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幻想蔓延:戰後臺灣科幻小說的空間敘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勝博
圖書標籤:
  • 臺灣科幻小說
  • 戰後臺灣文學
  • 空間敘事
  • 幻想文學
  • 文化研究
  • 臺灣研究
  • 科幻類型
  • 文學批評
  • 後殖民研究
  • 冷戰時期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齣版徵選」獲選作品

  科幻小說具有抽離(科技與時空的落差)與認知(反省並批判現實)的雙重特性,比起寫實主義作品更能積極地反映現實問題。臺灣科幻小說的創作主題,其實與臺灣的歷史和當時的社會變遷緊密相關。

  1970年代臺灣經歷一連串的政治外交挫敗,對國族神話產生不信任與懷疑,開啟對未來中國與未來臺灣的想像;1980年代臺灣走入資本主義社會,拜物風潮、環境破壞、全球化的矛盾日漸浮現,作傢透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荒謬現實進行批判;1990年代臺灣女權及性別意識抬頭,無論異性或同性戀的情慾不再是一種禁忌,科幻作品中融入性別認同與身體情慾等新元素。

本書特色

  ★「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齣版徵選」獲選作品。

  ★以臺灣科幻小說中的空間呈現為研究對象,結閤當時社會變遷的現實脈絡,爬梳戰後臺灣科幻的發展軌跡,並說明科幻小說與現實社會的密切關聯。

名人推薦

  劉人鵬(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
  林建光(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陳國偉(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洪 淩(小說傢、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不可改變,現實越來越不真實,個人與社會兩者無縫接軌之際,想像與創造力顯得彌足珍貴。臺灣欠缺的不是寫實主義(這個社會已經過度寫實瞭),也不是實用科學,而是無用、真實的幻想。歡迎進入本書的科幻空間。──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林建光

  科幻這個類型的美學,在於以現實鋪演想像,以想像迴應現實,兩者互為孿生的鏡像。本書在藉由空間敘事重新架構臺灣科幻小說發展軌跡的同時,又透過文化翻譯、國族、日常、後人類等理論,提供文本與現實之間的辯證框架,呈顯齣臺灣科幻的基進性,可以說是目前可見最全麵、且最具思辨性的臺灣科幻小說研究。──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陳國偉
 
《未竟的群星:戰後臺灣科幻文學的形塑與演變》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深度剖析戰後臺灣科幻文學從萌芽至成熟的複雜歷程,聚焦於其在特定社會、政治與文化脈絡下的獨特發展軌跡。不同於著重於單一風格或某個黃金時期的探討,本書採取宏觀且細膩的觀察視角,係統梳理瞭臺灣科幻文學如何迴應時代變遷、汲取跨文化養分,並最終建立起具有本土識別性的敘事傳統。全書結構嚴謹,分為四大部分,輔以紮實的文獻考證與文本分析,試圖還原這一文學類型在臺灣島嶼上,如何掙紮、生長,並最終與主體性建構緊密交織的歷史實貌。 第一部:殖民遺產與啟濛餘緒:科幻書寫的早期土壤(約 1945–1970) 本部分探討戰後初期,臺灣社會在經歷殖民統治轉移後,文化與思想的斷裂與重構。臺灣科幻的種子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承載瞭日治時期受日本科幻(如《日本靈異科學小說》的影響)與戰後初期的美援文化、以及「反共復國」宣傳中夾雜的技術烏托邦色彩。我們檢視瞭早期零星的翻譯作品(特別是透過美軍電臺與留學生管道引入的西方硬科幻),以及本土作傢在不同政權壓力下,嘗試以寓言或諷刺手法觸碰「未來」與「科技」主題的早期嘗試。此階段的科幻書寫,常以「技術烏托邦」的錶層樂觀,掩蓋著對政治現實的焦慮與對身份認同的迷茫。分析的重點在於,早期的作品如何將外來的科技想像,嵌入到華人社會的道德結構中,探討現代性對傳統價值的衝擊。 第二部:鄉土文學的陰影與冷戰的邊緣:科幻的蟄伏與轉嚮(約 1970–1985) 隨著全球局勢的變化與臺灣內部社會運動的興起,科幻文學的發展進入瞭一個關鍵的轉摺期。本章深入分析瞭在「鄉土文學論戰」高漲的時期,科幻如何被主流文學界視為「不夠嚴肅」或「過度虛幻」的邊緣文類。然而,正是這種邊緣性,為一批具有批判意識的創作者提供瞭喘息的空間。此期間,臺灣科幻開始擺脫早期單純模仿西方「太空歌劇」的模式,轉而關注「社會科幻」與「反烏托邦」的可能性。作品中開始齣現對臺灣自身資源限製、威權體製下個人自由受限,以及中產階級焦慮的深刻反映。例如,對「環境汙染」與「都市異化」的描寫,實則是對當時經濟起飛背後社會成本的隱性批判。 第三部:民主化浪潮下的科幻復甦:本土想像力的勃發(約 1985–2000) 解嚴前後的政治開放,為科幻文學的復興提供瞭肥沃的土壤。本部分重點探討瞭臺灣科幻文學如何藉由民間科幻社團的建立、專業雜誌(如《科幻世界》臺灣版或自辦刊物)的齣現,以及翻譯的普及,迎來瞭第一次真正的爆發。此時期的創作者不再滿足於單純的技術展示,而是將目光投嚮「後殖民書寫」、「歷史的另類詮釋」和「本土神話的重構」。具體而言,本書分析瞭本土科幻如何運用「時間旅行」和「平行宇宙」的結構,來質疑官方歷史敘事、探討臺灣在歷史長河中的「錯置感」,並嘗試從臺灣原住民文化、民間信仰中汲取未來主義的元素,試圖建構一個既能對話世界趨勢,又能紮根於臺灣經驗的科幻美學。這時期,科幻從「他者」的文學,逐漸轉化為「自我探索」的工具。 第四部:全球化與資訊時代的迴響:後現代轉嚮與文類整閤(約 2000 至今)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臺灣科幻小說的麵貌再次發生變化。本章著重於探討臺灣科幻如何處理「賽博龐剋」的變體、生物科技倫理,以及數位身份的虛實交錯。此階段的創作者展現齣更高的文學技巧和更為多元的題材選擇,例如將臺灣的特有都市景觀(如高密度的城市紋理、特殊的交通文化)融入未來想像,創造齣獨特的「島嶼賽博格」景觀。同時,本書也關注臺灣科幻與其他文類(如奇幻、魔幻寫實)之間的邊界模糊現象,探討這種「文類雜交」如何成為臺灣創作者在全球文學地景中,尋求差異化敘事優勢的策略。最終,本部分總結瞭戰後臺灣科幻文學在麵對全球文學霸權時,如何透過不斷的自我調適與本土化詮釋,確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 結論 總結部分將重申,臺灣科幻文學的發展史,實則是一部臺灣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對「現代性」、「未來想像」與「文化主體性」進行艱難協商的縮影。它並非單純的娛樂文學,而是深刻鑲嵌在臺灣社會結構變動中的一份重要文化檔案。本書期望能為讀者提供一把鑰匙,開啟理解戰後臺灣文學光譜中這片至關重要卻常被忽略的疆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勝博


  高雄人,現居新北市。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係學士,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臺灣推理作傢協會、中華科幻學會成員。碩士論文獲2011「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文學學位論文齣版徵選」獎助。研究興趣為現當代文學、科幻小說、大眾文學與民俗文化。

  評論文章散見於紙本與線上媒體,亦為文學作品撰寫專文導讀、解說與推薦。曾於「Readmoo 閱讀最前線」開設個人專欄「楊勝博上街讀小說」,分別於「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PanSci 泛科學」網站刊登〈一個類型文學的奮鬥史〉(日治到1980年代)、〈世紀末到世紀初的臺灣科幻〉(1990年到2010年代)的臺灣科幻史係列文章。著有小說〈紙夢歲月〉。

圖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臺灣科幻小說的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
第二節 本書研究方法、取材範圍與科幻小說的特殊性
第三節 臺灣科幻研究相關專書與論文簡要評述
本書章節安排

【第二章】文類挪移與空間翻譯
第一節 科幻文類的跨國輸入
第二節 科幻空間的在地實踐
本章小結

【第三章】傢國與地方:國族神話的空間解構
第一節 往事如煙:反烏托邦與懷疑論述
第二節 現實寓言:政治科幻小說中的現實關懷
本章小結

【第四章】日常與符碼:資本主義的空間生產
第一節 從政治到日常生活:科幻空間敘事的轉嚮
第二節 消費文化與日常生活:符碼與商品的空間生產
本章小結

【第五章】性別與情慾:後人類未來的空間展演
第一節 曙光乍現:科幻敘事空間中性別議題的開展
第二節 堅固的都煙消雲散瞭:在全球化空間迷失的主體自我與性別
第三節 跨越邊界:跨種族、性別與時間的異端愛戀
本章小結

【第六章】結論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187067
  • 叢書係列:文學視界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4.8 x 21 x 1.1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認為這部作品的貢獻,在於它真正建立起一套能夠涵蓋臺灣科幻發展脈絡的「空間論述光譜」。過去的評論或許著重於主題或風格的分類,但這本書開創性地將「空間」——無論是具體的城市地景、抽象的宇宙邊界,還是心靈的內在疆域——視為理解文本的核心。作者在不同世代作傢作品間穿梭自如,從早期的「反烏托邦式空間隔離」到近期的「科技倫理下的後人類疆域探索」,其清晰的脈絡梳理,讓人對臺灣科幻的發展有瞭全景式的鳥瞰。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文學史,而是一部關於「臺灣人如何想像自身在時空中的位置」的文化觀察誌。對於科幻愛好者而言,它提供瞭解讀的深度;對於研究臺灣文學的學者來說,它無疑是一部紮實而富有啟發性的參考巨著,絕對值得珍藏與反覆咀嚼。

评分

坦白講,一開始看書名,還以為會是一本比較枯燥的純學術論文,畢竟牽涉到「空間敘事」這種比較宏大的理論名詞。但實際閱讀下來,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異常的流暢且充滿熱情,完全沒有一般學術著作常見的那種隔閡感。更令人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科幻文本,拉迴到颱灣本土的歷史脈絡中進行考察,讓讀者深刻體會到,無論小說中的世界看起來多麼光怪陸離,其核心的焦慮和夢想,都與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緊密相連。這種「在地化」的論述策略非常成功,它打破瞭科幻文學作為一種「舶來品」的標籤,確立瞭其作為颱灣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地位。對於那些不熟悉理論的讀者,這本書也能提供非常清晰的指引,讓你理解科幻小說是如何悄無聲息地成為社會情緒的放大器。

评分

讀完後,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特別是針對那些我過去總覺得「有點跳躍」或「語意不明」的篇章,這本書提供瞭一個極其有力的理論框架去解讀。那種對不同時期作品中「邊緣地帶」的處理方式的比較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呈現。它沒有落入那種單純的文本概述,而是深入挖掘瞭作者們如何在有限的創作語境下,利用科幻的載體去討論現實中的政治壓抑、身份認同的模糊性,以及全球化衝擊下的文化失根感。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如何巧妙地將文學批評與社會學、地理學的視角融閤,使得整個論證層次豐富,絕不單薄。對於長期關注颱灣文學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提供瞭一把鑰匙,去解鎖那些深藏在科幻想像底層的集體潛意識,讓人忍不住想立刻迴去重讀那些經典之作,用新的眼光去審視它們所構建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精準地指齣,在那個特殊的歷史階段,科幻小說傢們是如何利用「未來感」來包裝對「當下」的批判與逃離。它對於戰後初期,外來科幻思潮(如美國太空競賽的餘波)如何與本土的威權體製、戒嚴氛圍交織,進而形塑齣獨特的「臺灣式科幻空間」,有著極為精闢的剖析。那種在封閉環境下,對無限外部空間的渴望與恐懼,被作者挖掘得淋灕盡緻。每次讀到作者分析那些關於「遷移」、「迷失方嚮的城市」的章節時,我總會聯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無處安放的漂浮感。這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種情感的共鳴,它讓我們這些身處後現代社會的後輩,得以理解前輩們在麵對變局時,是如何在想像中尋找立足點的。

评分

這本研究著作的齣現,簡直就像在颱灣科幻文壇投下瞭一顆震撼彈,把我們過去幾十年對本土科幻文本的理解徹底翻轉瞭過來。它不僅僅是對文學現象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度的考古挖掘,把那些被時間塵埃掩蓋的空間意象重新擦拭齣來,讓我們得以窺見戰後颱灣社會在文學想像中的變遷軌跡。作者對於「空間敘事」的敏銳捕捉,尤其是在分析那些描繪都市擴張、鄉村邊緣化,乃至於未來城市藍圖時,展現齣的那種細膩的筆觸,非常引人入勝。你幾乎可以從文字中聞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氣味,感受到那種在快速現代化過程中,人們對自身處境的焦慮與期盼。它讓我重新思考,原來科幻小說不隻是在講未來,更是在用一種變形的方式,記錄著過去與現在的真實狀態,而這本書,正是那個絕佳的引導者,帶領讀者穿梭於文本的迷宮,體會那種被壓縮與拉伸的時空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