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傢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

人類世的文學:臺灣作傢吳明益的生態批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關首奇
圖書標籤:
  • 生態批評
  • 臺灣文學
  • 吳明益
  • 人類世
  • 環境文學
  • 後殖民研究
  • 文學與科學
  • 全球化
  • 文化研究
  • 生態意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九九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保羅.剋魯岑(Paul J. Crutzen)在二○○○年提齣「人類世」的假說,認為地球自十八世紀末便走入「人類活動全麵改變地球的地質年代」的全新世代;尤以全球二氧化碳和甲烷濃度增高為主要特徵。「人類世」標誌著工業、農業、森林砍伐、都市化、過度捕撈、化石燃料耗盡、廢棄物積纍等人類活動,是影響地球環境變異的主要因子,超過此前其他自然力量。
 
  比起學術意義,「人類世」的假說實際引發的典範轉移更受重視,它證實瞭本被視為各自獨立的科學、倫理和美學等範疇,在本質上彼此關聯。此一概念近來在科學、哲學,甚至是文學間湧現,顛覆瞭原本各自為政的知識體係。
 
  儘管我們經常將所謂的「生態」危機與人類世聯想在一起,但它構成的挑戰已不再限於在非人類環境中的人類活動所帶來的負麵影響而已。
 
  本書從「自然」、「天橋」、「水」、「鄉土」、「物種」、「災難」、「生態烏托邦」七大麵嚮,探索文學與生態對彼此的詰問,論及河川汙染、甲烷冰的開採、海洋廢棄物、石化工業、摧毀月球的行動、蝴蝶的販售,甚至是化成抹香鯨的人。這些道路終將通往同一個目的地:透過吳明益的作品,以「關係的本質」(ontologie de la relation)來思考生態。
 
  本書研究的作品橫跨吳明益的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傢離水邊那麼近》;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單車失竊記》;以及《臺灣現代自然書寫的探索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1》、《臺灣自然書寫的作傢論 1980-2002: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2》、《自然之心――從自然書寫到生態批評:以書寫解放自然 BOOK 3》、《臺灣自然寫作選》、《溼地.石化.島嶼想像》等多本論述。
 
  「寫作當然無法拯救亞馬遜雨林,朗讀一首詩也不能復育旅鴿。然而,文學與藝術的存在卻能開啟一扇門,通往框架之外、穿梭慣常思緒之間。因此,解讀一個臺灣作傢的目的不在於探索如何保護生境和瀕臨絕種的生物,而是如何構思一個具體的、以公共利益和多元且共享的未來為優先考量的集體。」――關首奇
 
好評推薦
 
  這本書不僅是所有語言第一本談論這位臺灣作傢的專著(而且是法文書市中第一本專為單一臺灣作傢而寫的書籍);同時也是一本閱讀指南,指引讀者瞭解這位無論從島嶼文學或國際文壇來看,都是臺灣最重要作傢之一的作品。――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法國裏昂政治學院副教授
 
  吳明益的視角竭力照亮臺灣日常現實的灰色地帶,以及人類世的這個共同的當下所有的場所……換句話說,就是意識到世界上無論是婆羅州的森林、夢幻湖、臺北的中華商場或是臺灣的東海岸,所有地方都不是封閉的世界,而是由共有的元素連結起來的。――關首奇(Gwennaël Gaffric)
《失落的邊界:當代文學中的環境倫理與空間轉嚮》 書籍簡介 本書聚焦於二十一世紀以來,文學敘事中對於「自然」與「人造」邊界模糊化的深刻探討,旨在解析在科技擴張與全球環境變遷的雙重壓力下,當代作傢如何重塑人類在物質世界中的位置與倫理責任。本書並非單純探討文學中的「環境主題」,而是深入考察文學形式如何承載並轉譯當代世界經驗中,關於生態危機、空間異化,以及後人類思維的複雜糾葛。 第一部分:物質性與身體的重構——從具身性到非人主體 當代文學一個顯著的趨勢是,敘事主體不再單純聚焦於自主、理性的人類個體。本書首先考察文學作品如何透過對「具身性」(embodiment)的細緻描寫,將身體置於一個充滿汙染、變異和機械植入的網絡之中。我們探討作傢如何描繪一種「受損的身體」(damaged flesh),這種身體不再是自然的完美載體,而是科技、環境毒素與社會結構壓力的交匯點。例如,某些科幻小說或後末日敘事中,人類的生理邊界被擴展或侵蝕,這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的定義。 更進一步,本書將目光投嚮「非人主體」(nonhuman subjects)的興起。這包括對動物、植物、甚至無生命的物質(如廢棄物、數據流)的擬人化或去中心化處理。通過分析這些敘事策略,我們挑戰傳統上將人類置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中心主義」視角。文學中的非人角色不再是人類行為的背景或象徵,而是具有自身能動性的行動者,它們的「聲音」和「經驗」被文學形式所容納和呈現,從而構建齣一種更為平坦的、多物種共存的倫理空間。我們特別關注文學如何處理非人主體遭受的「創傷」——生態破壞對非人生命的實質影響,而非僅僅作為人類悲劇的附屬品。 第二部分:空間的解體與重組——從地景到異托邦 全球化與數位技術的發展,使得傳統的「地景」(landscape)概念麵臨瓦解。本書的第二部分專注於文學如何處理這種空間的動盪性。傳統上,地景是身份認同的錨點,是文化意義的載體。然而,在當代敘事中,地景常常被「異化」(alienated)或「去地域化」(de-territorialized)。 我們分析瞭「汙染場域」(sites of contamination)——如工業廢墟、核廢料儲藏地、過度開發的城市邊緣——如何成為新的敘事中心。這些空間不再是可供開採的資源,而是記憶、風險和歷史遺留問題的實體化。文學透過對這些「病態空間」(sick spaces)的細緻書寫,揭示瞭隱藏在錶麵和諧之下的結構性暴力。 此外,本書也探討瞭「虛擬空間」與「物質空間」的交疊。當敘事在數位維度中不斷擴展時,文學如何維持對真實、具體環境的關懷?我們考察瞭作傢如何利用文學語言來「重新錨定」(re-anchor)讀者的感知,使他們重新意識到物理環境的脆弱性和重要性,即便在高度數碼化的生活背景下。這涉及對「異托邦」(heterotopia)的重新詮釋——那些既真實又非真實、同時容納多重時間和空間層次的文學場所。 第三部分:時間的錯位與末世預言的轉嚮 生態危機本質上是一種時間性危機,它強迫我們麵對數韆年尺度上的不可逆轉的變化。本書的第三部分探討當代文學如何處理這種「深層時間」(deep time)的壓力。 許多當代作品不再遵循線性的、進步性的時間觀。相反,它們呈現齣一種「時間的疊加」或「時間的斷裂」。過去的環境破壞(如歷史上的工業汙染或殖民行為)在當代以新的形式迴歸,未來的氣候災難則以「預警」(premonition)的形式滲透到當下的日常。我們研究作傢如何利用非線性的敘事結構(如閃迴、夢境、或多重歷史線索)來模擬這種時間感知的紊亂。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末世論」(apocalypticism)的轉變。傳統的末世敘事往往以神諭或戲劇性的衝突為高潮。然而,當代文學中的「末世」更傾嚮於一種「緩慢的災難」(slow disaster)——一種持續的、漸進的、沒有明確終點的環境衰敗。本書分析文學如何錶現這種「持續的危機狀態」(the perpetual state of crisis),以及這種狀態如何影響角色的能動性和希望感。我們探討作傢如何尋求「後末日」(post-apocalyptic)的生存策略,這種策略不再是重建舊秩序,而是學習在破碎的、不確定的世界中,以更謙卑、更具修復性的方式存在。 結論:文學作為倫理的實驗場 總結而言,《失落的邊界》認為,當代文學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倫理實驗場。它通過重構身體、空間和時間的感知,挑戰瞭我們習以為常的、以人類為中心的認識論。本書的貢獻在於,它提供瞭一套嚴謹的批判工具,用以解析文學如何積極地介入當前最緊迫的環境與存在性問題,並在敘事的邊界處,探索一種更具包容性、更負責任的人類與非人類共存的可能性。這是一部對當代文學如何迴應其時代物質現實的深度考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關首奇 Gwennaël Gaffric
 
  法國裏昂第三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臺灣、中國與香港當代文學研究、科幻文學、生態批評研究。譯有吳明益、紀大偉、高翊峰、夏宇、陳楸帆、劉慈欣等華文作傢的作品。
 
譯者簡介
 
許雅雯
 
  臺灣屏東人,清華大學中文係、高師大華語教學研究所,在國內外教授華語十餘載後投入譯界,現專職筆耕。翻譯領域跨越語言學、歷史、精油、小說、繪本與博物館導覽。譯文賜教:anaisxu@gmail.com
 

圖書目錄

緒論:人類世時代的臺灣文學
Introduction. La littérature taïwanaise à l’ère de l’Anthropocène
人類世中的臺灣文學
臺灣的生態批評
為什麼談臺灣?
為何談吳明益?
吳明益的文本生態係統
哲學、科學與文學:跨文本的願景與限製
吳明益與中國傳統文本
 
第一章 自然 Natures
臺灣文學中的自然、浪漫主義與環境主義
報導文學
旅遊文學與荒野文學
田園文學
從自然到生態詩學
定義新文類:自然書寫
美國自然書寫的原則
臺灣的自然書寫
劉剋襄
王傢祥
 
第二章 天橋 Passerelles
吳明益與自然書寫:人類與蝴蝶
為自然去自然
沒有自然的生態學?
 
第三章 水 Eaux
水的詩意
流水
水―人類
水―世界
水的政治
臺灣的生態議題與環境主義
書寫與環境運動:吳明益與國光石化
 
第四章 鄉土 Terroirs
從鄉土到後鄉土
歷史中的風景
幻夢般的歷史與連結歷史
 
第五章 物種 Espèces
生物的命名、分類與控製
動物公園、人類公園
生成―動物
複眼看世界
複眼人的視角
複數記憶
菩薩與竹子
 
第六章 災難 Catastrophes
蝴蝶效應、月亮與科幻小說
渦流與世界
超物件世代
 
第七章 生態烏托邦 Écotopies
重構時間與空間
從瓦憂瓦憂島的烏托邦到森林教堂的異托邦
 
結論 Conclusion
從「關係詩學」到「宇宙政治學」
 
附錄 
人類世前奏麯Prélude à l’Anthropocène
――高格孚(Stéphane Corcuff),法國裏昂政治學院副教授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61411
  • 叢書係列:文學森林
  • 規格:平裝 / 328頁 / 14.8 x 21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評論
 
  這本書不僅是所有語言第一本談論這位臺灣作傢的專著(而且如前所述,它也是法文書市中第一本專為單一臺灣作傢而寫的書籍);同時也是一本閱讀指南,指引讀者瞭解這位無論從島嶼文學或國際文壇來看,都是臺灣最重要作傢之一的作品。吳明益會在二○一八年三月獲得英國曼布剋國際獎的提名並非偶然。法國目前已齣版瞭多本他的作品,每一本的譯文都很精采,譯者就是關首奇。
 
  《人類世的文學》是對臺灣這一塊以生存為目標的生態深刻的反思。臺灣在許多層麵上都展現瞭這一特色,既是生物多樣性程度優異卻受到威脅的地區;是物種與移民人口的交接處;是許多工業、核電、自然、氣候、地質等災害的高風險區,也是一個可以自由、公開地討論生態問題的社會。這本書的目標在於思考臺灣(乃至全球)的生態詩學如何為人類與自然環境找到共存的方法。
 
  人類世的概念與工業化密不可分,也許也和全球化有緊密的關係,因此也應與全球的地緣政治息息相關。期待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瞭解這些來自臺灣的聲音。未來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因此這些聲音也值得你的聆聽。
 
高格孚(Stephane Corcuff),法國裏昂政治學院副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探討吳明益文學作品的生態批評視角,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人類世」這個詞,對我們這些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來說,其實並不陌生,隻是我們可能沒像學者這麼深入地去思考它背後的重量。吳明益的文字,一直以來就有種深入骨髓的憂愁感,那種對土地、對自然,那種既愛戀又無能為力的複雜情感,總能輕易地觸動讀者的心弦。我個人最欣賞他處理自然與人之間關係的細膩度,他筆下的山川河流,從來都不是單純的背景闆,而是有生命、有記憶的共同體。書評如果能更著墨於他如何將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例如颱風、地震、甚至是閩南族群對土地的信仰,揉閤進他對生態倫理的反思中,那肯定會更有深度。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細緻地剖析吳明益在麵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語境下,如何重新定位臺灣文學的生態位置,這對我來說,是比單純的文本解讀更有意義的探討。

评分

身為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努力閱讀的臺灣讀者,我對文學作品的「在場性」越來越重視。吳明益的生態書寫,其「臺灣性」的凸顯是無庸置疑的,但人類世的議題,本質上是全球性的。因此,這本研究如果能巧妙地在「在地化」與「全球化」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我會給予高度評價。換言之,作者能否論證吳明益的生態批評,如何在臺灣這塊特定場域中,對當代人類共同麵臨的生態危機,提供瞭哪些獨特而普世的見解?我更想知道,在文學研究的範疇內,作者如何去「衡量」或「評估」吳明益作品的「生態效應」?這可能牽涉到文學如何影響公眾意識、如何推動政策層麵的改變,雖然這有點跨界,但對於一本探討「批評」的專書來說,這維度的探討絕對能讓這本書的格局顯得更加宏大、更具實用價值。

评分

讀完書名,我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麵,是那種從水泥叢林中抬頭,試圖捕捉一絲自然氣息的焦慮感。吳明益的作品裡,那種「去魅化」的過程,將現代文明對自然的掠奪描繪得淋灕盡緻,往往讓我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這本研究,如果能將重點放在「批評」的力道上,我會更有興趣。畢竟,生態文學常常給人一種溫和、訴諸情感的印象,但吳明益的文字,卻隱含著一種近乎控訴的憤怒。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在高深的學術框架下,保持住那份文學的原始衝擊力?特別是,臺灣社會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環境的犧牲是難以迴避的課題,書中是否能提供一套有別於西方生態理論,更貼近我們在地經驗的批判工具?例如,探討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智慧與吳明益當代書寫的交會點,或許能激發齣更多元的思考。

评分

對於吳明益的書寫,我總有一種複雜的情感,他捕捉到瞭臺灣社會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那種失落的集體記憶。那種記憶裡,有著對土地的依戀,也有著對科技進步的盲目崇拜所帶來的後悔。這本研究,如果能從「時間性」的角度切入,探討吳明益如何將地質時間(Deep Time)與人類的歷史時間並置,將會非常引人入勝。我們常說臺灣是個年輕的島嶼,但吳明益的文本卻彷彿能挖掘齣岩層深處的聲音。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運用當代文學理論,比如新物質主義或者物件導嚮本體論,來解析吳明益筆下那些「物」——可能是廢棄的工廠、被汙染的河流,甚至是某些瀕危的生物——它們在人類世的敘事中扮演瞭什麼樣的關鍵角色。這類型的研究,不僅僅是對一位作傢的緻敬,更是對我們自身處境的深刻反思。

评分

說實在話,每次看到「生態批評」這種字眼,總會有點敬畏,因為它牽涉到哲學、倫理學,門檻似乎有點高。但吳明益的作品,卻有種奇妙的魔力,讓這些看似宏大的議題,透過具體的人物和場景,變得可以親近。這本研究的價值,或許就在於能為我們這些不是文學科班齣身的讀者,搭建一座橋樑,讓我們能更有效地進入吳明益建構的那個生態迷宮。我特別關注作者如何處理「非人主體」在作品中的能動性。在臺灣的生態意識逐漸抬頭的今日,我們需要的不僅是感性的認知,更是理性的分析框架。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吳明益如何「賦予」自然界中的動植物以「聲音」和「意誌」,並將其置於敘事的中心,那將是極具貢獻的。我希望它能避免過度理論化而失焦,保持對文本細節的敏感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