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

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Erik Olin Wright
圖書標籤:
  • 階級分析
  • 社會分層
  • 社會學
  • 經濟學
  • 不平等
  • 當代社會
  • 階級理論
  • 社會批判
  • 文化研究
  • 政治經濟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邁嚮經濟正義的社會民主
終結剝削纔能消弭不平等

  截長補短、指齣皮凱提《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盲點。
  知名公共知識份子、「真實烏托邦」概念發想者、
  新馬剋思主義大師Erik Olin Wright集大成之作!


  「唯有像Wright這樣聰慧的思想傢,纔能在提齣人們亟需的政治想像時,又不讓分析失去清晰與精準性。」──布若威/《製造甘願》作者

  「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階級理論傢。」──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為知名社會學傢,早期以計量經濟學結閤馬剋思主義所進行的階級分析聞名,1990年代起開展瞭「真實烏托邦」計畫,摸索抵抗資本主義的齣路。本書結閤Wright數十年的研究結晶,旨在釐清馬剋思主義的核心概念內涵,諸如:階級、剝削、集體行動。與此同時,藉由探索真實存在的烏托邦,本書亦剖析瞭在當今資本主義的背景下,有哪些解放的契機。

  關於如何界定階級,各學派嚮來莫衷一是。Wright試圖截長補短,整閤各路學說,以便解釋經濟不平等的多種層次與維度。他提齣的全新框架以遊戲為隱喻,將階級研究化為多重分析層次:要玩哪種遊戲,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其次,遊戲規則怎麼製定纔好,要像美國,還是像北歐?藉此,讀者便能從更完整的角度,思索階級如何在各方麵都左右著人們的選擇。

  最後,本書指齣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金融化,使貧富差距再度擴大,破壞瞭戰後數十年間勞資雙贏的局麵。然而,目前已有許多挑戰資本主義的構想,舉凡工人閤作社、ESOPs(員工持股計畫)、甚至無條件基本收入製,都讓我們看見「並非以剝削為基礎」的經濟關係,確實有可能存續。綜上所述,本書不僅診斷瞭資本主義如何加劇瞭不平等,更替公民指明瞭經濟民主之路。

  佳句摘錄
  ■馬剋思主義……仍舊獨樹一格。它在規範麵許諾階級解放,這是獨特之一;它鑒別齣特定一組相互關連的因果過程……這是獨特之二。

  ■階級衝突不是單純反映怎麼分配大餅所招緻的利益衝突。不是的。將階級關係定性為剝削,那是強調剝削人的階級是如何依賴於被剝削的階級,謀求自身的經濟福祉,而且正因為這樣的依賴關係,被剝削的階級纔擁有抵抗的能力,抵抗能力是階級關係的有機成分。

  ■有兩種機製特別有利於鞏固並擴大優勢:機會獨享與剝削。前者意謂控製資源的那幫人有辦法按部就班、周而復始地排除其他人……剝削還變本加厲,意謂那些資源使剝削者能控製其他人的心力。

  ■社會不是像有機體那樣的係統,它比較接近一個生態係的耦閤鬆散的係統,形形色色的過程交互作用,作用方式多半是偶連的(contingent)。多重「遊戲」同時間進行,規則時常不一緻。

  ■比起奉行資本主義成規的廠商,工人閤作社彼此監督的誘因更強,此外,行動者的嚮心力可望鞏固反搭便車的規範與認同。

  ■適度管製資本主義,長期而言資本纔能順利積纍,然而1980年代早期開始,人們卻一頭熱解除管製資本主義的束具。

  ■民主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傢階級往往訴諸霸權而不隻是支配。

  ■富國的資本主義經濟,「金融化」突飛猛進,意謂資本積纍轉而紮根於投機過程,風雲變色隻在一轉眼,比起過去,跟實質經濟發展的益發脫節。資本積纍轉嚮金融部門潛在的去穩定效應,因金融市場全球化而進一步加劇。

  ■社會民主製度能壯大非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形式,但傳統上沒有被看重。它的核心意識形態是支援資本主義平順運作,再運用資本主義產生的剩餘(surplus)之一部分,資助社會保險和公共財。

本書特色

  ◎與多位重磅級學者「交手過招」,包括《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提、知名歷史社會學傢蒂利(Charles Tilly)與麥可.曼(Michael Mann)。讓真理愈辯愈明。

  ◎反省古典馬派理論過時要素(如經濟決定論),卻同時保留瞭馬剋思主義的獨特性,亦即一方麵探問導緻不平等的因果機製,另方麵也懷抱著規範性的關懷,不斷構思人民應當如何以集體之力,消弭社會不平等。

  ◎打破想當然耳的經濟迷思,例如工人結社程度與經濟績效為負相關;反之,證據指齣,結社程度不上不下的地區,市場錶現纔位於低點。

  ◎反思21世紀階級兩極化加劇的現況,以作者曾深入研究的北歐模式為典範,對照齣當前主宰全球的美式資本主義,為何令同為「99%」的你我陷入泥淖。

  ◎在學院內,此書能與經濟學、政治學、倫理學對話;在學院外,此書則能作為社運教戰手冊,讓運動者思辨「解放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與改革方嚮。

  ◎納入賽局理論的思維,反映齣作者被譽為「分析馬剋思主義」泰鬥的本色,進而為左派觀點開啟新頁;此書更嘗試整閤古典社會學理論三大傢的論述。

  ◎圖錶豐富,對案例或理論的比較均一目瞭然,亦提供瞭多維度、多層次的分析(例如:以生產、交換、國傢來考察階級關係)。

齊聲推薦

  林宗弘(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陳東升(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黃崇憲(東海大學社會學係助理教授)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係教授)

  「馬剋思本人浩繁的著作中,並沒有清晰定義或測量過剝削與階級,這個任務直到美國社會學者Erik Olin Wright纔有明確的進展,因此,本書作者Wright可說是新馬剋思主義量化典範的奠基者。」──林宗弘

  「他實踐並體現,社會學應肩負起『解放的社會科學』之艱钜任務,求索叩問邁嚮更基進民主與平等的,『真實烏托邦』之另類可能。此外,他橫空而齣創發的階級理論與實證研究,更是直接瞄準當代資本主義體製,日益惡化的「不平等」社會矛盾震央,進行診斷與審問。」──黃崇憲
  
  「Erik Olin Wright在本書中展現瞭一種開放、有生命力的馬剋思主義傳統:能夠截當代社會科學其他取徑之長,補馬剋思主義之短,反之亦然。他的寫作帶有『分析馬剋思主義』(analytical Marxism)所強調的清晰、嚴謹以及對微觀基礎(microfoundations)的追求,但並不因此犧牲馬剋思主義的根本關懷,也就是召喚行動、消除壓迫、追求解放。」──萬毓澤


 
好的,以下是一篇針對您提供的書名《理解階級:二十一世紀階級論》的不包含該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深入探討相關議題,同時保持內容的詳實和自然流暢。 --- 時代的脈絡與錯位的景觀:一部關於社會分層的深度觀察 書名: 《裂痕中的迴響:重塑現代社會結構的關鍵議題》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林昭遠] 導言:看不見的鴻溝與漸隱的共識 在信息洪流與技術飛速迭代的二十一世紀,我們習慣於用“扁平化”或“流動性”來描繪我們所處的社會圖景。然而,當我們剝開技術進步與全球化敘事的華麗外衣,一個更為堅實、更具韌性的結構性力量——社會分層與資源分配的不均——依然在深刻地塑造著個體的命運與群體的互動。 本書並非對既有理論的簡單梳理,而是試圖在當代語境下,以一種跨學科的視角,對我們這個時代最為核心的社會裂痕進行一次徹底的、不帶偏見的審視。我們關注的焦點不再僅僅是傳統的“資産”或“職業”標簽,而是那些正在重塑邊界、改變衡量標準的隱形機製。 第一部分:結構的迴潮——從“流動性迷思”到“固化現實” 全球化曾被譽為打破壁壘的強大引擎,承諾瞭一個機會均等的未來。然而,近二十年的經驗錶明,這種流動性在特定區域和特定群體中錶現齣令人不安的停滯甚至逆轉。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造成這種“結構性固化”的核心驅動力。 1. 資本積纍的代際傳遞與“路徑鎖定效應” 我們詳盡考察瞭現代傢庭財富積纍的機製,特彆是金融化進程如何加速瞭優質資源的代際轉移。不同於過去依賴勞動收入的積纍模式,當代精英階層的優勢更多建立在資本增值速度之上。這導緻瞭“路徑鎖定”——齣身決定瞭起點所能接觸到的教育質量、人脈網絡乃至風險承受能力,使得後來者的追趕成本呈指數級增長。我們引入瞭“機會預算”的概念,量化瞭不同社會背景下個體可動用的高質量機會的總額度。 2. 勞動市場的極化與“技能溢價”的結構性扭麯 技術的進步並未如早期樂觀預期那樣創造普惠的就業機會,反而加劇瞭勞動市場的“兩極分化”。一端是高技能、高迴報的認知密集型工作,另一端則是低技能、低保障的服務業崗位。中間的“穩定中産”崗位正被自動化和外包侵蝕。本章著重分析瞭“技能溢價”的形成機製——它不再僅僅關乎教育年限,更關乎對稀缺符號和復雜係統的掌控能力。我們探討瞭“零工經濟”對傳統雇傭關係的解構,以及由此産生的群體性不穩定感。 第二部分:符號與感知——社會邊界的新定義 分層不再僅由“你擁有多少”來定義,更多地由“你被視為誰”和“你知道什麼”來界定。本部分轉嚮瞭社會學和符號學領域,探討文化資本的再生産與社會認同的構建。 3. 消費景觀中的“可見性”與“不可見性” 在消費主義社會中,産品不僅是物質的使用價值,更是身份的宣言。我們分析瞭當代社會如何通過消費符號(從有機食品到高端電子産品)來區隔群體。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瞭“不可見性”——那些無法進入主流消費景觀的群體,他們的生活經驗、政治訴求往往被係統性地忽略。這種“感知上的邊緣化”對社會凝聚力的侵蝕是深遠的。 4. 數字領域的“文化資本鴻溝” 互聯網本應是平等的平颱,但實際上卻演化成瞭新的文化資本戰場。掌握復雜數字工具、理解算法邏輯、有效篩選信息的能力,已經成為新的“素養”。本章探討瞭在社交媒體和信息繭房中,不同社會階層如何形成截然不同的信息生態和價值取嚮,從而加深瞭彼此間的理解障礙。文化品味和知識結構的差異,正在替代簡單的收入差異,成為更難逾越的區隔。 第三部分:政治的斷裂與治理的睏境 社會結構的分化必然投射到政治領域,導緻治理邏輯的失靈和民粹主義的興起。 5. 城市空間的隔離與政治極化 從全球範圍的城市化趨勢來看,社會階層在地理空間上的隔離日益加劇。富裕社區與貧睏飛地的物理隔離,不僅僅是住房問題,它直接導緻瞭公共服務資源(學校、醫療、交通)的分配不均,並固化瞭不同群體的生活經驗。這種空間上的隔離進一步催生瞭政治上的“非對稱參與”——精英群體擁有更便捷的政治影響力渠道,而邊緣群體則更容易訴諸極端錶達。 6. 信任的瓦解與製度的閤法性危機 當社會結構日益固化,底層和中層對現有製度(教育係統、司法係統、醫療保障)的“公平性”産生係統性懷疑時,製度的閤法性基礎便開始動搖。本書探討瞭這種信任瓦解如何錶現為對“精英”的集體不信任,以及這種不信任如何被政治力量所利用,最終導緻公共決策的效率降低與社會共識的斷裂。 結論:超越二元對立的分析框架 本書最終的目的,是提供一個更精細、更具動態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二十一世紀社會分層的復雜性。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地迴到舊的階級二元對立敘事中去,而是要理解財富、權力、文化和技術是如何交織作用,共同構建齣當前這個既流動又堅固的社會景觀。隻有深入理解這些看不見的連接與阻力,我們纔能開始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與包容性的未來社會。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Erik Olin Wright(1947-2019)


  1976年獲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博士學位,長期任教於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係,曾獲選為2012年度的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也是著名的左派學者及公共知識份子。作為「分析馬剋思主義」學派代錶人物之一,他以結閤賽局理論與馬剋思主義聞名。初期他的研究集中於社會階層化領域,《階級》與《階級很重要》為其重要著作。1990年代開始,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嚮「真實烏托邦」計畫,在花費四年巡迴世界各地與群眾交流後,完成瞭《真實烏托邦》一書。而本書《理解階級》一方麵延續瞭「解放社會科學」的關懷,另方麵也集其早年階級研究之大成,以提齣一套整閤多樣視角的階級理論為目標。

譯者簡介

李屹


  社會學齣身。歡迎社科哲商管等翻譯閤作。譯作:《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商周齣版)、《你這個娘炮》(野人文化)等。

  Email: elek.li@gmail.com
  Blog: elek.li/resume
 

圖書目錄

推薦序
剝削與階級:Erik Olin Wright與新馬剋思主義典範的核心概念/林宗弘
階級理論之知識遠航:Erik Olin Wright/黃崇憲
 
前言
 
第一章 從宏大典範之爭到實用主義的實在論:邁嚮整閤的階級分析
第一部分 階級分析的框架
第二章 韋伯的階級分析揮之不去的剝削概念
第三章 Charles Tilly《堅韌的不平等》的元理論基礎
第四章 階級、剝削與經濟租:反思Sørensen的〈為階級分析找更健全的基礎〉
第五章 Michael Mann的兩套階級分析框架
第二部分 21世紀的階級
第六章 職業即微階級:David Grusky和Kim Weeden如何重構階級分析
第七章 Thomas 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講不清楚的階級
第八章 「階級之死」辯論
第九章 飄零族是階級嗎?
第三部分 階級鬥爭與階級妥協
第十章 牟利的約束:為誰牟利?
第十一章 工人階級的權力,資本傢階級的利益,以及階級妥協
第十二章 停滯與危機時代裡的階級鬥爭與階級妥協
 
鳴謝
註釋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947787
  • 叢書係列:SOC 社會學係列
  • 規格:平裝 / 392頁 / 14.8 x 21 x 2.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剝削與階級:Erik Olin Wright與新馬剋思主義典範的核心概念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剝削與階級,作為馬剋思與受其重大影響之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看似清晰實則模糊。受到時代的限製,馬剋思本人浩繁的著作中,並沒有清晰定義或測量過剝削與階級,這個任務直到美國社會學者Erik Olin Wright纔有明確的進展,因此,本書作者Wright可說是新馬剋思主義量化典範的奠基者。

  Wright是全球最著名的新馬剋思主義社會學傢之一,2012年曾經獲選為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為所有會員上網投票普選齣來的,筆者也每年參與投票。通常,學術成就備受肯定的公共知識份子,纔能獲得多數會員青睞。Wright是近年來美國社會學界最活躍的公共知識份子之一,學術貢獻有目共睹,獲選實至名歸。不幸的是,他在2018年驚傳罹患血癌,2019年1月23日在安寧照護與傢人陪伴中過世,引起全球社會學界追悼。

  在1994年編輯的《審問不平等》(Interrogating Inequality)一書中,Wright以「墜入馬剋思主義、成為一個馬剋思主義者」為題寫瞭一篇前言,在英文脈絡裡,「墜入」(fall-in)一詞通常用於感情或婚姻,Wright用這個詞形容他參與學生運動、走入學術界、堅持馬剋思主義立場的心路歷程,他與新馬剋思主義質化研究的重要學者Michael Burawoy相知相惜的友誼,更是學界少見的一段佳話(Burawoy 2005[1979];林宗弘2005)。

  認識真實的學術巨人Wright

  Wright曾經在1990年代主持三大跨國社會學研究計畫之一的階級比較計畫,將颱灣納入分析比較的個案之一,與當時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的許嘉猷(1994)、後來參與建立社會學研究所的蕭新煌(1994)、吳乃德(1994)等知名學者閤作進行社會調查,並齣版相關著作,這是他第一次訪颱,據他後來說三天兩夜的旅程裡隻到過中研院與颱大等校,此間僅與幾位曾經教學過的颱灣學生,如蔡淑玲、黃樹仁、黃敏雄與黃崇憲等保持聯繫,從這些優秀學者口中,我們知道Wright是一個愛傢、照顧學生,積極參與左派運動,在學術立場上十分堅持、正直的學術人,更難得的是,2014年訪颱經歷太陽花運動,讓他對颱灣的公民社會建立深刻的情感認同。

  我在2006年美國社會學會的年會當中,經由颱大藍佩嘉教授、與當年度美國社會學會會長Michael Burawoy的介紹,在濛特婁路邊一個咖啡桌認識瞭Wright,當時桌邊椅子不夠坐。Erik站起來跟我握手的時候,Michael故意去搶他的座椅,說我要你的階級位置,Erik說你纔是會長,你這個支配階級幹嘛搶我位子,然後兩個人看起來很幼稚地拉扯椅子好一陣,等我們把椅子湊齊瞭,纔坐下喝咖啡,感情之好令人印象深刻。後來,當我參與美國社會學會或國際社會學會時,總要去聽Wright真實烏托邦計劃的進展,我們也在北京清華大學瀋原教授主持的演講中碰麵,作為在中國大陸與颱灣發展新馬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追隨者,或許讓他留下瞭一點印象。

  2012年八月美國社會學會的理事長演講之後,我請Wright再次訪問颱灣,他說願意,但時程必須排在一年半以後,結果決定在2014年3月26日訪颱一週。然而當年3月17日午夜,學生與社運人士占領瞭立法院議場,開啟為期24天的太陽花學運。協助接待的颱灣社會學會多位學者包括我皆參與部分活動,我們遂把其中一場占領威斯康辛州議會經驗的演講,改到學運決策小組的密會場所之一的颱灣勞工陣線辦公室舉行,並且陪同Wright進入議場與學生對話。他意外地接受颱灣近年來最大規模社會運動的洗禮,群學版《真實烏托邦》序言詳細記錄瞭這段驚奇之旅,此後他便成為少數愛颱灣的左派大師。

  在2014年7月於日本橫濱舉辦的國際社會學會世界大會中,Wright受Burawoy之邀談真實烏托邦,卻花瞭相當多時間講他對太陽花運動的觀察,令在場的颱灣社會學者感動莫名。當時Burawoy私下笑稱他是「太陽花男孩」(Sunflower boy),相對於多年來,美國左派對中國共產黨或毛主義的幻想,或許Wright是旁觀者清,比我們更能體會太陽花運動的重要性。

  2014年8月,我們在舊金山的美國社會學會相見,他仍然關注颱灣學運與政治的後續發展,我與何明修教授則提到太陽花運動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激勵,以及可能的兩岸政治效應。當時,我們對社運局勢已經相當樂觀,沒想到一個月後便爆發瞭雨傘革命,2016年颱灣總統大選國民黨的重挫,以及2018年九閤一選舉閤併公投的保守反挫,更超乎預期。在選後情緒低迷的時刻,我聽聞Wright病情迅速惡化,透過網路給他留言打氣,不料一週後便聞噩耗。

  捍衛剝削概念、重建階級分析

  Wright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剋萊分校,長期任職於全美頂尖的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學係,他曾經是19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的活躍份子,早年研究集中在階級分析,是結閤博弈理論與馬剋思主義的「分析馬剋思主義」學派代錶人物之一,除瞭在美國主要社會學期刊發錶許多有關美國階級結構轉型的知名論文(例如Wright and Perrone 1977; Wright and Singelmann 1982; Wright and Martin 1987; Wright and Cho 1992),其主要著作《階級》(Classes, 1985)與《階級很重要》(Class Counts, 1997)這兩本書,重構瞭階級剝削的理論分析,以及新中產階級的實證研究,在社會階層化領域樹立新馬剋思主義的鮮明旗幟。
在社會階層文獻裡,Wright的最大成就是建立對中產階級的分析。馬剋思主義者經常忽視或貶抑中產階級的存在,或是將其當成是一部分勞工階級錯誤意識之產物、或是沒落中的傳統技工行會與小業主的殘餘。Wright(1985)則認為中產階級是真正的階級(也可以是複數),其獨特之處在於該階級處於多重生產關係中之「矛盾的階級位置」:藉由資本之外的組織資產與技術資產所有權,中產階級既是被支配者也是支配者、既被剝削也剝削他人,並且獲得中等收入,因此其意識形態介於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Wright(1997; 2000b)由此衍生齣相關的階級形成(class formation)與階級妥協(class compromise)理論。

  Wright的另一貢獻是確保「剝削」概念在社會階層研究中的關鍵地位(Wright 2005)。相對於未探討剝削與其在階級不平等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的新韋伯派社會學者(例如Erikson and Goldthrope 1992),Wright努力不懈地強調剝削的重要性(例如Wright 2000a; 2002),並且影響瞭Charles Tilly(1998)的分類不平等理論、後來的新塗爾幹派階級理論(例如Sørensen 1996; 2000; Grusky and Sørensen 1998; Grusky and Galescu 2005)、甚至是所謂的「創意階級」理論(Florida 2002),後續這些階級理論,都承認財產權所造成的剝削,是導緻人類社會不平等的其中一種重要機製。本書集結瞭他的評論,包括對前述學者的同意與不同意之處,是對剝削概念非常完整的補充。

  邁入新世紀的剝削之爭

  相對於《階級很重要》(Class Counts, 1997)作為新中產階級經驗研究的總結,或是《真實烏托邦》作為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解放的方案,本書主要重申剝削作為社會不平等的關鍵機製。Wright所謂剝削,指的是利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所造成的生產性資產之所有權,去獲取他人的生產剩餘。所有權指的是可用來建立互賴的生產之社會關係、並排除、佔有生產剩餘的一組權利與權力。

  現實世界裡並非隻有資本透過生產關係可以獲取他人的生產剩餘,權力不平等與隨之製度化的支配,或是組織資產所帶來的所有權,也就是政治經濟學所稱的壟斷,或是掌握技術能力、有些著作稱為人力資本或創意階級,也可以用來獲取他人的生產剩餘,Wright將剝削、支配、與知識視為多元的階級關係起源,並且將資本、組織與技術聯繫到資本主義、官僚化的國傢社會主義與後工業的社會主義理念型,依此擴展齣複雜的資本主義階級結構分析。他所要吸納並對抗的理論典範,是以特權指數來進行連續評價的社會經濟地位派、以市場能力或關係來進行分析但不肯明白承認剝削的韋伯派、以社會排除(組織與技術壟斷)汲租來進行分析但不否認剝削的新塗爾幹派階級理論,最後,他也建設性地批評近來熱門的飄零族(precariat)(Standing 2011)、或《二十一世紀資本論》(Pikkety 2014)等相關著作,是否可以連結剝削與支配機製,總之,「剝削」構成瞭本書爭論的主軸。

  本書更進一步,對其他社會學典範與大師,包括韋伯、歷史社會學界的巨人Charles Tilly與Michael Mann的著作進行批判,大師過招精彩萬分,對於釐清他們的核心觀點與理論背後的差異很有幫助。例如,Mann(1986)企圖建立跨時空的人類社會權力理論,將權力分為武裝、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四個嚮度,分析其集中、擴散與結盟的變化,其中階級是有意識的政治行動者。依據Wright對階級位置與結構的分析,他迴應瞭Mann的意識形態與階級行動理論,認為客觀的階級位置與結構仍然是自為階級展開政治行動的基礎。Wright對Mann的批評,或許顯示他對歷史上階級鬥爭之重要性的堅持。

  在Tilly(1998)的分類不平等理論中,認為剝削與機會獨享(opportunity hoarding)是導緻分類不平等的重要機製,前者是指奪取他人的物質利益、後者是指保護自己人的生涯機會,這兩個機製的製度化與擴散,仰賴統治者競仿與被統治者的適應。錶麵上看,這個理論與新馬剋思主義差異不大,甚至把剝削機製從階級擴張到膚色、族群、性別、省籍、戶籍與殖民主義等各種分類不平等。最後,Tilly(2004)建立分類不平等機製的研究目的,是為瞭反饋到抗爭政治與民主化理論,分類不平等越是鞏固與惡化,抗爭越是暴力,而菁英與體製外抗爭者的社會網絡,越能穿透分類不平等的界線,越容易促成閤作、引導政權走嚮開放與民主轉型。對Wright來說,膚色、族群或性別的不平等與生產關係的剝削是有可能剛好重閤,但相關製度化的推論則有功能論的陰影。

  未竟的誌業:從國傢理論到真實烏托邦

  其實,Tilly的剝削定義,與受馬剋思主義影響下的經濟決定論觀點,已經有相當大的差距,就歷史上來看,無論是透過武裝或資本,統治階級皆可獲取他人的剩餘,因此國傢足以建構強製的剝削機製,例如南非種族主義政體或中國的戶籍製度。Wright本人很支持北歐的社會民主,後者依賴福利國傢裡農民與工人結盟,在其階級理論中卻不包括國傢與政體,對前資本主義農民的角色也相對忽視。例如,軍隊與國傢公務員就沒有階級位置可以分類,這會導緻毛澤東時代變成無階級的社會,中國的階級不平等卻是我最感興趣的議題。

  這不代錶他未深思此一議題。在Wright訪颱期間,我針對他博士論文探討的國傢理論私下探詢,他承認國傢如另一他的友人Skocpol(1985)所言,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仍認為當時的後結構主義馬剋思派結論、包括他與Fred Block認為國傢是階級力量對比的集聚,是他能想到最好的理論觀點。他對階級與政治轉型沒有明確的觀點,雖然民主或獨裁的階級起源或後果,已經有大量文獻爭論(Moore 1966; Acemoglu and Robinson 2005),卻未能與客觀的階級分析連結。因此,本書當中Wright對Tilly的批判,最為後設與抽象,凸顯馬剋思主義國傢理論本身的限製。另一方麵,在真實烏托邦裡,Wright跳脫先前的剝削與階級分析,大談公民社會與社會力如何製約國傢與資本,在該書與本書最後又談到經濟轉型的淚之榖,同樣造成理論或認識論上的斷裂。或許,從幾位社會學大師的對立與自我矛盾之處,可以建構齣一個更為普遍的剝削理論與階級分析。

  Wright是個博學多聞而且有問必答的學術巨人,很不幸地,我們已經沒有機會繼續追問他有關國傢、公民社會與資本的理論與實踐議題。幸運的是,群學齣版社的劉鈐佑總編選擇將本書譯齣紀念Wright,造福中文世界關注階級不平等與真實烏托邦的讀者,讓他的學術精神得以繼續傳承下去,願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及對民主的信念,與我們同在。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有點擔心這類主題會寫得過於學術化,充滿艱澀的理論術語,變成隻有特定領域的專傢纔能理解的「象牙塔」讀物。但實際讀下去纔發現,作者的敘事功力實在是高超。他非常擅長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闡釋抽象的概念,讓那些原本聽起來很遙遠的社會結構問題,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彷彿就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日常。那種將複雜議題「去神祕化」的能力,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思維的脈絡。行文之間偶爾還會穿插一些犀利又帶點幽默感的評論,讓閱讀過程完全不會枯燥,反而充滿瞭與作者「對話」的樂趣。這種流暢度,真的很少見,很多社科書籍的作者常常為瞭展現深度而犧牲瞭可讀性,但這本顯然找到瞭絕佳的平衡點。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討論當代社會議題時所展現齣的細膩與宏觀視野的結閤。它不隻是停留在描繪現象的層麵,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現象背後隱藏的結構性力量是如何運作的。閱讀的過程中,我會不斷地被引導去質疑自己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那種「原來事情是這樣運作的」的恍然大悟感,是閱讀一本好書最過癮的時刻。它提供瞭一套全新的解析工具,讓你重新審視報章雜誌上那些每天都在變動的熱門新聞,讓你看穿錶象,直達核心的矛盾所在。這對於我們這些努力想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裡找到立足點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不隻是提供瞭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會你如何提齣更深刻的問題。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人眼睛一亮,那種帶著點復古又融閤現代簡潔的風格,光是放在書架上就很有份量感。封麵選色大膽卻不失質感,字體排版也很有巧思,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的用心。每次翻開它,那種紙質的觸感和油墨的氣味,都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畢竟現在很多書都為瞭省成本,紙質摸起來滑膩膩的,缺乏厚實感,但這本完全沒有這種問題,讓人感覺作者和齣版社對這部作品是真正下過功夫的。而且,它的開本適中,無論是攜帶齣門還是在傢裡沙發上捧著讀,都覺得很順手,不會有那種厚重到讓人望而生畏的壓迫感。對於一個愛書人來說,書本的外在呈現,其實也是傳達內容精神的一部分,這本在視覺和觸覺上都給予瞭非常正麵的初體驗,讓人迫不及待想深入探討內文的精華。

评分

從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在段落之間的銜接上處理得相當巧妙,幾乎沒有那種生硬的跳躍感。特別是當主題從一個社會層麵轉移到另一個微觀層麵的探討時,作者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過渡句或引言,讓讀者感覺思緒是平穩地嚮前推進的,而不是被突兀地拉扯。這種行文的連貫性,對於深度閱讀來說極為重要,它避免瞭讀者在長時間專注後產生的疲憊感,讓你願意一直讀下去,直到精疲力盡。總之,這本不隻是一本知識的傳遞工具,更像是一次設計精良的思維旅程,讓人甘願投入時間,去探索那些深藏在我們周遭的看不見的秩序與脈絡之中,收穫遠超過預期。

评分

我發現這本書的論證結構處理得非常嚴謹,每一個論點的提齣都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紮實的資料基礎之上。作者似乎在每一個章節的轉摺處都做瞭非常精心的鋪陳,讓讀者能夠自然而然地接受他的推導過程。而且,他非常懂得如何駕馭不同來源的證據——無論是統計數據、歷史文獻還是當代田野觀察——都能被他有效地整閤進一個完整的邏輯體係裡。雖然主題嚴肅,但你會感覺到作者始終保持著一種剋製的學術態度,沒有過度渲染情緒,而是用冷靜、有力的論據說服你。這讓整本書的說服力倍增,讓人很難找到可以反駁的破口,畢竟「有理有據」纔是硬道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