麵最基礎的兩個要素:光與影。光不僅僅是用來照亮場景的工具,它是情感的載體、時間的標記,更是空間塑造的決定性力量。 1. 光的哲學:從自然光到人工照明 我們首先探討瞭經典好萊塢黃金時代的照明美學,如三點布光法(Key Light, Fill Light, Back Light)在構建人物立體感和戲劇張力中的應用。隨後,本書轉嚮瞭更具風格化的照明設計,例如低調照明(Low-Key Lighting)如何通過製造深邃的陰影和強烈的對比度,烘托黑色電影(Film Noir)的懸疑與宿命感。我們詳細分析瞭倫勃朗光、蝴蝶光等經典布光模式在不同敘事情境下的心理暗示效果。 2. 色彩的心理學與情緒編碼 色彩在電影中的運用絕非隨機。本書引入瞭色彩理論在電影中的實際應用,分析瞭從早期對色彩的象徵性運用(如紅色代錶激情與危險)到現代數字調色技術如何精確地“雕刻”觀眾的情緒體驗。我們通過對比韋斯·安德森作品中高飽和度的對稱色盤與塔爾科夫斯基作品中灰藍冷色調的沉思氛圍,闡釋瞭色彩如何構建起一個獨立於現實的敘事維度。對濾鏡效果(Filters)和數字色彩校正(Color Grading)的深入討論,揭示瞭當代電影製作者如何精確控製畫麵的冷暖、飽和度,以達成特定的視覺“簽名”。 3. 鏡頭語言的解剖 鏡頭是觀眾進入敘事世界的“眼睛”。本書詳細梳理瞭不同焦段鏡頭(廣角、標準、長焦)對空間感和人物心理狀態的影響。廣角鏡頭對環境的包圍感、長焦鏡頭對距離的壓縮與疏離感,都是導演精心選擇的工具。此外,我們係統分析瞭景深(Depth of Field)的運用,淺景深如何聚焦觀眾注意力於特定角色或物體,而深景深則如何展示復雜環境中的多重信息流,尤其是在對白與動作同時發生的場景中。 第二部分:運動的敘事——攝影機運動與空間構建 如果光影決定瞭畫麵的“質感”,那麼攝影機的運動則決定瞭敘事的“呼吸”。本部分著重分析攝影機在三維空間中的移動如何引導觀眾的情感流嚮。 1. 經典運動模式的規範與突破 本書詳細解析瞭搖攝(Pan)、移攝(Tilt)、推軌(Dolly)、升降(Crane)等基本運動的敘事功能。例如,平穩的推軌鏡頭常用於錶現角色的決心或場景的逐漸揭示;而快速的晃動鏡頭(Handheld)則被用來模擬混亂、焦慮或主觀視角。我們考察瞭奧遜·威爾斯在《公民凱恩》中對深焦鏡頭與復雜場麵調度的開創性使用,以及後世如何繼承並發展瞭這些技巧。 2. 視角與主觀性:超越“眼睛的高度” 電影中的視角(Point of View, POV)不僅僅是攝像機放置的位置,它是一種意識形態的選擇。本書區分瞭客觀視角、主觀視角(POV Shot)和超客觀視角。特彆是對潛望鏡鏡頭、低角度/高角度鏡頭的分析,揭示瞭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觀眾對人物權力地位、脆弱性或壓迫感的認知。我們探討瞭某些導演如何通過打破常規的視角(如從地麵嚮上拍攝)來挑戰觀眾的觀看習慣。 3. 空間摺疊與節奏控製 運動不僅可以展示空間,還可以“創造”空間。跟拍(Tracking Shot)如何無縫連接兩個原本分離的場景,實現空間上的連續性敘事。我們還深入探討瞭變焦(Zoom)的使用,這種運動在傳統上被認為較為“不自然”,但卻能以極強的衝擊力,實現心理上的突然介入或情境的快速濃縮。 第三部分:剪輯的魔法——時間、節奏與意義生成 濛太奇(Montage)是電影的“語法核心”。本部分關注畫麵是如何被組織起來,從而超越瞭其本身的圖像價值,生成新的時間感和意義。 1. 敘事剪輯的邏輯 本書首先復習瞭愛森斯坦的“碰撞濛太奇”理論,分析瞭衝突與並置如何産生新的辯證意義。隨後,我們轉嚮更主流的敘事剪輯(Continuity Editing),詳細解釋瞭180度綫規則、匹配剪輯(Match Cut)和L/J型剪輯等規範,它們是如何構建起流暢、連貫的時空感知。我們將“匹配剪輯”視為視覺語言中的韻腳,研究其在跨越時空時的哲學張力。 2. 節奏的譜寫:時間的主觀化 剪輯的節奏是電影的“心跳”。我們分析瞭不同長度的鏡頭如何影響觀眾的生理反應:快速剪輯製造緊張感和腎上腺素飆升,而長鏡頭則給予觀眾沉思的時間和對環境的完全掌控感。對交叉剪輯(Cross-Cutting)的案例分析,展示瞭如何同時推進兩條或多條事件綫索,製造懸念的“期待感”。 3. 視聽的結閤:超越畫麵的聲音景觀 雖然本書核心是視覺語言,但視覺的意義往往由聲音完成最後的定調。本部分探討瞭聲音設計(Sound Design)如何與畫麵形成“視聽閤一”的境界。例如,一個空曠的畫麵配上突然增強的環境音效,可以瞬間將觀眾拉入角色的孤立感中。我們研究瞭非同步聲音(Diegetic/Non-Diegetic Sound)在引導情緒和突齣視覺重點方麵的精妙作用。 結語:視覺語言的未來 《光影的交織》最終探討瞭技術進步,如3D技術、高幀率(HFR)和虛擬現實(VR)對傳統視覺敘事範式的衝擊與重塑。我們認為,無論技術如何演變,電影的本質——即通過光影的精密調度來與人類感知進行對話——將永恒不變。本書力求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石,幫助讀者不僅能“觀看”電影,更能“閱讀”電影。 --- 本書特色: 深度案例分析: 選取瞭從經典到當代,橫跨不同地域和風格的數十部影片進行詳盡的視覺拆解。 圖示清晰: 包含大量對比圖錶和布光示意圖,直觀解釋復雜的攝影技術。 理論與實踐結閤: 為理論研究者提供嚴謹的分析工具,為實踐工作者提供可藉鑒的創作靈感。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陳政彥


  南投縣埔裏鎮人。國立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博士。嘉義大學中文係副教授,颱灣詩學學刊社務委員,《吹鼓吹詩論壇》主編,嘉大帆布鞋現代詩社指導老師。著有《現代詩的現象學批評:理論與實踐》、《跨越時代的青春之歌:五、六○年代臺灣現代詩運動》;與李瑞騰、林淑貞等人閤著《南投縣文學發展史》上下兩冊。
 

圖書目錄

李瑞騰/【總序】二○二二,不忘初心

陳政彥/【主編序】承散文詩之先,啟詩解讀之後

▍輯一 苦悶的浮世繪
劉其唐/佈施與受施皆是智慧──讀魯迅散文詩〈乞求者〉
陳鴻逸/楊熾昌〈無花果〉的童話隱喻
硃 天/由「我」至「悲」的三段旅程──洛夫〈大悲咒〉初解
紅 紅/迴到最初的海──讀商禽的散文詩〈前夜〉
紅 紅/青春的追緝令──讀商禽散文詩〈流質〉
王育嘉/幸福可以穿牆嗎──解讀商禽的〈穿牆貓〉
硃 天/矛盾「四起」,「不言」而喻:試論瘂弦〈廟〉之矛盾美學
徐培晃/鏡子裡的人真的是我?──讀秀陶〈白色的衝刺〉
楊瀅靜/扮演神明的感受──讀秀陶的〈神的感覺〉
紅 紅/迴放人生的電影──讀秀陶散文詩〈VCR〉
硃 天/災後見偉,物我同心──楊牧〈高雄‧一九七七〉試析
陳政彥/孤獨卻悠長的背影──蕭蕭〈仲尼迴頭〉解讀
葉寶木/思鄉情悽悽然──讀莫渝散文詩〈情願讓雨淋著〉
蘇紹連/一幅苦悶的浮世繪──自析散文詩〈鴨子〉
紅 紅/活著傷,不絕脈動──讀蘇紹連的散文詩〈水脈〉
李桂媚/一個「獸」字,多層涵義──讀蘇紹連散文詩〈獸〉
蔡知臻/論蘇紹連〈獸〉的自畫像
陳鴻逸/詩之呼吸型──變形之〈劍〉
篤 文/歸鄉路是一條長得很長很長的渴望──讀詩人蘇紹連的散文詩〈老木箱返鄉〉
郭至卿/從杜十三〈螢火蟲〉、蘇紹連〈讀信〉──讀詩的美學中多元、糾纏的特質
郭至卿/從羅蘭巴特的「作者式」閱讀──讀杜十三散文詩〈刀子〉
林篤文/迴盪在空虛的吠聲裡──試解陳鴻森的散文詩〈空虛的吠聲〉
李桂媚/誰在看誰?──讀白靈散文詩〈望遠鏡中的金門〉
王羅蜜多/臺語散文詩〈大腸鏡〉自我開剖

▍輯二 永恆的睏境
白 靈/永恆的睏境──靈歌散文詩〈什麼樣的貓養什麼樣的人〉解讀
葉婉君/在白甘蔗的牛鈴聲裡遇見愛──賞析林廣散文詩〈清明〉
紅 紅/與蛇共舞──讀秀實的散文詩〈蛇〉
陳政華/在愛字消失的地方留下一沱血──試/舐讀陳黎的〈舌頭〉〉
葉寶木/迴憶裡的父親──讀劉剋襄散文詩〈迴傢〉
葉寶木/動態的情與感──讀方耀乾散文詩〈魚雨〉
李桂媚/夢與現實──讀孟樊散文詩〈羅生門〉
蒼 僕/偽裝與真性──讀雪硯〈卸粧〉散文詩
陳鴻逸/談遊鍫良〈自己是誰〉的「自己」與「詩」安排形式
陳政彥/壁虎的自白──黃裏散文詩〈飛鳥或蝙蝠〉
曾美玲/燦笑轉身──賞讀黃裏散文詩〈年輕的麥凱萊〉
蒼 僕/如是觀的演奏──讀黃裏〈布拉姆斯的金剛經〉
邱逸華/苦吟以療詩──黃裏〈哭泣的咖啡豆〉的無情與深情
靈 歌/主動入位的職場──讀若爾‧諾爾散文詩〈入位〉
邱逸華/母親的螞蟻上樹瞭,妻子的尚未──論若爾‧諾爾〈螞蟻上樹〉一詩中婆媳戰爭的隱喻
姚於玲/探討自我身分的認同:若失去瞭身分、地位和角色,我還認識我嗎?──讀若爾‧諾爾散文詩〈銳跑〉
江美慧/獻身的忘我精神──讀簡玲散文詩〈薪火〉
蔡履惠/笑,在傘影漩渦中──讀簡玲〈傘〉
羅宇媛/於滾滾洪流中安身立命之女性──讀簡玲散文詩〈斷掌〉
葉子鳥/「意義」vs.「效益」──讀李進文散文詩〈動作片〉
卡 路/在標點符號之間尋找優雅生活──讀紀小樣散文詩〈優雅生活〉
徐鬱翔/詩辯與屍變──讀紀小樣〈詩辯與屍變〉
忍 星/包羅萬象的「齣租店」──讀紀小樣散文詩〈濱海齣租店〉
李桂媚/觀看同時被觀看──讀陳謙散文詩〈水族箱〉
邱逸華/「脫線」如何垂釣自我──讀漫漁散文詩〈脫線〉
蔡履惠/脫瞭線的意象滿場飛──賞析漫漁的散文詩〈脫線〉
陳玉明/解、無解──讀漫漁〈脫線〉
蔡履惠/不是捕風捉影──讀漫漁詩二首〈淡齣〉〈別意〉

▍輯三 擬物化的空虛
葉寶木/擬物化的空虛──讀王宗仁散文詩〈她的心是個巨大的修車廠〉
陳鴻逸/心/形的樣子──讀王宗仁〈影子〉
林 廣/無法倒帶的遺憾──讀王宗仁散文詩〈一捲黑白影片突然開始倒著播放〉
明 傑/關於「我」的命題──讀無花〈催眠術〉
卡 路/如果命運是你人生的主人──讀無花散文詩〈盆栽與乾燥花〉
江 彧/切換靜音的眼──讀丁威仁散文詩〈關窗的恩賜〉
溫存凱/死透以後再重生──試讀邱逸華散文詩〈死透以後〉
黃士洲/同音異義的人生──讀李長青散文詩〈字典〉
吳添楷/每天都要練習撕下自己──讀李長青〈日曆〉
右 京/人與世界聯手變質──讀楊宗翰散文詩〈看夜景〉
陳政彥/一隻太快樂的風箏──解讀然靈〈口罩〉
林佩姬/凝望「她」的筆起筆落──試解然靈的散文詩〈她〉
陳玉明/她?我?──讀然靈散文詩〈她〉
林佩姬/你在我的眼裡種樹──試解然靈的散文詩〈砍樹〉
邱逸華/眼淚無聲,made in Vietnam──讀鏇轉木馬越南移工係列三詩:〈夜孃〉、〈治病〉、〈泡麵〉
破 弦/在日記中放生的視角──試讀蘇傢立〈放生〉
時 雨/記憶的雙麵──讀潘傢欣散文詩〈刺青〉
蔡知臻/是獸還是我:潘傢欣〈失語獸〉的陰影辯證
姚於玲/書寫自由與歸心,推動生命的洋流──讀澤榆散文詩〈龜心〉
卡 路/他多變的天氣──讀澤榆散文詩〈滅〉
漫 漁/詩的濛太奇與超現實──讀鮮聖散文詩〈紅窗花〉
範淑娟/女人的紅色天地──讀鮮聖〈紅窗花〉
邱逸華/醃一罈芥菜,等生命的苦味散盡──讀李黎茗〈芥菜罈子〉
硃 天/超越時間,現代象徵──波特萊爾〈陶醉吧〉試析
綠 喵/窺探歷史馱負的巨獸──試讀夏爾‧皮耶‧波特萊爾散文詩〈每個人的怪獸〉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180
  • 叢書係列:臺灣詩學散文詩叢
  • 規格:平裝 / 326頁 / 14.8 x 21 x 1.6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總序

二○二二,不忘初心
/李瑞騰


  一些寫詩的人集結成為一個團體,是為「詩社」。「一些」是多少?沒有一個地方有規範;寫詩的人簡稱「詩人」,沒有證照,當然更不是一種職業;集結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通常是有人起心動念,時機成熟就發起瞭,找一些朋友來參加,他們之間或有情誼,也可能理念相近,可以互相切磋詩藝,有時聚會聊天,東傢長西傢短的,然後他們可能會想辦一份詩刊,作為公共平臺,發錶詩或者關於詩的意見,也開放給非社員投稿;看不順眼,或聽不下去,就可能論爭,有單挑,有打群架,總之熱鬧滾滾。

  作為一個團體,詩社可能會有組織章程、同仁公約等,但也可能什麼都沒有,很多事說說也就決定瞭。因此就有人說,這是剛性的,那是柔性的;依我看,詩人的團體,都是柔性的,當然程度是會有所差別的。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看起來是「雜誌社」,但其實是「詩社」,一開始辦瞭一個詩刊《臺灣詩學季刊》(齣瞭四十期),後來多發展齣《吹鼓吹詩論壇》,原來的那個季刊就轉型成《臺灣詩學學刊》。我曾說,這一社兩刊的形態,在臺灣是沒有過的;這幾年,又緻力於圖書齣版,包括同仁詩集、選集、截句係列、詩論叢等,今年又增設「臺灣詩學散文詩叢」。迄今為止總計已齣版超過百本瞭。

  根據白靈提供的資料,二○二二年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有八本書齣版(另有蘇紹連主編的吹鼓吹詩人叢書二本),包括截句詩係、同仁詩叢、臺灣詩學論叢、散文詩叢等,略述如下:

  本社推行截句幾年,已往境外擴展,往更年輕的世代紮根,也更日常化、生活化瞭,今年隻有一本漫漁的《剪風的聲音──漫漁截句選集》,我們很難視此為由盛轉衰,從詩社詩刊推動詩運的角度,這很正常,今年新設散文詩叢,顯示詩社推動散文詩的一點成果。

  「散文詩」既非詩化散文,也不是散文化的詩,它將散文和詩融裁成體,一般來說,以事為主體,人物動作構成詩意流動,極難界定。這一兩年,臺灣詩學季刊除鼓勵散文詩創作以外,特重解讀、批評和係統理論的建立,如寧靜海和漫漁主編《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臺灣詩學散文詩選》、陳政彥《七情七縱──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孟樊《用散文打拍子》三書,謹提供詩壇和學界參考。

  「同仁詩叢」有李瑞騰《阿疼說》,選自臉書,作者說他原無意寫詩,但寫著寫著竟寫成瞭這冊「類詩集」,可以好好討論一下詩的邊界。詩人曾美玲,二○一九年纔齣版她的第八本詩集《未來狂想麯》,很快又有瞭《春天,你爽約嗎》,包含「晨起聽巴哈」等八輯,其中作為書名的「春天,你爽約嗎」一輯,全寫疫情;「點燈」一輯則寫更多的災難。語含悲憫,有普世情懷。

  「臺灣詩學論叢」有二本:張皓棠《噪音:夏宇詩歌的媒介想像》、塗書瑋《比較詩學:兩岸戰後新詩的話語形構與美學生產》,為本社所辦第七屆現代詩學研究獎的得獎之作,有理論基礎,有架構及論述能力。新一代的臺灣詩學論者,值得期待。

  詩之為藝,語言是關鍵,從裏巷歌謠之俚俗與迴環復遝,到講究聲律的「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宋書‧謝靈運傳論》),是詩人的素養和能力;一旦集結成社,團隊的力量就必須齣來,至於把力量放在哪裡?怎麼去運作?共識很重要,那正是集體的智慧。

  臺灣詩學季刊社將不忘初心,不執著於一端,在應行可行之事務上,全力以赴。

主編序

承散文詩之先,啟詩解讀之後
/陳政彥


  散文詩以法國波特萊爾為濫觴,後繼有馬拉美、蘭波等象徵派詩人紛紛端齣精彩作品,形成法國散文詩的寫作傳統,更在全世界開枝散葉,俄國屠格涅夫、英國王爾德、印度泰戈爾、日本川端康成,不同國傢不同語文、百花齊放各自精采。劉半農在《新青年》介紹散文詩正值中國新詩萌芽之初。差不多的時間點,楊雲萍、楊熾昌、丘英二等人也未落後於世界潮流,在臺灣交齣瞭令人驕傲的散文詩成果。

  戰後臺灣詩史有特殊歷史背景,從商禽、秀陶等人發揚散文詩寫作傳統以來,寫過散文詩的臺灣當代詩人不計其數,隨著時間經過又演變齣不同風格,至今未歇。散文詩寫作在臺灣如此興盛,正展現齣臺灣現代詩壇的創作能量與獨特性。

  臺灣詩學季刊社從2020年開始推動「散文詩解讀競寫」,三年下來纍積52篇精彩的散文詩解讀得獎作品,搭配上本社同仁示範作品,以及詩人自剖的珍貴分享,共集成77篇。為慶祝臺灣詩學季刊社30周年,特將這77篇,連同所解讀的散文詩傑作原文,共同編輯成冊齣版。除瞭是參賽者難忘的紀念,也可當成散文詩創作與解讀的好教材,值得細細品味,相信讀者從中能一窺散文詩堂奧,領略訣竅,進而能讀懂散文詩,寫齣自己的散文詩作。

  三屆「散文詩解讀競寫」分別舉行,不同屆的評審各自獨立審查,解讀者與被解讀詩作皆難免重複,加上本社同仁示範作品共得77篇,為求將這浩繁捲帙處理得妥貼易懂,本書安排的次序體例如下:

  一、先中文散文詩,其次是西方翻譯散文詩:因此全書主要篇幅皆以現代漢語散文詩創作解讀為主,兩篇波特萊爾散文詩的解讀則置於捲末。

  二、以散文詩的年代來安排前後次第:因此魯迅、楊熾昌為首,依循散文詩作者的年代往下排列,希望讀者一篇篇讀下來,能感受到散文詩此一次文類,隨著時代演進所產生的風格演變。

  三、先散文詩原作,後散文詩解讀:為瞭讓讀者能清楚理解每篇針對散文詩的評論,本書收錄散文詩原作,置於解讀之前,方便讀者先讀過原詩,再閱讀解讀。以求讀者能體會論者用心,盡得詩中妙處。若有多篇解讀聚焦分析同一首散文詩作者,則先附上詩作原文,接著羅列不同篇解讀。

  四、按照順序排列之後,再區分為三輯:輯一「苦悶的浮世繪」多為前行代與戰後第一世代詩人散文詩經典。輯二「永恆的睏境」大緻涵蓋中生代詩人的散文詩傑作。輯三「擬物化的空虛」可看到新生代散文詩開展的不同形狀、不同風格,也涵蓋詩壇新人的挑戰之作。

  最後要感謝吹鼓吹的同仁詩人寧靜海與漫漁,他們編輯《波特萊爾,你做瞭什麼?―散文詩選集》的過程中,給予我許多提醒與建議,讓這本書的呈現更加閤宜適當。感謝編輯部的書豪花費心力處理各種書籍齣版時難免的許多障礙,與我們並肩攜手共度難關。最是感謝《吹鼓吹詩論壇》前任主編詩人李桂媚,她已承擔許多本書前期整理稿件之苦勞,並且完成初步規劃,最後雖由我來統整收尾,但不敢掠美,特此緻謝。
 

用户评价

评分

說實話,颱灣的文學評論界有時候顯得太過學術化,讀起來像是在啃教科書,少瞭點人情味和生命力。因此,當我看到這本《七情七縱》的名字時,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冷冰冰的理論分析,而是飽滿的情感張力。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論述詩學觀點時,能帶著一種對詩人創作心境的理解與同理。畢竟,詩是「性靈之光」,是作者在特定時空下情感爆發的結晶。能夠「七情七縱」地去體會這些詩句背後蘊藏的愛、失落、憤慨與希望,纔是解讀的最高境界。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那些詩句彷彿又在耳邊低語,訴說著那些屬於我們這一代人共同的記憶與掙紮,那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身邊所有熱愛文學的朋友。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名字就很吸引人瞭,「七情七縱」,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意與層次感,彷彿能窺見作者在文字中穿梭自如的功力。身為一個熱愛颱灣文學的朋友,我對這種深入探討本土詩學的著作總是充滿期待。我特別關注那種能將深奧的詩歌理論,用一種既有學術深度又貼近生活的語言娓娓道來的作品。市麵上談詩的書不少,但真正能讓人「讀進去」,體會到詩歌是如何在颱灣這塊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卻是鳳毛麟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重新審視那些我以為已經很熟悉的颱灣詩人,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解讀他們作品背後的情感脈絡與時代精神。畢竟,詩歌不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時代的縮影與心靈的投射,能將「散文詩」這種形式細膩剖析,更是難得的切入點,因為散文詩的自由與流動性,恰恰最能反映颱灣社會的複雜與多元。

评分

我一直認為,散文詩在颱灣文學中佔有非常特殊且微妙的位置。它既有新詩的現代性追求,又承襲瞭古典散文的敘事餘韻,像是一種遊離在傳統與革新之間的優雅姿態。因此,專門針對「散文詩解讀」的著作,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勾勒齣颱灣散文詩的發展脈絡,特別是在麵對全球化衝擊與本土意識覺醒的過程中,詩人們如何透過這種靈活的文體來承載複雜的思緒。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詩人創作時的軼事或文壇的幕後故事,那就更棒瞭,那會讓理論分析變得有血有肉,讓讀者感覺自己不隻是在讀書,更像是在參與一場文學沙龍,與那些偉大的心靈進行跨越時空的交流。

评分

這本關於「臺灣詩學」的書,讓我想起年輕時在課堂上初次接觸現代詩的震撼感。那種意象的奔馳、語言的跳躍,常常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我特別好奇作者如何處理「解讀」這個環節。解讀詩歌,尤其像散文詩這種邊界模糊的文體,很容易陷入過度詮釋的陷阱。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既有堅實理論基礎,又不失人文關懷的解讀框架。一個好的文學評論,不該隻是高高在上地評判優劣,而應當是與作品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如果作者能將颱灣歷史、社會氛圍,甚至是日常生活的瑣碎細節,巧妙地融入到詩歌的解析中,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同小可瞭。我期待看到一些犀利且獨到的見解,能打破我原有的閱讀慣性,讓我對颱灣詩歌產生新的敬畏與熱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非常精巧,「七情七縱」本身就帶有一種古典的韻味,與「臺灣詩學散文詩解讀」的現代學術標籤形成瞭一種有趣的對話感。我個人對文學的「體係建構」很感興趣。我希望作者不僅僅是單篇作品的賞析,而是能從中提煉齣一套屬於颱灣散文詩的風格指標或美學範疇。例如,這種文體在錶現「鄉愁」或「都市疏離感」時,有哪些獨特的技巧?在語言運用上,又如何區別於歐美或日韓的散文詩傳統?如果這本書能為颱灣散文詩的獨立性提供一套有力的論證,那它無疑將成為文學研究領域中一座堅實的裏程碑。我渴望看到那種既有學者風範的嚴謹,又不失文人情懷的溫潤筆調,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深邃、更豐富的詩歌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