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

古代雜文的演變:從《文心雕龍》到《文苑英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章裕
圖書標籤:
  • 古代文學
  • 雜文
  • 文心雕龍
  • 文苑英華
  • 文學史
  • 思想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批評史
  • 章法
  • 流派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雜文」之文類,自《文心雕龍》設立〈雜文〉一篇之後正式確立,以「對問」、「七」、「連珠」三種文體為主要的涵蓋對象,然而到瞭北宋選集《文苑英華》,雖亦設有「雜文」此一類目,但作品的類型更為廣泛,篇章數量亦更為繁多。
 
  本書即以《文心雕龍》以《文苑英華》為兩端,探究「雜文」此一文類前後的範圍演變,及此現象背後所可能蘊含的文學批評的意義。  
 
本書特色
 
  「雜文」作為文類,本身即具文學批評之意義;同時,「雜文」所涵蓋的,往往是文學史上,新齣而歧齣的文體。   
尋蹤華章:中古文學批評的流變與定型 一捲書劄,映照韆年文脈。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至唐初)文學理論與批評實踐的復雜演變軌跡。我們不以單一文集或流派為中心,而是著眼於文學思想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動態生長、相互激蕩與最終的係統化、典範化過程。全書秉持“文本細讀與曆史語境互證”的研究路徑,力求描摹齣一條清晰而富有層次的學術脈絡。 第一部:魏晉風骨與理論的萌芽(約450字) 本部分聚焦於魏晉時期,一個文學自覺與理論萌芽並存的時代。此階段的批評,核心在於對“風骨”、“氣韻”等形而上美學範疇的初步界定,以及對文體功能與風格差異的敏感捕捉。 一、文學自覺的先聲:建安風骨的重估 從曹丕的《典論·論文》開始,我們考察文學如何被提升到獨立於政治教化的地位。重點分析《典論》中“文以氣為主”、“文人相輕”等論斷的深層意涵,並將其置於漢末士人對傳統儒傢“文不載道”觀念的反撥中進行考察。繼而,探討建安文學群星的創作實踐如何反哺理論構建,使“氣”與“纔”成為早期批評的基石。 二、玄學思潮對文體論的影響 魏晉玄學的興盛,深刻影響瞭知識分子對語言與意義關係的認知。本章細緻梳理竹林七賢及其後學(如山濤、嵇康)對於言意之辨的探索,特彆是語言的“自然”屬性與文學的“模擬”功能之間的張力。我們引入對“言不盡意”的經典討論,並分析這些哲學思辨如何轉化為對辭采運用、比興手法的理論要求。 三、南朝文風的形成與風格的細化 進入兩晉,尤其是南朝宋齊時期,批評焦點逐漸從宏大的“氣”轉嚮精微的“體”與“調”。本節重點剖析陸機《文賦》的地位。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係統的文體論兼創作指南,《文賦》對聲律、章法、用典的細密規劃,標誌著批評開始走嚮精細化和技巧化。我們對比分析其與建安傳統的差異,論證這種轉變如何為日後“格律”研究埋下伏筆。同時,對永明體(以謝朓、瀋約等為代錶)的音韻研究,將作為理論實踐的典範案例,展示早期文人對文學形式美的極緻追求。 第二部:南北交融與批評標準的重構(約550字) 南北朝的長期分裂與文化互動,促使文學批評在吸收、融閤與分野中走嚮成熟。本部分關注理論的南北嚮度,以及對“雅正”與“妍美”兩種傾嚮的長期爭論。 一、北朝“質樸”傳統的再發現 長期以來,南朝文風占據主流話語,但本書試圖重構北朝文學批評的獨特視角。以北魏、東魏的史料為基礎,探究其在融閤中原漢族文學傳統與北方遊牧文化粗獷精神的過程中,如何形成瞭側重於“直陳事理”、“氣勢磅礴”的批評標準。雖然缺乏係統的理論專著,但通過對官方誥命、碑頌文的推崇,可以窺見其內在的審美取嚮。 二、梁代集大成:理論的分類與匯編 梁代是中古文學理論體係初步定型的關鍵階段。蕭衍及其宮廷學者對前代文獻的整理,直接催生瞭大型詩文總集和理論範本的齣現。本章重點分析劉勰《文心雕龍》的偉大之處。我們將其置於“六朝學統”的宏大背景下,解讀其如何通過“辨體”、“正韻”、“宗經”等二十五篇,建立起一個涵蓋文學起源、體裁分野、創作規律和批評原則的龐大知識體係。特彆關注《神思》、《鎔裁》、《隱秀》等篇章對創作技法的理論化提煉。 三、詩品與文品的標準之爭 鍾嶸的《詩品》是中古批評中承前啓後的裏程碑。本節著重分析其“上、中、下”三品的劃分標準,以及“品藻”方法論的成熟。與《文心雕龍》的百科全書式梳理不同,《詩品》更具操作性和主觀傾嚮性,它確立瞭後世評判詩歌的“品格”範式。我們探討“品”與“流”的辯證關係,分析鍾嶸如何通過對曹植、陶淵明等人的定位,暗含瞭對魏晉文學精神的最終裁決。 第三部:初唐氣象與典範的確立(約500字) 本書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唐代勃興前夕,即初唐時期。在宮廷與士人的互動中,理論逐漸由探討“如何寫”轉嚮確立“何為典範”,為盛唐的文學高峰奠定理論基礎。 一、初唐詩壇的風格分野與理論反思 初唐文學承襲六朝遺風,但同時受到隋唐大一統的社會氣象的衝擊。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初唐四傑”的創作,引發瞭關於“格律”與“意象”的爭論。本章分析初唐文人在繼承宮體綺靡之風與追求盛唐清新之變過程中的理論探索,特彆是對格律詩成熟的早期理論探索。 二、唐初詩話的興起與批評方式的轉變 隨著知識分子交流的頻繁,以“話”的形式記錄和傳播文學見解的批評方式開始流行。這標誌著批評逐漸從“雕龍”式的宏大體係構建,走嚮更為靈活、貼近創作實踐的“說理”。我們考察初唐重要文集序跋中蘊含的批評思想,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從精英層麵逐漸滲透到更廣闊的文人群體中。 三、定型與超越:中古批評標準的總結 在初唐的尾聲,前代的理論成果被吸納、簡化並應用於新的文學實踐中。本章總結中古時期文學批評從魏晉的“風骨說”到南朝的“體裁論”,再到初唐的“格律導嚮”的演變過程。這種纍積和定型,為唐代詩歌理論的全麵爆發(如杜甫、韓愈等人的批評實踐)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石,也為後世的文學史書寫提供瞭不可或缺的參照係。全書最終論證,中古時期的理論探索並非僵死的教條,而是不斷在“法”與“意”之間尋求動態平衡的努力,其價值在於定義瞭中國古典文學批評的初始疆界與核心議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郭章裕
 
  臺灣新北市人
 
  學歷
  政治大學文學博士、淡江大學文學碩士
 
  經歷
  曾任臺灣大學中文係、臺北市立大學應用中文係、中原大學通識中心、亞東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現職
  東海大學中文係副教授,以古代辭賦及文藝批評為主要研究麵嚮。
 
  著作
  〈阮籍《清思賦》寫作特色析論〉、〈漢魏六朝詠酒辭賦之研究──以曹植、王粲、張載及鄒陽之作為範圍〉、〈論《文心雕龍》「雜」之觀念與「雜文」〉、〈「夢寐」與「不寐」──神女與閑邪類型辭賦之勸諭策略及意義〉等等期刊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之發現與研究範圍之釐清
第二節  研究成果的審視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徑路

第二章 《文心雕龍》〈雜文〉析論
第一節  「雜」之文學觀念溯源
第二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一——「對問」
第三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二——「七」
第四節  《文心雕龍》〈雜文〉主要體類之三——「連珠」
第五節  〈雜文〉的意義
第六節  結語

第三章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賦體雜文」與「箴體雜文」
第一節  「賦體雜文」析論
第二節  「箴體雜文」析論
第三節  結語

第四章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論體雜文」與「記體雜文」
第一節  「論體雜文」析論
第二節  「記體雜文」析論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雜著」及「越界文體」
第一節   《文苑英華》「雜文」中的「雜著」
第二節  「越界文體」
第三節  結語

第六章 「雜文」範圍內對象的演變
第一節  「賦體雜文」對象的演變
第二節  「雜文」範圍內其他體類的齣現
第三節  結語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2682
  • 叢書係列:經典文苑
  • 規格:平裝 / 516頁 / 14.8 x 21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摘要
 
  「雜文」作為一種切確的文類,可以溯源自劉勰《文心雕龍》,其中有〈雜文〉一篇,明確劃定齣範圍,及其所含之體類,與體類之特性。
 
  劉勰「雜文」範圍內體類繁多,兼有「文」、「筆」性質,但以「問答(含設論)」、「七」、「連珠」三者為主要,此三者其實賦體,但不以賦為名的體類,我們可以後設稱之為「賦體雜文」。整體說來,「雜文」中的各種對象,它們是在文學史上較為新齣,由「詩」、「賦」、「章」、「奏」等各種主要體類,所流衍派生的對象,當然重要性也就不如其主要體類,且實際功能或政教意義,也較為淡薄。總之,「雜文」文類的劃定,其實本於劉勰的文學觀念,是一種對於文學體類發展演變的詮釋。
 
  下及宋初《文苑英華》,雖然在整體體類的編目上,大抵上承《昭明文選》,但其中卻也齣現「雜文」一類。單就此文類看來,應該與《文心雕龍》淵源更深,但內容更趨複雜,下分「問答」、「騷」、「帝道」、「明道」、「雜說」、「辯論」、「贈送」、「箴誡」、「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雜製作」、「徵伐」、「識行」、「紀事」共十六類目。而其中體類對象,除「賦體雜文」,另外還有箴體、論體、記體但不以箴、論、記為名的「箴體雜文」(「誡」)、「論體雜文」(「說」、「辯」、「解」、「原」、「題跋」)、「記體雜文」(「誌」、「述」),及「雜著」(不具體類名稱的篇章)與少數「越界文體」(有其體類之名,但無其體類之實的篇章)之作,分佈在其中。
 
  「賦體雜文」體類,集中於「問答」、「騷」、「帝道」三子目,「箴體雜文」體類,則集中在「箴誡」;此外,「論體雜文」、「記體雜文」、「雜著」及「越界文體」則分佈於其他十二目。進一步發現,「問答」目中,閤併瞭傳統「對問(含設論)」、「七」二種體類;「騷」雖自六朝總集中有之, 但廣泛包含擬騷之作,非往昔《楚辭》篇章專屬;「帝道」其實為六朝「符命(封禪)」之文。「箴誡」目中,主要為「誡」,而「誡」又分有韻、無韻,前者似「箴」,後者則近於「論」、「記」。「明道」、「贈送」、「諫刺雜說」、「記述」、「諷喻」、「論事」、「徵伐」、「識行」、「紀事」是依照文章題材與主旨所劃分的類目。「雜說」、「辯論」、「雜製作」分類依據不明,但目中分別以「說」、「辯」與「原」、「題跋」篇章較為偏多,所以推測有凸顯這些體類的意義。
 
  可見「雜文」的內容,前後差異極大。從原本「賦體雜文」為重心, 後來則各種對象紛呈。這種現象的轉變,一來與六朝至唐代,「文」之觀念與範圍演變相關,二來也與唐代散文風氣及務實文學觀的興盛,造成文學創作方式的改變相關。
 
  《文苑英華》「雜文」直接影響《唐文粹》「古文」的形成,然則後人對於「古文」;以及後來總集中「雜文」、「雜著」之類,在文類的觀念及內涵上,我們當不能忽略《文苑英華》「雜文」對於後代的影響。而這是本書結束之後,即將再拓進的研究方嚮。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關於中國古典文學發展歷程的書,確實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作者的行文風格非常流暢,像是在與一位資深的學者對談,娓娓道來那些我們過去隻在教科書上匆匆瞥過的文體脈絡。特別是對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論述的梳理,那種時代氛圍的營造,讓人彷彿能聞到當時竹林七賢那股不羈又深邃的氣息。書中對於文學批評如何從純粹的格律探討,逐步轉嚮對文學本質與社會功能的思考,那種細膩的過渡被捕捉得非常到位。讀完後,對於理解後世詩文創作的指導思想,有瞭更紮實的基礎。颱灣的學術界在這方麵有很深的積澱,但將如此龐大的文獻演變,用如此清晰且富有層次感的筆法呈現,實屬不易,的確是值得書架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參考書。

评分

對我這種比較偏愛文學史料整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選集」編纂思想的探討。當我們談論古代的文風,往往聚焦於個別大傢的作品,但這些作品如何被後世的文人選輯、歸類,甚至「定調」,纔是決定文學史麵貌的關鍵。書中關於《文苑英華》等類書的編纂策略分析,簡直像拆解一個古代的資料庫,層層深入,揭示瞭不同時代對「優秀文學」的標準與篩選邏輯。這部分讀起來,簡直就像在參與一場跨越韆年的「文學品味」辯論會。如果隻是為瞭應付考試或做研究,或許可以跳過這些細節,但若真想體會古典文學的生命力,這些關於「如何被記住」的論述,是無法繞開的精華所在。

评分

總覺得,閱讀這類專門探討中國古典文學演變的書籍,對我們這些習慣瞭白話文和現代語彙的讀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重建語感。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不隻是解釋名詞,而是透過引述和對比,讓我們自然而然地進入那個語境。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文論傢觀點時所展現的耐心與清晰度,仿佛他是一位耐心的嚮導,牽著我們的手,走過那些佈滿術語的迷宮。讀完後,再迴頭去看那些古代詩文集,會發現很多過去不曾注意到的細節和結構安排,突然間變得豁然開朗。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止於學術研究,它更像是一把開啟古典文學鑑賞之門的萬能鑰匙,非常值得深入鑽研。

评分

說真的,初翻這部大部頭時,我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於學術化,畢竟古代的「雜文」概念本身就很廣泛,要如何界定與追溯,對一般讀者來說是個挑戰。然而,作者展現瞭高超的敘事技巧,他並沒有一股腦地把史料砸過來,而是很聰明地選取瞭幾個關鍵的轉摺點進行深入剖析。譬如,他如何將盛唐那些豪邁奔放的篇章,與中晚唐的內斂與感傷對比,並追溯到早期文人如何在朝堂的興衰中尋找自我定位。這種宏觀的視野結閤微觀的文本解讀,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立體」。在颱灣的齣版界,很少看到這樣兼顧學術嚴謹度與大眾可讀性的作品,它讓「文史哲」不再是冰冷的標籤,而是活生生的思想流動。

评分

坦白講,颱灣這邊許多探討古代文論的著作,多半會陷入對特定流派或詩歌體裁的過度著迷。但這本書的格局顯然更高一層,它真正關注的是「文」這個載體在歷史長河中的功能性變化。從早期的政治宣傳、道德教化,到中期的抒發個人性靈,再到後期的文體自覺,那種由外在規範逐漸轉嚮內在精神的拉扯,描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在論及駢文與散文的拉鋸戰時,作者處理得相當有層次感,沒有簡單地給任何一方貼上優劣的標籤,而是呈現瞭文學形式如何適應時代的語境。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思辨的樂趣,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對照自己熟悉的唐宋八大傢或六朝駢文,進行一番審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