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識與詩心:近現代戰爭視域下的「詩史」傳統

史識與詩心:近現代戰爭視域下的「詩史」傳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怡瑄
圖書標籤:
  • 戰爭文學
  • 詩歌研究
  • 曆史敘事
  • 文化研究
  • 近現代史
  • 詩史傳統
  • 文學與曆史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戰爭與社會
  • 文化記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作為深烙銘刻於傳統中國詩學的書寫意識,「詩史」既是作者創作時對當時世界的觀感與認知,亦是讀者探尋詩歌隱微意旨的指南針。本書擇取十九世紀下半到二十世紀上半具「詩史」意圖,有意以文學反映歷史的著作為討論對象,思考「詩而為史,史而詩為」的書寫傳統。以此展現「詩史」概念上承中國詩經學中傳統「韻語與國史通」的思想體係,下則開啟近現代文學情境中,詩歌與世變之間的辯證性討論。此間「詩心」與「史識」的互為脈絡,正體現這一詩學傳統的豐富理論層次。(典範集成.文學15)
史識與詩心:近現代戰爭視域下的「詩史」傳統 書籍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文學史上「詩史」傳統在近現代戰爭背景下的轉嚮、延續與重塑。有別於傳統上將「詩史」僅視為記錄重大歷史事件的詩歌體裁,本書更著重於分析在劇烈社會變遷與現代戰爭的衝擊下,知識分子如何透過詩歌(及相關文學形式)來構建其歷史認知、道德批判與文化自覺。 第一章:詩史傳統的基石與轉型 本章迴溯「詩史」概念的古典淵源,從《詩經》的風雅頌到杜甫的沉鬱頓挫,確立瞭詩歌介入歷史敘事、承載憂患意識的文學典範。然而,隨著西方現代化思潮的湧入與中國傳統史學觀念的瓦解,詩歌的歷史書寫功能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近世知識分子如何調和對古典詩教的繼承與對現代革命、民族存亡的迫切關切,成為本章探討的核心。特別關注在清末民初的動盪中,詩歌如何從對王朝興衰的感嘆,轉化為對國傢命運的叩問。 第二章:從戰火硝煙到現代書寫:五四前後的文學試驗 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學的批判,深刻影響瞭「詩史」的錶達方式。本章聚焦於新詩運動興起之際,詩人如何運用白話文與自由體裁,嘗試捕捉戰爭與社會動盪的現代性。這並非簡單的「白話化」,而是對傳統「史感」的重塑。探討瞭早期革命詩歌中,對具體戰役、犧牲個體的描摹,如何試圖建構一種新的、以人民為中心的歷史記憶。例如,分析當時報刊雜誌上齣現的大量反映軍旅生活和革命鬥爭的敘事詩篇,及其在鼓舞士氣與確立新史觀中的作用。 第三章:大時代的迴響:抗戰時期詩歌中的歷史負載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最為慘烈的全民戰爭,也是「詩史」傳統最為集中、深刻的一次爆發。本章將重點分析在國傢存亡之際,詩歌如何承擔起記錄苦難、凝聚民族精神的重任。 深入剖析不同文學陣營(如左翼文學、現代主義詩歌群體、乃至流亡文學)在描繪戰爭現實時的差異與共通點。研究詩人們如何運用極端的意象、對比強烈的結構,來呈現戰爭的非理性與歷史的悲劇性。探討瞭「英雄」敘事在戰時詩歌中的建構過程,以及對傳統士大夫階層道德承諾的繼承與反思。關注那些記錄具體城池陷落、平民流離失所的作品,論證它們如何成為一種非官方的、情感化的「戰爭檔案」。 第四章:意識形態的張力與戰後迴歸 國共內戰與隨後的新政權建立,標誌著「詩史」敘事進入一個新的、意識形態高度明確的階段。本章審視瞭在新的政治語境下,詩歌如何被引導或自發地服務於新的歷史論述。 探討瞭在官方敘事中,「詩史」如何被簡化為階級鬥爭與革命勝利的直接註解,以及這種簡化對文學錶現力的影響。同時,也側重於分析那些在主流敘事邊緣,或在私密書寫中,試圖保留複雜性、記錄戰爭遺留創傷的聲音。這些「潛在的詩史」如何與官方文本並存,共同構成那個時代的完整歷史圖景。 第五章:記憶的重塑:戰後幾十年的「史詩」情結 在和平重建時期,「詩史」的關注點轉嚮瞭對戰爭記憶的整理與固化。本章分析瞭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詩歌如何被用來鞏固集體記憶、指導意識形態。重點考察瞭幾代詩人對抗戰歷史的「再書寫」過程,尤其關注對特定戰役、重要人物的紀念碑式描寫。 本書還將探討「詩史」在後續的文學運動中(如朦朧詩、先鋒文學)所遭遇的挑戰。當代詩人麵對歷史的宏大敘事時,選擇瞭抽離、反思還是重新介入?如何處理歷史的斷裂感與個體經驗的碎片化,成為新一代詩人構建其「詩史」意識的關鍵。 結論:文學在歷史維度中的永恆追問 本書結語總結瞭「詩史」傳統在近現代戰爭脈絡下的韌性與變異。它證明瞭詩歌不僅是歷史的鏡子,更是歷史的參與者和詮釋者。從古典的憂思到現代的批判,詩歌始終承擔著道德倫理的重量,它在對戰爭的記錄與反思中,不斷追問民族的未來、個體的尊嚴,以及「歷史」本身的意義。本書強調,對「詩史」的持續研究,是理解近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疆域的必由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怡瑄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係博士,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係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晚清民國舊體詩、近現代文學與文化、東亞漢詩,撰有〈文統與政統的雙重建構──《四庫全書總目.集部類》「國朝提要」對清代文壇的勾勒〉、〈近世初期日本禪僧南浦文之(1554-1620)詩文集中的東亞圖像與個人生活〉等論文。

圖書目錄

導論 「詩史」的理論特徵與現代考驗
第一節 從批評術語到書寫傳統
第二節 混融交雜的新舊文學語境
第一章 詩史,在古典與現代之間
第一節 晚清詩史之冠冕:王闓運〈圓明園詞〉的書寫意義
第二節 抗戰期間的詩史熱潮與齣版意義
第三節 按年編月著春鞦:姚伯麟的《抗戰詩史》
第四節 自創嚴格寫詩史:徐佛蘇的《國難歌史與詩史》
第二章 詩史,在和平與戰爭之間
第一節 東亞漢詩交流史中的「漢詩」與「國運」
第二節 何擇奉公刀與筆?:日本的戰爭漢詩與漢詩戰爭
第三節 文章報國與詩史建構:鹽榖溫的《大東亞戰役詩史》
第三章 詩史,在真實與虛構之間
第一節 馬君武〈哀瀋陽〉與近現代文學中的「假新聞」案
第二節 鄧之誠〈後鴛湖麯〉的意義與疑問
第四節 褒貶與真假的辨證:關於詩史的倫理
第四章 詩史,在新我與故吾之間
第一節 詩史的明與暗
第二節 詩史與記憶/認同的自我建構
結論 詩史,是記憶的戰爭與戰場

參考書目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733326
  • 叢書係列:新文豐-史地類
  • 規格:平裝 / 414頁 / 15 x 21 x 2.0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那些將嚴肅歷史議題「浪漫化」的論述,總抱持著一份警惕。然而,「史識與詩心」這個對立統一的結構,卻讓我感受到一種張力與誠懇。我希望這本書能避免掉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腔調,而是真正深入文本,去體察詩人筆下的「血與淚」是如何轉化為「意境」。近現代戰爭,對於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是遙遠的歷史,但對於經歷者而言,卻是生命的核心斷裂點。我更關注的是,當「詩心」麵對「史實」的巨大碾壓時,它如何不至於徹底崩解,而是找到一種結構性的力量得以存續。如果作者能展示齣這種韌性,並提供具體的文本分析作為佐證,那這本絕對是值得反覆閱讀的經典。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主要集中在「視域」的轉換上。傳統上,我們談論戰爭文學,可能會偏嚮批判、反思,或是著墨於戰後的創傷療癒。但「詩史」這個概念,似乎暗示著一種更為內斂、更具文化傳承性的視角。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會隻關注單一事件的報導文學,而是會探討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學精神,如何透過對特定歷史情境的描摹,建立起一種屬於時代的集體記憶符碼。例如,在麵對日本統治後期或國共對峙時期,詩歌是如何成為一種隱晦卻有力的抵抗形式,或者如何承載瞭文化流離的傷痛。如果作者能從東亞的宏觀視角切入,將颱灣的經驗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中,那這部作品的格局就會非常宏大且引人入勝。

评分

光從書名來看,這本探討「詩史」傳統的著作,似乎觸及瞭颱灣文學研究中一個相當核心的命題:文學如何處理歷史的沉重性。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化與殖民歷史的雙重衝擊下,我們的文學創作者是如何在「記述事實」與「抒發情懷」之間找到平衡的?特別是將視角放在「近現代戰爭」這個殘酷的背景,我想作者必然會深入挖掘那些在戰火中萌芽或凋零的文學生命力。這類型的研究,常常需要極為紮實的史料基礎,纔能讓論述站穩腳跟,同時又不能流於冰冷的史學分析,必須保有對文學文本細膩的解讀能力。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兩者融閤,揭示齣戰爭經驗如何形塑瞭一種獨特的「詩意史觀」,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難以估量瞭。我非常期待看到不同於傳統通史論述的,帶有更多人文關懷的歷史詮釋。

评分

光是「史識」二字,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絕非等閒之輩。它暗示著作者具備深厚的歷史洞察力,能夠從宏觀角度把握時代的關鍵轉摺。而「詩心」,則保證瞭這份洞察不會僅止於學術的乾燥陳述。我腦海中浮現齣那些在烽火中依然堅持創作的文人身影,他們或許不是戰場上的英雄,卻是心靈戰場上的堅守者。我猜測,作者必然會仔細比對不同時期、不同政治立場的詩作,觀察在相似的戰爭壓力下,詩人們的風格如何分化與匯流。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描繪齣這種文學光譜的變化,並闡明戰爭經驗如何重塑瞭「何謂優秀的詩歌」的標準,那它將會是理解颱灣現代性文學發展的關鍵鑰匙,極具啟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光是書名就讓我非常好奇瞭,光是「史識」與「詩心」這兩個詞擺在一起,就讓人聯想到文學與歷史的交會點,特別是放在「近現代戰爭視域」下,更顯得意味深長。我猜測作者在探討的,應該不隻是單純的戰爭記錄或詩歌賞析,而是如何透過詩歌這種充滿情感的載體,來映照齣特定歷史時期下,人們對於戰爭的感受與理解。畢竟,戰爭不僅是宏大的歷史敘事,更是無數個體生命經驗的匯總,而詩歌恰恰擅長捕捉這些微妙的情感波動與內在掙紮。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爬梳這些詩篇,揭示齣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文學創作者如何扮演「見證者」與「書寫者」的角色,他們的作品如何與時代脈動緊密相連,甚至影響瞭當時人們的集體記憶。這絕對是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纔能體會其深度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