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視域下之創作實踐研究

接受美學視域下之創作實踐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許淑惠
圖書標籤:
  • 美學
  • 創作實踐
  • 藝術研究
  • 視覺藝術
  • 當代藝術
  • 藝術理論
  • 審美經驗
  • 藝術教育
  • 文化研究
  • 實驗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者以接受美學視域為主軸,重新選觀歷代作傢與作品為本書旨要。溯至《左傳》,一觀禨祥異事及其人文精神;再觀東晉陶淵明對傳統動物意象之接受與創新。隨其「接受」態勢,轉入宋詞領域,宋人節令詞中的占蔔民俗、歷代和韻詞創作者對黃庭堅詞之接受,在潛移默化中拓展創作之在地性與生命力。並就清代藏書傢曹元忠所撰詞集題跋及清詞編選者佟世南《東白堂詞選初集》,窺見各類讀者之接受方式,就當代及後世闡釋者所著重凸顯之特有意義,探知文學風氣遞變、作者思維及審美角度。本書立足於接受美學視域,抽絲剝繭中期盼藉此開啟宋詞與史學、小說關係聯繫之研究,願能彰顯西方接受美學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學資料交織時互放之光芒。
《視界流轉:媒介變遷中的文學、藝術與感知》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探討瞭媒介生態的深刻演變如何重塑瞭人類的審美體驗、創作實踐與文化認知。在信息爆炸與技術迭代的浪潮下,傳統藝術形式的邊界日益模糊,新的感知結構正在形成。全書以跨學科的視野,係統梳理瞭從印刷時代嚮數字時代過渡過程中,文學、視覺藝術、音樂及新興交互媒介在本體論、接受機製與社會功能上發生的質變。 第一部分:媒介重構下的審美本體論 第一章:從“在場”到“延展”:符號載體的物理性與精神性 本章首先梳理瞭不同媒介的曆史物質形態,分析瞭紙張的縴維結構、膠片的光敏特性以及數字編碼的非物質性,如何決定瞭作品的“在場感”與可復製性。重點探討瞭印刷術的“定型化”對主體性敘事的奠基作用,以及電子媒介帶來的“流動性”與“碎片化”對傳統意義上“完整作品”概念的挑戰。我們考察瞭媒介的物理屬性如何內化為讀者的身體經驗和認知習慣,尤其關注瞭媒介技術中蘊含的權力結構,例如屏幕的尺寸、界麵的設計如何無形中引導觀眾的注意力分配與深度理解能力。 第二章:感官的拓撲學:多模態感知的新疆域 隨著技術的發展,單一的感官體驗(如純粹的閱讀或聆聽)被復雜的、多模態的交織所取代。本章聚焦於感官的“混閤”現象,分析瞭在超文本、沉浸式劇場和虛擬現實(VR/AR)環境中,視覺、聽覺、觸覺乃至嗅覺是如何被同時激活和調用的。我們引入瞭現象學中的“身體性”概念,探討身體如何在虛擬空間中重新定位,以及這種新的空間感和時間感如何影響作品的意義生成。重點分析瞭“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論在理解數字藝術接受過程中的潛力與局限。 第二部分:創作實踐的範式轉移 第三章:作者的消亡與算法的協同:新創作主體的浮現 本章審視瞭創作者身份的變遷。在機械復製時代,“作者”概念尚能堅守,但在網絡協作、開源文化和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衝擊下,創作主體呈現齣高度的去中心化和模糊性。我們分析瞭“集體創作”、“用戶生成內容”(UGC)與算法介入的倫理與美學後果。討論的焦點包括:當工具箱本身開始具備“創造性”時,人類的“意圖”在作品中的權重如何變化?以及如何界定“原創性”與“迭代性”之間的關係。 第四章:時間性與空間性的解放:非綫性敘事的演化 媒介的變革極大地鬆動瞭綫性敘事對體驗的束縛。本章考察瞭非綫性敘事策略在電影濛太奇、電子遊戲腳本設計以及交互式小說中的應用。通過分析“分支敘事”和“環形結構”,我們探討瞭作品如何不再是單嚮的意義傳遞,而是成為一個等待被參與者“激活”的潛在場域。同時,本章也探討瞭這種自由選擇權對觀眾/讀者“迷失感”的影響,以及創作者如何在這種開放性中設置必要的“結構錨點”。 第五章:從“完成品”到“過程場”:藝術項目的持續生成性 新興媒介傾嚮於將藝術作品視為一個持續演進、永不完結的“過程場域”。本章研究瞭“持續性藝術項目”(Long-running Projects)、“網絡藝術”和“實時反饋係統”的運作模式。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再僅僅體現在最終的成品上,而更多地依賴於其動態的演化過程、對環境變化的響應能力,以及與特定社群的互動痕跡。這要求創作者必須具備跨領域的係統思維,而非僅僅是單一技藝的精湛。 第三部分:接受機製的社會轉嚮 第六章:注意力的經濟學與審美閾值的重設 在信息過載的背景下,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本章分析瞭“快速消費”、“刺激依賴”與“短格式內容”如何重塑瞭大眾的審美閾值。我們探討瞭社交媒體平颱對藝術品意義傳播的“去情境化”影響——作品被截取、轉化為錶情包或縮略圖,其原有的復雜語境被簡化以適應快速傳播的需求。這迫使創作者必須在作品的“即時衝擊力”與“長久迴味性”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 第七章:社群共創與意義的“湧現” 數字環境極大地增強瞭接受者的互動性和社群性。本章不再將接受視為個體與文本的私密對話,而是考察意義如何在讀者社群、粉絲群體和綫上論壇中“湧現”和協商。我們分析瞭“模因”(Meme)現象作為一種跨媒介的、基於社群共識的意義生産機製,並探討瞭這種“去權威化”的接受過程如何反作用於未來藝術的創作方嚮。 第八章:數字遺産的保存與斷裂 技術的快速迭代帶來瞭文化遺産保存的嚴峻挑戰。許多基於特定軟硬件環境的作品(如早期互動藝術、特定格式的網頁)麵臨著“數字失憶”的風險。本章討論瞭數字策展、元數據標準、以及“平颱遷移”在文化保存中的關鍵作用。同時,我們也辯證地看待“易逝性”本身是否可以成為一種新的美學價值,即作品的“暫時性”與“易變性”被納入其定義之內。 結論:麵嚮未來的感知能力培養 本書最後總結道,麵對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對“美學”的理解必須從對特定作品形式的鑒賞,轉嚮對媒介自身運作機製的批判性洞察力,以及在復雜信息流中構建連貫意義的能力。真正的藝術實踐研究,是培養一種不斷適應與超越現有媒介界限的感知與創造的韌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許淑惠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碩士期間獲評選為二○○七至二○○八中華扶輪教育基金會獎學生;博士論文《歷代宋詞集序跋研究》,獲「科技部104學年度獎勵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博士候選人撰寫論文獎」。另曾協助執行「教育部中文閱讀書寫課程革新」,教學與課程設計上,以提昇學生語文基礎素養、閱讀反思及書寫錶達能力為主軸,使人文素養成為生活、職場適應與潛能發揮之最佳基石。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基礎及研究方法 3
第三節 相關議題延續與開拓 7
 
第二章 論《左傳》中的「禨祥」及對傳統象徵意義之接受 15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15
第二節 《左傳》禨祥之例舉隅 16
第三節 《左傳》「禨祥」之敘事手法 25
第四節 《左傳》「禨祥」之象徵意涵 29
第五節 結語 35
參考書目 36
 
第三章 論魏晉士人創作中對傳統物象之接受—以陶淵明詩歌為例 39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39
第二節 陶淵明詩歌中的動物意象舉隅 41
第三節 陶詩動物意象之藝術筆法與情懷寄 50
第四節 應用創新教學促使學子融會古今 60
第五節 結語 64
參考書目 65
 
第四章 宋人元宵、七夕節令詞中的占蔔民俗接受 69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69
第二節 宋詞中的元宵、紫姑蔔書寫 71
第三節 七夕蛛絲蔔巧 79
第四節 兩宋占蔔詞之關懷 84
第五節 結語 87
參考書目 88
 
第五章 歷代對黃庭堅詞之接受考察—以和韻作品為例 89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89
第二節 歷代和黃庭堅詞之定量分析 92
第三節 側重仿效特殊形式之和作 99
第四節 側重承繼題材為主之和作 104
第五節 側重依從風格為主之和作 117
第六節 結語 120
參考書目 122
 
第六章 題跋之接受:清人曹元忠所撰宋詞集題跋析論 127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127
第二節 諸傢交遊、往來熱絡 130
第三節 考索遞藏、釐清版本 133
第四節 糾舉謬誤,悉心補遺 140
第五節 引經據典,立論翔實 143
第六節 結語 145
參考書目 146
 
第七章 詞選之接受:論佟世南《東白堂詞選初集》之編纂 149
第一節 書寫動機及研究目的 149
第二節 《東白堂詞選初集》之編纂動機 152
第三節 《東白堂詞選初集》之編選體例及擇選標準 158
第四節 《東白堂詞選初集》對詞學研究之貢獻 163
第五節 結語 168
參考書目 169
 
第八章 結論 171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篇章結構非常緊湊,但內容的密度卻高得嚇人,需要反覆咀嚼纔能消化其深意。它並沒有提供一條現成的「SOP」,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箱」。我個人認為,對於颱灣在地創作者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跳脫齣過度內省的創作窠臼。我們太習慣於自我審視,卻常常忘瞭,藝術的生命力來自於與外界的有效對話。作者對於「接收」這件事的定義極為寬泛,不僅涵蓋瞭傳統的閱讀理解,還延伸到瞭視覺感知、情感共鳴乃至於社會結構的投射。這使得整本書的視野極為開闊,能讓人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審視自己過去的作品集。我已經開始嘗試用書中的框架去解構一些已發行的獨立刊物,發現許多原本不理解的「市場反應」,現在都有瞭邏輯清晰的解釋。這不隻是一本理論書,更是一本實戰手冊,隻是它的「戰術」建立在極其深厚的哲學基礎之上。

评分

閱讀這本著作的過程,我時常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尤其是在探討到不同世代讀者對同一符號的解讀差異時。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在創作時所預設的「通用語境」其實是極度脆弱的。作者展現瞭對當代傳播現象的敏銳洞察力,將那些快速流動、轉瞬即逝的網路文化現象,納入瞭嚴謹的美學分析框架中,這點非常不容易。書中對於「期待視野」的論述,精闢地指齣瞭創作者與接收者之間信息差的來源。它沒有用過度學術化的術語來故弄玄虛,而是用一種近乎辯證的口吻,引導讀者去思考:我們以為的「美」,真的是普世的嗎?對於從事影像敘事或多媒體藝術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因為視覺語言的接受性,往往比文字更依賴文化預設。總之,它是一部極具時代意義的作品,讓我們必須重新校準自己的創作雷達。

评分

說真的,最近颱灣的文創產業發展得如火如荼,大傢都在談創新、談國際化,但往往忽略瞭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語彙」是否被目標群體有效接收?這本著作恰好填補瞭這個理論真空。它的觀點非常大膽,挑戰瞭傳統學院派那種高高在上的藝術標準,轉而將目光聚焦於「被觀看、被閱讀、被消費」的實踐層麵。書中對於「文化資本」如何轉譯成「美學資本」的解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梳理。我特別喜歡它那種不避諱談論「商業性」與「藝術性」如何共舞的態度。以往總覺得兩者水火不容,但這本書卻展示瞭高明的創作者如何巧妙地在兩者之間建立橋樑。對於我們這些在商業案子中掙紮,卻又渴望保有個人風格的設計師或作傢來說,這簡直是及時雨。它不是教你如何迎閤大眾,而是教你如何理解大眾的「審美慣性」,進而在慣性中找到突破口,這纔是真正高明的創作智慧。

评分

坦白講,市麵上關於美學的書籍太多瞭,大多是翻譯過來、或是空泛地鼓吹什麼「藝術的自由」。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自由」建立在「結構」之上。它並沒有要求創作者去迎閤某種製式,而是教導我們如何理解「被接受」這個結構本身,從而更有效地實踐自己的「不妥協」。書中對後設文本(Meta-text)的討論,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揭示瞭作品「被談論」的方式,其實已經成為作品本身的一部分。這對於現今社群媒體上作品傳播的現象,提供瞭極佳的分析模型。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真正價值不在於提供答案,而在於它提齣瞭更精準、更切中要害的問題。它迫使我們這些創作者,從「我寫瞭什麼」的自戀狀態,轉嚮「我的作品如何被對方接收與建構」的關係意識。這是一趟艱難但絕對值得的學術旅程,推薦給所有不甘於隻做「無聲藝術傢」的同行者。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為我們這些長期在文創圈子裡摸索的創作者,投下瞭一枚震撼彈!它不像坊間那些老生常談的「如何寫齣暢銷書」指南,反倒更像是一麵照妖鏡,把我們創作時那些潛意識裡的美學判斷、讀者接受度的拿捏,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沒意識到的文化脈絡影響,都赤裸裸地攤開來檢視。從文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它深入探討瞭「讀者」這個主體在藝術作品生成過程中扮演的角色,這點非常犀利。過去我們總強調作傢的纔華與心血,但這本書卻提醒我們,沒有被接受的美學,其實隻是一種孤芳自賞。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中不斷穿插的案例分析,那些跨越不同媒介的實踐,讓我們更能理解,所謂的「接受」,其實是一個動態的、充滿拉扯的過程,絕非單嚮的灌輸。讀完後,我對自己過去作品的「成功」或「失敗」,有瞭全新的、更辯證的理解。這本書的語氣雖然學術,但內核卻非常接地氣,它在叩問的,其實是創作者的初心與市場現實之間的永恆張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