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服務:從零開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謝祿宜
圖書標籤:
  • 非營利組織
  • 災害援助
  • 應急管理
  • 誌願服務
  • 社區發展
  • 社會工作
  • 籌款
  • 項目管理
  • 危機應對
  • 非營利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我國是全世界少數麵對超高環境風險的國傢之一,光靠政府部門或非營利組織的力量,要將災害的損失降到最小是非常睏難的事,如何有效結閤大傢的力量,讓社會整體能夠共同麵對災害,亟需一套有係統的因應模式,因此作者群希望能提齣一套非營利組織可以相互閤作的參考模式,期待能對臺灣未來在發展災變服務有所幫助。

  這本書的設計是希望作為有意投入災變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之起始參考,而非試圖去建構一個標準化的工作流程;也不是要去影響已經長期投入災害援助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工作設計,作者團隊希望本書的內容可以作為未來大傢在援助服務上共同對話的起點。
資源調配、社區韌性與倫理考量:現代災害管理的前沿實踐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日益頻繁且復雜的全球性災害麵前,現代組織如何建立和維護高效、可持續的應急響應體係。它超越瞭傳統的救援物資運輸和前綫救助範疇,聚焦於災害管理生命周期中更為精細化、係統化的管理學、社會學和倫理學維度。 第一部分:戰略規劃與組織能力建設 本書首先厘清瞭災害管理體係的宏觀戰略框架。我們探討瞭“風險情景規劃”在不同地理和政治環境下的應用,強調瞭如何從曆史數據和氣候模型中提煉齣具有前瞻性的準備策略,而非僅僅依賴於事後的反應。 1. 韌性供應鏈的構建: 傳統的應急物資儲備往往受限於地理位置和政治壁壘。本書詳細分析瞭“去中心化、區域化”的供應鏈模型,探討瞭如何利用區塊鏈技術追蹤和驗證援助物資的流嚮,確保透明度和時效性。關鍵章節專門分析瞭“最後一英裏”的交付難題,引入瞭無人機技術、本地化微型倉儲網絡(Micro-Hubs)的實操案例和部署標準。我們深入研究瞭如何與本地私營部門建立“預先契約機製”(Pre-Agreed Contracts),以便在危機爆發時能迅速激活商業物流網絡,避免公共資源的擠兌。 2. 跨部門協作的製度設計: 災害援助不再是單一機構的職責。本書構建瞭“多層級利益相關者協作矩陣”,分析瞭政府機構、國際非政府組織(INGO)、地方社區組織(CBO)以及學術研究機構之間的權責劃分、信息共享協議和衝突解決機製。特彆關注瞭“信息孤島”的打破,提齣瞭基於雲端的、統一的“行動態勢感知平颱”(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 Platform)的設計原則,確保決策者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下仍能做齣最優判斷。 3. 組織文化與人員可持續性: 長時間的危機應對對一綫工作人員的心理健康構成巨大挑戰。本書引入瞭“可持續援助模型”(Sustainable Aid Model),重點分析瞭如何設計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管理體係,包括輪崗製度的優化、強製性心理乾預計劃的實施標準,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知識沉澱與傳承機製”,防止核心經驗在人員流動中流失。我們探討瞭如何激勵和留住具有高度專業技能的長期誌願者和雇員,將其職業發展路徑與災害管理領域的專業認證掛鈎。 第二部分:數據驅動的評估與問責製 在現代援助環境下,效果評估和透明度是獲取持續資助和公眾信任的基石。本書摒棄瞭簡單的“投入産齣比”分析,轉而采用更復雜的“影響路徑評估法”(Impact Pathway Analysis)。 1. 定量與定性融閤的需求評估: 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遙感數據(SAR和光學)、移動網絡數據(CDR)進行快速、非侵入式的人口流動和基礎設施損毀評估。同時,本書強調瞭結閤“參與式農村評估”(PRA)方法,確保評估結果能捕捉到邊緣化群體(如殘疾人、老年人、少數民族)的特定需求,這些“軟數據”往往是標準問捲難以觸及的。 2. 績效指標的重構: 傳統的援助指標側重於“分發量”(如分發的毯子數量)。本書主張采用麵嚮“恢復力指標”(Resilience Metrics)的評估體係,例如“恢復到基綫生活水平所需的時間百分比”、“社區自主決策參與率”以及“災後心理健康指標改善率”。我們提供瞭一套用於衡量援助項目長期社會資本積纍的量化工具。 3. 問責製與反腐敗機製: 在資源高度集中的災區,問責製至關重要。本書詳盡闡述瞭如何建立“多嚮問責框架”(Multi-Directional Accountability),即不僅對捐助者負責,更要對受助社區負責。內容包括設立獨立的社區監督委員會、推行“現金轉移支付”(Cash Transfer Programming, CTP)的風險管理流程、以及如何利用第三方審計和“公民反饋機製”(Citizen Feedback Loops)來預防和發現挪用、欺詐行為。 第三部分:倫理睏境與未來治理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投嚮瞭災害管理中復雜的倫理抉擇和治理結構的未來走嚮。 1. 資源分配的倫理模型: 麵對稀缺資源(如醫療用品、臨時住所),如何做齣公平的分配決策?本書對比分析瞭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平等主義(Egalitarianism)和優先需求原則(Prioritarianism)在災難現場的適用性。特彆是,提齣瞭“基於風險和脆弱性的分配矩陣”,試圖在效率和公平之間找到動態平衡點,並討論瞭在極端情況下,乾預特定文化習俗的倫理邊界。 2. 人道主義空間與政治中立性的挑戰: 在衝突升級或威權環境下,確保人道主義援助的“中立性”和“獨立性”日益睏難。本書深入剖析瞭“安全化”(Securitization)對援助工作的影響,分析瞭援助人員如何應對被武裝團體利用、被政府過度監管的風險。內容涵蓋瞭談判策略(Negotiation Tactics)的設計,以保障援助通道的暢通,以及如何在維護核心人道主義原則的同時,進行審慎的“風險管理與接觸”(Risk Management and Engagement)。 3. 氣候變化與長期適應的整閤: 最後,本書強調瞭災害援助必須從“反應模式”嚮“適應模式”轉變。我們探討瞭如何將短期的應急響應資金與長期的氣候適應項目(如海堤建設、耐旱作物推廣)進行有效銜接,確保援助資金能為社區帶來結構性的、抵禦未來衝擊的能力,而非僅僅是臨時的止血措施。 本書旨在為災害管理領域的專業人士、政策製定者以及緻力於社會責任的企業提供一套全麵、務實且具有深刻反思性的操作指南和理論基礎。它是一本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建立確定性、在混亂中重塑秩序的實踐手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為衛福部轄下的公設財團法人,長期以賑濟災民為主要業務,於莫拉剋風災、高雄美濃地震、八仙塵燃等重大災害中,陪伴社會撫平傷痛,協助災民度過難關。目前,基金會作為公私部門的協力夥伴,正積極以多元行動方案投入減災、整備、應變與復原四個不同階段的災害防救工作,藉以減低災害造成衝擊,強化我國災防係統的韌性。

王運敬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全國成

  財團法人基督教芥菜種會

林誌璁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陳宗良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

常法法師

  財團法人法鼓山佛教基金會

陸宛蘋

  財團法人海棠文教基金會

魏淑貞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

圖書目錄

齣版序 I
推薦序(陳序) V
推薦序(吳序) VII
推薦序(王序) IX
作者群心內話 XI
寫在本書最前麵 XIX
本書章節編排 XXI

第一章 災害管理與國際人道援助通則 鬍詠新/1
一、前言 2
二、何謂災難管理 3
三、 2015 ~ 2030 年仙颱減災綱領(SFDRR) 11
四、不要傷害原則 17
五、小結 23

第二章 災害評估 謝祿宜、李祈恩/25
一、前言 26
二、災害現場評估的要素 28
三、災害現場評估的流程 31
四、非營利組織參與災害援助服務自我評估 33
五、小結 36

第三章 災害援助現場的競爭與閤作 謝祿宜、陳皇廷/39
一、前言 40
二、組織分工與協調 41
三、初步需求調查流程與項目 45
四、小結 49

第四章 災害援助安置服務 謝祿宜、吳秉翰/51
一、前言 52
二、安置中心設置與權責分工 53
三、安置中心進駐準備 54
四、工作分工與協調 59
五、主要安置服務項目 64
六、 小結 69

第五章 災害安置復原中的組織工作與重建方案之形成 謝祿宜、李祈恩/71
一、前言 72
二、安置階段的培力與組織工作 72
三、重建方案形塑 75
四、培力工作的想像與實踐 78
五、小結 81

第六章 災害援助工作者的身心安頓管理 謝祿宜、黃盈豪/83
一、前言 84
二、緊急救援援助階段 84
三、安置服務階段 87
四、災後復原重建階段 90
五、防/備災階段 93
六、小結 94

第七章 災後生計重建與發展 謝祿宜、陳皇廷/97
一、前言 98
二、社區經濟發展的想像 102
三、現行法規下社區經濟發展三大可能 106
四、小結 116

第八章 災害預防與備災準備 謝祿宜、吳秉翰/117
一、前言 118
二、災害預防與流程 119
三、備災準備 122
四、防/備災與社會倡導 125
五、小結 128

第九章 災害服務與非營利組織內部人力資源管理 謝祿宜、李祈恩/131
一、前言 132
二、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人力編組的可能 134
三、災害援助服務組:人員召募與培力 136
四、災後重建人力資源管理的類型 138
五、小結 142

第十章 結論:邁嚮災害服務援助係統性發展的可能 謝祿宜/143
一、前言 144
二、災害援助服務交流共學平臺 144
三、小結 152

附 錄 153
參考資料 155
謝 誌 157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493431
  • 叢書係列:賑災基金會
  • 規格:平裝 / 192頁 / 17 x 23 x 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2019 年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應該是個非常沉痛且需要謹慎追思的一年,因為它剛好是九二一震災20 週年及莫拉剋風災10週年。而這二場災害除瞭對居住在這塊土地的鄉親們造成永難磨滅的災害以外,也促使臺灣民間的非營利組織與政府同心協力,從無到有地摸索齣一套與政府部門分工閤作的災後援助模式。

  九二一地震發生之後,國內各民間組織紛紛以自身的專業能力投入災後的援助工作,而其中,統籌運用民間捐助政府善款推動各項援助工作的財團法人九二一震災重建基金會,以及努力揭櫫各民間組織運用指定捐款使用狀況的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是特別值得注意的,前者充分顯示民間力量對於重大災害後復原工作的推動,可以充分彌補政府必須依法行政下所可能產生的種種限製;後者則是透過監督與檢視,除瞭提高民間組織捐款使用的透明度外,也成為日後民間組織籌組聯盟共同閤作的濫觴。

  莫拉剋風災發生以後,廣大的中南部山區及沿海地帶均成為重災區,民間組織再度發揮彌補政府部門必須依法行政所導緻的彈性不足。首先是以民間組織結閤公部門共同閤作興建永久屋社區,以協助受災民眾獲得相對安全的居住環境,更有以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以下簡稱紅會)為首所籌組的八八水災聯盟,結閤國內一百多個民間組織,並以彼此間資源連結的分工閤作方式進行各種整閤式的服務,從最基礎的食、衣、住、行,到更進一步的生計發展,皆透過閤作機製,滿足災區民眾形形色色各種需求。

  然後,從莫拉剋颱風到現在,整整又過瞭10年,在這段期間臺灣陸續又發生瞭幾次重大災害,例如2014年高雄前鎮氣爆事件、2015年的八仙粉塵爆燃事件、2016年的0206高雄美濃地震、2018年的0206花蓮大地震等,而在這幾次重大災難發生後,都能看到國內民間組織立即自發性地組織救災團隊,或進駐災民安置處所提供援助服務,或發起援助行動提供後續服務,同時,援助的層麵也從早期以物資、金錢為主的經濟援助,拓展到災後心理健康,生計等等的全麵重建服務,災後援助服務也逐漸成為許多民間組織積極投入、研發服務項目的工作領域。

  不過,我們也逐漸發現,災後的重建復原援助工作除瞭少數如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慈濟)、財團法人颱灣世界展望會(以下簡稱世展)、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等機構擁有較豐富的經驗甚至有專責的業務人員外,大多數的組織機構或由於募款不易,經費不多而使組織編製有所限製;或由於災難性質而投入援助(例如財團法人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之於八仙粉塵爆燃事件中的大麵積燒燙傷患者);又或者因為地緣因素對於當地有一定的情感依附(例如兩次0206地震都有許多地方性協會組織投入援助),大緻而言,多半的民間組織還是採取專案模式的臨時任務編組方式,投入災後援助工作,也因此往往會產生亂象,諸如人員更迭頻繁,例行業務與專案業務衝突,因而造成組織內部運作上的紊亂。

  儘管這些混亂,對於多數民間組織而言,是進行重大災害援助時的必然現象,然而這些現象確實在前述幾個大型、有豐富經驗的組織上較為少見,原因無它,因為經年纍月的經驗,使他們掌握進場時機,有充分的事前準備,能夠預估受災民眾需求,甚至連退場時機判斷都已瞭然於胸。

  這也是本會齣版本書的目的。本書的作者謝祿宜助理教授,

  自莫拉剋風災以來,一直與民間組織閤作進行災後援助的社工服務,並長期關注民間組織在災後援助工作上的發展狀況,而她所邀請的共同撰稿者,也都是長年在民間組織第一線提供服務的工作者與學者。本會希望透過邀集這些專傢與實務工作者,將他們多年來投身工作或研究所得的實務經驗與知識,轉化為可供實作參考的工具指南,協助未來有心投入災害援助工作的組織,做好落實援助工作倫理、發展組織能量,並兼顧助人與受助者的麵麵照顧。

  最後,希望此書可以確實為有心於災害援助服務的民間組織提供協助,儘管重大災難無法預期,但我們亦期盼能夠永遠以最好的準備來麵對它。

  天佑臺灣!

財團法人賑災基金會董事長
張景森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目錄,我立刻感受到一股務實的氣息。它不是空泛地談論理想與願景,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零開始」操作層麵。我想,作者一定非常瞭解初創組織在資源匱乏時的睏境,所以內容很可能涵蓋瞭如何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可信賴的平颱,包括基礎的法律設立程序、如何有效招募社區支持,以及最關鍵的——如何在捐款人麵前建立透明度和信任感。畢竟,非營利組織的生命線就在於公眾的信任,特別是在人命關天的災害現場,任何一點瑕疵都可能動搖基礎。我期待看到書中分享一些具體的成功案例,例如如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災後,迅速在災區建立起臨時的物資集散中心,並將資源精準地分配給最需要的傢庭。這種細膩的規劃,纔是真正考驗組織管理能力的關鍵。

评分

這本關於「從零開始」的指南,其價值絕不僅限於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更在於「災前準備」與「韌性建立」。一個成熟的非營利組織,不會隻在災難來臨時纔行動。我推測本書會詳細闡述如何透過日常的社區參與、預防性教育宣導,甚至是建立地區性的物資儲備網絡,來提高社區的整體抵禦能力。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公民參與模式。對於一個新成立的組織而言,懂得如何在平時就纍積足夠的「社會資本」,纔能在危難時刻真正發揮作用。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關於「地方創生結閤防災教育」的創新思維,讓援助不再隻是單嚮的給予,而是雙嚮的共同成長與學習,這纔是永續發展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的篇幅看起來相當紮實,光是從書名就能推斷齣,它涵蓋的麵嚮極廣。我猜測,其中肯定有一部分是關於「風險管理」與「危機溝通」的章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災害發生時的謠言散佈速度遠快於事實真相,一個組織如何利用社群媒體進行即時、準確且具同理心的溝通,是決定援助效率的第二生命。我個人對「誌工管理」這一塊特別感興趣,如何確保前線誌工在承受巨大身心壓力的同時,還能維持專業度與工作熱忱?這不僅僅是行政管理,更是一種人性的關懷。我想,作者一定會提到如何為誌工提供足夠的心理諮詢與後勤支援,畢竟,照顧好救人的人,纔能持續地救更多的人。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是那種樸實中帶點力量感的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想傳達的專業與溫暖。光是看到「災害援助」這幾個字,我就聯想到許多社會新聞裡,那些在災難發生後挺身而齣的身影。作者在書中應該花瞭很大的篇幅去描繪非營利組織在緊急狀況下的運作模式吧?從前期的物資盤點、人力調度,到後續的心理支持和重建工作,整個流程一定非常複雜,需要極高的協調能力。我猜想,這本書應該不隻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SOP(標準作業程序),讓即使是新手也能快速進入狀況。特別是颱灣這個地震和颱風頻繁的地區,這種實務指南簡直是救命的寶典,對於誌工培訓和組織永續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

评分

從文案的描述來看,這本關於非營利組織災害援助的書籍,似乎擺脫瞭傳統的學術論述框架,走的是非常接地氣的實戰路線。我猜測,它可能非常注重「跨部門協作」的實踐細節。在大型災害中,非營利組織不可能單打獨鬥,必須與政府的搜救單位、軍方,甚至民間企業建立起高效的閤作網絡。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在不同體係間(例如,公部門的官僚流程與非營利組織的快速反應模式)如何找到最佳的溝通接口?例如,如何取得進入管製區的許可?如何快速協調大型機具的調度?這些都是在書本上看不到,卻是實務上最頭痛的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標準化的「閤作協議範本」或「通訊規範」,那對所有想要參與救災的組織來說,都是無價之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